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丨千人千“面”!指尖非遗 “塑”出新活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30 12:57
岚县面塑技艺传承 - 面塑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 通过制作面塑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先人的纪念[1] - 每逢节庆当地人制作不同面塑并摆上街头形成"面塑长河"[1]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袁建花家族六代从事面塑制作 其五六岁起跟随祖母和母亲学习技艺[3] 面塑制作工艺与创新 - 面塑制作工艺复杂多样 塑形手法达数十种 使用剪刀、梳子、勺子等日常工具塑形[1][5] - 传统面塑为素色 现代发展为彩色造型 如"百鸟朝凤"作品包含近百只彩色小鸟[7][9] - 单个大型面塑作品需耗时一天完成 如百鸟造型面塑需染色和组装工序[9] 技艺传承与发展 - 袁建花女儿刘丽丽继承技艺并创新 在传统基础上发展新风格[11] - 岚县建立面塑一条街 促进艺人交流创新 不同风格作品呈现千姿百态[11][12] - 传承人通过展览、校园教学等方式向社会传播技艺 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16][17] 行业推广模式 - 面塑从家庭传承扩展到社会传播 通过代际传授和公开教学实现技艺延续[16][18] - 当地政府支持面塑文化发展 建立专门街区推动行业交流与创新[11][12]
文化中国行丨广西瑶族蝴蝶歌:以喉为“翅”唱响融合新旋律
央视网· 2025-06-28 09:42
瑶族蝴蝶歌概述 - 瑶族蝴蝶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属于瑶族传统的二声部民歌,以大二度和声为主,因衬词里有"蝴的蝶""蝶的蝶"而得名,通常至少两人搭档演唱 [3] - 蝴蝶歌用瑶族土语"梧州话"演唱,具有独特的唱法和即兴创作特点,是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最负盛名的民歌之一 [3][7] - 蝴蝶歌与山歌是姊妹歌,山歌悠扬,蝴蝶歌欢快,衬词多、好听 [5] 传承与传播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欧玉梅从小成长在蝴蝶歌的环境中,经常受邀在节日会期、婚庆嫁娶等群聚活动中表演 [7] - 欧玉梅与搭档陈丽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推广蝴蝶歌 [9] - 2016年中国民歌大会上,富川县180多人参加中央电视台录制,欧玉梅认为这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机会 [7] 创新与国际影响 - 欧玉梅和陈丽探索创新融合形式,与当地年轻乐队共同创作多首融入蝴蝶歌元素的流行音乐,吸引年轻人传唱 [11] - 2019年9月,"瑶族蝴蝶歌"表演队应邀参加捷克民间艺术节展演,蝴蝶歌在世界唱响 [11] - 欧玉梅希望年轻人多学习蝴蝶歌,让这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好 [11]
培养一人,带动一方!非遗传承人助力乡村振兴,残疾匠人“雕”“绘”出幸福人生|非遗研培调研行
华夏时报· 2025-06-27 20:38
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与助残就业 - 全国1.1万余家非遗工坊覆盖2005个县级行政区,带动120余万人就业增收,其中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过非遗传承焕发新生 [1]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自2015年实施以来,全国已有149所院校参与,累计培训传承人超10万人次,实现"培养一人,带动一方"的人才辐射效应 [1] - 非遗传承人通过"非遗+就业"创新模式,让特殊群体实现以技立身、以艺圆梦 [1] 马友谊葫芦产业园案例 - 马友谊创新提出"六变"模式:农舍变工坊、工坊变景点,工艺变手艺、作品变商品,体验变宣传、文旅变传承,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2] - 开发50余种适合残困人员制作的葫芦工艺制品,免费培训残障学员3600余人次,帮助38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助力每人年增收1.5万元至6万元 [4] - 产品从最初的10余种发展到150余种,2023年葫芦文创产品年总销售额达到300万元,其中葫芦茶叶罐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60万元 [5] 牛玉叶鲁绣工坊案例 - 牛玉叶成立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联盟和新泰市玉氏鸿叶服装职业培训学校,累计义务培训妇女15000余人次 [8] - 2024年举办5期残疾人创业技能培训班,帮助110名残疾人掌握刺绣、制衣等专业技能,其中20人实现灵活就业 [9] - 作品《泰山日出》被确定为国事礼品,工坊作品在巴黎和纽约展出,包含脸谱、围巾、手包、扇子等29件精巧手工艺品 [10] 其他典型案例 - 黄梅挑花非遗传承人洪利工坊吸纳20多名残疾人员工,月收入从几百元到一千多元不等 [11] - 河南淮阳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推广"非遗+残障"项目,荣获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称号 [13] - 湖北美术学院通过翻译设备、辅助工具等技术手段为残疾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13] 非遗研培计划成效 - 全国已有149所院校参与研培计划,举办研培班1400余期,直接培训传承人5.1万人次,惠益传承人超过20万人次 [11] - 培育出一支既懂传统技艺、又善创新发展的传承人队伍,形成"传承一人、带动一方"的辐射效应 [11] - 许多残疾学员自身就是珍贵非遗技艺的持有者,通过高校培训增强传承信心,找到更科学的技艺表达和传承方式 [13]
非遗焕新 京冀联动 北岸吉市开启文化消费新场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7 12:57
文化市集创新模式 - 北岸吉市以"非遗走进生活"为核心理念,融合历史名园风貌与非遗传承项目,构建"看学做买晒"的消费动线,成为京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新地标 [1] - 市集通过竹编、剪纸、香囊制作等非遗技艺展销区与亲子互动的皮影DIY项目,结合潮流文创产品如纯金银錾刻装饰画、北海公园主题蔚县剪纸等联名产品,吸引消费者 [3] - 活动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创业团队启动"非遗传承人宣传计划",通过平台扶持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 [3] 区域协同与跨界合作 - 京冀文旅协作推出"荷风拂塔・京冀'鲜'行"主题活动,联动河北省安新县赵北口镇在北海公园北岸吉市设白洋淀风物展售专区,呈现8大类50余种非遗制品 [5] - 仿膳茶社推出"菡萏茶话"荷花主题非遗手工下午茶及"淀泊寻鲜"系列茶点,搭配非遗手工体验和白洋淀农副产品展销,实现文旅融合 [5] - 仿膳与北京同仁堂达成深度老字号联盟合作,推出仿膳香礼及四季酒,并设计老字号联盟柜台,消费者可获赠香囊材料包体验DIY草本香囊制作活动 [7] 商业模式创新 - 北岸吉市采用"文化展示+消费帮扶+产业联动"模式,既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也为京津冀乡村振兴与老字号联盟创新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9] - 仿膳与同仁堂以"药食同源"为理念,探索联名养生糕点研发,实现"饮食养生+非遗手作"的跨界融合,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消费场景 [7] - 市集将持续常态化运营,通过非遗技艺活态展示与区域协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文化消费生态 [3][9]
大河技艺照亮千年智慧——非遗传承视角下的黄河河工技艺
齐鲁晚报· 2025-06-25 08:20
黄河河工技艺入选非遗 - "黄河河工"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标志着这一承载千年治河智慧的传统技艺获得官方认定与保护 [1] - 山东黄河河务局编纂出版的《大河技艺》一书是支撑该项目入选的重要文化成果 [1] 黄河河工技艺的技术体系 - 黄河河工技艺集中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是黄河文化体系的技术基石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4] - 堤工技术涵盖堤防、险工、控导工程修筑及蓄滞洪区建设 [4] - 埽工技术以树枝、柴草、土石、桩绳为原料 构筑巧妙的阻水建筑 [4] - 防汛抢险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抗洪经验 修防管理技术保障了工程的持久效能 [4] 《大河技艺》的文化价值 - 《大河技艺》以非遗传承为内在视角 聚焦黄河堤工、埽工、抢险与修防管理等核心技艺 系统梳理其历史源流与现代转化 [7] - 运用严谨文献考据还原历史脉络 通过大量精细手绘示意图、历史图片及分步骤图解直观揭示古老技艺的奥秘与实用价值 [7] - 书中深情讲述历代先贤为民治河、舍生忘死的动人故事 传承治河精神 并串联起黄河号子、治河传说等地方民俗 [7] 《大河技艺》的传承实效 - 该书已成为山东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提升技能的学习宝典 高校黄河文化课程的权威推荐书目 并在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中广泛传播 [8] - 为行业职工提供汲取古代修防智慧、掌握传统技术的实用工具 也为社会公众开启深入了解黄河治理文化的窗口 [8] - 黄河河工技艺至今仍是黄河保护治理实践中"最常用、最便捷、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技术 通过创造性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焕发新的生机 [8]
让侗族大歌“酷”起来(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4 22:44
文化传承与创新 - "舞乐蝉歌"乐团将侗族大歌从贵州榕江县三宝侗寨带到埃及开罗演出,表演曲目包括传统和改编作品如《心心相印》《侗歌唱村超》,展现无伴奏多声部和声的独特魅力[1][9] - 乐团通过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和游戏公司米哈游合作(如配乐《蝉喓歌》)扩大影响力,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侗族大歌[6][9] - 创始人杨想妮采用"侗歌+"模式创新改编传统曲目,例如将《蝉之歌》融入雷鬼风格,引发争议但成功吸引年轻受众[6] 教育与产业化 - 杨想妮在榕江县乐乡村开设公益侗歌课堂,采用双语(汉语和侗语)教学并录制线上视频,推动侗歌在青少年中的普及[7] - 发起"寻歌计划"深入黔东南苗乡侗寨记录濒危古歌,已收录数十首珍贵曲目[8][9] - 创立非遗工作室结合"研学+文旅"模式,游客可体验侗歌、苗绣等活动,带动村民通过民宿和手作增收[9] 艺术价值与国际化 -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三宝"之一,以无指挥多声部合唱形式承载族群历史与智慧,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4] - 乐团在埃及演出时与当地歌者互动,展示侗族音乐与世界文化对话的能力[9] - 杨想妮团队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时创新融合传统唱法与现代声乐技巧,保留侗语发音特色[6][9] 商业化发展 - 乐团通过商业合作(如游戏配乐、电影、演出)实现经济收益,成员收入反哺公益项目和寻歌计划[9] -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乐团商业邀约显著增加,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9]
素养提升 传承更有底气
人民日报· 2025-06-23 22:10
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成果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研培计划)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由149所院校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训非遗传承人5.1万人次,各省区市参与院校超过200所,惠及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超过20万人次 [1] - 研培计划帮助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能艺能和传承实践能力,例如高平绣活传承人赵翠平通过研培班学习素描、绘画、造型设计和新媒体推广,创作了50多种原创版权和5大类20多种文创产品,并带领20多名绣娘增收致富 [1][2] - 其他非遗传承人如徐行草编代表性传承人王勤和苏式琉璃代表性传承人苏永军也在研培班中获得创作灵感,分别将黄草与瓷器结合以及将建筑材料转化为日用产品和艺术品 [2] 非遗传承的跨学科发展 - 非遗涉及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2021年以来,20余家院校启动了非遗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科建设试点工作 [3] - 南京艺术学院等设立了非遗本科专业,天津大学等院校在研究生阶段设立了非遗保护的专门学科,中央民族大学等20余所院校设立了非遗学院和研究中心 [3] 非遗传承的社会影响 - 华梅少年晋剧团通过非遗研培项目解决了表演和生存难题,剧团从最初八九个孩子成长为150多人的大团,演员多为青少年,其中留守儿童占七成 [2][3] - 研培计划促进了高校老师和非遗传承人的双向交流,研究者能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 [3]
非遗进校园,喜获“小小传承人”
人民网· 2025-06-23 00:41
收到检察建议后,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全市"非遗进校园"工作专题部署会,并通过教育体 系化、课程多样化、培训专业化、机制完善化"四步走"的形式落实整改。在检察机关与教育部门的联合 推动下,传统文化传承从"纸面建议"走向"立体实践",于短期内完成了资金保障、课程研发、师资培训 等系列工作。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非遗课程已形成14个系列、224门课程,实现非遗从"零散活动"到"体系传 承"的转变。如今,3万多名学生活跃在非遗文化传播的一线,成为"小小传承人"。 来源:检察日报 本报讯(记者沈静芳 通讯员黄梦娇 边芳媛)"同学们看,这个扇子功的基本姿势有平闭扇、点肩 扇、齐眉扇……"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呼和浩特第七中学,与"二人 台"戏曲市级非遗传承人武燕妮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课,向同学们讲解非遗保护与 传承的重要性。 2023年春天,在一次走访中,剪纸非遗传承人樊师傅向呼和浩特市检察机关反映非遗技艺传承的困 境:"以前学徒挤满屋子,彩纸碎末堆成小山,但现在孩子们连拿起剪刀都不愿意了……"截至2024年, 呼和浩特市已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00余项,经调 ...
以“科技丝路”激活文化基因 网易亮相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环球网· 2025-06-20 12:45
公司参展情况 - 公司以"科技丝路·文化出海"为主题参加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展示游戏、有道智能学习、LOFTER社区等业务 [1] - 参展围绕"科技传承非遗、科技赋能生活、科技驱动突破"三大维度打造沉浸式展区 [1] - 首次实现游戏、有道、LOFTER等多业务矩阵联动 [3] 游戏业务展示 - 游戏AI功能体验区提供《逆水寒》智能NPC"沈秋索"对话体验(基于DeepSeek技术) [3] - 《永劫无间》手游展示AI大模型驱动的多模态实时游戏Copilot功能 [3] - 非遗区通过《一梦江湖》《第五人格》《大话西游IP》《光·遇》《天下》《逆水寒》等游戏展示AI、3D建模、动作捕捉等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3] 非遗文化合作案例 - 《一梦江湖》联动新白娘子传奇、民间宝藏 [3] - 《第五人格》合作唐三彩、龙舞非遗、川剧非遗 [3] - 《大话西游IP》与麦秆、毕六福油纸伞、蜀绣合作 [3] - 《光·遇》呈现掐丝珐琅 [3] - 《天下》展示香云纱 [3] - 《逆水寒》复刻西周青铜兮甲盘、榉溪孔氏家庙护身符、汝窑天青釉葵瓣盏等非遗作品 [3] 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播 -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逻辑,通过游戏载体向全球传递国风非遗魅力 [3] - 吸引Z世代成为非遗传承新生力量 [3]
非遗“新”传人们,动力从何而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03:07
非遗传承与创新 - 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江寻千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打铁花技艺,全网关注量激增8亿多,带动景区邀请铁花艺人表演[1][4] - 非遗传承人沈州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直播间场均观看5万人以上,单场最高成交额达320万元,月销量从七八千单增至两万多单[5][6] - 非遗与跑酷、醒狮等跨界融合产生创新内容,如"跑酷拉面"将打铁花与跑酷结合的视频点赞量突破1200万[7] 非遗传播数据 - 抖音平台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两亿条,同比增长31%,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平均每天6.5万场非遗直播[8] - 平台认证非遗传承人达1294位,其中30岁以下247人同比增长24%,00后非遗视频用户数量同比上升95%[8] - 非遗数字人"非非"具备多语言智能讲解功能,为非遗展示提供全新形式[9]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成都市熙院剧场融合川剧变脸、傩舞等非遗元素打造沉浸式演出,观众中15-30岁年轻人占比达50%[10] - 都江堰市创新开发"非遗元素"文创产品,打造"青城道茶山房"等非遗旅游综合体,放水节直播吸引大量观众[11] - 非遗旅行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体验需求,提供慢节奏文化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