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传播

搜索文档
共迎首个全国科普月 《西拉沐沦》研讨会共话生态叙事与科普传播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1:41
研讨会背景与目的 - 中国广电联合会科普视听宣传专业委员会主办《西拉沐沦》IP价值与融合传播研讨会 聚焦科普内容创作与多平台传播实践 [1][3] - 会议汇聚学者、科研专家、纪录片创作者 从生态、科学、艺术、传播维度解码作品创新实践 [3] 作品内容与制作 - 纪录片《西拉沐沦》以"河流为脉、生态为魂" 历时三年拍摄 呈现西拉沐沦河地理风貌与物种多样性 [3] - 通过微观视角解构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规律 系统记录40种野生动物、28种野生植物 包括珍稀物种棘角蛇纹春蜓的100多年来首次拍摄 [7] - 主创团队原计划两年完成 实际制作三年半 强调科学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 [12] 生态与科学价值 - 作品以长期科研数据为基础 将生态学原理转化为通俗影像 诠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科学内涵 [7] - 精准捕捉生态细节 如棘角蛇纹春蜓的生存习性 助力公众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 [7] - 科学纪录片连接生态保护与公众认知 具象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 [4] 艺术与传播成就 - 通过视听语言创新与叙事结构优化 融合生态之美与人文思考 实现镜头与内涵的统一 [6] - 采用多平台协同、长短内容联动策略 上线6天登顶国内自然类纪录片榜单 全球排名第五 超100万人观看 [10] - 网络平台使用POGC方式 通过长视频深度呈现与短视频传播闭环实现破圈效果 [10] IP开发与产业延伸 - IP开发需跨界融合 整合旅游、文化、商品于共通精神符号 形成从影、书、展到旅游的产业链 [6][8] - 建议向纪录电影、大型交响乐、第二季作品延伸 但需强化故事戏剧性以适配影院场景 [9][11] - 地方媒体通过IP开发突破单一传播困境 借助全媒体平台将地域IP面向全国市场 [8] 行业意义与未来方向 - 作品为地方媒体深耕本土题材提供经验 基层媒体可借此探索创新起点 [11] - 科学纪录片需适配新媒体生态 通过产学研用平台提炼可复制方法论 提升科普价值转化效率 [4] - 行业应推动科学纪录片从"内容产品"向"价值生态"升级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4][10]
用短剧解锁视听新打法,中国移动咪咕让科普传播先“破圈”再“落地”
环球网资讯· 2025-03-28 06:32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在科普传播领域创新实践,依托“微短剧 +”形态探索科普传播新范式,通过深耕网文 IP、解决科普痛点、打造标杆案例等举措构建科普微短剧生态,还推出多种题材精品短剧,未来将以精品微短剧赋能科学传播推动科普大众化 [5][12] 会议信息 - 3 月 28 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视听赋能 科普未来——知识就是力量行动启航”科普视听论坛在成都举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为论坛主办之一 [1] - 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马李永受邀出席圆桌环节,与多方人士共探科普视听领域新趋势、新机遇 [3] 科普传播实践 - 公司秉持初心,依托“微短剧 +”创新形态,探索“科技 + 文化 + 艺术”融合的科普传播新范式,推动科普知识传播普及 [5] 构建科普微短剧生态举措 深耕网文 IP 蓄力 - 咪咕数媒深耕网文行业 10 年,有 2 万多名签约作者、超 2 万部全版权作品,小说 IP 储备丰富 [6] - 21 年开始在科幻小说 IP 领域布局探索,主办多届科幻征文大赛,联合举办首届“科幻小说接龙大赛” [6] - 已与 200 余位优质作家达成内容合作,含 30 余位获银河奖、星云奖等名家作者 [6] - 23 年布局短剧领域,实现“网文 + 短剧”双轨模式,将科幻小说 IP 与微短剧结合构建科普微短剧生态 [8] 直击科普难痛点 - 多数科普内容小众,代入难度大,科普短剧能发挥“强情节”“快节奏”特点,避免说教感,让观众轻松接受知识 [9] - 咪咕数媒基于科幻 IP 储备,以 K12 教育、银发人群需求为导向,聚焦科普应用场景,以多种媒介形式联动推广 [9] - 借助运营商渠道分发优势和咪咕阅读 APP,形成跨平台传播网络,通过包月会员模式精准触达不同圈层用户 [9] 联手脑科专家打造标杆案例 - 咪咕数媒计划与脑科专家共同打造科普短剧《回到三国当名医》,普及医学知识 [10] 其他精品短剧成果 - “短剧 + 萌宠”题材微短剧《小狗来福》全网播放量破 4 亿,入选 2024 年第四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 [12] - “短剧 + 文旅”题材微短剧《我有一座百宝屋》《龟城之永泰幻境》等入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带动文旅打卡热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