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搜索文档
这将是未来的物联网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4 01:16
5G物联网芯片技术突破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设计的新型芯片组件可将物联网覆盖范围拓展至5G,利用5G标准的低延迟、高能效及海量设备连接能力[2] - 该技术推动物联网向更小尺寸、更低功耗的健康监测器、智能相机和工业传感器等应用发展[2] - 5G标准使物联网设备能以更快速度连接,带来更高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电池消耗,但需更复杂电路支撑[2] 技术原理与优势 - 采用5G RedCap(精简容量)标准,支持跨频率跳变,无需智能手机级别的低延迟,每平方公里可容纳100万台设备[3][4] - 芯片集成开关电容网络(N路径结构),通过周期性开关微型电容器组实现射频跳频小型化,前端滤波可屏蔽30倍以上干扰[7] - 电路功耗仅为个位数毫瓦,采用22纳米CMOS工艺,无需尖端代工厂即可量产[7][11] 应用场景与扩展性 - 技术适用于工业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相机,提供中距离中等带宽场景的移动性与广域覆盖[12] - 当前原型覆盖250MHz至3GHz低频段,未来计划扩展至6GHz以覆盖完整5G频段,并探索环境电磁波供电方案[11][12] - 相比Wi-Fi单频段方案,5G跳频可避免信道拥堵,但需硬件支持快速切换与时间同步[5] 行业挑战与竞争环境 - 物联网开发商采用5G进度缓慢,主因硬件开发难度高,需在极低功耗下实现良好无线电性能[4] - 无线信号饱和导致干扰成为主要问题,5G RedCap通过频谱管理优势可能优于临时Wi-Fi连接[8][12]
普天科技20250611
2025-07-14 00:36
纪要涉及的公司 普天科技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卫星互联网布局**:从 5G 向 6G 发展,顺应空天地一体化趋势,关注低轨道卫星行业应用,提供应急通信及专网窄带整体解决方案,看好北斗系统发展,涉及行业应用终端、模组及芯片等领域,与中国星网、盈信等合作,覆盖卫星建设、系统集成、终端及地面测试服务等方面[2][3][7] - **空间智算合作**:与之江实验室、汉轩光联、亿芯等合作,成立企业研发中心,提升激光和微波复合技术,探索星间星地高速传输,结合存算一体架构,研究空间资源市场化配置,推动空天算力商业落地[2][5] - **应用终端技术进展**:研究天线和终端处理技术,开发出直连卫星的终端样机并进行验证试验,以适应未来定制业务发展需求[2][8] - **特种 PCB 板业务**:订单增量明显,受益于军工航天需求、智能化、无人化及空间一体化趋势,预计未来五年内保持增长,珠海二期项目进行设备和场地更新,提升产能[2][9] - **公网通信业务展望**:2025 年优化布局,推进运营商集采,与中国移动合作拓展 5G 加行业、车联网等业务,受益于海外 5G 建设,预计业务稳步发展[4][11] - **国外业务收入增长原因**:拓展与法亚、中兴等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当地运营商业务,当地数字化及 5G 网络建设初期阶段带来正向贡献,装网产品解决方案在海外销售落地[12] - **应急板块布局**:包括咨询规划设计、应急通信产品与解决方案、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在多地有落地项目[13] - **通信板块收入下降原因**:2024 年部分涉及国家财政紧张地区收缩相关业务,轨道交通及智慧轨交拓展未达预期,去年下半年开始合同额签订,今年上半年订单情况有所改善[14] - **数据治理业务情况**:布局数据治理平台、服务及综合解决方案,在南昌和宁夏市场监管局实现业务落地,大数据治理平台在用户仓储领域深度应用,对接国家数据局等推进数据池和数据要素相关工作,已签订显性合同并产生收入[15] - **低空经济领域布局**:参与电科集团低空专班工作,承担总体规划咨询角色,基于专网通信技术提供低空通信建设及无人监测解决方案,推进湾区低空经济发展[16] - **资本运作规划**:未来继续拓展信息通信领域,从 5G 到 6G 空间一体化方向,通过内生和外延方式推动发展,在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谋划资本运作,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作用[17] - **发展机遇**:卫星互联网和空天智算带来全新重要发展机遇,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动力,拓展业务范围和市场影响力[1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视频器件业务曾是华为和中兴最大的供应商,现积极拓展军工领域业务,整体规模不大,但在细分领域有较好行业地位和客户基础,对全局贡献相对较小[10]
锐明技术海外营收占46%拟赴港上市 中期预盈超1.9亿或将分红7080万
长江商报· 2025-07-13 23:18
业绩表现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9亿元至2.2亿元,同比增长53.64%至77.90% [2] - 预计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1.65亿元至1.95亿元,同比增长39.68%至65.08% [2] - 2024年营业收入27.77亿元,同比增长63.45%;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184.5% [3] - 2024年扣非净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194.33% [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15亿元,同比增长2.53%;净利润1亿元,同比增长89.6% [4] - 2025年二季度净利润预计0.9亿元至1亿元,同比增长27%至41.1% [4] 海外业务 - 2024年国外市场营业收入12.88亿元,同比增长45.87%,占总营收46.38% [2] - 业务已拓展至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 [7] - 2024年越南智能工厂开始承担海外重点区域客户产品的生产制造任务 [7] - 计划在南美巴西等地建立生产线,供应南美和北美市场 [8] - 考虑在东南亚其他地区、中东甚至美国本土投产 [8] 分红计划 - 2025年度中期分红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不低于4元(含税) [2] - 中期分红金额将超过7080万元,占净利润预告最低数的37.3% [5] - 2024年曾两次实施分红,上市至今累计分红4.7亿元 [6] 全球化战略 - 启动赴港上市计划,以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8] - 赴港上市旨在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公司治理透明度 [8] - 未来将继续推进海外产能布局,新建智能制造中心 [7] 行业背景 - 商用车行业正经历智能化转型,从单一功能向平台化转型 [3] - 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成熟应用推动行业需求增长 [3] - 公司聚焦商用车安全、合规和效率提升的AIoT智能物联解决方案 [3]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演唱会直播行业全景分析:作为现场演唱会的“替代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演唱会直播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3 02:02
演唱会直播行业定义及优劣势 - 演唱会直播是线下演出数字化延伸的核心形态,通过实时流媒体技术将现场表演同步至线上平台 [2] - 线上演唱会优势包括价格远低于线下、观看便利、风险较小、跨越时空限制、提供沉浸式虚拟交互体验 [2] - 线上演唱会劣势包括音乐现场氛围感较弱、随意性与挑战性较大、对高端科技依赖性强 [4] 行业发展现状 - 2020年前我国演唱会收入逐年递增,2018年514.11亿元,2019年538亿元,疫情导致2020年骤降至247.48亿元,2021年回升至335.85亿元,2022年再降至243.6亿元 [7] - 2023年经济复苏推动演出收入达739.94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长至796.29亿元 [7] - 疫情期间网络直播演唱会逆势增长,成为线下演出重要补充模式 [9]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包括艺人经纪公司、音乐版权方、创作团队及XR虚拟制作、AI生成内容等技术供应商 [10] - 中游为直播技术供应商、制作执行方、平台运营方 [10] - 下游涉及传播渠道、品牌赞助、衍生开发,终端为观众群体 [10] 行业发展环境 - 国家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音乐产业地位 [12] -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成为行业新趋势,但相关实践指导研究仍不足 [13] 行业竞争格局 - 主要平台包括QQ音乐、网易云音乐、抖音、快手等,形成差异化运营模式 [21] - 商业模式多元化,包括线上售票、品牌合作、赞助、虚拟商品销售等 [21] 行业发展趋势 - 5G、VR/AR、AI等技术将推动服务智能化、便捷化和个性化 [24] - VR/AR技术可提供更真实沉浸的观演体验,AI将应用于智能推荐和客服领域 [24]
长城医药科技六个月持有混合A,长城医药科技六个月持有混合C: 长城医药科技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5年第2季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12 02:26
基金产品概况 - 基金简称长城医药科技六个月混合,主代码011673,运作方式为契约型开放式,合同生效日为2021年6月9日 [3] - 报告期末基金份额总额为638,750,694.60份,其中A类份额585,282,558.68份,C类份额53,468,135.92份 [3][4] - 投资目标为精选医药科技领域优质企业进行组合投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力争实现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 [3] - 股票投资比例为60%-95%,其中医药科技主题相关股票资产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港股通标的股票比例不超过股票资产的50% [9] 投资策略 - 资产配置策略包括对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形势、证券市场走势的综合分析,动态调整股票、债券等资产类别比例 [3] - 医药科技主题涵盖新药研发、生物疫苗、国产创新器械、CXO、肿瘤治疗等子行业,以及Health-tech领域 [3] - 个股选择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方法,研发类公司关注研发经费占比、人员结构等指标,服务类公司关注市场份额 [3] - 港股通投资策略关注差异化及估值优势的医药类公司,以及流动性较好的港股通成分股 [3] 业绩表现 - 2025年二季度A类份额净值增长率为23.06%,C类为22.9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3.12% [6][8] - 过去六个月A类份额净值增长率为41.40%,C类为41.06%,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6.11% [6][8] - 自基金合同生效至今A类份额累计净值增长率为-23.09%,C类为-24.63%,业绩比较基准为-39.83% [6][8] 投资组合 - 报告期末股票投资金额为421,251,820.90元,占基金总资产比例为82.19% [13] - 通过港股通投资的港股公允价值为173,764,795.14元,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为35.43% [13] - 制造业投资占比最高,达50.45%,其中医疗保健行业占34.06% [14][15] 基金经理 - 基金经理谭小兵具有17年证券从业经验,2014年加入长城基金,现任权益投资二部副总经理 [10] - 目前管理多只医药健康主题基金,包括长城医疗保健混合、长城创新驱动混合等产品 [10]
CDNS Gains 24% in Three Months: Where Will the Stock Head From Here?
ZACKS· 2025-07-11 15:11
股价表现与市场定位 - 公司股票在过去三个月上涨23.8%,最新收盘价322.66美元,接近52周高点330.09美元 [1][8] - 当前12个月远期市盈率为44.49倍,高于行业平均34.37倍,估值溢价反映AI和数字化转型的长期增长预期 [17] AI驱动的增长动力 - 生成式AI、代理AI和物理AI推动计算需求激增,公司与高通、英伟达合作开发下一代AI设计,并拓展生命科学领域OpenEye药物发现软件 [4] - 客户持续增加AI驱动自动化的研发投入,公司未观察到客户行为变化,仍聚焦下一代设计投资 [5] - 硬件解决方案2024年新增30+客户和近200家复购客户,AI和超大规模计算客户需求显著 [9] 核心业务进展 - 验证业务受益于系统验证复杂度提升,2024年4月推出Palladium Z3和Protium X3系统,容量和性能较前代翻倍 [6][9] - 核心EDA业务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6%,AI和超大规模客户需求是主要驱动力 [10] - IP业务一季度收入同比飙升40%,受AI、HPC和小芯片应用推动,并通过收购Secure-IC和Arm的Artisan IP业务扩大产品组合 [11][12] 财务指引与资本配置 - 2025年收入预期上调至51.5-52.3亿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指引升至6.73-6.83美元 [8][13] - 二季度收入预计12.5-12.7亿美元(上年同期10.6亿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1.55-1.61美元(上年同期1.28美元) [15] - 一季度经营现金流4.87亿美元,自由现金流4.64亿美元,完成3.5亿美元股票回购,2025年计划将50%以上自由现金流用于回购 [16]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半导体设计活动受5G、超大规模计算和自动驾驶等长期趋势推动 [3] - EDA领域竞争激烈,但公司在3D-IC和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优势及与台积电、英特尔等代工厂的合作强化市场地位 [4][13]
海淀向北:万亿之后,拿什么留住下一个DeepSeek?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1:46
海淀区AI产业发展战略 - 北京海淀区面向全球AI创业者发布召集令,提供阶段性租金减免入驻"中关村AI北纬社区"的政策 [1] - 海淀区规划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构建10万平方米以上人工智能企业重点承载区,提供算力支持、租金减免、人才公寓等多项政策 [3] - 截至7月8日,"中关村AI北纬社区"储备企业130家,其中意向企业65家,27家已申请入驻 [7] 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现状 - 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占海淀区总面积的54%,包括西北旺、温泉、苏家坨、上庄四个镇全部区域 [9] - 北区已入驻科技企业1400余家,园区企业从业人员14万人 [13] - 北区已积蓄近300万平米在建产业空间,还有千万量级储备用地等待优质产业项目落地 [13] 海淀区产业空间布局 - 海淀南部地区因互联网大厂聚集已变得非常拥挤,部分企业开始外迁至北区或朝阳等地 [9] - 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规划推进"南研发、北转化"和"南创新、北应用"的发展模式 [10] - 北区正在建设小试、中试平台与共性技术平台,以及低成本工业厂房 [10] 产业聚集案例 - 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已形成芯片企业聚集效应,入驻企业包括地平线、兆易创新、忆芯科技等 [13] - 北京神州泰科开放实验室为园区企业提供研发、测试、认证及制造环节场地支持 [11] - 实验室服务客户包括字节、小米、美团、旷视以及多家国际公司 [13] 配套建设进展 - 北区商业配套逐步完善,海淀大悦城已开业并入驻优衣库、星巴克等品牌 [4] - 故宫北院区、北部医疗中心、西北旺体育中心等新项目正在建设中 [13] - 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完成将进一步提升北区交通便利性 [13]
重型道闸门:能源基地的钢铁卫士与智慧管家-驰安科技
搜狐财经· 2025-07-11 10:13
能源基地安全与效率的双重变革 - 重型道闸门作为能源基地的核心防护设备,兼具高强度物理防护与智能化管理功能,正在重塑行业运营逻辑 [1] - 采用高强度合金钢材铸造,单扇门体重量达数吨,配备防撞梁、地埋式轨道和多重锁闭系统,可抵御暴力冲撞、极端天气及小型爆炸冲击 [1] - 沿海核电站应用的防辐射涂层道闸门可承受12级台风,门体嵌入铅板形成双重辐射屏障 [1] 智能化防护体系的升级 - 通过红外对射、激光扫描和毫米波雷达构建立体感知网络,实时监测30米范围内异常物体 [1] - 智能感应系统触发"零延迟"预警机制,某化工园区曾成功拦截违规车辆闯入危险品储存区 [1] - 道闸门与ERP、WMS系统集成,实现车辆信息自动识别、单据核对及全流程自动化,某煤炭码头货车过闸时间从3分钟压缩至15秒,日均通行量提升40% [3] 数字化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 - 内置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倾角仪,实时监测结构健康状态,异常时自动生成维护工单 [3] - 某风电场通过预测性维护模式使设备故障率下降65%,年维护成本减少200万元 [3] - 5G、AI与区块链技术推动道闸门进化,雄安新区智慧能源站实现车牌识别、人脸认证和危险品检测三合一验证,通行效率提升80% [4] 产品技术参数与设计创新 - 超级屏风道闸D600采用双面机箱设计,独创花艺屏风杆,尾杆横梁高度1600mm,闸杆长度≤5米(超长需定制) [2] - 机箱外形尺寸680*650*1750mm,电机功率400W,起落杆速度8-10秒可调,遥控距离≤30米 [2] - 加强型涡轮蜗杆减速机芯结构,摇栏竖杆间距40mm,支持开关量信号输入 [2]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重型道闸门从物理防护向数字管控转型,成为能源基地"神经节点",构建不可篡改的区块链物流追溯系统 [4] - 边缘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推动能源设施运维效率提升,形成安全与效率协同发展的智慧新范式 [3][4]
交通运输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07:29
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现状 -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运船队和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海运量占全球近1/3 [1] - 2024年水路货运量达98.1亿吨,是10年前的1.64倍 [3] - 水路货物周转量达14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8%,占货物总周转量的55.6% [3] 绿色航运转型举措 - 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水水中转和江海直达运输 [2] - 加速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研发应用,改造船舶和港口岸电设施 [2] - 主要港口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超90% [3] - 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岸电量同比增长54%,国际集装箱船和邮轮常态化使用岸电 [3] 港航基础设施与技术进展 - 已建成52座自动化码头,规模与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3] - 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9950公里,长江流域实现电子航道"一张图"全覆盖 [3] - 拓展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北斗等技术在智慧港口、航道和船舶中的应用 [4] 未来发展规划 - 完善绿色航运政策体系,健全碳排放监测标准,推进新型动力技术研发 [4] - 加快新能源船舶规模化应用,建设国际绿色航运走廊 [4] - 提升航运全要素数字化水平,强化数据互联与业务协同 [4]
深度挖掘海洋资源价值,交通部称将加快完善绿色航运政策体系
第一财经· 2025-07-11 05:31
行业发展现状 -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运船队和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海运量占全球近1/3 [1] - 2024年水路货运量达98.1亿吨,是10年前的1.64倍,水路货物周转量14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8%,占货物总周转量的55.6% [2] - 2024年1-5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73.4亿吨,同比增长3.8%,其中内贸增长4.7%,外贸增长1.8%,集装箱吞吐量1.4亿标箱,增长7.4% [3] - 我国约95%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量通过海运完成 [4][5] 绿色航运发展 - 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规模化应用加速,主要港口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超90% [2] - 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岸电量同比增长54%,国际干线集装箱船和邮轮已常态化使用岸电 [2] - 严格执行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制度,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1] - 未来将健全碳排放监测核算标准,推进新型动力技术装备研发,完善绿色能源加注产业链 [6] 智能化转型 - 已建成52座自动化码头,应用规模和作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2] - 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9950公里,长江流域实现电子航道"一张图"全覆盖 [2] - 未来将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航海深度融合,推动智能船舶商用化 [5] - 拓展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北斗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发展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 [1][6] 区域经济格局 - 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形成"一核两区多片"发展格局,2024年增加值达6.7万亿元,占相关城市经济总量的13.6% [5] - 与2023年相比规模增长3606亿元,增幅高于前两年 [5] - 以上海、苏州等城市群为"一核"引领,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两区"协同发展 [5] 未来发展方向 - 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实现海运调度智能化、港口作业自动化、物流信息实时化 [5] -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队与智慧港口集群 [5] - 深度挖掘海洋资源价值,驱动海洋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5] - 提升航运全要素、全链条数字化水平,突出数据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