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

搜索文档
西藏一甲子沧桑巨变谱新篇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01:32
经济总量增长 - 2024年西藏GDP达2765亿元 较1965年增长155倍[1][2] - GDP突破第一个千亿用时50年 第二个千亿仅用6年时间[4] - 2024年上半年经济增速7.2%位列全国榜首 全年GDP有望突破3000亿元[5] 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 - 2024年地方财政收入277亿元 较1965年增长1258倍[2]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444元 较1965年增长121倍[2] 产业发展成就 - 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99% 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地区[8] - 文化旅游产业接待游客6389万人次 同比增长15.8%[8] - 旅游总收入746亿元 同比增长14.5%[8] - 高原炊具品牌"雪莲花"累计销售120万件 销售额达5亿元[5] 基础设施建设 - 公路通车总里程12.49万公里 铁路运营里程1359公里[9] - 国际国内航线达183条 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区市[9] - 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和4G网络通达[10] 生态保护与资源禀赋 - 50%以上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8] - 设立生态岗位44万余个 年发放补助金超15亿元[8] - 水能资源占全国30% 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 地热能储量占全国80%[8] 民生改善 - 实施15年公费教育政策(幼儿园至高中)[11] -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2.5岁[11]
中外机构一二级市场密集抢筹港股
证券日报· 2025-08-19 16:37
港股市场表现 -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亮眼 中外机构巨头密集抢筹港股 包括一级市场积极认购港股IPO项目和二级市场大举买入高股息股 AI股等 [1] 外资机构动向 - 外资机构积极参与港股IPO认购 包括主权基金 对冲基金 家族办公室 产业资本及国际投行附属机构 年初至今基石投资者贡献港股四成以上IPO募资额 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外国投资者 [2] - 欧美基金年内多次增持港股 例如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增持众安在线至持股比例5.07% 贝莱德增持中金公司港股126.24万股至持股比例5.01% [2] - 全球资本再平衡下中国优质资产成为外资选择 欧美投资者因美股估值高和美元走弱而分散投资 中资股流动性高且存在高增长空间 [2] - 中国产业转型带来机遇 投资者对先进制造业 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主导地位或显著进步的企业持开放态度 [2] 南向资金动态 - 截至8月19日收盘 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累计9588.81亿港元 已超过去年全年 [3] - 南向资金结构优化 更多买盘来自基金等中长线投资者 对高分红 高回购等高股东回报的蓝筹股兴趣较高 [3] - 内地险资加仓H股 例如平安保险 民生人寿 弘康人寿分别举牌邮储银行 浙商银行和郑州银行的H股 险资通过港股通持有H股满12个月可享受分红免税 [3] - 年初南向资金日均净流入70亿至80亿港元 年中稍减慢 7月和8月回升至60亿港元以上 预计中长期净流入速度不会放缓 [3] 南向投资成交占比 - 今年上半年通过沪深港通南向投资的成交额占港股总成交额23% 高于2024年的18%和2020年的9% [4] - 主要原因包括银行等双重上市公司提供更高股息收益率 部分中国互联网股票仅在港股上市 更多头部A股公司选择到香港二次上市 [4]
闻不见气味 看得见降碳 ——台州湾经开区医化园区解锁产业“绿”码
中国化工报· 2025-08-18 13:33
产业转型与升级 - 台州湾经开区医化园区启动20个绿色低碳工艺技术改造项目和14个环境治理协同技术项目 实现降碳约1.25万吨[1] - 园区形成"中间体—原料药—制剂"完整产业链 是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医药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2] - 宏元药业他汀类药物绿色合成技术使单位产品蒸汽用量减少30% 电力用量减少17% 溶剂用量减少40%[2] - 华海药业等6个项目入选省级减污降碳标杆项目[2] 技术创新与减排成效 - 华海药业川南分公司单位产值碳排放从2020年0.91吨/万元降至2024年0.54吨/万元 降幅达40%[3] - 该公司2024年实现固废资源化3200吨/年 废水减量8万吨/年 产生经济效益约1.24亿元/年[3] - 采用无机渗透汽化膜脱水技术和双效精馏塔技术实现蒸汽节约和余热利用[3] - 建立国内首个医化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数体系[3] 数字化建设与基础设施 - 园区累计投入1亿元建设"智慧园区"监管平台 覆盖废水/废气/土壤等监测应用场景[4] - 通过三维治水、溯源治气、闭环治废、一码管控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5] - 建设11.19千米空中管廊 集成污水/热网蒸汽等公用工程管道[5] - 园区获评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和浙江省"污水零直排区"星级园区[5]
抗日根据地·今昔巨变|东江抗战燃烽火 湾区今朝绘新图
央视网· 2025-08-18 01:29
东江抗日根据地历史 - 东江抗日根据地主要覆盖东莞、深圳、惠州及香港九龙地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日军占领区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抗日政权 [1] - 1940年9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1941年秋建立大岭山和阳台山等游击根据地 [1] - 1943年12月2日东江纵队正式成立,司令部位于深圳土洋村,两年内队伍发展到1.1万人并组织民兵12000多人 [5][6] - 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数千人,突袭新塘火车站使日军交通中断半个月 [8][9] 红色旅游与文旅产业 -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每年吸引超3万名参观者,土洋村通过红色旅游和滨海度假产业提升居民收入 [8][11] - 东莞竖店影视基地日均1-3个剧组拍摄,曾诞生单日充值200万元的爆款短剧 [13] - 东莞微短剧产业拥有108个标准化场景,联动文旅元素实现高效产出 [15] 现代产业发展 - 东莞拥有4000家玩具生产企业及1500家配套企业,生产全国85%潮玩产品和全球1/4动漫衍生品,从代工转向自主IP孵化 [15][17] - 广深港高铁每日开行325列动车,覆盖7000万人口,形成1小时生活圈 [17] - 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完整石化产业链,年产值超千亿,吸引1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未来聚焦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19]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 - 粤港澳大湾区以全国0.6%的国土面积贡献全国1/9的经济总量,成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1] - 广州港、深圳港等组成全球最大港口群之一,集装箱年吞吐量超7700万标箱 [22]
ITO靶材龙头曲线上市,衢州发展百亿收购撬动千亿产业群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1:53
交易概况 - 衢州发展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先导电科95.4559%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30亿元 [1] - 以标的公司100%股权预估值不超过120亿元计算,收购总额预计达114.55亿元 [2] - 先导电科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本4.7790亿元,ITO靶材全球市场占有率超30% [2] 标的公司估值与业绩 - 先导电科2024年营收34.3088亿元、净利4.4372亿元,2025年1-3月营收10.2140亿元、净利1.0324亿元 [9] - 按120亿元估值计算,静态PE约27.03倍,PE TTM为27.54倍,PB为12.56倍,PS为3.45倍 [9] - 较2024年4月胡润独角兽榜单210亿元估值缩水超四成,低于2022年B轮融资后140亿元估值 [8] 收购方背景 - 衢州发展前身为新湖中宝,衢州国资入主后总资产966.41亿元,净资产421亿元,账面货币资金60.81亿元 [8] - 公司确立"地产+高科技投资"双主业模式,但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4.21%,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7.74% [11][12]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86%,主因地产结算收入减少约110亿元 [12] 战略协同与产业布局 - 衢州国资计划通过并购打造千亿新材料产业链,2025年目标产值突破1000亿元 [14] - 先导电科ITO靶材产品应用于显示面板、光伏、半导体等领域,将助力衢州发展向硬科技转型 [14] - 衢州政府计划通过资本招商扩大基金群规模至1000亿元,新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家以上 [15] 历史上市尝试 - 先导电科控股股东2012年创业板IPO未获核准,2024年启动辅导备案但转向并购上市 [4] - 首次尝试通过实控人旗下光智科技曲线上市失败,因交易条款未达成一致 [5][6] - 光智科技总资产仅41.89亿元,2024年扣非净利润亏损3716万元,市值31亿元 [6]
约5亿美元债务即将到期,百年影像巨头柯达否认“可能倒闭”
环球时报· 2025-08-14 22:58
公司财务状况 - 公司缺乏可落实的融资渠道或可用流动资金偿还即将到期的5亿美元债务[1] - 二季度毛利润同比下降12% 从5800万美元降至5100万美元[1] - 预计12月从退休收入计划回收结算中提取3亿美元现金用于债务偿还[1] 公司战略声明 - 公司有信心在债务到期前提前偿还相当部分债务[1] - 将通过修订、延长或再融资方式解决剩余债务及优先股义务[1] - 完成债务偿还后公司将几乎不再有净债务 资产负债表将比近年更稳健[1] 公司历史背景 - 公司创立于19世纪末 曾引领多项技术革新[2] - 2012年因未能顺利完成从胶片到数码的产业转型申请破产保护[2] - 重组后业务重心转向高端材料与化学品、制造业及医药领域[2] 当前经营状况 - 公司仍面临市场竞争与经营压力[2] - 外界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怀疑[1]
IMF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华尔街巨头纷纷看好中国,发生了什么?专家解读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22:52
8月最新的美银调查显示,基金管理者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乐观情绪净值上升至11%,预计中国经济将更加强劲,而这一数值7月份仅为2%,11%也是自 2025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7月末,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更新中,将中国2025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值上调至4.8%,比4月的预测上调了0.8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5月以来,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上调了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其中,高盛上调0.6个百分点,摩根大通上调0.7个百分点,摩根士丹利上调 0.3个百分点,野村上调0.5个百分点。 哪些因素支撑了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信心上扬?上半年,消费、出口、产业转型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是短期性的,还是具有趋势性的?近期出 台的政策安排对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有哪些促进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外资机构上调中国经济预期 为什么? IMF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实际GDP增长折年率为6.0%,超出预期,并将GDP增速超预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出口及财政措施为消费提供了支持。报告 提出,中国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强劲出口抵消并超过了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 二季度我国GD ...
IMF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华尔街巨头纷纷看好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22:26
不仅如此,5月以来,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上调了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其中,高盛上调0.6个百分点,摩根大通上调0.7个百分点,摩根士丹利上调 0.3个百分点,野村上调0.5个百分点。 8月最新的美银调查显示,基金管理者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乐观情绪净值上升至11%,预计中国经济将更加强劲,而这一数值7月份仅为2%,11%也是自 2025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7月末,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更新中,将中国2025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值上调至4.8%,比4月的预测上调了0.8个百分点。 哪些因素支撑了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信心上扬?上半年,消费、出口、产业转型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是短期性的,还是具有趋势性的?近期出 台的政策安排对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有哪些促进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外资机构上调中国经济预期 为什么? IMF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实际GDP增长折年率为6.0%,超出预期,并将GDP增速超预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出口及财政措施为消费提供了支持。报告 提出,中国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强劲出口抵消并超过了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 北京师范大学教 ...
外资金融机构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测 原因何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14:58
不仅如此,5月以来,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上调了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其中,高盛上调0.6个百分点,摩根大通上调0.7个百分点,摩根士丹利上调0.3 个百分点,野村上调0.5个百分点。 哪些因素支撑了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信心上扬?上半年,消费、出口、产业转型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是短期性的,还是具有趋势性的?近期出台 的政策安排对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有哪些促进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外资机构上调中国经济预期,为什么? IMF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实际GDP增长折年率为6.0%,超出预期,并将GDP增速超预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出口及财政措施为消费提供了支持。报告提 出,中国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强劲出口抵消并超过了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 二季度我国GDP增长5.2%,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8月最新的美银调查显示,基金管理者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乐观情绪净值上升至11%,预计中国经济将更加强劲,而这一数值7月份仅为2%,11%也是自 2025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7月末,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更新中,将中国2025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值上调至4.8% ...
信用周报:贵州:化债后半程还有哪些机会?-20250813
中邮证券· 2025-08-13 11: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贵州省属于典型重点省份,本轮化债后杠杆压力缓解,重点关注非标市场;化债进度接近尾声,新增融资需求来自部分市场化转型成功国企,但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需时间;择券方面,短期限品种传统城投和市场化主体均可考虑,中长期限信用品种持谨慎态度 [4][2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贵州经济财政与债务情况 - 2024年贵州省GDP为22667.12亿元,排名倒数第十;一般预算收入2169.62亿元,排名靠后;政府性基金收入2315.28亿元,排名全国第8 [2][9] - 2024年贵州政府债务余额17537.09亿元,存量城投有息债务15906.27亿元,债务结构分布均衡 [2][10] 贵州地级市情况 - 贵阳和遵义为第一梯队,2024年GDP超5000亿,其他地市州在1000亿 - 2500亿之间;贵阳公开市场融资规模更高,“三线并行” [3][13] - 2024年贵阳和遵义存量城投有息债务分别为3853.55亿元和1911.34亿元 [3] 贵安新区情况 - 定位“三大产业基地”,多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引进多个数据中心 [14] - 2024年一般预算收入23.04亿元,土地出让收入50.44亿元,房价均价4000 - 5000元/㎡ [14] 化债进度情况 - 化债支持力度大,高息债务置换取得进展,特殊再融资置换债和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观 [3] - 银行参与高息债务置换意愿强,主要置换高息银行贷款,非标置换推进慢 [3] 发展情况与融资情况 - 化债到偏尾声阶段,省市和高新区级有新增融资诉求,依托产业化主体 [4] - 名单内及二类城投转型进度慢,退名单无省级统筹时间节点 [4] 区域推荐发债主体情况 - 以市场化转型成功国企为主,省级、市级和园区级均有亮相 [4][19] - 收购上市公司成参控股股东常见,产业化国企对上市公司管控话语权不大 [19] 产业基金情况 - 多以政府出资为主,投资方向用于扶持省内企业,拉动区域产业与就业 [20] - 重点支持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项目 [20] 贵州省产业规划情况 - “6 + 3”产业体系,“3533”产业集群 [21] - 明确主导、战略新兴、支柱、传统、优势、未来产业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