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非遗“新”传人们,动力从何而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03:07
非遗传承与创新 - 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江寻千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打铁花技艺,全网关注量激增8亿多,带动景区邀请铁花艺人表演[1][4] - 非遗传承人沈州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直播间场均观看5万人以上,单场最高成交额达320万元,月销量从七八千单增至两万多单[5][6] - 非遗与跑酷、醒狮等跨界融合产生创新内容,如"跑酷拉面"将打铁花与跑酷结合的视频点赞量突破1200万[7] 非遗传播数据 - 抖音平台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两亿条,同比增长31%,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平均每天6.5万场非遗直播[8] - 平台认证非遗传承人达1294位,其中30岁以下247人同比增长24%,00后非遗视频用户数量同比上升95%[8] - 非遗数字人"非非"具备多语言智能讲解功能,为非遗展示提供全新形式[9]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成都市熙院剧场融合川剧变脸、傩舞等非遗元素打造沉浸式演出,观众中15-30岁年轻人占比达50%[10] - 都江堰市创新开发"非遗元素"文创产品,打造"青城道茶山房"等非遗旅游综合体,放水节直播吸引大量观众[11] - 非遗旅行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体验需求,提供慢节奏文化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感[11][12]
非遗年轻化表达正成为主流
消费日报网· 2025-06-16 02:35
非遗传承年轻化趋势 - 非遗传承人呈现年轻化特征 "90后"和"00后"成为中坚力量 如贵州赤水市90后杨昌芹指导竹艺生产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非遗工坊内90后00后占主导[1] - 教育机构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云锦传承班 2004年出生的马笑然等毕业生成为初级织造师[2] - 青少年积极参与非遗实践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小学生参与南曲弹唱 资丘小学学生将非遗称为"新时尚"[3] 非遗传播方式创新 - 运用数字化传播手段 黄梅戏通过常态化直播单场观看量达350万人次 开发国风漫画《女驸马》拓展二次元受众[3] - 短视频和直播成为重要传播渠道 老手艺通过此类形式频繁登上热榜[1] - 高校与文化机构跨界协作 武汉四所高校联合举办毕业设计联展 以50余件作品推动城市文旅品牌年轻化[2] 非遗产业融合发展 - 非遗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非遗项目融入景区营造文旅消费新场景[1] - 创意设计推动产品商业化 贵州竹艺茶具和"手雷杯"年销量达数万个 非遗文创通过创意设计转变为时尚潮玩[1] - 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与创新 探索"戏曲+科技"等跨界融合模式[3] 非遗生态体系构建 - 形成代际传承机制 青少年与非遗传承人同台演绎实现跨时空文化对话[3] - 非遗工坊成为重要载体 如云南李小白鹤庆银器锻制工坊通过规模化生产保持技艺传承[1] - 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完善 地方文旅部门主动探索青年创意与文化表达的融合模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