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

搜索文档
《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江苏省地方标准实施
央视网· 2025-09-03 03:04
《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江苏省地方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近日正式实施。 《标准》是江苏省首次以"建设指南"形式发布相关标准,规定了江苏省零碳园区建设的总体原则、建设 内容和建设指标,聚焦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开展零碳园区的建设工作,围绕能效管理、能源系统构建、基 础设施升级、绿色生产、循环经济发展、运营管理及绿色低碳创新等核心领域,明确了零碳园区建设的 全流程路径。 以绿色生产为例,《标准》提出,零碳园区应推行产业绿色招商,建立招引项目预评估机制,全面推行 清洁生产,推动园区及园区内企业开展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按 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设计,推动绿色工艺升级,推动工业企业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 断,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等。其中,规上企业绿色工厂占比≥30%,规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数 量占比100%,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断规上企业数量占比≥50%。 据了解,《标准》由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实施,中国 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信息中心)、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 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
董事长专访 | 东湖高新刘洋:推动园区运营从“房东”向“股东”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9-03 00:12
行业转型趋势 - 产业园区行业正从提供基础型服务的1.0版本过渡到发展型服务的2.0版本 需从空间载体提供者转向产业生态构建者 [1][3] - 国内部分城市产业园区空置率超过30% 传统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新兴产业对载体专业化和服务生态化提出更高要求 [4] - 园区运营需通过股权、基金方式与企业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 提供产业链上下游及金融、人力、法务等配套服务 [6] 公司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68亿元 同比增长31.66% 主要因园区运营板块销售收入增加 [3] - 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918万元 [3] - 园区运营板块近三年净利润平均保持近30%的增速 上半年运营园区出租率超70% [4] 战略转型举措 - 形成"一体两翼 适度多元 创新引领 国际布局"新战略 以园区为功能平台发展环保科技和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 并培育生物医药等方向 [5] - 调整组织架构 组建创新研究院和战略投资部 通过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加速战新产业集聚 [9] - 拥有47个产业园区 其中12个以生物医药为主题 聚集近500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形成生物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细分领域集聚优势 [5] 环保科技业务布局 - 上半年环保科技业务实现营收8.94亿元 [7] - 国内规划建设200多个零碳园区 但仅十分之一能实现全周期碳管理和市场化运营 [7][8] - 自研绿色低碳智控系统和双碳智慧管理平台 在海口打造零碳园区中枢系统 通过绿电交易和智慧平台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 [8] - 积极培育碳咨询、碳规划、碳资产管理等前后端技术能力 谋划通过收并购延伸环保科技业务边界 [8] 创新发展目标 - 力争两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和利润比重显著提升 五年内在高科技领域并购成效明显 [10] - 拥有7只产业基金 正探索成立产业并购基金 以"基金培育和股权并购"双轮驱动发展 [9] - 通过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打造创新要素集中、高端产业集聚的科技型上市公司 [10]
东湖高新刘洋:推动园区运营从“房东”向“股东”转型
上海证券报· 2025-09-02 18:20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0.68亿元 同比增长31.66% 主要因园区运营板块销售收入增加 [2] - 归母净利润4918万元 [2] - 园区运营板块近三年净利润平均增速近30% [3] - 环保科技业务上半年营收8.94亿元 [6] 战略转型 - 从"房东"向"股东"转型 从空间载体提供者转向产业生态构建者 [2][3] - 形成"一体两翼 适度多元 创新引领 国际布局"新战略构想 [4] - 以园区为功能平台 发展环保科技和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 并培育生物医药等方向 [4] - 通过"基金培育和股权并购"双轮驱动 加速战新产业集聚 [8] 园区运营 - 当前产业园区空置率超30% [3] - 公司运营园区出租率超70% [3] - 47个产业园区遍布国内外 其中12个以生物医药为主题 [3][4] - 生物医药园区聚集近500家企业 形成生物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细分领域集聚优势 [4] - 提供2.0版本运营服务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及金融、人力、法务等配套资源 [5] 环保科技与零碳园区 - 2007年发展大气环保业务 2016年进入水务环保业务 [6] - 国内规划建设200多个零碳园区 但仅十分之一能实现全周期碳管理和市场化运营 [6] - 自研绿色低碳智控系统 动态监测能耗与碳排放 [7] - 通过技术集成打造零碳园区中枢系统 适配不同园区场景 [7] - 培育碳咨询、碳规划、碳资产管理等前后端技术能力 [7] 创新与投资布局 - 组建创新研究院 围绕环保科技板块需求进行创新 [8] - 建立人才库 聚集各业务板块所需人才 [8] - 调整设立战略投资部 整合战略与投资职能 [8] - 目前拥有7只产业基金 正探索成立产业并购基金 [8] - 目标两年内战新产业营收及利润比重显著提升 五年内在高科技领域并购成效明显 [9]
如何统筹谋划,多维推动零碳园区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9-01 23:17
零碳园区建设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要求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今年6月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建设条件及保障措施 [1] - 零碳园区是培育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试验场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1] 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体系 - 需建立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核心指标为单位能耗碳排放量(每吨标准煤产生的碳排放) 体现园区在保持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近零碳排放的目标 [2] - 设置5项引导性指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 - 建设主体限定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 或省级政府批复的新兴产业园区 允许以"园中园"形式建设但需明确边界和管理责任 [3] 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 建设过程涉及可再生能源 储能 微电网 氢能利用 需求侧管理等多领域技术创新 为前沿技术提供应用场景并加速产业化进程 [4] - 推动能源 建筑 制造 金融 运营等多行业深度融合 催生具备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和创新金融模式的综合能源服务商 [5] - 通过绿电直连 新能源就近接入等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活力 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4] 能源系统绿色转型 - 需系统集成能源供给与消费转型 全面摸底非化石能源资源并与用能需求匹配 推进建筑交通用能低碳化 [6][7] - 优化产业结构 探索"以绿制绿"模式 通过绿色化与数智化 高端化互促共进降低非技术成本 [7] - 开放示范应用场景 加大政策扶持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推广应用 [7] 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 采用梯度推进策略 根据能耗结构 碳排放水平 技术基础等条件科学划分优先建设园区 [8] - 统筹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 系统论证可再生能源接入 负荷管理 碳排放等关键环节 完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 [8] - 资金保障方面统筹现有资金渠道 鼓励政策性信贷支持 允许发行专项债券 服务保障方面引入外部人才和技术机构 要素保障方面创新节能审查和区域审批模式 [9]
雄安这个园区,如何实现零碳?(美丽中国·关注零碳园区)
人民日报· 2025-09-01 22:07
核心观点 - 零碳园区通过智慧化手段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5][6] 建筑节能技术 - 建筑外立面采用8000多块三层玻璃板与空腔注氩气构成的玻璃幕墙 厚度接近10厘米 冬季保暖夏季隔热并优化采光 降低暖通空调和照明能耗 [2] - 地源热泵系统通过1136口深度超130米的地源热泵管井与地下土壤进行冷热交换 将建筑内温度控制在21至26摄氏度 投入1度电可获得5度多电的热量 能耗较传统空调系统大幅降低 [3] - 高效机房配备3台地源热泵机组控制冷热水循环 不采集地下水避免地下水二次污染 [3] 清洁能源系统 - 园区半数屋顶铺设光伏板 年发电量达273万千瓦时 满足园区1/4用电需求 [5] - 光伏系统根据建筑朝向和屋顶坡度优化设计 最大限度接收阳光照射 发电可被全部消纳 [5] - 通过与大电网连接实现灵活购电 并实时监测负荷情况实现均衡调配 动态协同用电需求与发电变化 [4] 智慧管控平台 - 智慧运营管控一体化平台数字化全景展示能源、设施、运维、安全等信息 管控14.6万个设备 [5] - 实现智能照明自动调光 暖通空调精准温湿度调节 地源热泵参数自动调整 最大程度减少能耗 [6] - 通过大数据模型智慧计算调控空间 实现柔性调配负荷和零碳管理 [5] 电碳协同交易 - 电碳协同交易服务平台串联电力用户、减排企业与电碳交易市场 提供价格预测、交易组合策略和风险管理服务 [6] - 园区降碳率达60%以上 通过购买绿电抵消4104吨间接碳排放 [6] - 年减碳总量达6664吨 其中清洁能源站及被动式节能减碳3370吨 智慧照明系统减碳1386吨 数据机房及运维管理减碳541吨 光伏发电减碳1367吨 [6]
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9-01 21:18
新能源业务进展 - 悦达华丰378MW渔光互补项目2024年底投产 2025年1-6月实现营收6306万元 净利润1723万元 年化资本金收益率超10% [1] - 灌东150MW光伏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并于2025年8月并网 头罾70MW项目于3月开工 [2] - 新开发悦达数智中心0.1MW和黛安芬0.94MW分布式光伏项目 推进资本大楼等分布式EMC协议签订 [2] - 东台100MW/200MWh储能项目历时81天实现全容量并网 于6月24日正式投运 [2] 物流业务表现 - 悦达长久物流(持股51%)2025年上半年营收1.28亿元 悦达起亚集港业务份额自3月1日起提升至35% 较上年同期增长20% [3] - 一汽奔腾整车运输份额达20%实现零突破 成为直接承运商 布局新能源物流赛道推进绿色水泥等项目 [3] 智能制造板块业绩 - 悦达智能农装销售同比增长7.8% 拓展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100马力及以上产品累计订单157台同比增长46.7% [4] - 悦达专用车运营环服项目20个合同金额2.5亿元 上半年营收1.67亿元同比增长45.22% 净利润25.44万元同比大幅增长572.85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4] - 悦达纺织上半年净利润121.25万元 剔除上年同期股权转让收益后同比净利润增长375万元 [4] 行业政策与竞争优势 - 光伏平价上网政策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对项目定位/消纳/发电成本等提出新要求 [5][6] - 盐城光伏产业链完整度超90% 具备全产业链自主发展能力 拥有省内最长海岸线和最广海域面积 [6] - 2024年绿电交易超200万度 核发绿证超16万张 微电网项目相继投入运行 [7] - 与盐城经开区汽车产业园合作共建零碳园区 探索"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7] 能源服务业务拓展 - 悦达能服为江苏省2017年首批售电公司 上半年签约代理购售电用户32家 全年代理电量规模2.55亿千瓦时 [8] - 年内新签约用户15家 新增代理电量约5500万千时 参与起草零碳园区建设方案 整合4家新能源公司资源 [8]
从概念设想到战略部署,政策、产业与资本如何协同加速零碳园区红利转化
第一财经· 2025-08-30 13:20
零碳园区政策与战略地位 - 零碳园区建设从概念设想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 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1] - 国家层面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总体安排 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1] 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性与挑战 - 全国碳排放量每年约140亿吨 产业园区总碳排占比超过1/3达50亿吨 零碳园区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举措 [2] - 建设面临技术适配、成本平衡、政策衔接、协同管理等多重挑战 [2] - 申报要求严苛 单位综合能耗碳排放须低于0.2吨强度 需实现90%以上绿电直连供给 [2] 绿电直连实施难题 - 多半申报企业绿电直连方案无法保障电力平衡 技术难以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性问题 依靠储能成本过高 [3] - 绿电直连后需缴纳交叉补贴、输配电价等额外开支 前期基建投入大摊销时间过长 经济性难以核算 [3] - 东部地区如上海建设绿电直连专线10多公里投资可能上亿元 操作限制多 海上风电和光伏受政策与成本制约推高用电成本 [3] 区域差异化发展路径 - 长三角部分城市绿电率仅15% 云贵川部分地区高达85% 各地资源禀赋差异显著 [4] - 需结合地方实际 综合考虑能源基础、当地产业结构等要素 科学制定发展路径 [4] 零碳园区投资与运营模式 - 零碳园区需追求长期价值 吸引长期有耐心资本 匹配精益运营与管理能力 [4] - 普洛斯管理中国约450个园区 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光伏设施覆盖(新项目绿电覆盖率超90%)、新能源物流车配套、旧建材复用等多维度降本 提升园区价值与客户吸引力 [4] 规模化推广与综合解决方案 - 需寻求绿色金融、超长期国债等金融支持 [5] - 打造以绿电直连为主、园区内分布式新能源供给为辅的多能互补系统 [5] - 关注循环经济、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电力供应以外的方面 打包成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追求整体经济效益 [5] 多方协同发展需求 - 需要政府、园区、企业、资本等多方协同 在政策细化、技术创新、模式优化、资金保障上持续发力 [5] - 实现从试点到规模化落地的跨越 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5]
从概念设想到战略部署 政策、产业与资本如何协同加速零碳园区红利转化
第一财经· 2025-08-30 13:19
零碳园区政策与战略地位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零碳园区 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标志着零碳园区从概念设想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 [1] 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性与碳排放数据 - 全国碳排放量每年约140亿吨 其中产业园区总碳排占比超过1/3达50亿吨 零碳园区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举措 [2] - 零碳园区是解决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 高耗能行业深度降碳困难 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推广应用受限等挑战的重要抓手 [2] 零碳园区建设面临的技术与成本挑战 - 申报园区单位综合能耗碳排放须低于0.2吨强度 要求大部分园区实现90%以上绿电直连供给 [2] - 绿电直连存在政策要求与现实脱节问题 多半申报企业的绿电直连方案无法保障电力平衡 技术上难以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性问题 依靠储能成本过高 [3] - 绿电直连后仍需缴纳交叉补贴 输配电价等额外开支 叠加前期基建投入摊销时间过长 经济性难以计算 [3] 区域差异与落地实施难题 - 东部地区如上海建设绿电直连专线 10多公里投资可能上亿元且操作限制多 [3] - 东部地区绿电供给主要依赖海上风电和光伏 受近海用海政策与深远海成本制约 推高园区用电成本负担 [3] - 长三角部分城市绿电率仅15% 云贵川部分地区高达85% 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大需科学制定发展路径 [4] 成功案例与运营模式 - 普洛斯管理中国约450个园区 通过绿色建筑设计 园区铺满光伏设施(新项目绿电覆盖率超90%) 布局新能源物流车配套设备 复用旧建材等实现多维度降本 提升园区价值与客户吸引力 [4] - 上海新西北物流园通过综合措施实现绿电覆盖率超90% [4] 规模化推广与系统解决方案 - 需寻求绿色金融 超长期国债等金融支持 通过源网荷储新型电力基础设施打造以绿电直连为主 园区内分布式新能源供给为辅的多能互补系统 [5][6] - 需关注循环经济 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除电力供应以外的方面 打包成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从整体追求经济效益 [6] - 需要政府 园区 企业 资本等多方协同 在政策细化 技术创新 模式优化 资金保障上持续发力 实现从试点到规模化落地 [6]
远景智能邢戈:零碳园区把绿色能源的价格优势转化成绿色工业的竞争优势
第一财经· 2025-08-30 07:27
零碳园区建设核心指标与政策背景 - 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以单位能耗碳排放为核心指标 即每吨标煤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1] - 国家发改委 工信部 能源局等部委密集出台《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等政策 推动零碳园区建设进入快车道 [1] - 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须依靠物理直连的绿色电力 否则碳关税将按欧洲碳价 产品数量及碳足迹计算 导致出口成本大幅增加 [1] 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与挑战 - 长三角工业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指标约为2吨二氧化碳/吨标煤 而国家级零碳园区要求降至0.3或0.2 意味着园区80%-90%能源须来自直连绿色可再生能源及配套储能 [2] - 江苏省提出0.3吨/吨标煤的能耗碳排放指标 [2] - 实现零碳园区关键在于大规模应用零碳可再生能源 当前政策主要包括源网荷储和绿电直连两种模式 [2] 零碳园区商业模式与解决方案 - 产业解决方案需综合考虑产业类型 能耗需求 成本结构和区位因素 金融解决方案解决资金问题 EPC解决方案负责工程建设 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碳足迹追踪和智慧管理 [3] - 零碳产业园核心价值在于将绿色能源价格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竞争优势 高耗能行业如硅铁 电解铝 工业硅 玻璃 电池正负极材料等电力成本占生产成本30%-50% [1] - 通过分布式风电 光伏 储能 绿电交易和数字化系统可实现零碳运营 如耐克太仓物流园年发绿电1700万度 星巴克昆山产业园实现100%绿色电力覆盖和80%碳减排 [4] 实践案例与规模效应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配套建设2GW风电 2GW光伏 1.6GWh电源侧储能及1.4GWh负荷侧储能 年供应100亿度绿电 引进电池制造及上下游产业链 [3] - 产业园与电网合作成立配输电公司保障绿电稳定供应 产出的电池参与替换鄂尔多斯33万辆柴油重卡 [3] - 零碳产业园不仅是能源转型载体 更是绿色新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 [4]
中国资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试运行
人民日报· 2025-08-28 22:11
项目启动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于8月28日在天津港保税区开启试运行 首批引入中资环绿色供应链 启源芯动力 新之科技 新源易程等资源循环产业链企业[1] - 示范基地总用地面积26.6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规划产业厂房 综合办公大楼及零碳主题公园等功能区域 致力于建成国际领先的零碳园区[1] 技术应用与材料创新 - 示范基地应用退役全彩光伏组件打造资环驿站 为入驻企业员工提供便民服务 爱心休憩 赈灾应急及资源回收等综合保障 同时为厂区持续供应绿色能源[1] - 景观绿化采用退役风机叶片 再生塑木 废弃牡蛎壳再生混凝土等再生材料 公共活动空间铺设再生纤维人造草皮 全面融入资源循环元素[1] 企业背景与战略定位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位于天津 于去年10月成立 是新组建的央企 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业务[1] - 公司承担打造全国性 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 标志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进入实践阶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