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搜索文档
聚焦气候变化,气象服务助力能源转型加速
北京商报· 2025-09-11 13:25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面对气候变化,当下全球能源体系正加速向以可再生能 源为主的低碳模式转型。9月11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系列主题论坛之一——第四届气象 经济论坛正式举行,论坛以"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为主题,秉持开放协作理念,吸引了来自政、 研、产、协多方人士参与,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对能源领域的影响及对策。其核心关切在于,一方面,气 候变化倒逼能源转型加速,另一方面,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还需要更好的气象服务。 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预警,而是每个人切身的体验。 联合国曾多次强调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体现在数据上,ECMWF2025年报告指出,至2024年全球平 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升高1.57℃,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增暖更显著,"北极放大"效应加剧,且伴随着气温 的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次、强度双升。 种种挑战下,技术端已开始寻求答案。光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300274)推出了针对极端环境的全场景 解决方案。经实地测试,该系统可覆盖极高温、极低温、高风沙、高海拔等严苛场景,在保障性能的同 时强化安全防护,表现出了极强的环境适应性。 通过对多源气象数据建立风光电力系统模型进行研究,清华大学 ...
中国气候特使:中国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风电装备
南方都市报· 2025-09-11 12:39
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 碳"战略院士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表示,中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 跑。中国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光伏组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 年保持全球领先。 "当前,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刘振民表示,自应对气候 变化谈判启动35年来,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各国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 定等法律文件,奠定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框架。 在这场变革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刘振民举例,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到新型储能 技术应用,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到智慧环保系统的构建,每一项创新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新的动 力。 "中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 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领先。"刘振民说。 刘振民表示,在当前全球绿色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快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中国要继续强化科技 ...
UKRI详解中英科研合作新范式:聚焦AI、气候变化与健康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01
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 地。双向投资涉及金融、制造、汽车、医药、新能源等广泛领域。据初步统计,截至2025年7月,英国 累计对华实际投资超过350亿美元,我对英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也超过320亿美元。 本届投洽会上,英国派出了由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代表组成的近200人代表团积极参与,并举办了"中 英健康创新平台投资促进活动"等一系列经贸交流活动。 作为本届投洽会的主宾国,英国正不断深化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双向投资与合作。 9月8-11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在厦门举办。作为本届投洽会 的主宾国,英国正不断深化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双向投资与合作。 作为中英科技项目研发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简称 UKRI)中国办事处主任博大力(Dr. Daniel Brooker)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持 续加大研发投入,高校科研实力快速提升,目前已开展诸多处于世界前沿的卓越研究,这为中英合作创 造了更多互利共赢的机遇。 UKRI是英国最 ...
2025服贸会|聚焦气候变化,气象服务助力能源转型加速
北京商报· 2025-09-11 11:15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面对气候变化,当下全球能源体系正加速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模式转型。9月11日,2025年中国国际 服务贸易交易会系列主题论坛之一——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正式举行,论坛以"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为主题,秉持开放协作理念,吸引了来自政、研、 产、协多方人士参与,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对能源领域的影响及对策。其核心关切在于,一方面,气候变化倒逼能源转型加速,另一方面,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还需要更好的气象服务。 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预警,而是每个人切身的体验。 与此同时,新能源自身的"靠天吃饭"属性,也让电力系统面临挑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89亿千瓦,约 占我国总装机的56%,随着风电、光伏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提升,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更高、强度更大、范围更广,能源基础设施正面临更多威胁。 研究表明,在夏天的用电高峰期,最高气温每增加1度,电网最高负荷增加约4.5%。今年夏季,中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5.1亿千瓦,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是 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也威胁着电网基础设施的安全。 种种挑战下,技术端已 ...
多项气候关键指标持续预警 服贸会气象经济论坛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
环球网· 2025-09-11 08:05
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游敏在致辞时表示,电力行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 正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他指出,需要深化"气象+电力"融合,通过数据共享、技术研发和政策协 同,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和电网韧性,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环球网将持续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 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创新实践。论坛期间将启动"探寻美丽中国气候生态篇"案例征集 活动,集中展示各地政府及企业在践行"两山"理念、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方面的成果,为全球绿色低碳转 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为深入探索气候变化 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路径,做"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 世界,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9月11日在北京首钢园区圆满举行。 作为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主题论坛之一,本届论坛以"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为主题, 汇聚国内外组织代表、权威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 ...
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在京举办
环球网· 2025-09-11 06:21
论坛背景与主题 - 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在北京首钢园区举行 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主题论坛之一 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议题 [1] - 论坛旨在探索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路径 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世界 并纪念绿水青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及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 [1] 全球能源与气候现状 - 全球风电光伏装机占比达31% 新能源规模扩大与极端天气频发使气象条件成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关键因素 [3] - 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 能源部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四分之三 气候关键指标持续预警 [5] - 全球增暖趋势显著 2023年夏季为过去2000年最热 二氧化碳浓度超工业革命前水平1.5倍 化石燃料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86% [15] 中国绿色能源发展成就 - 中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 占全国总装机容量42%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连续15年和10年稳居世界第一 [14] - 中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风光发电技术位居国际前列 [8][15] 气候与能源协同技术进展 - 最高气温每升高1℃导致电力最高负荷增加4.5% 需通过跨区域互联和储能优化提升风光电力系统韧性 [3][16] -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全球新能源发电年景预测2025》 填补新能源长周期发电预测技术空白 [3]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在碳核查、绿色金融和ESG服务领域取得进展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15] 企业实践与成果 - 阳光电源发布光储融合创新实践成果 在全球极端气候条件下助力新能源稳定供电与电网支撑 [22] - 第五届全球气象服务与装备展展示气象数据应用、智能观测设备及精准预报技术 涵盖大连商品交易所、墨迹天气等机构成果 [27] 国际合作与倡议 - 启动"探寻美丽中国气候生态篇"案例征集活动 聚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通过技术研究、国际传播与产业赋能体系推广经验 [20] - 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将能源列为气候行动计划重点 通过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与强化气候服务提升能源系统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5]
报告显示全球40%地区面临干旱问题,每年经济损失高达3070亿美元
人民日报· 2025-09-11 05:01
全球干旱现状与影响 - 全球正面临有记录以来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强的干旱事件 干旱威胁不断加剧且已来临 [4] - 2023年全球48%的陆地经历至少一个月极度干旱 受影响范围为有记录以来第二高 [5] - 非洲东部和南部超过9000万人面临严重饥饿威胁 巴拿马运河日均通航量锐减对全球贸易造成严重影响 亚马孙河流域低水位导致大量鱼类死亡并影响数十万人饮水运输 [5] - 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3070亿美元 到2050年全球四分之三人口将受干旱影响 [5] - 全球40%地区面临干旱问题 干旱热点集中在北非、非洲南部、东欧、南美等地区 [5] 干旱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影响 - 1980年以来全球37%陆地面积土壤湿度明显减少 地表水位大幅下降 [6] - 干旱加速土地退化过程 影响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 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6] - 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事故中34%与干旱相关 干旱成为撒哈拉以南地区极度贫困和不平等加剧的重要原因 [6] - 若不采取措施 到2035年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5% 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6] 应对措施与国际合作 - 需要建立更强大的早期预警系统 强化实时监测 建造有韧性的基础设施 [4] -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与7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实施"干旱智能"战略 包括监测预警系统和缓解措施 [8] - 经合组织呼吁改善创新水利用方式 减少工业制造业用水 培养耐旱作物 提升农业灌溉效率 [8] - 国际抗旱联盟由70多个国家和机构组成 旨在联合应对干旱风险提升应对能力 [8] 地区行动与技术创新 - 中东北非地区是全球最干旱地区之一 全球17个最缺水国家中14个位于该地区 [9] - 中东阿拉伯国家扩大投入发展海水淡化 全球约60%海水淡化水产能位于海湾国家 [9] - 沙特拥有43座海水淡化厂 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水生产国和技术领军者 [9] - 全球共有1.6万家海水淡化厂 每天生产9537万吨淡水 约占全球饮用水需求量的1% [9] 中国参与与国际合作案例 - 中国与联合国等机构共建防治荒漠化国际培训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 共享抗旱经验技术 [10] - 中国提出设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 共建中阿清洁能源合作中心 [10] - 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在海水淡化、智能灌溉、生态修复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合作 [10] - 中国通过技术引领、政策创新和全球合作成为国际干旱治理的重要推动者 [10]
国际最新研究:全球变暖威胁重要产氧海洋微生物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02:03
据预测,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海表温度到2100年会经常超过30°C,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原绿球藻能生 长在最热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区域,人们曾认为它们的分布范围还会随海洋持续升温而进一步扩大。不 过,这些估算结果此前仅基于实验室数据。 中新网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 生态学论文称,一项建模研究显示,在中等和高升温情景下,地球上最小、最丰富的光合生物以及一种 重要的产氧微生物——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颇受威胁,其在热带海洋的种群规模到2100年最多或 缩小51%。 这项基于穿过太平洋船舶采集的十年期数据研究结果提示,此类细菌微生物面对气候变化时可能比之前 认为的更脆弱。 本项研究的研究船在西太平洋开展科学作业(图片来自Kathy Newer)。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该论文介绍,原绿球藻是一种对海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蓝藻,不同的原绿球藻菌株栖息在75%的地球 日照表层海洋中,它们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约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 国际最新研究:全球变暖威胁重要产氧海洋微生物 本次研究的加州近海通过SeaFlow流式细胞仪测量的浮游植物生 ...
太平洋岛国加强应对登革热疫情
人民日报· 2025-09-10 22:13
疫情规模与严重程度 - 太平洋地区报告23500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超过16000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感染率达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1] - 斐济累计确诊超14000例 疑似病例11000例 为疫情最严重国家[1] - 萨摩亚确诊近8000例 儿童占比超70% 报告6例死亡[1] - 汤加报告800多例感染和3例死亡[1] 疫情成因与气候关联 - 登革热由伊蚊传播 可致高烧 头痛 关节疼痛 皮疹及致命后果[2] - 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 降雨增加和湿度上升 为伊蚊创造理想繁殖条件[2] - 太平洋部分地区遭遇极端降雨(帕劳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群岛)和严重干旱(马绍尔群岛 巴布亚新几内亚 瑙鲁 斐济)[2] - 传播季节因气候变化延长 部分地区全年面临登革热风险[2] 应对措施与国际合作 - 多国卫生部门与世卫组织合作开展蚊虫控制项目和社区教育[2] - 萨摩亚和库克群岛宣布进入紧急状态[2] - 斐济旅游区实施灭蚊措施 萨摩亚开展学校清洁和公共卫生宣传[2] - 中国向汤加 萨摩亚提供检测试剂 灭蚊用品 防护服等抗疫物资和资金[2] - 中国在7个太平洋岛国派驻医疗队 参与患者救治和防控知识宣讲[2]
棕榈油近况与展望
2025-09-10 14:35
棕榈油市场近况与展望分析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棕榈油行业 主要涉及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生产与出口 [1][10] * 生物燃料行业 涉及美国 巴西和印尼的生物柴油政策与需求 [4][12][13] * 主要公司包括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种植园企业 以及涉及生物燃料生产的相关企业 [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价格走势与市场预期 * 棕榈油价格2025年7月以来显著波动 从7800元涨至9300元左右 8月中旬达9700多元高点 近期出现连续回调但后市仍有较大上涨空间 [3] * 中长期美豆油价格在50美分以下空间有限 可能引发国际豆棕价差反弹及棕榈油性价比再度走高 [3] * 中期价格波动区间在9200~10000元之间 更宽范围可放到9000~10000元 长线存在超过10000元机会 [19] * 高点可能出现在2026年第一季度 季节性减产期叠加降雨滞后冲击和印度斋月备货 使库存迅速下降 [19] 供需情况分析 * 马来西亚和印尼供需趋于紧缩 马来西亚9-10月份库存将达到年内高点约230万吨左右 10月开始进入减产去库状态持续到2026年3月 [5] * 2026年全球棕榈油产量增速将显著放缓 印尼产量增量预估仅为100万吨左右 [2][11] * 印尼打击非法种植园涉及330万公顷 占总面积超过20% 涉及千万吨级别产量 [7][29] * 非法种植园移交导致产量损失 印尼5月产量比4月明显下滑 6月比5月更差 7月与6月基本持平 [26] 政策影响 * 美国和巴西生物燃料政策增加美豆油投料 导致豆油出口缩水 推高国际豆棕价差 利好棕榈油出口 [4] * 印尼B40政策执行良好 2025年从B35提高到B40理论上增加200万吨投料需求 实际增量约100万吨 [18] * 印尼可能执行B50政策 将增加约300万吨需求 [12] * 美国环保署10月31日公布生物燃料掺混最终方案 美豆油需选择方向 [19] 需求情况 * 印度植物油库存较去年同期减少100多万吨 存在补库需求 [6] * 印度人口尚未达到峰值 人均消费仍有增长空间 食用油进口有进一步扩张空间 [16] * 印尼B40政策使国内消费同比增长且具延续性 [7] * 巴西每年豆油出口量约为一两百万吨 参混率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需求增量增加约60万吨 [15] 风险因素 *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在2026年一季度对棕榈油生产造成滞后性冲击 [9] * 棕榈油价格长期维持高位且原油价格未跟上 需要大量补贴 可能影响B40 B50的执行 [21] * 印尼出口税费上调减弱竞争力 马来西亚出口数据表现良好 [6] * 原油价格中枢下跌10美元左右 棕榈油价格会受到影响但跌幅较小 [22] 其他重要内容 生产集中度与增长潜力 * 棕榈油生产集中度高 主要分布在印尼和马来西亚 [10] * 马来西亚产量过去几年徘徊在2000万吨以下 种植面积下滑和树林结构老化导致产量扩张潜力不足 [10] * 印尼树林逐渐老化 小农户占比高导致单产表现不佳 拖累增长潜力 [10] 数据可靠性问题 * 印尼官方数据存在修饰性 可能人为上调产量数据以避免库存水平过低引发市场恐慌 [27] * 实际产量情况不佳 根据印尼棕榈油协会报告 6月份和7月份的产量均不佳 [28] 非法种植园影响 * 非法种植园经营权移交国有企业主要发生在2025年3月和7月 涉及供给超过千万吨 [25] * 目前移交面积80多万公顷 没收面积达300多万公顷 后期可能有更多面积被移交 [29] * 如果管理不善导致采摘停止 每公顷单产约3.2至3.3吨 300多万公顷涉及千万吨级别潜在影响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