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通用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0元复刻!国内首款开源验证人形机器人发布,傅利叶年初已完成8亿元融资|钛媒体AGI
钛媒体APP· 2025-04-11 09:47
产品发布 - 傅利叶发布国内首款开源验证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采用紧凑型硬件架构设计,身高1.3米,体重38公斤,全身23个自由度,最高奔跑速度3.5米/秒,最大关节扭矩96N.m,单次续航超2小时 [2] - Fourier N1已完成超1000小时户外复杂地形测试,单次连续运行超72小时,可稳定实现15-20度斜坡通行、20厘米楼梯攀爬等高难度动作 [2] - 该产品属于全面开源,涵盖结构图纸、材料、装配指南、硬件制造体系、基础操作软件代码等,支持"0元复刻",后续将开放更多算法模块 [3] 公司战略 - 傅利叶坚持核心零部件自研、全链路闭环验证策略,通过开源生态推动市场对其技术的认可 [3] - 公司推出Fourier Nexus通用机器人生态网络,贯通算法开发、硬件制造与商业化应用全链条,通过"硬件开发+算法开源+数据共享"降低研发门槛 [8] - 公司不参加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优先专注内部技术迭代和客户响应交付 [4] 行业前景 - 高工机器人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2030年销量近34万台,市场规模超640亿元;2035年销量超500万台,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 [6] - 当前行业面临整机成本高(约70万元/台)、专业数据稀缺等挑战,阻碍产业化应用 [7] - 2025年Q1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超35起,总额超80亿元,中国市场融资超30笔,总额超40亿元 [7] 公司发展 - 傅利叶2023年推出首款量产人形机器人GR-1,2024年9月发布GR-2,身高175cm,体重63kg,53个自由度,单臂负载3kg,续航2小时 [8] - 截至2024年GR-1交付量超100台,预计2025年全行业有望达1000台以上 [8] - 公司2024年1月完成E轮融资近8亿元,投资方包括国鑫投资、浦东创投等机构 [7]
服务机器人上岗,餐厅、酒店、医院需求高,进化得这么厉害了
南方都市报· 2025-04-02 04:50
公司概况 - 擎朗智能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服务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拥有配送、清洁、引导、消毒等多品类机器人,业务覆盖餐饮、酒店、医疗康养、工厂、商超、机场等场景 [2] - 公司已发布5个系列服务机器人,包括配送机器人T系列、清洁机器人C系列、楼宇机器人W系列、迎宾机器人G系列和医疗配送机器人X系列,全球出货量累计超10万台,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 2023年公司以44.8%的份额位居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出海收入首位,2022年在中国餐饮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占比达60.4% [4] 新产品XMAN-R1 - XMAN-R1是公司首款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拥有拟人上半身和轮式下半身,可完成"点单-配餐-送餐-收餐"等任务 [2][6] - 采用轮式设计主要考虑安全性和商业化落地可行性,避免双足机器人易摔倒风险,遵循从L2到L4渐进式商业化路径 [6][7] - 机器人具备11项多模态传感器和三维重建技术,实现360度高精度感知和智能避障,适用于餐厅、酒店、医院等高密度场景 [9] - 可与现有专用机器人协同工作,如在餐厅与T10配送机器人协作完成配餐送餐流程,在酒店与S100、C30等协作完成迎宾清洁等服务 [11]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 - 公司采取"岗位化"发展路径,专注于专用型机器人研发,认为当前通用机器人因数据不足难以商业化落地 [12][14] - 专用机器人在特定任务效率远高于通用型,ROI更优,但灵活性不足,未来将形成专用与通用混合使用格局 [15] - 服务机器人两次阶跃式发展受益于AI突破:2015年深度学习技术推动首款配送机器人T1问世,2022年大模型技术拓展新功能场景 [16][19] - 2018年T1实现量产并建立全球首条餐饮服务机器人产线,首个大客户海底捞智慧餐厅使用8台机器人,单台可替代3-4名传菜员,成本仅为人工一半 [17] 市场表现与产品布局 - 接入ChatGPT的机器人在海外商超实现双语导购功能,接入DEEPSEEK的医疗机器人使医护人员重复工作减少40%,术语识别准确率达98.7% [19] - 2024年3月发布全场景商用清洁机器人家族和窄道配送机器人T11,形成从配送到清洁、从餐厅到医院的全场景全品类布局 [20][22] - 公司定位为机器人公司而非单一品类厂商,根据技术成熟度开发适用产品 [19]
美国科技巨头重仓人形机器人,美媒:但中国已经领先
观察者网· 2025-03-31 07:54
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 - 中美两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特斯拉、英伟达等美国科技巨头与中国企业如宇树、美的集团等展开激烈竞争[1][2] - 特斯拉Optimus项目计划2026年生产5万台人形机器人,而美国初创企业Figure AI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达1.2万台[1][2] - 中国企业宇树G1人形机器人完成全球首次原地侧空翻,展示技术突破[2][4] 技术发展与创新 - 英伟达发布全球首个开源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Isaac GR00T N1,提供完整的"英伟达方案"[1] - 中国过去五年"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达5688项,远超美国的1483项[4] - 中国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计划2025年建立创新体系,2027年形成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5] 成本与供应链优势 - 宇树G1人形机器人售价1.6万美元,低于特斯拉Optimus Gen2预计的2万美元售价[6] - 中国企业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本地机会和政府支持,这些优势曾助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崛起[5][6] - 中国拥有大量工厂可提供真实场景数据,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8][9] 市场规模与预测 - 高盛预测2035年人形机器人潜在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9] - 行业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增加、成本降低、盈利速度加快[9] 企业动态与战略 - 比亚迪、奇瑞、小鹏、小米等中国各领域公司开始涉足人形机器人[4] - 美的集团发布自主研发的第一台人形机器人样机[2] - 美国机器人公司游说政府寻求支持,警告可能落后于中国竞争对手[9]
大厂竞相押注人形机器人,我们距离通用还有多远?
AI科技大本营· 2025-03-27 02:23
具身智能行业动态 - 特斯拉Optimus、宇树Unitree H1、智元灵犀X2等产品通过舞蹈、骑自行车等场景展示现实世界适应能力,人形机器人成为具身智能的焦点形态 [1] - 英伟达CEO黄仁勋认为通用人形机器人技术最具实用性,并宣布"通用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特斯拉CEO马斯克预测全球需要300亿台人形机器人 [2] - OpenAI、苹果、Meta、华为、比亚迪、小米、小鹏、vivo等科技公司纷纷布局机器人赛道 [2] 人形机器人技术优势 - 人形机器人契合人类社会的环境需求,建筑、工具、交互方式等基础设施都围绕人类身体设计 [2] - 从适配性角度看,人形机器人具有天然优势 [2] - 具身智能核心在于智能决策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 [2] 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 机器人需要具备自主移动、语音交互和环境适应等能力,不能仅停留在"炫技"阶段 [2] - 关键技术瓶颈包括:能否走入千行百业和千家万户、是否完全依赖AI大模型、通用机器人实现路径等 [2] - 专家将探讨数据瓶颈、计算瓶颈、模型架构等具身智能痛点问题 [3][7] 行业活动与专家阵容 - CSDN《万有引力》栏目邀请北京邮电大学陈光副教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夏轩副研究员、Roboraction.AI CEO黄浴进行专题讨论 [2][9][10][11] - 讨论主题包括:具身多模态大模型发展路径、最快落地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开发重点等 [3][8] - 栏目定位为面向开发者的技术事件解读平台,将通过多种形式持续输出内容 [12][13]
美国机器人“四小龙”:通用机器人仍需十年,专用机器人即将出现,机器人的扩展法则会在五年内被探索出来 | GTC 2025
AI科技大本营· 2025-03-26 10:20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 - 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形成以美国公司为主导的竞争格局,主要参与者包括特斯拉、Google、NVIDIA等科技巨头以及Figure、Agility Robotics等新兴企业 [5] - 行业融资规模差异显著:Figure以26亿美元融资领跑,Physical Intelligence和Skild AI分别获得24亿和15亿美元,Agility Robotics和波士顿动力融资规模在10-12亿美元区间 [5] - 日本企业Telexistence和加拿大公司Sanctuary AI分别获得5.3亿和4亿美元融资,显示全球资本在该领域的广泛布局 [5] - 挪威公司1X Technologies和美国企业Mentee Robotics融资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3.75亿和1.2亿美元 [5] 技术突破驱动力 - 模型层面突破:大型基础模型如ChatGPT的出现使系统具备推理能力,多模态模型显著提升对3D视觉世界的理解能力 [17] - 数据获取革新:GPU加速模拟技术可在3小时内生成相当于过去十年的训练数据,突破数据匮乏瓶颈 [17] - 硬件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硬件价格从2001年150万美元降至当前4万美元水平,接近汽车价格区间 [17] - 模拟技术突破:物理环境模拟速度已超越真实世界时间流逝,大幅加速算法开发效率 [18] - 零部件商品化:消费电子产业推动电池、摄像头等技术发展,使机器人组件可模块化整合 [18] 技术范式转变 - 从控制理论主导转向经验学习:行业思维模式从"编程经验"转变为"通过经验学习",更贴近生物学习方式 [19] - 硬件稳健性提升:新一代机器人硬件可靠性显著增强,能够承受真实环境中的持续互动而不易损坏 [21] - 跨具身性研究:探索通用大脑控制不同硬件平台的可行性,英伟达GR00T项目致力于构建适配多型号机器人的统一模型 [22] - 数据策略创新:采用金字塔结构整合真实机器人数据、模拟数据和神经模拟数据,通过潜在动作提取算法提升训练效率 [22] 企业技术路径 - 英伟达GR00T项目采用端到端模型设计,追求"从光子到动作"的直接映射,模型参数仅20亿但性能出色 [21][22] - Skild AI专注于构建机器人通用大脑,主张通过单一共享模型解决数据稀缺问题 [8] - Agility Robotics强调真实场景部署,其Digit机器人已应用于制造业和物流领域 [10] - 波士顿动力保持技术延续性,在采用AI新技术同时保留传统控制理论工具 [18] - 1X Technologies探索远程操作界面抽象化,通过高级指令引导机器人自主完成精细操作 [27] 行业未来展望 - 硬件多样化趋势:当前人形机器人硬件同质化严重,未来将出现更多突破传统人体结构的设计创新 [30] - 专业型机器人先行:特定场景的"任务专家型"机器人将率先普及,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36] - 技术融合加速:机器人AI与数字AI界限逐渐模糊,真实世界互动数据将提升AI系统的验证能力 [33] - 社会接受度关键:机器人技术普及速度取决于社会接受程度和生产规模扩张能力 [36] - 长期颠覆性影响:十年内机器人技术可能像电力普及一样深刻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36]
黄仁勋年度演讲来了,Scaling Law失效只是假象,推理需求暴涨100倍,AI模型优化迎来新挑战|GTC 2025
AI科技大本营· 2025-03-19 01:49
演讲核心观点 - 英伟达推出下一代Blackwell Ultra芯片,提升AI训练和推理能力,并规划至2028年的芯片路线图[7][11][16] - 公司提出"AI工厂"概念,强调数据中心将从检索计算转向生成计算,预计到2028年数据中心资本支出超1万亿美元[43][69][71] - 发布个人AI超级计算机DGX Spark和DGX Station,面向模型微调与推理市场[19][21] - 布局量子计算领域,设立加速量子研究中心(NVAQC),推动量子计算与AI融合[23][25] - 推出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Isaac GR00T N1和开源物理引擎Newton,宣布"通用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31][33][165] 芯片与技术发布 - Blackwell Ultra芯片包含GB300 NVL72和HGX B300 NVL16两个版本,相比前代Hopper GPU,大语言模型推理速度提升11倍,算力增加7倍,内存容量扩大4倍[8] - 公布未来芯片路线图:2026年推出Rubin架构,2027年更新Rubin Ultra,2028年推出Feynman架构[11][14][16] - Rubin性能可达Hopper的900倍,Blackwell是Hopper的68倍[16] - 推出基于硅光子技术的Spectrum-X和Quantum-X交换机,能效提升3.5倍,信号稳定性提高63倍[28][30] AI与计算趋势 - 计算领域迎来拐点,AI增长加速,推理所需计算量比预期多100倍[43][63] - 从感知AI、生成式AI到自主式AI和物理AI的演进,每个阶段都带来新的市场机会[56] - 推出分布式推理服务库NVIDIA Dynamo,作为AI工厂的操作系统,并宣布开源[111][113] - 强调合成数据的重要性,需要生成万亿级token来训练AI模型[67] 行业应用与合作 - 与AWS、谷歌云、微软Azure等云服务商合作,将率先提供Blackwell Ultra实例[12] - 与戴尔、惠普、联想等服务器厂商合作,计划2025年底推出基于Blackwell Ultra的AI基础设施[12] - 与通用汽车(GM)合作构建未来自动驾驶车队,推出自动驾驶安全系统NVIDIA Halos[82][84] - 与思科、T-Mobile合作构建AI边缘计算无线网络堆栈[80] 机器人技术 - Isaac GR00T N1是全球首个开放且完全可定制的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配套Isaac GR00T蓝图技术生成合成数据[31] - 开源物理引擎Newton由Google DeepMind和迪士尼共同开发,专为机器人设计[33] - 机器人Blue亮相,由Newton物理引擎驱动,展示具身智能技术进展[35][171] - 预测物理AI和机器人学将成为最大行业之一,机器人将作为数字工作者与人类并肩工作[148][165]
晚点对话梅卡曼德邵天兰:通用机器人的吹牛竞赛和现实路径丨具身智能对话#9
晚点LatePost· 2025-02-14 11:13
公司背景与市场地位 - 梅卡曼德机器人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邵天兰为清华本科、德国慕尼黑工大机器人方向背景,创业时27岁[5] - 公司专注3D高精度相机及配套感知、规划算法,已进入汽车、物流、家电等十几个行业上千个场景,客户包括上汽、蔚小理、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6][7] - 自2020年起连续保持中国3D视觉引导机器人市场第一,市占率近40%[10] 技术路线与产品逻辑 - 核心产品为标准化3D相机及机器人的"眼睛+大脑"系统,部署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数小时,适配多行业无需定制[31][34] - 认为通用性应体现在核心组件(移动、操作、感知、规划),而非机器人本体形态,未来机器人将呈现多样化形态[30] - 当前多指手技术成熟度不足10%,行业存在"语言污染"夸大现象[23][2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机器人领域存在严重炒作现象,视频演示与实际落地差距大,部分技术路线效果无法复现[16][17][18] - 实际进展包括:运动控制强化学习提升、多模态大模型赋能任务理解、核心器件性能提升及成本下降[20][21][22] - 通用机器人整体成熟度类比10年前自动驾驶,完全通用需突破AGI级技术[25] 商业化路径与竞争策略 - 反对直接"登月"式创业,强调先找到PMF形成商业闭环,已通过标准化产品服务上千场景实现数据飞轮[53][56] - 选择产品标准化而非系统集成路线,对标西门子等工业巨头商业模式[57] - 初期场景选择需平衡难度与竞争力,过度简单或复杂均不利于商业闭环[62] 对人形机器人的观点 - 狭义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无优势,负载、精度、效率均不如专用机械臂或AMR[40][42] - 适合场景需满足环境为人设计、需人机交互(如服务业、家庭助老),非最优形态的任务(如搬运、割草)将被其他形态取代[47] - 资本助推无法改变物理定律,特斯拉等巨头与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资源禀赋差异显著[48] 行业发展趋势 - 下一个竞争焦点是找到可商业化的产品形态与场景,而非技术路线本身[61] - 产业链价值分布问题被过度关注,实际应更重视发展路径与速度[12][51] - 机器人行业需长期坚持"产生实际价值"原则,避免停留在实验室或宣传视频[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