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强国
icon
搜索文档
奋发进取深化科技开放合作
经济日报· 2025-06-19 23:00
科技强国建设 - 科技强国需具备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持续产出原创性成果并引领全球科技进步方向 [2] - 科技强国需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扩散科技成果至全球 [2] - 科技强国目标需通过科技强实现经济强和国家强,依托开放创新体系 [2] 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 - 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8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3] -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建立70余家联合实验室推动技术共享 [3] - 中国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如"深时数字地球"和"海洋负排放" [3] 区域创新布局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3] - 各类创新高地实施特色合作举措,形成梯次联动的开放创新布局 [3] 未来发展方向 - 全方位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关系 [4] - 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 [4] - 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创新体系,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双向流动 [4] - 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开放布局,推动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试点首创性政策 [4]
服务国家需求 培养创新人才(深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6-14 22:13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成功发射,航天学院教授霍明英强调青年学生需接力使命让宇宙中闪耀更多"中国星"[3][5] - 学校牵头建设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通过国家验收,这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东北地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若干关键指标国际领先,累计服务150余家用户并为1000余型宇航元器件提供测试服务[7] - 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以系列技术成果助力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4] - 学校累计研制并成功发射小卫星36颗,近5年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新增"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4项[9] 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 - 学校创办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10余个学科专业,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8]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带领团队将我国空间机器人理论研究和工程创新推向国际前沿,翟国富教授团队将典型航天电器产品寿命从2万次提升至20万次[8] - 学校聚焦"有组织的科研",开展"揭榜挂帅"制度,与相关高校、企业携手开展产学研用项目,针对"卡脖子"共性技术难题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8]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 学校建设并稳定支持青年科学家工作室178个,帮助青年尽早挑大梁、当主角,并为青年教师选聘"成长专员"提供个性化学术发展指导[11] - 5年来学校新增两院院士6名、国家级人才447人次,构建精准化全球人才选聘体系、重大贡献导向的激励考核体系[11][12] - 学校打造院士当导师的"顶尖创新人才班",支持部分优秀学生最快6-7年完成本博贯通培养,设立"院士特色班"等超常规载体,今年新增全国首个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12] 社会服务与产业应用 - 人工智能研究院师生建成人工智能大模型并在北大荒建三江农场应用,科研成果已在100余个农场落地转化,紧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6] - 学校秉承"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支撑探月、探火、天宫、北斗、C919等重大工程[8][9]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坚强保障
科技创新与政治保障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 目标是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 [1] - 科技领域面临大国博弈加剧的挑战 需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政治保障 [1] - 纪检监察工作聚焦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为科技强国建设护航 [1] 政治监督机制 - 建立"三单+回头看"工作机制 形成政治要件闭环监督体系 [2] - 专项监督聚焦科技重大决策落实 包括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和中央巡视整改 [2] - 开展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专题调研 破解科研一线难点堵点问题 [2] 科研管理反腐败 - 风腐同查同治机制全面查处违规吃喝问题 深挖背后腐败线索 [3] - 重点打击科研管理领域新型腐败 包括以权谋私和利益交换行为 [3] - 通过以案促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 [3] 责任落实与风险防控 - 健全"两个责任"协同机制 压实各级"一把手"和班子成员职责 [4] - 日常监督聚焦科研项目监管 自然科学基金等关键领域风险防控 [4][5] - 强化政府采购和科技奖励评审环节的全程监督 [5]
加快构建高校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新华日报· 2025-06-09 21:31
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 [1] - 围绕高校毕业生群体 建设服务完备 运行高效 协同有力的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是构建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 [1] 育人机制 - 高质量就业离不开高质量育人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正从毕业出口向育人全程展开 从岗位对接转向能力塑造的系统育人 [2] -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 将就业育人与课程思政 生涯规划 实践教学等深度融合 多数高校建立覆盖生涯全周期的就业指导站 [2] - 就业服务从"事后干预"转为"事前塑造" 实现从"保障基本就业"向"支撑发展型就业"的根本转变 [2] 平台机制 - 构建统一规范 功能完备的就业服务平台 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整体效能 依托信息化手段整合岗位信息 人才数据 政策服务和用人反馈等要素 [3] - 平台需具备招聘信息发布 咨询指导 能力评估 政策解读等功能 通过多维数据实时更新 为学生提供清晰准确的就业参考 [3] - 推动"政府—高校—企业"协同 高校对接地方产业部门和重点企业 政府部门加强资源统筹和数据服务 用人单位提供标准岗位信息与职业要求 [4] 支持机制 - 高质量就业是高校 政府 社会 企业 学生多主体协同共建的系统工程 构建多元协同支持机制 形成责任共担 资源共享 力量互补的工作格局 [5] - 推动就业政策差异化供给与精准化落地 在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设立专项引导资金 税收优惠 岗位开发等机制 保障区域间就业服务均衡发展 [5] - 健全"校内—校外"横向联动机制 高校与产业园区 实习基地 创新平台深度对接 实现校地 校企协同育人 [5] 未来发展 - 加快构建高校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是推动教育强国战略 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应有之义 就业服务体系优化是赢得未来人才竞争 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6] - 以系统性变革理念统筹高校育人体系重塑 就业平台革新与政策协同优化 让高质量就业成为青年个人成长与国家整体进步相互支撑的重要保障 [7]
人生竞赛永远没有结束——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
人民日报· 2025-06-04 00:32
行业与公司发展 - 本溪第一钢铁厂一号高炉在1950年代实现高炉利用系数连续多年全国第一,成为东北地区新式炼铁的标志性设施[1][7] - 该高炉建于1911年,曾是东亚最大炼铁高炉之一,2008年关停前持续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源[3][7] - 金属研究所完成动车组转向架等关键设备国产化,并推动水轮机转轮铸件国产化技术规范制定[1][12] 技术创新突破 - 金属所研制出盾构机主轴承,使用1400多吨稀土轴承钢并完成30多万条焊缝,解决长期"卡脖子"问题[12] - 团队开发高压高纯热充氢装置,仅用10个月完成首批数据测试,加速抗氢压力容器用钢研发[10] - 当前聚焦ODS(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研发,目标将铀利用率从1%提升至60%-70%,抢占国际快堆技术领先地位[13] 科研团队与人才 - 金属所由杰出女科学家领导,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系列突破,获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关注[1] - 团队采用"老带新"模式,如李依依与青年院士李殿中形成"大小李院士"组合,持续推动科研攻关[14] - 研究所注重技术传承,通过每日技术课、现场指导等方式培养工业人才[7][10] 国产化进程 - 识别进口水轮机转轮叶片质量问题后,金属所牵头制定全套国产技术规范并实现工程应用[11][12] - 在装备制造领域,通过自主研发替代进口设备,缩短交付周期并降低采购成本[10][12] - 科研机构与工业现场紧密协作,专家亲赴水利工程现场解决焊接裂纹等实际问题[10][11]
科技报国正当时——写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
科技日报· 2025-06-03 09:18
对他们来说,5月30日或许是平凡的一天:照常出现在实验室,专心完善一组实验数据;如约现身车间 码头,着力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准时走上三尺讲台,开始讲解一个科学原理……他们是默默无闻的科技 工作者,日复一日地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在科学前沿乘风破浪。 今年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千千万万名科技工作者奋斗的足迹,浓缩成中国科技的不凡 历程。 书写精彩创新答卷 嫦娥六号飞越38万公里,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梦想"号正式入列,1.1万米最 大钻深能力助力大洋探秘;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启新时代极地科考新征程……中国科技奏响 创新强音,科技工作者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朝着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前进。 他们敢为人先。 嫦娥六号之前,人类开展的10次月球采样均位于正面,想要揭开更多的月球起源和演化奥秘,必须到月 背去。 但月背采样,没有先例。研制团队攻克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和月背起飞上升 等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 如今,科研人员围绕月壤开展了多领域研究,已经发表了100多篇科技论文。 他们众志成城。 国产大飞机C ...
恒生科技的十年验证
中国基金报· 2025-06-02 23:23
科技强国战略与港股市场定位 - 2016年中国提出"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推动新兴产业从零到一的跨越式发展,科技产业成为新经济核心增长引擎 [1] - 港股市场凭借独特定位成为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地选择,恒生科技指数(HSTECH)汇聚港股科技龙头,基日(2014年12月31日)以来已运行超10年 [1] - 2024年AI应用爆发推动恒生科技指数展现高弹性,5月20日宁德时代港股上市标志新兴龙头企业持续推动港股价值重估 [1] 恒生科技指数表现分析 - 恒生科技指数特征为高波动、高成长,长期看多数年份跑赢基准:10年中有7年显著超越恒生指数和沪深300 [3] - 基日(2014年底)至2024年5月26日累计涨幅71.92%,相对恒生指数(-0.93%)超额收益近73% [5] - 年度回报对比:2020年(+78.71%)、2021年(-32.70%)、2022年(-27.19%)、2023年(-8.83%)、2024年(+18.70%) [4] 指数构成与产业分布 - 恒生科技指数包含30家港股大中华科技龙头,其中26家未在A股上市,与A股科技指数形成互补 [6] - 行业分布:非必需性消费(55%)、资讯科技业(40%),前十大权重股占比70% [6] - 前十大成分股包括腾讯(8.65%)、阿里(8.28%)、小米(8.08%)、京东(7.18%)、美团(7.16%)等,覆盖互联网、新能源车、半导体领域 [8] 政策与资金环境支持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政策资源向AI、半导体倾斜,新能源汽车补贴刺激需求 [9] - 2024年5月央行降准降息降低融资成本,为高成长资产估值提供支持 [9] - 恒生科技指数深度参与AI全产业链,可捕捉AI发展红利 [9] 国际资本与估值优势 - MSCI中国指数中港股占比超80%,国际资本倾向通过港股配置中国资产 [11] - 2024年前4月港股通净流入6053亿港元 [11] - 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20.62倍,处于近10年10.32%分位,估值洼地属性突出 [13] 港股市场制度优化 - 港交所推出"科技专线"等改革措施,降低科技企业上市门槛 [15] - 港股离岸市场优势助力企业出海,跨境资本流动便捷 [15] - 长城恒生科技指数(QDII)于2024年6月3日发行,跟踪恒生科技指数 [16]
5月30日周五《新闻联播》要闻21条
快讯· 2025-05-30 12:18
科技发展 - 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1]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在京举行 [8] 经济数据 - 今年前4个月民营经济活力持续提升 [4] - 前4个月软件业务收入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 [10] - 2024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额超3.6万亿元 [11] 贸易与政策 - 我国加快推进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 [12] - 美上诉法院恢复实施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 研究称美关税政策已给数十家全球大型企业造成超340亿美元损失 [17] - 美国经济一季度萎缩 美媒称关税政策引发的不确定性持续上升 [17] 国际动态 - 上海首开直飞中亚客运航线 [13] - 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在香港举行 [14] - 胡塞武装称再袭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 [20] 行业动态 - 2025北京朝阳国际茶香文化周举行 [15]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央视网· 2025-05-30 12:01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1] - 中国科学院量子创新研究院潘建伟团队研制世界首颗中高轨量子卫星 可实现全天实时洲际量子通信 [1] - 量子京沪干线已服务金融政务等领域保密通信 "九章号""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展示超强计算能力 [1] - 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1]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形成全球最完整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人才体系 [2] 科技政策与体制改革 -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 [2] - 中央成立科技委员会并重组科学技术部 推动科技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 [2] - 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 -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 - 中国天眼FAST发现上千颗脉冲星 [2] - 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实现1亿度上千秒等离子体稳定运行 [2] - 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制备 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2] - 首口超万米科探井向地球深部进军 "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 [3] -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 天问二号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3] 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 - 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3] -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壮大 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3] - 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 [3] - 新质生产力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3]
丁薛祥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座谈会时强调 坚守初心使命 勇攀科技高峰 更好肩负起科技强国建设重任
快讯· 2025-05-30 11:47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之际,"赓续科学精神·砥砺强国征程"座谈会30日下午在京举行。中共中 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