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经济日报》头版头条聚焦大连!
经济日报· 2025-09-16 01:25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大连市被国务院批复为"现代海洋城市",目标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7] - 2024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海洋经济成为新增长点[11] - 提出"六个建设"目标任务,聚焦产业强海、科技兴海、生态护海协同发展[7][48] 海洋产业基础与优势 - 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32处,数量和规模居全国首位,海水养殖产量全国第一[12] - 海参年产量8.2万吨(占全国28%)、虾夷扇贝16.8万吨(占全国90%)、裙带菜17.8万吨(占全国70%)[13] - 船舶制造业诞生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超大型油船、航母等90多个"第一"[15]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重组整合大连重工装备集团与瓦轴集团,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27%,2024年上半年营收118.7亿元(同比增长11.1%)[15] - 恒力重工收购STX资产,150天完成产业园改造,"海洋工厂"2023年运营,造船订单排至2029年[40] - 曲轴公司研制全球首支24000TEU甲醇双燃料船用曲轴,2025年产能跃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三[16] 科技创新与突破 - 遨海科技研发VDES系统打破国外垄断,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1][23] - 大连中车柴油机研制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获中国船级社认证[18] - 科迈尔实现ICCP+CPMS系统国产化替代,应用水深从100米拓展至300米[24][25] 海洋科技产业生态 - 大连拥有高校30余所、科研院所14家,科技创新平台612家(含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27] - 技术合同成交额600.3亿元(增长18.7%),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43%[27] - 英歌石科学城开城运营,设立金石湾实验室、凌水湾实验室聚焦海洋生物医药[47] 港口与开放布局 - 大连港开通"大连—南美"等4条新航线,填补东北与南美、南亚直航空白[44] - 辽港集团整合后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TEU,创5年新高[45] - 航线覆盖全球160个国家、300余个港口,外贸航线通达日韩、东南亚、欧洲、北美[44] 文旅与生态协同 - 2024年旅游总收入1765.3亿元(同比增长18.2%),接待游客1.73亿人次(同比增长27.2%)[36] - 拆除非法养殖网箱3000余组,修复海域生态,建设泊石湾生态公园[31][33] - 推动旅拍产业升级,整合婚纱摄影、酒店、景区资源提升旅游吸引力[37]
旅游四川|成都空港花田:别样答卷 从“噪声区”到“潮流新地标”
搜狐财经· 2025-09-15 14:15
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跑道尽头,一架架银翼掠过头顶,缓缓降落在现代化的航站楼。而在飞机下降的 航线下,一片广袤的田园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不是普通的乡村,而是将飞机轰鸣化为发展乐章、把 生态农业融入都市气质的双流空港花田。 飞机与花海同框,都市与田园共鸣 初秋时节,微风拂过,空港花田万亩莜麦荡起层层绿浪,间种其间的花卉点缀出斑斓色彩。游客们或漫 步于蜿蜒的绿色廊道,或驻足在造型别致的观景平台上,抬头,是划过蓝天的银翼;远眺,是无垠的生 机盎然。相机快门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与自然的静谧奇妙融合。 搜狐号@時代拒光 "没想到在机场旁边还能找到这么一片'世外桃源'!"来自重庆的游客张先生带着家人特意前来"打 卡","孩子看飞机起降看得入迷,我们在花田里散步觉得心旷神怡,这种体验太独特了!" 这片令人惊艳的大地景观,其诞生源于一个温暖的初心。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重点打造的民生工 程,空港花田的建设始于2017年底,旨在改善机场噪声区群众的生活环境,探索在特殊区域限制下实现 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项目规划总面积达3.7万亩,核心区1.43万亩已于2018年6月建成。建设过程中,始终恪守"不挖山、不毁 林、不填塘"的生态底线 ...
垂钓者“让道” “避暑”江豚重返武汉“江豚湾”觅食
长江日报· 2025-09-15 00:48
随着天气转凉,长江上游来水增多,一度因为"怕热"而暂时离开的江豚,又回到了武汉新洲双柳水域的"江豚湾"安家觅食。 新洲双柳江段的江豚 9月13日,生态志愿者徐建利、柯志强等人在这里观察到了温馨一幕:整整一天,从早上8时到下午6时,至少有8头江豚在这片熟悉的 水域里欢快捕食、玩耍。 "最让人高兴的是,我们又看到了那对'母子豚'!"志愿者徐建利兴奋地说。他观察到小江豚特别活泼,时不时从水里蹦出来,好像在 帮妈妈一起围捕小鱼。 据长期在此观察的生态志愿者徐建利介绍,双柳水域活跃着一个大约15头江豚组成的"双柳种群",这片水域也被人们亲切称为"江豚 湾"。今年7月天气炎热时,大部分江豚都"外出避暑"了,只有1~3头还留在这片水域偶尔浮出水面。 志愿者分析,江豚离开可能与高温、水位变化、食物分布有关。 生态志愿者在观察江豚 双柳这段江边有一些沙质浅滩,小鱼较多,江豚特别喜欢前来觅食。志愿者注意到,江豚觅食时胆子挺大,有时会游到离岸边只有15 米左右的地方。但问题来了——这个距离,恰恰是岸边垂钓者们甩竿钓鱼的"黄金距离",人的垂钓区与江豚的"捕鱼区"高度重合。 志愿者观察到,前段时间,这里聚集了大量垂钓者,钓竿甩来甩去, ...
新华全媒+|首次立法!国家公园筑起“法治屏障”
新华社· 2025-09-14 01:33
立法框架与实施时间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9月12日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 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1] 生态保护原则与措施 - 法律明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 [3] - 加强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努力实现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3] - 加大对与大熊猫高度伴生的川金丝猴 雪豹等珍稀物种的保护 [8] 管理体制设计 - 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5] - 统一核心在于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 [5] - 规范重点是要求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建立健全国家公园标准体系 [5] - 高效体现在建立健全相应机制 加强工作协同 实现信息共享 [5] 公众参与机制 - 法律明确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6] - 生态管护岗位应当优先聘用当地居民 [6] - 鼓励面向公众设立国家公园免费开放日 推动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6]
全球首次系统评估城市爬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科技日报· 2025-09-14 01:05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团队创新融合夜光遥感与物种分布数据构建智能机器学习模型首次系统评估近20年城市爬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 - 研究填补全球山地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的关键空白为可持续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重要蓝图[2] 核心研究发现 - 2000-2020年全球城市爬坡面积累计达1165万公顷其中35%集中在仅占全球陆地面积24%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2] - 城市爬坡直接导致673万公顷自然栖息地丧失直接影响超过70%的濒危脊椎动物物种[2] 未来预测与影响 - 预测到2050年全球53个国家难以实现中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69%生物多样性热点区无法达到预设保护里程碑[2] - 研究成果为高生态敏感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撑与科学决策参考[2]
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9-13 23:35
内蒙古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本报记者 潘旭涛 翟钦奇 赵景锋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兴安岭樟子松树梢时,乌兰布和沙漠的梭梭还在沉睡;当呼伦贝尔草原夜色渐深、 牛羊归圈时,磴口县黄河岸边的苜蓿依然迎着晚霞、茁壮生长……内蒙古横跨西北、华北、东北,是我 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 省份之一。 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活力中国调研行)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 的'国之大者'。"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利用坡 地、荒地、废弃矿山等空间"见缝插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实干担 当、砥砺奋进,让祖国北疆再现"风吹绿草遍地花""一湾碧水映晚霞"的美景。 日均防沙治沙6万亩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磴嘎查,村民白七劳站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的一处坡地上,望着 郁郁葱葱的林带,曾经与黄沙战斗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数十年前,白七劳在这里种下第一棵杨树,"我们希望把沙子挡住,保护好耕地。"如 ...
内蒙古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9-13 22:26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危害严重 但通过系统治理实现日均防沙治沙6万亩 [1][2] - 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防沙治沙1.85亿亩 规模居全国第一 [3] - 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80% 库布其沙漠建成光伏长城 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2] 草原生态保护 - 推行草原"带薪休假"制度 2025年实现9.7亿亩草原休牧 牧民每年可获得7万元补贴 [4] - 通过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补偿机制 扭转草原退化局面(20年前年退化率2%) [4] - 采用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 整合草场圈舍劳动力 开展规模化养殖和精深加工 [5][6][7] 林业资源恢复 -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 10年间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至10.29亿立方米 增长28% [8] -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野生植物从1848种增至1937种 野生动物从390种增至439种 [8] -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林下作物种植和碳汇项目 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9] 创新治沙模式 - 构建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 有效控制沙漠扩张 [2] - 乌兰布和沙漠实施阻沙入河工程 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2] - 合作社采用草畜联动模式 自产苜蓿成本仅为市价1/3 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 [6]
首次立法!国家公园筑起“法治屏障”
新华社· 2025-09-13 11:07
国家公园法立法框架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9月12日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 该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2] - 法律明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4] - 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实现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 要求国务院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加强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6] 生态保护与监测机制 - 法律将"生态保护第一"作为核心理念 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4] - 加强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通过系统性安排提升生态保护效能[4] - 加大对珍稀物种保护力度 如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对川金丝猴、雪豹等高度伴生物种实施重点保护[10] 公众参与机制 - 法律鼓励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开展多种形式生态环境保护教育[7] - 生态管护岗位优先聘用当地居民 设立国家公园免费开放日促进公众参与[7] - 推动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使参与渠道制度化和常态化[7]
共迎首个全国科普月 《西拉沐沦》研讨会共话生态叙事与科普传播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1:41
研讨会背景与目的 - 中国广电联合会科普视听宣传专业委员会主办《西拉沐沦》IP价值与融合传播研讨会 聚焦科普内容创作与多平台传播实践 [1][3] - 会议汇聚学者、科研专家、纪录片创作者 从生态、科学、艺术、传播维度解码作品创新实践 [3] 作品内容与制作 - 纪录片《西拉沐沦》以"河流为脉、生态为魂" 历时三年拍摄 呈现西拉沐沦河地理风貌与物种多样性 [3] - 通过微观视角解构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规律 系统记录40种野生动物、28种野生植物 包括珍稀物种棘角蛇纹春蜓的100多年来首次拍摄 [7] - 主创团队原计划两年完成 实际制作三年半 强调科学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 [12] 生态与科学价值 - 作品以长期科研数据为基础 将生态学原理转化为通俗影像 诠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科学内涵 [7] - 精准捕捉生态细节 如棘角蛇纹春蜓的生存习性 助力公众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 [7] - 科学纪录片连接生态保护与公众认知 具象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 [4] 艺术与传播成就 - 通过视听语言创新与叙事结构优化 融合生态之美与人文思考 实现镜头与内涵的统一 [6] - 采用多平台协同、长短内容联动策略 上线6天登顶国内自然类纪录片榜单 全球排名第五 超100万人观看 [10] - 网络平台使用POGC方式 通过长视频深度呈现与短视频传播闭环实现破圈效果 [10] IP开发与产业延伸 - IP开发需跨界融合 整合旅游、文化、商品于共通精神符号 形成从影、书、展到旅游的产业链 [6][8] - 建议向纪录电影、大型交响乐、第二季作品延伸 但需强化故事戏剧性以适配影院场景 [9][11] - 地方媒体通过IP开发突破单一传播困境 借助全媒体平台将地域IP面向全国市场 [8] 行业意义与未来方向 - 作品为地方媒体深耕本土题材提供经验 基层媒体可借此探索创新起点 [11] - 科学纪录片需适配新媒体生态 通过产学研用平台提炼可复制方法论 提升科普价值转化效率 [4] - 行业应推动科学纪录片从"内容产品"向"价值生态"升级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4][10]
护一江清水 守“中华水塔”(山水间的财富密码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1 22:43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 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 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 天刚蒙蒙亮,山谷间的云雾还没散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的生态管护员格来 江措已经起床收拾,穿上藏青色的厚氆氇,往水壶里灌满热茶,再揣上几片风干的牦牛肉,最后将那台 磨得发亮的旧相机斜挎在肩上。"今天得上山,只能靠脚走喽。"格来江措念叨着,迈步朝巡护区域走 去。 初秋的风掠过三江源头,草原已褪去盛夏的浓绿,草尖泛着浅褐色。远处的高山峡谷间,代曲河奔涌在 青灰色岩石间,顺着沟壑蜿蜒远去。格来江措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前方一片水草丰美的洼地——"这里 阳光充足,天气好的时候,附近牧民常来这儿放牦牛,难免会留下些垃圾。"他一边说着,一边从草丛 里捡起一个被风吹来的塑料袋,塞进随身的垃圾袋里,"我们的活儿不复杂,捡垃圾、防盗猎、记录动 物,守好这方水和草,心里就踏实。" "要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三江源。"这句话刻在格来江措心里,也陪他走过了十年巡护路——泥泞 裹住过旧皮靴,山风刮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