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

搜索文档
北京格力与通用康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新华财经· 2025-07-25 08:01
战略合作签约 - 北京格力与通用康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整合健康科技与养老服务资源 联合打造智慧养老新业态 [1] - 合作以"智慧赋能 健康共生"为核心 构建覆盖居家 社区 机构的智慧康养生态体系 [1] - 合作基于双方技术研发与落地网络的互补优势 在适老化产品研发 智能电器系统化应用 数据价值转化三大维度展开 [2] 行业背景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1亿 占比22% 老年人口基数庞大且发展迅速 [1] - 养老需求多样化使得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更加严峻 [1] 公司战略布局 - 格力电器加速健康战略转型 2025年启动"董明珠健康家"全国布局 计划年内开设3000家体验店 [2] - 格力以"空气-水质-膳食"三位一体健康理念为核心 通过场景化体验重构健康生活认知 [2] - 通用康养依托母公司医疗网络资源 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 - 通用康养已形成"风华""芳华""好之旅"等养老品牌矩阵 持续推动传统养老行业转型升级 [2] 合作意义 - 合作实现格力工业科技硬实力与通用康养健康养老服务软实力的精准对接 [3] - 合作是康养产业与制造业的跨界破壁 也是央企平台与民族企业协同共振 [3] - 双方将通过产业创新实践 为中国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3]
晚报 | 7月22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07-22 14:45
核聚变 - 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七位股东合计出资约114.92亿元,认购新增注册资本约114.69亿元,其中中核集团出资40.29亿元,增资后持股50.35% [1] - 公司规划打造全高温超导环流4号,对标CFS的SPARC,后续建设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目标Q≥10)、示范堆(2045年)和商用堆(2050年) [1] - 可控核聚变产业端进展提速,托卡马克路线成为主流,聚变三乘积持续刷新记录,仿星器、Z-箍缩等技术也取得突破 [2] 海南自贸港 - 国务院新闻办将举行发布会介绍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展,市场预期将释放封关运作、产业支持等政策信号 [2] -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关键年,核心政策框架包括"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等 [3] - 政策落地将为区域经济注入动力,重点园区建设和产业升级使海南企业受益于政策红利 [3] 农村公路 - 《农村公路条例》将于2025年9月15日施行,明确以提升路网质量为重点,新建公路需符合技术等级要求,现有不达标公路需升级改造 [3] - 2024年全国农村公路建设投资4550亿元,连续8年超4000亿元,新改建公路16.41万公里,总里程达464万公里 [4] - 预计2025-2030年路基项目投资超1.5万亿元,中央财政加大补贴力度,形成多元投入模式 [4] 医养结合 - 国家卫健委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通过创建示范县和示范机构推广经验,扩大优化服务供给 [4] - 202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占总人口21%),养老市场规模预计达16.1万亿元,年增长率超15% [5] -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将成为主流,智慧养老(智能穿戴、AI监测、VR技术等)和医养结合模式是重要趋势 [5] 减肥药 - WHO正在制定基于GLP-1的疗法治疗成人肥胖症指南,计划2025年9月发布,可能首次正式推荐减肥药物 [6] 行业动态 - 工信部:上半年电信业务收入9055亿元,同比增长1% [8] - 我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光伏直流领域国际标准 [8] - 有色金属行业上半年总体运行良好 [8] - 青海省鼓励虚拟电厂开展业务创新 [8] - 上海市印发下一代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30年) [8]
上半年北京新设机构数量同比增长17.64% 创近四年同期新高
中国新闻网· 2025-07-21 04:44
新设机构总体增长 - 北京市上半年新设机构数量达17.68万户,同比增长17.64%,创近四年同期新高 [1] - 生产性服务业与数字经济为核心引擎,文化及相关产业、养老产业稳步增长,四大重点领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 数字经济及核心产业 - 数字经济及核心产业新设机构1.09万户,同比增长53.92% [2] - 数字技术应用业占比62.51%,其中软件开发同比增长190.72%,信息技术服务同比增长40.59%,合计贡献数字经济增量的81.3% [2] - 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批发零售、数字内容与媒体三大要素驱动类合计新设2500多户,同比增长48.17% [2] - 平原新城数字经济新设机构4700多户,增速78.03%,占全市43.45%;中心城区超4000户,增速77.97%;生态涵养区增长13.39% [2] 养老产业 - 养老产业新设机构8.14万户,同比增长22.5%,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86个百分点 [3] - 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类机构5.37万户,增速33.11%,占总量66.02%;其中智慧养老服务增速高达96.08% [3] - 平原新城新设3.41万户,占全市41.86%,增速46.43%;中心城区新设3.15万户,增速36.35% [3] 生产性服务业 - 生产性服务业新设机构10.61万户,同比增长18.49%,增速居各行业前列 [4] - 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三大领域合计占比超80%,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等细分行业增速均超30% [4] - 平原新城新设4.35万户,同比增长41.94%,占全市40%以上 [4] 文化及相关产业 - 文化及相关产业新设机构2.04万户,同比增长12.77%,较一季度提升6.87个百分点 [5] - 内容创作生产类机构1.42万户,占总量69.71%,较上年同期扩大3.58个百分点;文化投资运营类增速最快达103.56% [5] - 平原新城增速35.37%,文化装备制造、数字内容服务加速聚集;中心城区增长35.01%,占全市44.03% [5]
报告征集 | 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7-17 11:25
研究背景 -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预计2035年将增至4亿占比超30% [1] - 人口老龄化加速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成为解决传统养老模式挑战的新机遇 [1] - 国家政策明确支持智慧养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并将银发经济作为重要抓手 [1] 征集目的 - 艾瑞研究院计划2025年发布《中国智慧养老行业研究报告》旨在梳理行业脉络、展示成功案例并为从业者、投资者等提供参考 [2] - 报告目标包括激发市场活力提振行业信心通过案例分析和趋势研判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 研究内容 - 定义智慧养老行业概念及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中国养老体系中的作用 [3] - 研究行业解决方案、产业链、参与者、区域特征及市场规模全面洞察产业现状 [3] - 分析典型企业业务布局和发展模式挖掘创新商业模式 [3] - 探讨未来产品服务方向为企业和资本提供决策参考 [3] 参与价值 - 入选厂商可提升品牌知名度通过产业图谱和优秀案例展示 [5] - 报告将通过艾瑞官网、公众号及合作媒体渠道广泛传播 [5] - 参与企业有机会参加行业活动与甲方、专家及投资机构深度交流 [5] 目标厂商 - 上市或非上市公司均可业务需涵盖智慧养老领域包括综合解决方案、垂直技术或传统企业数字化 [6] - 企业需具备2年以上智慧养老相关业务经验 [7] - 需提供多个实际落地案例 [8] 时间规划 - 厂商征集时间为2025年6月25日至9月30日 [9] - 报告将于2025年10月发布前期包括企业访谈、市场调研等环节 [11] 联系方式 - 可通过电话、邮箱或微信联系艾瑞咨询具体联系方式见原文 [12][13] 其他报告 - 艾瑞同时征集商业养老、数字政府、口腔医疗等领域研究报告 [14]
智慧养老产品如何“叫好又叫座”
经济日报· 2025-07-14 22:10
智慧养老产品市场现状 - 近年来智慧养老产品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涵盖实时监测、生活辅助、情感陪护等多个领域 [1] - 防跌倒雷达、无袖带血压计、外骨骼机器人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1] - 部分产品投放市场后遇冷,存在"叫好不叫座"现象 [1] 产品设计问题 - "不好用"是主要痛点,表现为技术与需求脱节、适老化不足 [1] - 部分企业过度追求参数提升,导致操作逻辑复杂、使用困难 [1] - 产品存在误报率高、佩戴不适、需频繁充电等体验问题 [1] - 不同品牌设备系统割裂、数据不通,增加操作门槛 [1] 产品价格障碍 - "用不起"是另一重要因素,研发分摊高、核心部件进口导致价格居高不下 [2] - 老年人价格敏感度高,市场出现高端产品"用不起"与基础服务"用不上"并存 [2] - 供需错配现象明显,短期内难以改变老年人消费习惯 [2] 解决方案探索 - 企业需聚焦老年人真实痛点,考虑认知功能下降等生理特征设计产品 [1] - 部分公司通过基础功能打开市场,再以增值服务盈利形成良性循环 [2] - 参与地方适老化改造建立品牌信任,为后续推广奠定基础 [2] - 建立分层产品体系,开发更具性价比的产品线 [2] 服务闭环建设 - 安装培训、故障响应、技术维护等软服务是核心竞争力 [2] - 需构建让子女敢买、老年人愿用、政府愿推的完整生态 [2]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新华日报· 2025-07-14 22:02
人口老龄化现状 - 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全国人口22% 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15.6% 标志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1] 居家社区养老体系 - 90%老年人首选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需破解服务碎片化与供需错配难题 [1] - 北京劲松社区采用政府引导加社会资本参与模式 改造老旧商业设施为嵌入式养老驿站 覆盖15分钟生活圈全链条服务 [2] - 推广上海家庭养老床位模式 通过适老化改造与智能设备安装提供远程监测与上门护理服务 [2] - 创新推行时间银行全国通存通兑机制 激励低龄老人参与互助照护 [2] 机构养老发展 - 公办养老机构需保障特困人员失能失智群体高龄独居老人等刚性需求群体 [3] - 深圳公建民营加市场化考核模式 通过委托专业机构运营引入服务质量动态评估机制 [3] - 支持海南三亚等气候优势地区发展旅游加养老加医疗融合业态 [3] - 建立全国统一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制度 将结果与财政补贴医保定点资格挂钩 [3] 农村养老服务 - 乡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3.81% 较城镇高出8.01个百分点 [3] - 山东菏泽成武县探索幸福院加周转房加卫生保健医养结合模式 在37个农村新型幸福院配套建设卫生室和医疗保健点 [4] - 建立农村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制 村民参与送餐助浴等志愿服务可兑换农资或抵扣合作医疗费用 [4] 政策与人才支撑 - 长期护理保险需构建个人缴费加财政补贴加福彩公益金加社会捐赠多元筹资机制 [4] - 上海试点整合医保基金扩大保障范围 建立多部门协同基金监管体系 [4] - 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推动高校与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护理专业 [5] - 将养老护理员纳入紧缺工种目录 建立与技能等级挂钩的薪酬体系 [6] 银发经济产业 - 支持适老化智能设备研发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 [6] - 试点以房养老加长期护理保险组合产品 探索养老信托等金融工具 [6] - 在海南云南等地建设养老加旅游加医疗综合体 推动与文化健身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6]
5分钟内即可完成,填补相关国际空白 深圳智慧养老评估系统将被全国推广
深圳商报· 2025-07-11 16:51
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入选 - 南澳人民医院自主研发的"智慧老年人需求与综合能力评估系统"成功入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4年版)》老年人能力评估类目录 全国仅3例入选 [1] - 该系统获得国家级认可 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建设提供"深圳经验" [1] 系统技术创新与功能 - 系统基于国家标准《功能障碍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定方法(龙氏量表)》 创新采用情景图示替代复杂文字量表 非专业人员仅需3至5分钟完成评估操作 [1] - 依托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评估+远程管理"模式 医务人员实时记录数据 系统自动生成失能等级报告 [1] - 已覆盖全国23个省份的患者数据库 与社康 养老机构及家属端实现数据互通 构建"评估-诊断-干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1] 数据应用与精准服务 - 评估数据实时接入医养结合平台形成康养大数据库 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失能风险并提前调配资源 [2] - 系统可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如为高血压患者推荐智能药盒 为关节滑囊炎患者配置防跌倒智能设备 [2] 医养结合模式与荣誉 - 南澳人民医院开创深圳"政府主导+公立医疗机构"普惠型医养结合模式 通过六级共建打造15分钟"夕阳守护圈" 提供12项一体化服务 [2] - 2022年获评"广东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深圳市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并入选广东省"质量强省"典型案例 [2] - 2024年荣获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称号 成为深圳市唯一"国家 省 市"三级示范单位 [2]
具身智能加速布局养老场景
经济观察网· 2025-07-11 09:10
重庆AI与金融融合 - 重庆依托消费金融先发优势,推动AI在普惠金融、安全风控、客户服务等全链条业务环节的创新应用,实现人工智能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实质性突破 [1] - 2025具身智能生态大会探讨具身智能技术产业化前景,该技术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驱动经济新动能的核心力量之一 [1] - 国务院办公厅明确到2027年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需取得显著成效,包括完善养老金融政策以促进中国式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1] 具身智能与养老金融 - 具身智能(如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正与金融服务融合,尤其在养老金融领域构建综合服务生态圈,赋能机构养老和陪伴机器人等场景 [2] - 中国已成为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重要市场,技术快速成熟并进入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展现巨大增长潜力 [2] - 马上消费研发的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裴裴"在重庆第一社会福利院试点落地,兼具情感陪伴与金融教育功能 [2] 老龄化与政策支持 - 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占总人口22%),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政策要求加快人形机器人、AI等技术在养老领域的研发应用 [3] - 养老金融与区块链、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交叉融合成为金融行业重大课题,建议运用AI反诈技术构建防骗屏障 [3] - 工信部、民政部联合部署2025—2027年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工作,为具身智能养老提供政策指引 [5] 智慧养老技术发展 - 《智慧养老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指出智慧养老通过情感计算、大数据预测、社区互联等创新手段构建全场景关怀生态,重新定义"老有所依" [4] - 技术需平衡人工智能精准性与人类情感复杂性,同时兼顾伦理约束,这是智慧养老持续演进的核心命题 [4] - 重庆金融监管局推出"22条"科技金融举措,推动"金融+科技"融合,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信贷可得性 [6] 市场机遇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万亿级,具身智能技术有望深度重塑养老产业格局 [8] - 当前挑战包括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互通困难、隐私安全风险以及价格接受度低(64%老人预算在1万元以内,AI陪伴机器人接受度仅6%) [8] - 具身智能在机构端(to B)的市场爆发可能早于家庭端(to C),需通过规模效应逐步向普惠化服务转化 [9]
智慧养老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发布 探索老人情感陪护新模式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15:47
智慧养老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核心观点 - 全国首部《智慧养老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基于情感陪护养老的探究》正式发布,由马上消费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联合发布 [1] - 智慧养老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路径,强调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突破传统养老的物理边界与服务范式 [1] - 白皮书提出智慧养老未来四大发展趋势 [1][2][3] 情感智能技术深度应用 - 情感智能技术将以智能化、人性化形态重塑老人情感关怀模式,从"语音主导"迈向"多模态自然交互"时代 [2] - 多模态大模型实现语音、手势、面部微表情、生理信号的毫秒级联合分析,精准识别老人未言明的情感需求 [2] - 智能陪伴机器人可结合健康数据与社交动态,主动发起定制化陪伴活动(如回忆往事、播放怀旧金曲) [2] 情感关怀精准性提升 - 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健康、社交、消费等数据,精准描绘老人个性化需求画像 [2] - 通过就医记录和健康监测数据预测潜在健康问题,提前安排医疗护理服务 [2] - 分析社交活动数据推荐适合的社交活动或兴趣小组,帮助老人拓展社交生活 [2] 智慧养老融合社区构建 - 未来智慧养老将注重构建融合社区,整合社区资源促进老人与社会强连接 [3] - 老人在熟悉社区环境中实现"就地养老",同时保持与社会紧密联系 [3] 情感陪护应用普及与平衡 - 情感陪护应用需平衡科技与人性服务,确保老人获得温暖、真实的情感关怀 [3] - 情感陪护机器人可与专业人工服务结合(如转接心理咨询师),形成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的模式 [3]
智能科技进养老院,护工“变”了
经济观察网· 2025-07-07 13:02
行业现状与需求 - 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机构对智能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 [2] - 市场上已有多种智能护理机器人产品,但高科技产品与养老院实际需求间仍存在巨大鸿沟 [2] - 智能监测设备通过红外线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已显著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如单日处理19起报警) [3] 智能设备应用与成效 - 养老院引入蒸汽式吸附助浴设备、按摩机器人、智能护理床等设备,显著改善老人生活质量 [3] - 智能护理床可通过遥控调节姿势,辅助老人坐起,入住老人反馈使用便利 [3] - 护工从担忧"被替代"转变为主动适应,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操作能力(含视频演示、操作清单等) [3] 成本与商业化挑战 - 高端康复设备因价格高昂(如陪伴机器人3.98万元、全自动洗澡机37万元)导致使用率低 [4] - 集团化运作可降低核心设备成本(如内部生产资源、捐赠渠道),但小规模养老院面临资金短缺的结构性矛盾 [4] - 设备捐赠多附带合作推广诉求,公益性支持较少 [4] 商业模式创新与行业展望 - 探索"租赁+服务"模式及"政府补贴+企业捐赠+家庭自费"三方共担机制以降低使用门槛 [5] - 智能设备可替代翻身、喂饭等程序化护理,但情感陪伴需求无法被机器取代 [5] - 护工与老人的情感联结被视为养老服务的核心价值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