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川剧变脸
icon
搜索文档
河北梆子、京剧、评剧,延庆百里山水画廊好戏持续至8月26日
新京报· 2025-08-24 23:14
活动概况 - 2025年群众戏剧文化节以"戏韵山水 剧焦画廊"为主题 在延庆区千家店镇地质文化广场举办 为期五天 采用主会场加分会场联动模式 [1] - 活动将河北梆子 京剧 评剧等多元剧种送至村民家门口 并以戏在景中演的沉浸式体验呈现 [1] - 活动持续至8月26日 主会场设在地质文化广场 分会场延伸至各村内 特邀千家店镇云飞艺术团等表演团 联合当地农民戏曲爱好者统筹规划演出剧目 [1] 演出内容 - 开幕式上演河北梆子《穆桂英挂帅 辕门外三声炮》选段 由表演艺术家王凤芝弟子胡玉清表演 [1] - 保定艺术剧院冯栾清与青年小生赵宇联袂演绎《大登殿》 展现河北梆子梆腔特色 [1] - 京剧花脸演员王一凯表演《赤桑镇》和《铡美案》 以浑厚嗓音刻画包拯形象 [1] - 评剧名家王金章弟子龚丽展示川剧变脸 5分钟内变换十几张脸谱 [1] 文化意义 - 戏剧活动不仅是老戏迷的期盼 更成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戏曲的窗口 [2] - 通过持续举办戏剧节 一批本土戏曲爱好者崭露头角 使传统剧目得以代代相传 [2] - 传承梨园文化是守护文化根脉和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关键抓手 [2] 发展模式 - 采用政府主导 群众参与 文旅融合的特色模式 通过挖掘本土戏曲资源和扶持民间剧团让群众成为文化传承主角 [2] - 千家店镇将联合镇教委启动村级戏曲培训班 邀请专业戏曲演员下乡授课培养本土戏曲后备力量 [2] - 计划打造2至3个戏曲特色村 通过组建戏迷队伍和定期展演方式让戏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2]
(成都世运会)世运会里的非遗之约:东方美学与世界温柔相遇
中国新闻网· 2025-08-16 07:03
世运会中的非遗展示 - 开幕式上以道明竹编为骨,融入蜀锦、银花丝、漆艺等工艺制作"芙蓉花意"引导牌,展现东方美学 [1] - 蜀绣在奖牌"竹光"绶带上绣出深浅纹路,为赛事荣誉增添文化温度 [1] - 软式曲棍球项目开赛前,"步打唐韵"展演以步打球为主体,展现古老运动与现代赛事的融合 [1] 非遗体验活动 - 世运村内设置竹编、大漆、银花丝等非遗体验区,日均吸引超600人次参与 [1] - 法国运动员学习剪纸,德国选手尝试捏面人,非遗体验成为连接世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 [1] 国际友人与非遗互动 - 美国啦啦操裁判在茶馆观看川剧变脸和吐火表演,称其为"四川震撼" [2] - 瑞典摩托艇选手购买题有"厚德载物"的折扇,并尝试解读其文化内涵 [4] 非遗与赛事荣誉结合 - 竹编奖牌盒采用青神竹编工艺,盒身织就"方圆周正"之型,天地盖采用"天地六合"六角孔编法 [5] - 德国运动员称赞竹编奖牌盒展现中国手艺人的精湛技艺,认为其蕴含传统文化密码 [7] 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 - 赛事工作人员感叹中国非遗通过世运会在更多人心中扎根,东方美学故事向世界延续 [7]
银发旅游列车年内增开10趟新线,增设医疗设施 “快旅慢游”焕新银发客出行体验感
四川日报· 2025-08-01 02:52
旅游列车发展规划 - 熊猫旅游列车计划到2027年开行不少于200列 [1][2] - 安逸号熊猫专列拟在2024年内增开10趟新线路包括成都至额济纳旗 成都至粤港澳大湾区及川渝贵环线 [2] - 重点围绕成渝高铁 西成高铁 成贵高铁 成昆复线 川青铁路开发快旅慢游产品体系 [2] 线路及文化特色 - 结合省内五大经济区季节 地域 文化差异打造特色主题旅游线路 [2] - 设置巴蜀文化车厢 支持地方表演团队上车提供川剧变脸等非遗展示展演 [3] - 常态化开行主要景区与列车站点的公共交通 [2] 商品及服务创新 - 鼓励老字号产品 非遗创意产品 川酒 川茶 川药 川丝绸等川字号特色产品上列车 [3] - 探索在列车上开展商品离境退税业务 [3] - 建立特色产品直供渠道 支持线上预约线下配送服务 [3] 适老服务升级 - 2024年四川开行旅游列车310列发送旅客17.7万人次 其中60岁及以上银发游客占比76.5% [5] - 按照品质型 舒适型 普惠型3个梯级创建银发旅游列车产品体系 [5] - 提供符合老年人饮食特点和健康需求的特色餐食 配备专业医疗人员和急救药品 [5] 运营优化措施 - 增设娱乐车厢和医疗设施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 [5] - 合理安排列车运行时间 适当增加停靠休整频率减少行程紧迫感 [5] - 景区提供智能导览设备 便携翻译终端 绿色通道和专业接待服务 [5]
3.33亿人次,15.8%!数据勾勒活力图景 中国成“常来常新”超级目的地
央视网· 2025-07-16 06:32
出入境数据 - 上半年全国出入境人员达3.33亿人次,同比上升15.8% [1][11] - 其中外国人出入境3805.3万人次,同比上升30.2% [1][11] - 内地居民出入境1.59亿人次,港澳台居民1.36亿人次,同比分别上升15.9%和12.2% [11] 免签政策效果 - 免签入境外国人1364万人次,同比大幅上升53.9% [1][12] - 北京口岸出入境外国人290余万人次,占总量近三成,同比增长36.5% [6] - 上海接待入境游客424.8万人次,同比增长38.5% [6] 旅游消费趋势 - 文化体验类产品预订量同比飙升300%,非遗体验最受欢迎 [4] - 川剧变脸、京剧演艺在携程海外平台预订量增长近10倍 [4] - 重点城市外国游客酒店订单均涨超130% [6] 旅游目的地变化 - 外国游客足迹从一线城市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和县域 [4] - 深圳华强北高科技电子产品受外国游客青睐 [8] - 旅游模式转向文化、生态、科技等多元融合的深度体验 [1][8] 证件签发情况 - 签发普通护照1064.8万本 [14] - 签发内地居民往来港澳台证件签注4745.6万张(件)次 [14] - 签发港澳台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116.1万张 [14]
政策红利深度释放激活文旅市场潜力 “China Travel”持续升温解锁多样中国
央视网· 2025-07-16 03:46
入境旅游市场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北京口岸出入境外国人达290余万人次,占出入境总量近三成,同比增长36.5% [17] - 上海接待入境游客424.8万人次,同比增长38.5% [17] - 北京秀水街接待入境游客同比2024年同期翻一番,销售额预计提升80%以上 [5] 消费行为变化 - 深圳华强北外国游客购物人次同比增长50%,6月日均从7000人次增至8000人次以上 [7] - 文化体验类产品预订量同比飙升300%,非遗工坊、民俗演艺等项目最受欢迎 [15] - 川剧变脸、京剧演艺在携程海外平台预订量同比增长近10倍 [15] 旅游产品升级 - 外国游客需求从打卡式观光转向深度文化体验,如胡同游、四合院探访等 [9][13] - 导游接团数量接近去年均值的2倍,产品新增中轴线文化遗产景点 [13] - 游客足迹从一线城市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带动县域文旅市场增长 [15] 商业零售表现 - 北京秀水街欧美游客数量增长一倍多,文化文创产品受青睐 [5] - 外国游客偏好中国元素商品,如中式服装、茶具、电子产品等 [3][7] - 华强北电子产品(智能手表、无人机、AI眼镜)成为采购热点 [7] 政策驱动效应 - 免签政策扩容和离境退税便利化推动"China Travel"持续升温 [1] - 文化吸引力增强促使游客延长停留时间,探索多元文化体验 [9][17]
安逸、大熊猫、美景……海外汉学家如何看这些四川名片 四川,连文化都带着从容
四川日报· 2025-06-23 00:30
汉学家对四川文化价值的评价 - 多位汉学家认为四川具有热情好客的人文氛围和舒适从容的文化气质 [1][2] - 四川的大熊猫和川剧变脸被视为天然的中国文化传播名片 具有国际认可度 [2] - 四川自然风光被类比为"中国阿尔卑斯山" 四姑娘山与阿尔卑斯山在雪山草甸景观存在相似性 [4] 四川文旅资源与国际传播 - 四川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 "安逸"被汉学家解读为舒适从容的文化体验 [2] - 四川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如阿来《尘埃落定》)成为国际了解四川的重要媒介 [2][5] - 九寨沟 黄龙等自然景区以及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获得国际学者认可 [4][6] 文化交流活动价值 - "蜀地文脉 川行世界"活动组织汉学家深入阿坝地区 实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雪山村寨景观 [2][4] - 活动搭建起中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桥梁 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尤为珍贵 [4] - 汉学家通过实地走访学习四川的城市建设 物种多样性和多民族文化 [4][5] 国际学者研究视角 - 法国汉学家贝文江因中国文明研究转变职业轨迹 投入35年研究中国文化地理哲学 [4] - 南非学者谭哲理从事20年中国研究 出版《中华文明研究》推动南非年轻人了解中国 [5] - 汉学家通过翻译工作(如西班牙汉学家翻译《尘埃落定》)促进跨文化理解 [2][5]
非遗“新”传人们,动力从何而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03:07
非遗传承与创新 - 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江寻千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打铁花技艺,全网关注量激增8亿多,带动景区邀请铁花艺人表演[1][4] - 非遗传承人沈州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直播间场均观看5万人以上,单场最高成交额达320万元,月销量从七八千单增至两万多单[5][6] - 非遗与跑酷、醒狮等跨界融合产生创新内容,如"跑酷拉面"将打铁花与跑酷结合的视频点赞量突破1200万[7] 非遗传播数据 - 抖音平台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两亿条,同比增长31%,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平均每天6.5万场非遗直播[8] - 平台认证非遗传承人达1294位,其中30岁以下247人同比增长24%,00后非遗视频用户数量同比上升95%[8] - 非遗数字人"非非"具备多语言智能讲解功能,为非遗展示提供全新形式[9]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成都市熙院剧场融合川剧变脸、傩舞等非遗元素打造沉浸式演出,观众中15-30岁年轻人占比达50%[10] - 都江堰市创新开发"非遗元素"文创产品,打造"青城道茶山房"等非遗旅游综合体,放水节直播吸引大量观众[11] - 非遗旅行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体验需求,提供慢节奏文化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