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移动咪咕非遗微短剧《我家后厨通古今》开机,战火与传承交织的动人故事即将上演
环球网· 2025-07-16 09:34
微短剧《我家后厨通古今》内容与创新 - 该剧融合抗战、非遗"荥经砂器"与美食元素,采用双线叙事通过一只带有弹痕的黑砂锅连接1940年与2013年两个时空,展现非遗技艺的传承[1][3] - 创作上运用方言增添地域特色,川军战士说四川话或带四川口音,现代线融入方言梗,并设置历史彩蛋,真实历史人物曾庆红出现在故事中[3] - 故事最后荥经黑砂得以修复,女主领悟先辈奉献精神,展现非遗技艺与爱国精神的代代传承[3] 咪咕数媒的微短剧战略与行业趋势 - 该剧是咪咕数媒"微短剧+"战略的力作,以创新形式展现非遗魅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展现公司在剧本创作与内容创新的能力[5] - 微短剧市场正从"下沉"向"精品化"转型,该剧具有示范意义[5] - 公司探索微短剧与其他领域融合,如《南枝向东暖》诠释女性成长新范式,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双赢[5] - 在"微短剧+文旅"领域,多部作品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荐剧目[5] 咪咕数媒的题材创新与社会合作 - 公司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推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如即将上线的《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献礼中国航海节暨郑和下西洋620周年[8] - 题材上不断推陈出新,如即将开机的《楼外枪声》以抗争时期伪满政权为背景,展现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人性、信仰与牺牲[8] - 以"微短剧+"为支点,公司通过创新为观众带来兼具社会价值与观赏价值的优质作品,借短剧讲好中国故事[9]
古镇非遗传承“守与变”
苏州日报· 2025-07-16 00:09
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 - 周庄通过数字技术如全息影像让文物"飞禽纹黑皮陶贯耳壶"实现360度交互展示,增强游客体验[2] - 周庄博物馆结合考古地图、复原模型等数字化展陈手段,2024年新增全息互动展区,推动良渚文化传播[3] - 公司系统修缮历史建筑如逸飞之家、叶楚伧故居,并复兴三毛书店等文化空间,强化传统文脉的现代表达[4] 非遗教育融合 - 周庄中心小学"水乡娃陶艺工坊"十年培育非遗技艺,学生作品获百余项国家及省市级奖项,每周安排专业课程[6][7] - 学校引入上海市非遗"中国盘艺"传承人开展盘扣课程四年,学生作品转化为胸针、壁画等创意商品[7][8] - 该校将陶艺、盘扣等非遗项目纳入课后托管,构建"课题-课程-教材"完整体系,并定期组织学生赴古镇实践[7][8] 文旅产业开发 - 周庄古戏台全年上演1700场昆曲锡剧,年均服务游客超200万人次,计划扩容空间提升非遗展示能级[11] - 公司在景区设立土布坊等非遗动态展示区,通过织布表演、水乡婚俗等活动增强游客参与感[10] - 公司编制非遗旅游开发可行性方案,统筹传统技艺与民俗项目,确保开发中保持非遗原真性[11] 品牌与区域协同 - 周庄参与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以"弘扬文化遗产时代价值"案例贡献申遗智慧[5] - 公司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规划开发非遗主题旅游产品及企业,强化经济与品牌协同效应[12]
我省市县开设制作黎锦、学黎族民歌等非遗特色课程
海南日报· 2025-07-14 00:51
非遗文化教育推广 - 海南省昌江和白沙等市县乡镇站点在暑期"爱心托管站"开设黎锦制作、制陶、竹竿舞等非遗特色课程 [1][2] - 白沙县在11个乡镇同步开设托管站 提供为期40天的服务 招收6-12岁学生274名 招募志愿者36名包括教师、返乡大学生和非遗传承人 [3] - 昌江石碌镇站点开展非遗体验课程 当地陶艺老师现场教授揉泥和上釉工艺 [2] 非遗传承人参与 - 白沙七坊镇长龙村站点邀请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符海康担任文化导师 现场示范黎锦织锦技艺 [2] - 白沙元门乡站点邀请当地黎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教授黎族润方言歌曲 采用现代音乐简谱教学方式 [3] 课程内容多样化 - 除非遗课程外 各站点还设置科学实验、爱国主义教育等特色课程 [4] - 昌江乌烈镇站点开设趣味科学实验课堂 通过泡泡奇遇实验和手势舞激发科学兴趣 [4] - 七叉镇站点组织学习竹竿舞 海尾镇站点开展手工折纸和趣味运动会 叉河镇站点开设象棋和魔方课程 [4] 社会反响与后续计划 - 学生家长反馈孩子每天回家分享所学内容 对课程安排感到欣慰 [3] - 共青团白沙县委表示将跟进各站点运行实况 收集反馈意见以优化服务模式和内容细节 [4]
一曲乡音奏古今(传承)
人民日报· 2025-07-13 22:20
非遗传承与创新 - 丹棱唢呐起源于清朝中期 是中国民间唢呐南派支系之一 广泛应用于民间红白喜事 寿辰祝贺 先祖祭祀等场合 [2] - 2003年丹棱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唢呐)之乡" 行业从业人员曾达2000余人 [2] - 传承人杨家文通过改进演奏形式 加入流行歌曲吹奏方法 提升唢呐艺术表现力 [2] 行业发展与挑战 - 21世纪后丹棱唢呐市场萎缩 部分艺人被迫改行 行业面临传承危机 [3] - 杨家文通过收集整理民间曲牌 2015年编制《丹棱民间唢呐曲牌》书籍 系统性保存非遗资料 [3] - 创新性融合现代音乐元素 成立"金唢呐乐队" 每月开展2-3场农村演出 推动艺术形式现代化转型 [3] 人才培养与传播 - 累计培养60余名徒弟 在7所学校担任唢呐教师 跨地区开展培训 授课量达2000课时 [3] - 通过编排10余个唢呐文艺节目 将表演场景从田间地头扩展至专业舞台 [3] - 未来计划深化精神内涵传承 强调"一口气"的技艺精髓与文化价值 [4]
厉柏海:非遗传承四十载 匠人初心不褪色
杭州日报· 2025-07-09 02:12
非遗传承与创新 - 厉柏海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40年时间将铁皮敲打成艺术,形成独特的铁艺画制作方法并创新技艺 [1] - 铁艺画作品主题集中在体育赛事、伟人肖像、戏曲脸谱等,体现文化底蕴与国家自豪感 [2] - 作品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临平区文化馆等地长期展出,吸引大量年轻人观展 [2] 教育与传承 - 每周在社区学院授课,"手把手"指导年轻人从铁丝造型入门到完成完整作品 [2] - 强调铁艺画制作需耐心精准,每一锤都体现匠心精神 [2] - 通过社区学院和校园课堂传播非遗文化,播撒文化"火种" [1] 社会影响与认可 - 2022年铁艺画作品《清廉》被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收录,成为廉政教育素材 [2] - 作品《红船精神 永放光芒》结合红色基因与非遗传承 [1] - 个人经历从部队到税务部门再到非遗传承,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2] 艺术与精神融合 - 将红色精神融入非遗创作,使文化血脉在当下焕发新生 [2] - 铁艺画不仅是工艺展示,更成为红色教育的生动载体 [1][2] - "铁艺人生"的微信名体现其人生与艺术的深度绑定 [2]
税青踏铅山:探企业转型路 解码振兴新动能
搜狐财经· 2025-07-08 07:48
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产业创新协同发展 - 实践队聚焦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实地走访铅山县4家代表性企业,包括连四纸发展有限公司、赣杰建设集团、瑞辰密封科技有限公司和科美格新材料有限公司 [1] - 通过与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深入交流,探讨传统工艺与现代智造共生共荣的发展模式 [1] 连四纸发展有限公司 - 公司传承千年连四纸制作工艺,从竹料蒸煮到抄纸晾晒共72道工序,凝聚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智慧 [2] - 面临手工纸成本高昂、市场小众等传承困境,坚持品质为核心 [2] - 探讨非遗IP开发、数字化传播等创新方向 [2] 赣杰建设集团 - 公司自2008年创立以来历经五个关键阶段,成长为资质齐全、业务多元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4] -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身公益救援与捐资助学行动 [4] - 强调人才需求,期待专业扎实、勇于实践的青年加入 [4] 瑞辰密封科技有限公司 - 扎根铅山十余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密封材料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6] - 拥有200余名技术人才,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认证,手握数十项自主研发专利 [6] - 近2万套密封件产品规格应用于高铁、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高端领域 [6] 科美格新材料有限公司 - 2019年成立,2021年新款产线投产后累计获得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另有3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8] - 具备年产6万吨铜合金板带能力,是国内最大锡磷青铜板带铸造加工厂商 [8] - 独创工艺作为技术秘密构筑核心竞争壁垒,推进"专利+智造"双轮驱动 [8]
“让更多人看见这里的美好”
新华社· 2025-07-08 05:21
文化交流活动 - 两岸媒体和台青自媒体代表30余人深入贵州铜仁市城镇乡村,探访美食、非遗传承、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 [1] - 台湾青年赖翊凡在思南府文庙前表示两岸拥有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和平发展 [1] 特色产业发展 -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陈薯"系列红薯酸辣粉年产值达7亿元 [2] - 台湾消费者认为贵州酸辣粉味道浓烈,有潜力复制广西螺蛳粉在台湾的火爆 [2] - 新茶饮产业在贵州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2] - 隆泰茶叶(贵州)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式茶饮让台湾自媒体人感受到两岸茶文化的深厚渊源 [2] 非遗与美食 - 石阡县尧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黄水粑从农家小食发展为远销各地的"网红"食品 [3] - 台湾记者吴吉雄发现石阡木偶戏与台湾布袋戏在操偶技法和剧情演绎上同根同源 [3][4] 教育与非遗传承 - 石阡县民族中学将舞狮、春官说春、仡佬族嘣嘣鼓等非遗技艺融入日常教学 [4] -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玉屏箫笛工匠坊展示了两岸音乐文化的共通性 [4] 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 - 铜仁万山区旺家社区的钩织工作坊带动120位"留守妈妈"固定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至4000元 [5] - 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手工包装茶叶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 [5]
在挺膺担当中绣制青春答卷
江南时报· 2025-07-06 14:56
公司转型与品牌发展 - 公司从传统大师手工坊转型为中华品牌,凝聚约50人的年轻团队涵盖非遗设计、运营、线上传播等领域 [2] - 开发苏绣文创、腕表、配饰、服装、家居等新品类,独立研发并推向市场百余件新品,拓展产品体系 [2] - 与宝马、腾讯、嘉格纳、阿里巴巴等品牌合作推出限量版汽车、游戏皮肤、跨界展览、数字藏品等,实现破圈传播 [2] 市场拓展与用户触达 - 通过线上传播积累百万粉丝,推动非遗苏绣产品化并触达年轻群体 [2] - 开展"姚绣课堂"苏绣体验活动,进入学校培养青年对非遗的兴趣 [2] - 支持"00后"年轻绣娘发展,带动青年就业,为行业储备人才 [2] 国际化与文化输出 - 每年出海交流,在国际舞台展示苏绣技艺,讲好中国故事 [2] - 服务大国外交,作品登上国内外重要舞台,被誉为中国刺绣"国家队" [2] 行业长期愿景 - 将苏绣技艺转化为文化强国的实践,以"针尖上的文化自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3] - 民族品牌打造需长期积淀,可能延续两代人、三代人甚至上百年 [3]
“同‘甘’绘新篇·‘孜’色铸华魂 ——纪念红军长征入川90周年红色非遗特展”在京开幕
新华社· 2025-07-01 12:00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同'甘'绘新篇·'孜'色铸华魂——纪念红军长征入川90周年红色非遗特展",以唐卡艺术等非遗为核心载体,结合沉浸式体验展现长征精神与民族团结 [1] -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甘孜会师·红韵丹心""非遗刻史·九轶弥坚""雪域迎红·历史回响""赤粮千钧·征途共负",重点展示汉藏同心故事及甘孜州红色遗产保护成果 [7] 主办方与参与机构 - 主办方包括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甘孜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3] - 国家民委民族团结促进司、《新华每日电讯》社、甘孜州委州政府等机构代表出席开幕式 [3] 展览内容与特色 - 核心展区"甘孜会师·红韵丹心"由8幅唐卡组图构成,再现朱德与格达活佛的深厚友情,观众可通过二维码进入沉浸式音频剧 [7] - 展览展示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非遗协会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共建的"甘杭工艺大师联创中心"作品,体现汉藏两地合作 [9] - 设置唐卡绘制、雕版印刷等互动体验区,非遗传承人现场引导观众感受技艺魅力 [9] 文化交流与巡展计划 - 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刘洪代表向蒙藏学校旧址捐赠非遗展品,深化京甘两地文化交流 [5] - 展览将在杭州、延安等城市陆续举办,作为全国巡展的首站 [9]
全聚德161周年:非遗焕新传承百年匠心,创新驱动再塑品牌活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7-01 02:59
品牌庆典与战略升级 - 公司举办161周年主题庆典"非遗焕新一脉一味",展示传承与创新融合发展的品牌新姿态 [2] - 活动包括敬匾庆生仪式、非遗传承功勋人物授牌及年轻化产品发布,覆盖全国及海外百余家门店代表 [2] - 庆典标志公司进入非遗技艺传承与国潮创新并重的发展阶段 [2][4] 非遗技艺传承 - 四位国宝级烹饪大师获"非遗传承功勋人物"称号,涵盖鲁菜、清廷御膳、烤鸭及川菜技艺 [3] - 师徒制展示四道经典菜品:葱烧海参、一品豆腐、挂炉烤鸭、鱼香虾球,体现非遗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3] - 启动"161吉祥寿桃"仪式,象征品牌在坚守匠心中探索非遗美食现代表达 [3] 产品创新与国潮赋能 - 发布"京聚中秋"礼盒等中秋系列产品,融合京剧元素与健康理念,拓展节令消费场景 [4] - 推出年轻化产品线"鸭趣三享"(酱/烧/卤工艺)、休闲零食"鸭三宝儿"及创新菜品"陈皮鸭" [4] - 与六必居跨界联名推出文创新品"酱宝",结合书法家淳一的墨宝赠予强化文化底蕴 [4] 消费场景与文化体验 - 和平门店新设"中华一绝·空中四合院"五层餐厅,打造非遗美食与京城文化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5] - 活动整体展示公司在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及文化输出维度的探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