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净息差

搜索文档
存款利率调降叠加LPR下行,对银行息差及存款影响几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10:03
存款利率与LPR调整 - 六大行集体宣布下调存款利率,降幅在5BP-25BP之间,1年期存款挂牌利率首次降至1%以下 [1] - 央行同步下调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各10BP,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大于LPR降幅 [1] - 调整后六大行整存整取1年、2年、3年与5年期利率分别降至0.95%、1.05%、1.25%和1.3%,其中1年/2年期降15BP,3年/5年期降25BP [2] 银行息差影响 - 静态测算显示本次调整对银行息差、营收、利润分别提升7BP、3BP、6BP,综合影响偏正面 [1][3] - 存款利率平均下调约16BP,降幅大于LPR下调幅度,体现对银行息差的呵护 [2] - 再贷款利率下调25BP和降准25BP可额外贡献息差约2BP [3] - 2024年上市银行净息差平均1.52%,连续五年下降,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43% [4][5] 负债成本管理 - 活期存款占比34.5%,预计整体存款利率将下调0.11-0.13个百分点 [2] - 2024年通过规范手工补息为银行节省利息支出超800亿元 [5] - 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1万亿元流动性,结构性工具降息25BP预计年节约成本150-200亿元 [5] 存款流向非银风险 - 2024年数据显示存款利率下调推动资金流向理财和债基,银行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增加26万亿元,一般存款仅新增17万亿元 [6] - 银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同比多增4万亿元,同业负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进一步挤压息差 [6] - 需推进理财产品"真净值化"以缓解负债荒压力 [6]
一年期存款利率跌破1%,六大国有行年内首次调降存款利率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02:08
存款利率调整 - 六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于5月20日同步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2][3] - 活期存款利率下调0.05个百分点至0.05%[2][3] - 定期存款各期限挂牌利率下调幅度介于0.15-0.25个百分点,其中一年期利率跌破1%[2][3] - 以建设银行为例: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均下调0.15个百分点至0.65%/0.85%/0.95%/1.05%,三年/五年期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25%/1.30%[4] - 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产品利率下调0.15个百分点[4] - 七天通知存款利率从0.45%降至0.30%,一天通知存款利率维持0.10%[4]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调整 - 5月20日1年期LPR下降0.1个百分点至3.00%,5年期以上LPR下降0.1个百分点至3.50%[2][4] - 以100万元30年期等额本息贷款为例:月供减少55元至4221元,总还款额减少2万元至152万元[4] - 此次调整为2025年内LPR首次下降[4] 政策背景与传导机制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于5月7日宣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预期带动LPR同步下行0.1个百分点[2][4] - 央行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相应下调存款利率[2][5] - 广州地区首套房贷利率同步调整:从LPR减60基点调整为LPR减50基点,实际上浮10基点[5] 银行业影响分析 - 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2025年一季度降至1.43%,较2024年四季度下降0.09个百分点[6] - 存款利率下调与房贷利率局部上浮有助于缓解银行净息差下行压力[5][6] - 2024年LPR三次下调及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的影响将在2025年持续显现[6] 区域市场动态 - 广东省2025年一季度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下降超过0.7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 - LPR下降预计进一步降低企业与居民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5]
国泰海通|固收:浮盈被动“兑现”,缺负债明显缓解——固收角度拆解银行一季报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5-16 12:04
银行OCI浮盈消耗情况 - 银行OCI浮盈积累大多已消耗过半,个别银行已转为浮亏,主要是债市行情走弱下的被动消耗而非主动卖出兑现 [1] - 六大行中除一家消耗了约半数浮盈积累(将24年全年浮盈增量全部消耗完毕)外,其余银行均消耗了存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1] - 33家有数据的上市银行中,25家消耗超半数浮盈积累,其中7家已转为浮亏 [1] - 一季度非息收入拖累股份行和城商行营收增长分别达3.81pcts和6.42pcts,农商行贡献由7.30pcts大幅降至4.52pcts,但大行正向贡献程度加强 [1] 银行资产配置行为分析 - 一季度银行金融投资规模增速较高,OCI账户占比不降反增,单季度增幅处于近几年较高水平 [2] - 净息差压力和低利率趋势下,能进入AC账户的高息债券不多,提高OCI账户占比是长期趋势 [2] - 银行有拨备释放等其他平滑利润方式,大举卖出OCI债券兑现浮盈的迫切度不高,更愿等待更好行情时机 [2] 零售贷款风险现状 - 零售贷款占比更高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压降更困难,拨备消耗速度更快 [2] - 三家零售贷款占比超50%的国股银行拨备覆盖率、关注类贷款占比、不良贷款率变动方向和幅度表现分化 [2] 净息差压力与负债结构变化 - 一季度上市银行净息差环比收窄幅度弱于季节性:股份行和城商行平均净息差分别环比回升0.02pcts、略降0.01pcts,而23-24年同期收窄幅度达0.11-0.16pcts [3] - 农商行25Q1净息差环比收窄0.11pcts,较23-24年同期约0.18pcts的收窄幅度明显缓解 [3] - 大行25Q1平均净息差环比收窄0.10pcts至1.39%低位,主因24年末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受限导致"缺负债",同业存款结构由活期转向定期 [3] - 2月非银同业存款规模大幅回升但趋势不稳固,3月出现超季节性回落,银行通过加量提价发行存单补充资金 [3] - 4月非银同业存款规模再度回升,主要因资金面转松后非银主动选择,预计二季度大行净息差收窄压力将明显缓解 [3]
固定收益点评:抛券兑现浮盈,银行还有多少空间?
国盛证券· 2025-05-16 02:35
资产负债与存贷业务 - 上市银行资产负债扩张放缓,大行放缓幅度更大,2024年总资产平均增速降至8.19%,总负债降至8.06%[11] - 一季度存贷款同比增速回升但分化大,国有大行贷款投放增加但存款增长压力大,股份行、城商行存款增速分别为7.20%和14.61%,带动平均增速升至10.20%,贷款平均增速回升至8.90%[14] - 负债端对同业负债依赖度边际回落,国有大行同业负债占比仍处高位,2025年一季度同业负债占比整体平均为19.43%[17] 盈利情况 - 部分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负增,平均增速由2024年的4.83%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2.29%[19] - 银行负债成本压降明显,由2023年的2.27%降至2024年的2.13%,但净息差仍收窄,2025年一季度降至1.58%,国有大行达1.39%[21] - 利息净收入下降是息差收窄重要原因,2025年一季度部分银行占比回落,国有行平均同比降低2.75%[23] 金融投资 - 大小行金融投资同比增速分化,2025年一季度农商行回升至8.30%,国有大行增速上行幅度弱于其他类型银行[26] - 上市银行OCI占比上升至32.5%,更依赖其调节收益,投资净收益对营收贡献抬升,2025年一季度城农商行占比更高[28][31] - 2025年初上市银行OCI账户持有有浮盈国债老券5.03万亿元,假定抛售10%后,剩余可抛售规模约4.5万亿元,对长债抛压可控[35] 资产质量与资本情况 - 2024年以来不良率基本稳定略降,农商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上升明显,2025年一季度平均不良率为1.16%[37] - 拨备覆盖率下行,国有行通过减少拨备计提释放利润,2024年平均覆盖率为295.59%,较2023年降低13.89%[40] - 资本充足率下滑,2025年一季度新增信贷9.78万亿,同比增长3.38%,平均资本充足率降至14.21%[43] 债券市场影响 - 银行资产负债等情况使宽信用面临不确定性,广谱利率下行,OCI账户扩张及浮盈调节行为放大长债波动性[6]
规模突破2万亿,资产质量持续优化——徽商银行2024年财报分析
数说者· 2025-05-12 12:13
公司概况 - 徽商银行前身由1997年合肥市31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合并成立,历经多次更名和合并,2005年定名为徽商银行并吸收合并安徽省内5家城商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1]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拥有21家分行及464个营业机构,实现安徽省16个地级市全覆盖,并在南京、北京、深圳、成都和宁波设立分行,其中北京、深圳、成都和宁波分行为2020年收购包商银行所得[1] - 公司贷款金额在安徽地区占比高达88.87%,经营高度集中[1] - 旗下拥有徽银理财和徽银金融租赁2家子公司及2家村镇银行,参股奇瑞徽银汽车金融(20%)和蒙商银行(15%)[1] 财务表现 - 2024年末总资产达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9%,营收371.75亿元(+1.62%),归母净利润154.14亿元(+6.80%)[2][3] - 总资产规模位列城商行第七位,超越恒丰银行和渤海银行两家全国性股份行,净利润超过浙商银行[7] - 净息差1.71%,较2023年下降17个BP,利息净收入减少1.29亿元,但投资收益大幅增长17.31亿元(+37.41%)[9][12] 同业对比 - 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总资产规模低于北京银行(42,215.42亿元)、江苏银行(39,520.42亿元)等,但高于成都银行(12,501.16亿元)和长沙银行(11,467.48亿元)[9] - 净息差水平处于行业中游,低于长沙银行(2.11%)、南京银行(1.94%),但高于成都银行(1.66%)[12] 资产质量 - 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0.99%,较2023年下降27个BP,拨备覆盖率286.47%(+14.53个百分点),关注类和逾期贷款占比均下降[14] - 公司类贷款不良率0.86%(下降59个BP),个人贷款不良率1.51%(上升38个BP),贷款结构以公司贷款为主(占比62.62% vs 个人贷款29.73%)[16]
银行业:降息降准落地,息差影响中性偏积极,银行股价值凸显
中邮证券· 2025-05-08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降息降准落地对息差影响中性偏积极,政策信号意义明显有助于银行基本面改善,国有大行红利价值凸显,部分区域性银行配套信贷投放或超预期 [4][6][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降息降准落地,对息差影响中性偏积极 - 5月7日宣布降准降息,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0.1个百分点,预计带动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0.25个百分点,PSL利率降至2%,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还设立多项再贷款工具并扩容 [13] - 通过自律机制引导下调存款利率,预计主要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对称下调,静态测算降准、降息、再贷款工具降息和存款降息对上市银行净息差影响分别为+0.72BP、-6.15BP、+0.60BP和5.47BP,综合影响中性偏积极 [5][15][16] 政策信号意义明显,有助于银行基本面改善 有助于刺激信贷和股权债权资产投放 - 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至8000亿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有望撬动约1.8万亿元增量信贷资金 [6][16] - 人民银行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推动建立信贷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机制,修订并购贷款管理办法,扩大股权投资,降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推动商业银行加速资金投放 [6][18] 银行资产质量有望迎来改善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预计涉房贷款资产质量边际改善,政策体现政治局会议要求,有望改善企业和居民预期,银行资产质量或迎来改善 [6][19] 投资建议 - 降准降息后无风险利率下行空间打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推动保险资金入市,国有大行红利价值凸显,建议关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7][21] - 政治局会议强调扩大国内需求,部分区域性银行在财政政策推动下配套信贷投放或超预期,建议关注重庆银行、渝农商行、成都银行、齐鲁银行 [7][21]
国信证券:当前银行基本面仍然承压 明年收入和利润增速有望拐点向上
智通财经网· 2025-05-08 01:52
总体回顾 - 2025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合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 [1] - 净利润下降主要受其他非息收入增速回落、拨备平滑利润力度减弱影响 [1] - 六大行主要是拨备平滑力度减弱,中小行则主要受债市波动影响 [1] 净息差 - 一季度上市银行整体净息差同比下降13bps至1.43%,降幅较去年的17bps有所收窄 [2] - 一季度环比去年四季度下降6bps [2] - 受益于存款挂牌利率下调,预计全年净息差降幅将小幅收窄至10-15bps [2] 资产质量 - 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关注率、逾期率均呈稳中回落态势 [3] - 年报数据显示不良生成率稳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边际上略有减轻 [3] - 大行仍有充裕的拨备反哺利润空间,其他银行则空间不足 [3] 资产规模 - 2025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合计总资产同比增长7.5% [4] - 资产增速与当前行业ROE及分红率所对应的内生增速接近 [4] - 城商行仍保持较高的资产增速 [4] 非息收入 - 手续费净收入在低基数下收入规模见底 [5] - 今年一季度受市场利率上升影响,中小银行的其他非息收入增速明显下降 [5] - 其他非息收入成为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拖累项 [5] 行业展望 - 2025年或是银行业此轮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 [1] - 2026年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有望拐点向上 [1] - 当前银行基本面仍然承压,主要是债市波动带来的其他非息收入减少压力 [1]
如何保卫银行净息商业差?
华夏时报· 2025-05-02 14:55
今年一季度净息差相比去年第四季度环比下行5bp至1.33%、环比2024年下行10bp,导致净利息收入增速同比下降 2.0%。这直接导致银行一季度业绩承受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央行未降息的情况下发生的。就是说,如 果央行降息,这个数据下滑更大,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下滑也更大。 这就是央行降息非常谨慎的原因,去年年末就提出"适时降息降准""择机降息降准",直到五月份降息降准仍未落 地,谨慎程度可见一斑。 我们分析一季度净息差下行的原因则主要是,去年央行连续降息,今年贷款重定价,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债券 资产重定价,这都导致资产收益率下降。其次,贷款需求偏弱,导致短期贷款和票据占比增速提高,这也导致资 产收益率下降。而从负债角度讲,企业和居民的风险偏好仍然在下降,定期存款增速高于活期存款,负债成本仍 然在上涨。 影响银行利润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拨备,今年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不良率整体维持2024年末水平,绝大 部分低于1.5%。六家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不良率分别下降0.01、0.02、0.01、 0.01个百分点至1.33%、1.28%、1.33%、1.30%;中国银行持平于 ...
3 Big Bank Stocks Are Spiking Higher -- but Things Could Get Very Interesting on Friday
The Motley Fool· 2025-04-08 16:53
文章核心观点 周二股市表现强劲,金融板块是表现最佳的领域之一,大银行股上涨,主要因投资者对关税协议达成持乐观态度,后续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等银行将公布一季度财报,投资者可关注相关数据了解银行经营情况 [1][2][6] 股市表现 - 周二股市表现强劲,截至美国东部时间中午12:15,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均上涨约2% [1] - 金融板块是股市表现最佳的领域之一,摩根大通上涨4.2%,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均上涨约3% [1] 银行股上涨原因 - 投资者对关税协议达成持乐观态度,特朗普称与韩国通话良好,中国想达成协议,此前财长称70个国家准备开始关税谈判 [2] 银行股近期走势 - 特朗普上周首次宣布关税后,银行股在市场下跌中受冲击较大,即使周二反弹,过去一周三只银行股仍下跌8.5% - 14% [3] 关税对银行的影响 - 银行虽不直接受关税影响,但依赖美国经济健康状况,关税若导致通胀和/或衰退,会使贷款需求下降、消费者违约率上升,损害银行利润 [5] 银行财报情况 - 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将于4月11日公布一季度财报,花旗集团和其他主要金融机构将于下周初公布 [6] 财报关注要点 - 投资者将关注逾期率和冲销情况,以了解消费者健康状况,虽关税宣布和市场暴跌在一季度后,但市场担忧违约率会在一段时间内上升 [7] - 关注银行净息差表现,2024年12月美联储降息,一季度是联邦基金利率下调后首次在数据中体现的三个月 [8]
2月金融数据点评:政府债支撑社融增速企稳回升,化债扰动贷款增长
东方证券· 2025-03-15 13:13
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行业评级为看好(维持)[6] 核心观点 - 稳增长政策密集落地,宽货币先行、宽财政紧随,地方化债显著提速,对2025年银行基本面产生深刻影响[4] - 财政政策力度加码支撑社融信贷并提振经济预期,顺周期品种有望受益[4] - 广谱利率下行使银行净息差短期承压,但高息存款进入集中重定价周期叠加监管整治高息揽存行为,对2025年银行息差形成重要呵护[4] - 2025年是银行资产质量夯实之年,政策托底下房地产、城投资产风险预期有望显著改善,部分个贷品种有望迎来资产质量拐点[4] - 建议关注两条投资主线:高股息品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江苏银行)和风险预期改善品种(渝农商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招商银行)[4][23] 金融数据分析 社会融资规模 - 2025年2月社融同比增长8.2%,环比1月回升0.2个百分点,当月增量2.23万亿元,同比多增7374亿元[8][9] - 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3267亿元,主要受化债扰动和需求改善待观察影响[8][9] - 政府债同比大幅多增10956亿元,发行节奏前置成为社融主要支撑因素[8][9] - 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279亿元,股票融资同比少增38亿元[8][9] - 非标融资同比少增257亿元,其中信托贷款同比少增901亿元,未贴现票据同比少减701亿元[8][9] 贷款结构 - 2月贷款同比增长7.3%,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1.01万亿元,同比少增4400亿元[8][12] - 居民户贷款同比少减2015亿元:短贷在春节错位低基数上同比少减2127亿元,中长贷同比多减112亿元[8][12] - 对公贷款走弱:短贷同比少增2000亿元,中长贷同比少增7500亿元,主要受化债扰动和项目储备消耗影响[8][12] - 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460亿元[8][12] 存款与货币供应 - M1同比增长0.1%,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7.0%,环比持平;M2与M1增速剪刀差走阔0.3个百分点至6.9%[8][15] - 新增人民币存款4.42万亿元,同比多增3.46万亿元[8][15] - 居民户存款同比少增2.59万亿元,企业存款同比多增2.10万亿元(受春节错位基数效应扰动)[8][15] - 财政存款同比多增1.64万亿元(政府债发行放量带动)[8][15] - 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67万亿元(权益市场交易热度提升致保证金存款增加)[8][15] 投资建议 - 重点关注高股息品种: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农业银行(601288)、江苏银行(600919)[4][23] - 关注风险预期改善品种:渝农商行(601077)、宁波银行(002142)、上海银行(601229)、招商银行(60003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