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护一江清水 守“中华水塔”(山水间的财富密码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1 22:43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 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 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 天刚蒙蒙亮,山谷间的云雾还没散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的生态管护员格来 江措已经起床收拾,穿上藏青色的厚氆氇,往水壶里灌满热茶,再揣上几片风干的牦牛肉,最后将那台 磨得发亮的旧相机斜挎在肩上。"今天得上山,只能靠脚走喽。"格来江措念叨着,迈步朝巡护区域走 去。 初秋的风掠过三江源头,草原已褪去盛夏的浓绿,草尖泛着浅褐色。远处的高山峡谷间,代曲河奔涌在 青灰色岩石间,顺着沟壑蜿蜒远去。格来江措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前方一片水草丰美的洼地——"这里 阳光充足,天气好的时候,附近牧民常来这儿放牦牛,难免会留下些垃圾。"他一边说着,一边从草丛 里捡起一个被风吹来的塑料袋,塞进随身的垃圾袋里,"我们的活儿不复杂,捡垃圾、防盗猎、记录动 物,守好这方水和草,心里就踏实。" "要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三江源。"这句话刻在格来江措心里,也陪他走过了十年巡护路——泥泞 裹住过旧皮靴,山风刮红 ...
陕西榆林:能源之城书写转型答卷
陕西日报· 2025-09-11 13:42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增加,16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森林覆盖率突破36%,年入黄泥沙量减少至 2.12亿吨……陕西省榆林市在生态治理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利用CCUS技术解决碳排放难题。CCUS项目相关负责人常成指着运行中的 二氧化碳捕集装置说:"我们每年捕集30万吨二氧化碳,用于油田驱油,相当于植树1668万棵。不仅减 少了排放,还创造了经济效益。" 这份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榆林凭借"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推动这座能源之城向生态之城华丽转身的努 力。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枢纽,近年来,榆林市聚焦水资源保护利用、林草修复、减 碳降耗、固废治理、采煤沉陷区整治及水土流失治理六大领域生态难题,发起全面攻坚,通过创新机 制、科技赋能以及全民积极参与,在毛乌素沙地边缘书写绿色传奇。 水林同治绘画卷 9月1日,榆林市榆神工业园区东线引黄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挖掘机挥舞铁臂,运 土车往来穿梭。施工现场负责人赵伟峰指着笔直的管道说:"这条'生命线'将有效破解'水困'难题,为榆 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神木市毛乌素沙地腹地,治沙英雄张应龙带领团 ...
黄河安澜处 绿电映初心——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纪实
中国能源网· 2025-09-11 09:49
生态保护与绿化成就 - 累计植树超过100万株 绿化面积达3382亩 削平6座山头 填平几十条沟壑[3] - 构建四位一体水质保障体系 投入800余万元购置机械化打捞船 年均清理漂浮物15000立方米[4] - 水库水质常年保持优良 成为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5] - 带动黄河三峡旅游区发展 创造1.5万余人就业机会 旅游收入连年攀升[5] - 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5] 科技创新与泥沙治理 - 1972年发现"异重流"现象 1973-1989年间进行60余次排沙 成功排出泥沙1亿多吨[7] - 2015年实施国内首次大直径高水头厚淤积条件下水下岩塞爆破[8] - 2018年洮河口排沙洞及扩机工程投运 新增2台15万千瓦机组 相当于新建中型水电站[9] - 排沙比从60%大幅提升至95.3% 彻底解决泥沙淤积和机组磨损问题[9] - 实现"一洞两用"设计 清水发电浑水排沙 提高水能利用率[9] 电力调峰与新能源消纳 - 作为西北电网调峰利器 承担顶峰保供保障电网安全重任[11] - 2025年上半年发电机组开停机2829次 同比增加1045次 每次操作需60多项步骤[11] - 出力曲线与河西新能源形成互补 呈现横向"8"字波动特征[11] - 强化低水位顶峰保供措施 确保机组在早晚高峰应开尽开[12] - 洮河口扩机工程提升甘肃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能力[12] 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 - 服务国家"双碳"目标 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11] - 勇担甘肃电网重点调峰电源重任 不断提升创新驱动能力[13] - 持续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使命[13]
东阿阿胶探索“数字+品牌”合作新模式
环球网· 2025-09-11 08:58
公司战略与活动 - 公司于9月8日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举行2025年全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并开展现代生态沙产业示范基地公益行活动 重点参与梭梭林共建以投身荒漠化治理 [1] 品牌合作与数字化创新 - 公司旗下"壮本"品牌与支付宝达成创新合作 共同推出"碰一下"数字互动体验 实现数字化营销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3] - 合作通过轻量便捷的NFC技术提升用户线下参与感与连接感 为药食同源大健康领域开辟用户互动新路径 [3] - 采用融合NFC轻互动与AR数字博物馆的创新形式 生动还原中药材生长脉络与文化底蕴 以沉浸式趣味化方式提升品牌科普与用户沟通效率 [3]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将创新模式扩展至更广泛产品线和用户群体 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并参与生态保护 [3]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邂逅长白山:跃动生灵的守望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1 00:58
护林员队伍规模与结构 -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拥有11个保护管理站 [6] - 生态保护一线工作人员总数超过600名 [6] 护林工作特征 - 工作人员实行全年无间断巡护机制 [1] - 巡护设备技术持续升级 [4] - 单名护林员累计服务时长可达20年(约7000个工作日) [4] 生态保护成效 - 巡护范围覆盖原始森林及珍稀物种栖息地 [1] - 重点保护对象包括中华秋沙鸭、紫貂、东北虎等濒危野生动物 [1]
内蒙古喀喇沁旗:碧水引得黑鹳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6 01:59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喀喇沁旗锡伯河流域近期观测到7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栖息活动[3] - 黑鹳对栖息地环境要求极高 仅选择水质澄澈、鱼虾丰沛的湿地环境栖息[3] - 锡伯河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水质净化提升、沿岸植被修复等系统性生态治理措施 显著增强流域生态承载力[3] 保护机制建设 - 当地构建林草部门牵头、民间组织协同、志愿者参与的常态化保护机制[3] - 巡护队定期巡查流域 严格排查非法捕捞和栖息地破坏行为 并启用红外相机记录黑鹳活动轨迹[3] - 通过入户宣讲和生态科普课堂普及保护知识 村民主动参与鸟类保护工作[3] 区域生态特征 - 锡伯河作为西辽河支流 在喀喇沁旗段形成开阔水域与密布浅滩的独特湿地生态系统[3] - 流域生态治理为黑鹳等野生动物构筑起宜居的天然庇护所[3] - 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成为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3]
守护雪域高原 中国石化助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能源网· 2025-09-06 00:35
能源基础设施布局 - 公司在西藏7个地市(区)建成运营超50座加能站 累计供应油品超100万吨[1] - 在营加能站达53座 建成使用库容2万立方米油库1座 建成充电车位390个 月充电车次超13000辆[3] - 服务覆盖西藏全区7个地市(区)和主要交通线[3] 新能源发展 - 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15座 年度绿电发电量达45万度 减少碳排放约450吨[5] - 建成第一批碳中和加能站[3] 社会责任投入 - 累计投入援藏资金6.8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230余个[1][6] - 认领2276.8亩绿化种植任务 带动群众增收800余万元[5] - 投入近亿元资金援建班戈县中石化小学 构建"集团化、立体式、结对型"教育帮扶体系[6] 业务发展历程 - 2002年以来持续开展西藏业务[1] - 23年来探索央企特色援藏之路 建成西藏第一座加油站、第一座油品销量突破万吨站、第一座海拔最高站、第一座综合加能站[3][6]
金鱼、银鱼都out啦,江苏宿迁发现铜鱼!很稀有,已多年未见
齐鲁晚报· 2025-09-05 07:32
铜鱼物种发现 - 江苏宿迁骆马湖水域首次发现稀有物种铜鱼 体长195毫米 体重110克 处于幼鱼向亚成鱼过渡阶段[1][4] - 铜鱼隶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 是名贵经济鱼类 对水质要求严苛 需水底砂石洁净 软体动物充足且溶解氧含量高[3] - 铜鱼2007年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 因资源稀少而受保护[3] 生态保护成效 - 骆马湖实施全面禁捕退捕措施 构建水陆空立体防控与全天候巡查执法网 推动水生生物监测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6] - 五年来累计投放鲢 鳙 细鳞鲴 中华绒螯蟹等9880万尾(只) 通过生物调控净化水质 丰富种群结构[6] - 2024年监测到鱼类43种 虾蟹类4种 较2021年禁捕前新增方氏鳑鲏 中华刺鳅 铜鱼等6个物种 鱼类多样性显著提升[6] 水域生态改善 - 铜鱼历史上曾现于淮河流域但多年未见 此次现身表明骆马湖水质及整体生态呈向好趋势[6] -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调蓄湖泊 骆马湖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水源地与生态库功能增强[6][7] - 水生生物群落复杂性提高 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显著增强[6]
岸绿景美迎客来——“高原明珠”滇池打造旅游黄金岸线
新华网· 2025-09-05 02:23
生态修复成效 - 滇池环湖生态带累计恢复面积达6.29万亩,湿地建成57个,实现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的历史性转变 [2] - 滇池全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并连续7年保持Ⅳ类水质,2025年上半年稳定在Ⅳ类水平 [2] - 入湖河道水体优良率从17.2%跃升至81.8%,优良水体数量从5条增至27条 [3] - 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至81%,湖滨湿地年吸收总氮1324吨、总磷74吨 [3] 生物多样性恢复 - 植物种类从232种增加到303种,海菜花等喜清水植物重新出现 [3] - 鸟类种类从89种增至175种,彩鹮、白眉鸭等珍稀鸟类频繁现身 [3] - 鱼类恢复到26种,滇池特有金线鲃等土著物种濒危状况有效缓解 [3] 乡村旅游发展 - 牛恋村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88.46万人次,同比增长132.11%,旅游总收入超900万元 [4] - 环滇池46个重点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04亿元,人均增收1338元 [5] - 村民自主经营创业户数达460家,为改造前两倍多,带动就业超3000人 [5] - 2023-2024年农文旅营业收入累计达7.31亿元 [5] 文旅融合与活动成效 - 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9天吸引280.59万人次参与,举办20多个特色活动和80余场演出 [8] - 绿道系统串联7座主题桥,融合湿地、村落与文化地标,形成环湖生态旅游圈 [7] - 嵌入式民宿、乡村集市、非遗体验点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5][8]
“桂”在敢闯,“码”向未来
人民网· 2025-09-04 11:49
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 - 漓江游览排筏全面完成油改电 1000艘排筏改造后游船每公里成本从1.5元降至0.55元 年节省油费1600万元[5] - 电动排筏年充换电量达250万千瓦时 减少碳排放2492.5吨 候鸟回归及珍稀鱼类重现漓江[1][5] - 阳朔开发60多个岩场和1200多条攀岩线路 每年吸引超10万人次体验喀斯特地貌探险[6][8] 跨境贸易与口岸升级 - 友谊关口岸实现15秒快捷通关 较2020年前单车验放时间压缩75% 东盟水果48小时内可达中国餐桌[9][11] - 智慧物流管控平台实现车辆动态实时监控 日均处理约20趟进境货车 大幅降低水果损耗率[9][11] - 广西进出口总值从2020年4861.3亿元跃升至2024年7563.9亿元 连续四年增速超7%[11] 重大基建与产业布局 - 平陆运河建设三年突飞猛进 预计2026年底通航将成为西南地区最便捷出海通道[12] - 南宁隆安县落地总投资68亿元氧化铝项目 依托平陆运河实现"前厂后港"全球化运输布局[12] 智慧农业与AI应用 - 梧州蒙山县智慧蓝莓基地采用土谛AI系统 亩产值突破8万元 产量提升15%-20% 综合收益提高30%-45%[15][16][17] - AI系统每小时采集十余项环境数据 动态调整水肥配方 技术已输出至尼日利亚和越南农业项目[17]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 广西举办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 形成"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发展模式[18][20] - 面向东盟的AI+跨境电商创新应用大赛吸引790支院校队伍 跨国团队利用AI工具实现多语言直播带货[20][21] - 智能通关系统实现跨境车辆秒级放行 柬埔寨鱼米走廊水稻项目落地[21] 区域经济发展 - 2024年上半年广西GDP增长5.5% 高于全国平均、预期目标及去年同期水平[23] -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多个项目稳步推进 工业人形机器人实现本地化制造[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