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优先

搜索文档
1933年以来最高关税,美国经济疲态显现,关税负面影响加剧了,受伤的是美国人自己
搜狐财经· 2025-08-05 03:13
关税政策变化 - 美国平均进口关税从去年的1.2%飙升至17%,创1933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以来最高水平 [1][3] - 对不同国家实施差异化税率:加拿大关税从25%升至35%,巴西综合税率达50%,叙利亚等国家税率超40% [3] - 英国、日本、韩国及欧盟通过承诺投资和开放市场获得10%-20%的较低税率,其中欧盟承诺投资6000亿美元并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 [4] 企业影响 - 福特汽车因关税导致成本增加8亿美元,宝洁宣布8月起25%的产品涨价 [6] - 约70%制造业企业和50%服务业企业已开始隐性涨价 [6] - 国际商会预测关税引发的全面涨价潮将在2023年四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爆发 [6] 经济与市场反应 - 7月美国新增就业岗位仅7.3万个,远低于预期的10.6万个,创疫情后最差记录 [8] - 6月关税收入达270亿美元,为去年同期四倍,但主要由美国进口商承担成本 [8] - 皮革价格上涨40%,新鲜农产品涨7%,汽车涨12%,电脑及电子产品涨18% [8] 消费者影响 - 普通美国家庭因关税每年额外支出2400美元 [8] - 必需品涨价对低收入家庭冲击最大,贫富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 [10] - 宝洁等公司的涨价计划将逐步传导至市场,2023年底至2024年初物价或加速上涨 [10]
特朗普关税把自己坑了!盟友们忍不了了,进货价飙到老百姓买不起
搜狐财经· 2025-08-05 02:34
关税政策核心内容 - 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10%至41%不等对等关税 叙利亚适用41%最高税率 巴西和英国适用10%最低税率 未列出国家统一适用10%关税[2] - 对通过第三地转运规避关税行为征收40%转运税 并将实施新原产地规则确定相关税率[4] 历史政策背景 - 第一任期已对进口太阳能电池板 大型家用洗衣机 进口钢和铝征收关税[5] - 第二任期频繁对加拿大 墨西哥 中国等贸易伙伴加征关税 体现美国优先战略及中期选举政治考量[5] 消费者影响 - 美国家庭人均年支出将增加2100至3800美元 低收入家庭受冲击更严重[8] - 食品 家电 电子 建材等领域价格全面上涨 例如亚洲进口智能电视价格可能从500美元上涨至550美元[8] - 输入性通胀制约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空间 高利率环境下消费者贷款成本与物价压力双重上升[8] 供应链影响 - 企业被迫重新规划全球供应链布局 可能将产能转移至美国本土或低关税国家[10] - 全球供应链复杂化导致物流成本与合规负担大幅上升[10] - 依赖进口中间件和原材料的美国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 面临倒闭风险[10] 外交与贸易关系 - 美墨加协定成员加拿大和墨西哥被纳入加税名单 引发盟友信任危机[12] - 巴西被要求全面开放市场并增加特定商品采购 产生被勒索感[12] - 欧洲国家可能加强与非美地区贸易合作 重构区域一体化 削弱美国全球贸易主导地位[12]
特朗普为何急于访华?最新贸易数据进白宫后,他终于低头了
搜狐财经· 2025-08-04 23:04
美国对华能源出口现状 - 6月美国对华三大能源出口(原油、LNG、煤炭)全数为零,原油出口额从去年同期的8亿美元降至零,煤炭出口额从9000万美元降至几百美元[1][3][4] - LNG对华出口连续四个月为零,导致美国LNG出口码头利用率从85%降至40%[3] - 上半年美国能源行业因对华出口减少损失超200亿美元,去年全年对华能源出口额为269亿美元[3] 中国应对措施 - 对美煤炭和LNG加征15%关税,原油加征10%关税,消除其价格优势[6] - 多元化进口渠道:扩大与俄罗斯、沙特、中亚的能源合作,填补美国市场空缺[6] - 国内能源自给能力提升,2025年Q1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3.5%,页岩气、新能源快速发展[8] 美国能源行业影响 - 页岩油企业因订单流失面临库存积压,被迫裁员和削减产能[10] - 能源供给过剩和成本上升阻碍"制造业回流"计划,化工、钢铁企业抱怨生产成本过高[11] - 能源出口"清零"直接冲击特朗普政府引以为傲的就业数据[10] 中美经贸博弈趋势 - 美国近期在发动机、芯片、乙烷等领域对华"解禁",但未取消关键关税和企业打压[11][13] - 中国通过市场、资源、战略优势掌握谈判主动权,要求美方展现诚意[14] - 能源出口数据标志着美国"施压政策"失效,中国应对更加成熟坚定[14]
印度开始反击,对美连出两招,关键时刻,中方送上“两道助攻”
搜狐财经· 2025-08-04 16:26
美印贸易争端 - 特朗普宣布从2025年8月1日起对所有印度进口商品征收25%关税 并因印俄合作追加惩罚措施 此前威胁的26%关税虽降至25%但仍对印度出口造成压力 [2] - 印度主要对美出口药品 智能手机 珠宝和纺织品 年贸易额超千亿美元 新关税可能导致印度损失50-67.5亿美元出口额 [2] - 特朗普实施关税的主要原因是印度对美贸易顺差过大 以及协助俄罗斯规避西方石油和武器制裁 [2] 印度应对策略 - 开放油气和贵金属市场 增加美国原油进口量 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印原油出口同比增长51%达每日27.1万桶 [4] - 拒绝采购美国F-35战斗机(单价超8000万美元)以节省军费开支 转向本土国防生产和多国合作 [4] - 坚持采购俄罗斯原油 2025年5月进口量达每日175万桶(占总量35%) 完全转向美油将增加90-110亿美元成本 [5] - 通过BRICS平台加强与俄贸易 2025年双边贸易额达687亿美元 [10] 中俄对印支持 - 推动复兴俄印中(RIC)三边机制 聚焦能源协调和边界缓和 计划2025年9月举行初步会议 [7][10] - 中俄举行"海上联合-2025"演习 中国派出4艘军舰参与反潜 防空等联合训练 增强地区军事平衡 [9][10] 行业影响 - 印度炼油行业持续运转俄油 节省大量成本 若转向美油将面临显著价格上涨 [5] - 油气行业成为博弈焦点 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能源进口国通过调整采购策略平衡贸易关系 [4][5] - 国防工业受益于本土化政策 减少对美国高端武器系统的依赖 [4] 经济数据 - 印度2025/26财年GDP增长目标维持在6.3%-6.8% 前提是油价不超过70美元/桶 [13] - 美国对印度87亿美元出口商品可能受到关税冲击 [13] - 印度通过增加美国油气进口部分抵消出口损失 [13]
西方投资政策收紧,中企如何破局?
国际金融报· 2025-08-04 11:42
在全球贸易冲突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国际资本的配置逻辑正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 体不断强化外资审查制度,以国家安全为由收紧投资准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正坚持在强 化合规监管的同时,加快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今年以来,多项便利外商股权投资的新政相继落地。 这种分化格局促使全球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重新审视地缘风险、政策合规等新变 量。 富而德律师事务所反垄断业务合伙人杜宁(Ninette Dodoo)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 出,"越来越多的外国监管机构在使用外资审查、反垄断等工具时,会参考现任政府的政策取向和优先 目标,某种程度上,这些监管工具已经被政治化。" "但是在某些产品或行业领域,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杜宁表示,例如在生物医药和 汽车行业,许多外国投资者已经通过投资、成立合资企业或持有少数股权等方式与中国企业展开合 作。"一方面,他们遵循'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也认识 到中国在产品研发和工程能力方面的优势。这种趋势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支持,因为他们看到了与 中国企业合作的益处,以及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带来的积 ...
385亿美元逆差,对应39%关税!瑞士联邦主席“惊呆了”、荒谬啊
搜狐财经· 2025-08-04 10:48
关税政策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命令对66个经济体实施进口税 瑞士税率高达39% 仅次于老挝 缅甸和叙利亚 [1] - 瑞士原本预期关税在10%至15%区间 但实际税率远超预期 联邦主席祖特尔表示将分析情况并寻求解决方案 [3] - 39%的税率可能导致瑞士GDP减少约0.6% 若纳入制药业影响可能更大 [3] 税率设定逻辑 - 39%的税率基于美国对瑞士385亿美元货物贸易逆差四舍五入得出 被批评为粗暴的数学游戏 [3][6] - 瑞士制造协会指出该税率缺乏合理依据 完全是任意的 但希望通过谈判降低税率 [6] - 特朗普政府将贸易逆差异化为国家尊严计量单位 关税税率成为政治表演工具 [6][7] 行业影响 - 瑞士精密制造和金融业受到重创 制药业可能面临更大冲击 [4][3] - 瑞郎持续走强和精密仪器出口旺盛导致过去四年美瑞贸易逆差增长56.9% 但被特朗普政府视为不公平贸易证据 [7] - 瑞士表业巨头利润受损 全球贸易体系信任基础遭到破坏 [9] 国际经贸关系 - 瑞士待遇与叙利亚 缅甸等受制裁国家并列 外交落差显著 [4] - 欧盟和英国分别获得15%和10%的温和税率 凸显瑞士遭遇的不公平对待 [4] - 单边主义盛行下 中小型国家面对强权政治无力感加剧 [9] 政治动机 - 特朗普政府可能借极端税率强化强硬谈判者形象 为中期大选造势 [9] - 美国优先意识形态碾压经济理性 盟友与对手界限全凭华盛顿喜好 [9][11] - 历史证明以算术游戏替代贸易平衡只会制造更多经济裂痕 [11]
赖清德社交账号被网民评论灌爆了
环球时报· 2025-08-04 04:28
关税调整与谈判进展 - 美国白宫将台湾"对等"税率从32%调降至20% [1] - 台湾谈判团队称将继续争取更好税率 并称当前调整为"暂时性"和"阶段性成果" [1] - 行业担忧税率仍高于美国其他主要贸易逆差地区 且存在谈判失败后加码风险 [1] 潜在行业影响 - 传台湾拟通过增购美国牛肉和谷物换取关税降低 显示农业和食品进口行业可能受直接影响 [1] - 开放转基因食品进入校园及扩大美牛与农畜产品进口等条款可能涉及食品加工和零售行业 [2] - 汽车行业面临潜在关税降低带来的竞争格局变化 [2] 贸易数据与比较 - 网民指出韩国以4000亿美元贸易额换取15%关税 暗示台湾谈判条件对比悬殊 [2] - 新台币升值可能导致实际税率接近原32%水平 影响出口导向型行业竞争力 [2] 政治经济关联 - 台湾被描述为美国贸易秩序下的"模范输诚者" 反映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被动地位 [1] - 谈判细节保密引发立法程序争议 显示政策透明度缺失可能加剧行业不确定性 [2]
败局已定,美国公布全球关税,6国对特朗普投降,全是中国的邻居,其中3国牺牲中方利益
搜狐财经· 2025-08-02 12:02
美国对多国征收"对等关税"政策 - 美国政府出台新政对多国征收10%至41%不等的关税7天内生效[1] - 该政策本质是"美国优先"的延续试图通过关税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维护经济霸权[9] - IMF预测美国关税政策导致2025年全球GDP增速下调0.9个百分点至2.8%[9] 日本行业动态 - 日本车企面临美国高额汽车关税威胁最终在贸易规则和安全事务上偏向美国[3] - 日本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1][3] 韩国行业妥协 - 美韩达成协议将韩国关税降至15%换取韩国对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并采购1000亿美元能源产品[3] - 韩国汽车和半导体等对美国出口占比较大此次妥协影响中韩半导体合作及地区产业链稳定[3] 柬埔寨贸易调整 - 柬埔寨将美国商品进口关税降至"接近零"并购买5亿美元美国小麦及75架波音飞机[4] - 该行为使柬埔寨被卷入美国贸易体系可能打乱其与中国及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布局[4] 印度行业倾向 - 美国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并对其购买俄罗斯能源施加惩罚[6] - 印度在边境对中国挑衅试图向美国示好破坏中印多年建立的合作关系[6] 菲律宾经济选择 - 菲律宾为保住美国市场在南海问题上迎合美国破坏中菲友好合作氛围[6] - 美国市场对菲律宾出口及吸引外资具有关键意义[6] 越南行业反应 - 越南因美国威胁对纺织品和电子产品加税迅速向华盛顿妥协签署协议[7] - 越南在南海非法填海和油气开发行为背后有美国支持侵犯中国主权[7]
美国可能从欧洲撤军30% 此举意欲何为?
央视新闻· 2025-08-02 07:24
美国撤军欧洲计划 - 美国可能正在将30%的驻欧美军撤出欧洲,涉及约2万名军事人员 [1] - 五角大楼正秘密执行冷战后最大规模的撤军行动 [1] - 美国在欧洲的军事人员数量通常在7.5万至10.5万之间波动,俄乌冲突后增派了2万名美军 [1] 撤军原因分析 - 特朗普政府持有强烈的"美国优先"理念,认为欧洲应自行负责防务问题 [1] - 历届美国政府都曾考虑缩减在欧洲的军事部署规模 [1] - 撤军规模和时间表将决定对北约威慑力的影响程度 [1] 俄乌冲突影响 - 拜登政府曾向欧洲增派2万名美军以加强乌克兰接壤国家的防御能力 [1] - 特朗普可能撤走的是这批增援部队中仍留在欧洲的部分 [1] - 撤军行动可能影响北约在东欧的防御态势 [1]
韩国被迫“屈膝”,特朗普称霸世界!全球仅剩三国死不低头
搜狐财经· 2025-08-02 00:57
韩国经济让步 - 韩国对美出口商品被征收15%关税 削弱企业竞争力 同时美国汽车 卡车和农产品享受零关税进入韩国市场 冲击本土产业 [3] - 韩国被迫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 其中1500亿美元指定用于美国造船业 直接扶持竞争对手 打击韩国全球领先的造船业 [3] - 韩国需额外购买10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 导致资金外流 能源安全策略受制于美国 [3] 美国施压手段 - 美国国防部计划从韩国撤走4500名驻军 消息引发韩国政坛震动 迫使韩国在关税谈判中软化立场 [5][8] - 撤军被解释为"战略调整" 适应"分布式作战"新战略 同时降低美军在朝鲜半岛的核冲突风险 [5] 全球盟友反应 - 英国 日本和欧盟先后与美国达成协议 付出高昂经济代价换取贸易让步 [12] - 加拿大采取对等反制但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市场 印度采取拖延战术 中国成功迫使美国让步 [14] 行业影响 - 韩国中小企业面临出口成本上升和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双重困境 [3] - 美国造船业获得韩国1500亿美元投资 直接冲击韩国造船业全球地位 [3] - 能源行业受协议约束 韩国液化天然气采购完全依赖美国市场 [3] 长期经济影响 - 韩国原本可用于国内投资和创造就业的巨额资金流向美国 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形势 [3] - 协议导致韩国贸易和财政双重打击 被描述为"代价高昂的战略性妥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