Workflow
非遗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武汉非遗:流动在城市血脉中
人民网· 2025-06-19 04:18
非遗旅游线路开发 - 武汉市文旅局推出"跟着非遗游武汉"主题旅游线路 将非遗融入城市漫游 景区畅游和研学沉浸三大场景 [2] - 非遗在武汉以历史街区 旅游景区和街头博物馆等多形式展现 成为城市文化标识和日常生活组成部分 [2] 市井消费业态创新 - 吉庆民俗街老字号店铺如蔡林记热干面 老通城豆皮等吸引全国游客打卡 非遗项目与市井生活深度融合 [3] - 马应龙非遗体验店通过打卡装置和直播吸引年轻游客 传统药膏结合国潮包装带动销售 [3] - 扬子江非遗体验店对传统糕点进行文创升级后 部分产品年销量超10万盒 较此前大幅增长 [3] 景区演艺模式升级 - 晴川阁推出楚剧实景演出《又从西厢过》 游客可参与互动 夜戏与长江大桥景观形成文化共鸣 [4] - 东湖风景区引入国家级非遗武汉杖头木偶戏 《新龟兔赛跑》等剧目吸引亲子家庭 单场演出获观众高度评价 [4] 非遗研学体验优化 - 汉剧博物馆运用AI唱曲 VR穿戏等技术 推出毕业季免票活动吸引学生群体 [5] - 汉口非遗圈聚集汉绣传承人工作室 开设体验课促进传统技艺传播 [5] - 高龙博物馆采用弧幕投影和3D技术 黄鹤楼酒文化博览园使用全息投影 叶开泰博物馆展示中医药非遗技艺 [5][6] 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 武汉通过"传统技艺+时尚表达"模式 使百年老字号转型为网红打卡点 [3] - 非遗场馆结合科技手段提升互动性 形成研学热潮 推动文化消费升级 [5][6]
网红漆扇非遗体验应遵循传统
消费日报网· 2025-06-19 02:50
非遗漆扇市场现状 - 非遗漆扇成为景区打卡、亲子互动和非遗推广的热门项目,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1] - 制作非遗漆扇的体验项目从非遗工坊文化推广逐渐发展为旅游景区的特色经营项目 [1] - 网红漆扇由非遗漆艺结合现代审美和工艺演变而来,是对传统技艺的创新传承 [1] 传统工艺与化学漆对比 - 传统漆扇使用天然大漆,需调合松节油或橘子油,工艺复杂,成品具有自然变幻的肌理和艺术感 [2] - 天然大漆从漆树汁液中提取,无毒无害,可用于高端漆器、古琴和文物修复 [2] - 化学漆以腰果壳液、苯酚、甲醛为原料,含有机溶剂,适合工业防腐和家具涂装,不适合贴身使用 [2] 成本与工艺差异 - 天然大漆原料稀缺,一棵漆树年产仅500克,调色需加入青金石、孔雀石等矿物,成本较高 [4] - 天然大漆漆扇市场价格为三四十元,化学漆大幅降低制作成本 [4] - 天然大漆需调节稀释比例,工艺难度高,化学漆开盖即用,操作简便 [4] 消费者辨别方法 - 嗅觉:天然大漆有独特漆香味,化学漆有刺鼻溶剂味 [4] - 干燥时间:天然大漆依赖自然氧化,干燥较慢,化学漆可快速干燥 [4] - 颜色变化:天然大漆色彩深沉,氧化后变暗淡再恢复鲜艳,化学漆色彩艳丽无变化 [4] 行业规范与建议 - 部分商家使用化学漆冒充天然大漆,违背非遗定义,存在健康安全隐患 [3] - 建议经营者诚信经营,明确告知消费者所用漆料类型 [3] - 网红漆扇形式有助于推广漆艺文化,但应使用天然大漆确保非遗体验的真实性 [5]
剑南老街变身“世界名酒”打卡地,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在绵竹开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8 11:33
行业活动 - 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首次在绵竹白酒核心产区举办,采用"1+1"双会场模式,融合老街和广场消费场景 [1] - 展会设置名酒特展区、国际综合酒品区等五大功能板块,涵盖白、啤、葡、黄、露及国际蒸馏酒6大品类 [1] - 活动属于商务部2025年"十城联动共享美食佳饮"项目,同步开启绵竹美酒音乐嘉年华消费促进活动,发放餐饮住宿及美酒消费券 [2] 参展企业 - 参展企业包括全球1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超百家酒企,涵盖川酒"六朵金花"(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剑南春、舍得、水井坊)及茅台、汾酒等头部品牌 [2] - 开幕式揭晓《2024-2025年度四川白酒品牌营销十大创新范例》,五粮液、泸州老窖等10家企业获奖 [6] 非遗与文化 - 酒博会以"中国非遗年"为背景,川酒"六朵金花"非遗传承人联合发布"非遗传承匠心酿造"宣言 [4] - 通过非遗集市、绵竹年画展馆及"御酒进贡之路"体验活动,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消费场景 [6] 国际化发展 - 2025国际烈酒评委年会同期举行,80余位评委聚焦国际烈酒感官标准体系构建与白酒国际化 [8] - 全球烈酒市场2023年总营收5253亿美元,2023-2027年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4.56% [8] - 中国白酒加速国际化进程,推动《白酒质量通则》制定及联合申遗,通过国际盲品活动培养接轨世界标准的品评人才 [8]
展会+销场+活动,酒博会火力全开“促消费”
搜狐财经· 2025-06-18 08:22
酒类消费增长 - 天猫618第一阶段国产白酒、葡萄酒、黄酒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剑南春销售额同比增长284% [2] - 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汇集全球10余国家及地区超百家知名酒企 举办22场系列活动激活消费 [2] - 绵竹政府发放专项消费券 打造主题消费新场景 商家联动促销激发消费活力 [7] 展会活动亮点 - 剑南老街设置五大沉浸式展区 涵盖名酒特展、国际酒品、四川美酒等全品类佳酿 [3] - 主销场提供创意品鉴工坊、美食美酒嘉年华、市集等一站式消费体验 [6] - 活动包括华夏美学大会、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剑南春品牌之夜等22个系列项目 [7] 文化价值挖掘 - 华夏美学大会邀请文化名家从美学、历史等视角剖析酒文化底蕴 [9] - 非遗传承人走进德阳产区 川酒六朵金花签署非遗酿造技艺传承宣言 [9] - 剑南春重走"御酒进贡之路" 复刻唐朝进献御酒场景 实现从卖酒到卖文化的升级 [9] 德阳产区优势 - 德阳地处北纬30度黄金酿造带 拥有优质水源和微生物环境 [14] - 2024年德阳规上白酒企业产量10.1万千升(增31.2%) 产值309亿元(增15.5%) 营收227.7亿元(增4.7%) [14] - 绵竹贡献德阳85%以上白酒产能 设立县级酒类产业发展局 每年拨付2000万专项资金 [14] 剑南春发展 - 天益老号博物馆联合多家博物馆再现中国酒文化辉煌 [10] - 大唐国酒生态园二期新增5万吨优质基酒产能 [16] - 万吨陶坛库拥有23000多个陶坛 为中国最大单一原酒陶坛陈贮库 [16]
二〇二五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京主会场活动奏响传承序曲 以创新点亮文化发展新动能
南京日报· 2025-06-17 03:03
活动规模与参与情况 - 主会场共举办线上线下活动17场 累计吸引参与活动人次近5万人次[1] - 活动拉动六合区内非遗及相关衍生产品消费30余万元[1] - 南京地铁全线1.6万块PIS屏开展主题宣传 日均触达超300万人次客流[3] 文化展示形式与内容 - 采用文化展演+活态体验+全城联动立体模式 包含南京白局 伊犁民歌 长芦龙灯等多元节目[1] - 匠心雅集非遗市集展位呈现南京云锦明代工艺 南京泥人及六合特色美食龙袍蟹黄汤包等[1] - 举办农行非遗大师课堂 文物普查新发现展 考古展等专项活动 展示张昭家族墓等考古成果[2] 全域联动与创新推广 - 通过少儿培训 非遗体验市集 VR线上展等活动形成全城文化联动矩阵[2] - 鸡鸣寺地铁站设置主题打卡装置 开展为期一个月普及宣传[3] - 活动由市委宣传部指导 市文旅局 六合区政府等联合主办 农业银行南京分行等机构支持[3] 社会效益与产业影响 - 成功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话的多维平台 刺激夜间消费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 - 文化活态展示模式促进文物保护 非遗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全链条融合[2] - 形成全民文化传承氛围 为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树立创新性标杆[1][3]
传艺传心传薪火 见人见物见生活 渤海银行金融守护非遗传承焕新生
中金在线· 2025-06-16 07:02
非遗保护与金融知识普及结合 - 公司在全国多地开展非遗保护与金融知识普及相结合的活动 响应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 [1] - 活动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科技赋能非遗保护 展现非遗传承实践活力 [1] 金融教育场景创新 - 北京分行组织亲子钱币文化体验活动 在中国钱币博物馆展示历代货币2900多件 普及第五套人民币防伪辨别方法 [3] - 结合非遗体验项目拓铜 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5] - 成都分行邀请川剧变脸传承人录制"川韵反诈护万家"短视频 通过艺术形式提示银联会议app诈骗短信链接境外虚假投资等高发诈骗风险 [7] 特色产业金融支持 - 在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期间设置金融消保驿站 面对面宣讲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存款保险制度普惠金融政策 吸引市民游客超68万人次 带动消费达到3.45亿元 [5] - 启动对当地龙舟经济产业链深度调研 对接小微企业探索开发供应链金融普惠信贷产品等综合服务方案 [5] 跨界融合与品牌建设 - 济南分行组织40余位参与者登上齐鲁1号研学专列 开展民俗文化财商教育反诈知识研学竞技 体验皮影戏制作本草香囊 [7] - 通过跨界融合提升品牌温度 打造多场景深融合广传播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教育传播格局 [8]
从完美复刻到大胆创新,这届年轻人借助抖音让非遗焕发新生机
财富在线· 2025-06-16 02:53
非遗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兴起 - 当代年轻人对中式美学的兴趣显著提升,表现为参与非遗民俗活动如泉州簪花、汕头英歌舞、确山打铁花等[1][4] - 非遗体验成为新型深度旅行方式,春节"追年"成为热门选择,年轻人通过旅行获取精神享受并带回非遗周边产品[4] - 非遗被视为中式美学奢侈品,其价值体现在时间、材料、工艺和千年智慧沉淀而非价格标签[6] 非遗技艺的创新与现代化 - 非遗项目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实现创新,如皮影戏结合热梗、流行IP和游戏合作(如《王者荣耀》芈月皮肤设计)[8][11][12] - 年轻传承人采用科技手段革新非遗,如党飞华用大肠杆菌生产天然色素替代传统染料[11]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古建筑研究,团队如@见筑师通过动画拆解古建筑结构,揭示古人工程智慧[26][28][30] 非遗传承的年轻化趋势 - 抖音数据显示非遗传承人年轻化趋势明显,30岁以下传承人达247人(同比增长24%),00后非遗视频用户增长95%[47] - 年轻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平台复刻非遗技艺,如@李家清晨复刻龙泉印泥(耗时3年)、@江寻千(九月)复刻糖画、鱼灯等[17][21][24] - 非遗商品销售火爆,抖音平台过去一年售出超65亿单非遗商品,非遗类商家数同比增长187%[47] 非遗传播与商业化 - 短视频平台成为非遗传播主阵地,网友通过点赞、购买工艺品和线下体验参与非遗传承[49][53] - 非遗嘉年华等活动推动文化传播,如羽毛风筝通过抖音达人接力复原并展出[35][36][40] - 非遗与时尚结合案例涌现,如赛博朋克国风舞蹈、机械元素融入傩舞等创新表现形式[43][46] 非遗技艺的抢救与复兴 - 部分濒危非遗技艺通过年轻人介入得以复兴,如羽毛风筝在张志刚离世后由@南翔团队耗时半年复原[35][36][38] - 非遗传承方式突破传统血缘地缘限制,短视频记录使技艺学习门槛降低[49] - 非遗体验带动地方经济,泉州、汕头等非遗民俗城市成为热门打卡地[47]
昨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上海开展市集游园会等活动
解放日报· 2025-06-15 01:48
非遗文化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宝山区举办"跟着非遗品生活"主题市集,展示罗泾十字挑花、吴淞面塑、蔡氏剪纸等非遗文创 [1] - 罗泾十字挑花技艺传承人郑晓蓉团队开发书签、手账本、耳饰等文创产品,配色和审美更符合年轻人喜好,适用于新中式或旗袍搭配 [1] - 徐汇区在上海植物园举办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包括非遗项目展示、音乐会、中医技艺演示等 [1][2] 非遗项目展示 - 徐汇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珐琅器制作技艺、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等十个项目 [2] - 岐黄本草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演示六神丸制作、野山参鉴赏等中医技艺 [2] - 杏林生活馆展示"五脏养生茶"、经典名方、药膳与香囊制作、"药食同源"茶点等 [2] 非遗创新体验 - 中医科技苑运用四诊仪、AR技术赋能传统中医,提供AI诊疗体验 [2] - 非遗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以可触摸的香囊、可品尝的药膳等形式融入现代生活 [2] - 徐汇区各街镇同步开展数十场非遗民俗活动,形成"非遗就在身边"的生活场景 [2]
沉浸式非遗体验中读懂武汉
长江日报· 2025-06-15 00:48
活动概况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武昌区斗级营街区举行,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昌区人民政府主办,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 [1] - 活动以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核心,通过非遗展演、展销、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 [1] 非遗旅游线路 - 发布"跟着非遗游武汉"主题线路,包括五大主题、十条非遗旅游线路,覆盖50余个点位 [1] - 五大主题为"知音江城"美丽传说之旅、"烟火江湖"非遗美食之旅、"非遗有戏"武汉戏码头之旅、"匠心手作"荆风楚韵之旅、"健康生活"非遗康养之旅 [1] - 线路串联武汉的文化地标与市井烟火,涵盖旅游景点、剧院场馆、特色美食街区、非遗体验场馆及小众打卡地 [1] 非遗市集 - 非遗市集作为主会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五大主题展区串联江城非遗旅游线路 [2] - 40余个展位化身"微型非遗目的地",市民游客可在百米街区内感受非遗魅力 [2] - 展区涵盖手工艺品制作、传统技艺展示,如黄鹤楼传说、伯牙子期传说、木兰传说等非遗项目 [2] - 老通城豆皮、蔡林记热干面、五芳斋汤圆等非遗美食技艺现场制作,汉绣、武汉木雕船模、武汉剪纸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 [2] 活动规模与形式 - 武汉市文旅部门组织近60项非遗主题活动,包括展览、展示、研学、时尚秀、惠民演出等形式 [2] - 活动进景区、进社区,全方位展现武汉非遗之美,体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 [2]
方寸舞台 好戏万千(传承)
人民日报· 2025-06-14 22:13
湘东皮影戏传承与发展 - 湘东皮影戏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已有140多年历史,拥有120多出经典剧目,目前全本可演出的有五六十出 [2] - 传承人丁永发11岁开始学习皮影戏,精通拉京胡、吹唢呐、耍皮影、刻皮影、唱大戏等多种技艺 [2] - 皮影戏唱腔融合赣剧高腔,造型和审美质朴,代表剧目包括《杨宗保破阵》《西游记》《刘备招亲》等 [2] 创新与市场拓展 - 丁永发团队在传承老戏基础上编排了百余出新戏,包括《候鸟人》《克己奉公的刘型》《视死如归贺竹英》《不要彩礼要幸福》等,题材涵盖现代生活、清廉文化、革命文化等 [2] - 丁武负责内容创新和市场拓展,开设皮影戏培训班、网络直播演出、拍摄皮影微短剧,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3] - 皮影剧团已发展至10余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3] 教育与传播 - 全市各乡村、景区及10余所大、中、小学校邀请皮影戏表演,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3] - 丁武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归皮影事业,寻访同行、求教专家,广泛汲取经验以推动传承 [3] 未来规划 - 丁永发计划整理推出200余出剧目,继续为观众演出,把握新时代机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