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icon
搜索文档
《森林的呼吸 中国的力量》公益宣传片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07:2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副主任龚玉梅在致辞时强调,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这一理念深入人 心,展现出磅礴的实践伟力。当前,我们正全面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即"双碳"重大战略决策。《森林的呼吸 中国的力量》这一宣传片,正是对"两 山"理念和"双碳"目标的生动呼应,寓意着森林生态之于生命的宝贵,如同呼吸般不可或缺,展现了中国为守护地球所作出的坚实努力。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指出,作为专注于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始终致力于发 挥"桥梁纽带、探索示范、宣传教育、国际交流"等作用,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目标和林草应对气候变化中心工作,努力搭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益平 台,服务地方政府、企业碳中和目标,通过生态系统碳汇和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为实现碳中和探索真正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据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余冲介绍,该片的创意主要基于两个核心重点。"森林的呼吸"强调了森林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力量"则体现了我国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绿化面积的突出成就。而且" ...
暨军民赴淳安调研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民增收暨“联乡结村”帮扶工作
杭州日报· 2025-09-08 02:45
产业发展重点 - 加强中药材原生品种保护与良种选育 以科技创新推动中药材种植 加工 研发及市场开拓全链条升级 [1] - 借助专业大模型构建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工业 [1] - 深化农文旅融合 将发展动能凝聚到企业 项目和产业链上 [2] 区域经济战略 - 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强城 兴村 融合三篇文章 [2] - 加快构建基础设施 城乡产业 公共服务 生态环境和科技创新等体系 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 [2] 特色农业项目 - 威坪镇西山村香榧基地 临岐镇半夏村山茱萸谷 梅口村国家储备林种苗示范基地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 [1] - 范村村三叶青基地 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富产业园发展中药材规模化培育与精深加工 [1] - 叶家畈村古谷百草生物科技公司 百草临岐小镇会客厅推动淳六味品牌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 [1] 帮扶工作机制 - 坚持扶资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以精准帮扶实效助力共同富裕 [2] - 优化联农带农机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
衢州:呵护山水,点绿成金
新华网· 2025-09-08 02:31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衢州开展生猪禁养和玻璃拉丝厂关停等专项整治行动改善生态环境 [1] -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 空气质量常年维持国家一级标准 出境水全部达到II类水标准 [1] -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对空气质量 水质 土壤进行24小时全面监测和评估 [2] 生态保护体系建设 - 钱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 [2] - 全市建设27处自然保护地 总面积超1166平方公里 湿地保有量稳定在215平方公里以上 [2] - 制定《衢州市信安湖保护条例》《衢州市国际花园城市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强化生态保护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衢州拥有各类生物物种10643种 占全省总物种数的82.28% 是浙江省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 [2] - 中华秋沙鸭连续6年来衢州龙游越冬 表明栖息环境质量优良 [2]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常山县建立"两山合作社"收储闲置林地农房等碎片化资源 通过生态资源转化"云脑"平台整合1.3亿条数据 [3] - 开化县探索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 将林地纳入国家公园统一监管 政府给予农户经济补偿 [3] - 开化县整合34类生态产品打造"钱江源"区域公共品牌 实现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3] 碳账户体系建设 - 衢州全域推开碳账户体系改革 将绿色行为量化成碳减排量 [3] - 截至2024年底 建立碳账户239.6万个 碳账户金融贷款余额达968.87亿元 [3] - 碳账户关联日常消费优惠福利活动 并在贷款融资中享受绿色通道 [3] 产业结构优化 - 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 打造形成新材料 新能源 集成电路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 [2] 居民收入提升 - 农家乐和撒网模特等生态相关产业使村民年收入达20万元 是原先收入的四倍 [1]
推动高质量发展怎样理解 “两山”理念的理论意蕴与价值?
四川日报· 2025-09-07 21:59
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阐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关系 强调通过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开发利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 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指导原则[1][3][4] 理念发展历程 - 2005年8月15日首次提出该理念 2013年9月进行系统辩证表述 2017年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牢固树立该理念[2] 理论内涵 - 具象层面指实现自然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开发利用(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的生态化转型[3] - 世界观方法论层面指正确处理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 - 宗旨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 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4] 实践要求 - 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4] - 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 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3] - 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改善 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4] 实施挑战 - 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清洁能源体系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异常复杂的全面转型过程[5] - 碳能源密集型和低效经济产业结构制约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6] - 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对发展目标构成战略性冲击[6] 成功案例 - 浙江丽水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8] - 四川宜宾以酿美酒标准保护长江上游水质 五粮液等酒企依托严苛自然生态环境获得高经济效益[8] - 长江上游因长期生态保护形成"长江美酒河" 汇聚全国最多美酒品牌[8]
选调札记 | 读懂乡土肌理,答好成长之问
南方农村报· 2025-09-07 07:00
文章核心观点 - 选调生驻村实践是融入乡土、实现个人成长与履职担当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入基层调研、解决民生问题、参与生态保护等具体工作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刻蜕变 [3][4][5][46] 乡村产业发展 - 富儿村产业经历从柑桔种植到苗木培育的转型 柑桔产业曾因土地退化和病害而衰退 被称为"金灯笼"的柑桔养活了整村人 但后来"金疙瘩"消失 目前成功转型发展苗木产业 [12][13][14][15] - 产业转型体现了村民面对困境时勇于创新、培育新生的坚韧与智慧 乡村发展必经历探索与更迭的过程 [14][15] 基层民生服务 - 重点关注"一老一小一困"群体 开展精准服务 包括协助高龄老人完成养老金"刷脸"认证 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19][21][22] - 定期走访留守儿童 落实基本保障并注重心理疏导 织密关爱成长之网 [23][24] - 细致帮扶残疾群体 严谨核实评定信息 动态更新需求 确保残疾人补贴精准直达、应享尽享 [25][26] - 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成为民心相通的"最近一米" 通过精准识别需求和倾注真情实意让民生温度可感可及 [27][28] 生态环境保护 -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通过巡山护林、挥锹植树等具体行动守护乡村可持续发展根基 [31][32] - 防火紧要期全面排查隐患 植树攻坚期与村民协作在荒坡野岭种植新绿 日常精准施治防治病虫害 [33][34][35] - 通过红火蚁防治等实践学习 掌握识别特征和活动规律 科学预警并精准定位蚁巢 保护本地生态链和农作物 [36][37][38][39] 干部成长历练 - 驻村工作需要以脚步丈量热土 用真心体悟民情 通过虚心学习、细致观察和潜心积累将乡亲智慧内化为成长养分 [16][17] - 成长体现在扎根基层、心系群众 在乡村沃土中锤炼意志、涵养情怀 通过脚下沾泥、手中办事、肩上扛责来磨砺筋骨与担当 [45][46][47]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内蒙古上演“绿色嬗变”
中国青年报· 2025-09-07 02:00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曾被称为"阎王鼻子"的风沙口如今有了"绿色铠甲";在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 新能源基地,数百万块光伏板下的经济作物让沙漠实现了从荒芜到葱郁的华丽转身…… 王利军介绍,2022年、2023年,达拉特旗分别投入约1.66亿元、1.51亿元用于"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包 括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等,"这对于我们这个GDP并不突出的北方小城来说,是一笔 沉重却坚定的投资"。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内蒙古自治区用几十年时间破解了荒漠怎样变成绿洲这道难题。 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荒漠化严重,"母亲河"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南缘,脆弱的 生态、水土流失及风沙入河问题曾严重影响黄河水质。 据介绍,"十大孔兑"是鄂尔多斯市直接入黄河的十条一级支流,涉及4个旗区、19个镇,流域总面积 1076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37.4万人。过去,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是黄河 内蒙古段泥沙的集中来源区。 黄河"十大孔兑"之一的黑赖沟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如今站在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做了近30年 治沙工作的达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主任王利军眼前绿意渐染。他还记得:"1996 ...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上演“绿色嬗变”
中国青年报· 2025-09-06 23:19
核心观点 -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成功将荒漠转化为绿洲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减少入黄泥沙量 [1][2][4] - 光伏治沙、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为黄河流域治理提供可复制方案 [1][2][3][4] - 治沙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2024年上半年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 [4] 治理模式与技术应用 - 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固定流沙再推进植树种草并引入光伏治沙技术 [2] - 引入管道输水新技术将水输送至沙漠腹地为生态治理提供持续水源植被养护依赖7至9月集中浇水 [2] - 试验新型高产种植模式通过提高单位用种量、精准播种和机械参与将7000亩种植规模浓缩至200-300亩实现产量不降效益提升 [4] 资金投入与治理成效 - 达拉特旗2022年投入约1.66亿元2023年投入约1.51亿元用于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 [2] - 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 [2] - 黑赖沟区域沙尘暴天数从每年20多次降至每年四五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1] 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梭梭树嫁接肉苁蓉技术带来经济效益试验田300多亩第一年嫁接第二年实现经济收益五六万元 [3] - 组织牧民成立合作社实现利益最大化成员从3户增至15户推动梭梭苁蓉产业技术升级与精细化运营 [3][4] - 宗别立镇建成40多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4] 社会参与与青年返乡 - 返乡青年参与治沙工作通过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共同建设家园 [3][4] - 治沙工作代际传承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使更多牧民主动加入治沙合作社 [3][4]
安徽安庆:山色湖波连天碧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5 03:50
数字数据记录 - 记录多个数字序列包括2、11、17、-14、27、4、238、11、20、25、1、2015、1、1999 [1] 生态环境建设 -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花亭湖景区呈现蓝天白云碧水与青山村庄田园水系相映衬的绿色生态山水画卷 [3] - 当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3] - 加强对河湖水资源和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 建设天蓝水清岸绿的生态家园 [3]
“跳蚤草”成了“致富草”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57
9月,薄雾笼罩,细雨微微。橡胶林下,一大片沾水珠的细嫩绿草随风摇曳,行走其中清香扑鼻。 "这就是我们的'致富草'!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这些天考察的企业陆续来了好几波。"云南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大卡村大卡老寨村民小组致富带头人刘智芳,兴奋地查看跳蚤草的长势,"晒 干后铺在床上或佩戴在身上,可以驱赶跳蚤、蚊虫,避免被叮咬,因此被称作'跳蚤草'。" 种植"跳蚤草",还改善了大卡村的生态,好生态带来群鸟翔集,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鸟游"。哈尼族妇 女将"跳蚤草"缝入刺绣香包中、装进带有民族特色的配饰和挂件里,成为游客喜爱的手工艺品,民族传 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生态托举我们村的振兴路。"松周说。 "跳蚤草"的新生是个缩影。有着"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等美誉的云南,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5日 18 版) (责编:白宇、卫嘉)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跳蚤草"学名勐腊毛麝香,自带清香气息,是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草本植物,哈尼族的分支僾尼人使用 历史悠久。然而,因为生存环境破坏,野生 ...
云南西双版纳多方协同人工驯化 “跳蚤草”成了“致富草”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19
核心观点 - 勐腊毛麝香(跳蚤草)通过人工驯化实现产业化种植 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模式 [1][2] - 采用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产业发展 2023年93户村民增收170余万元 [2] - 开发精油及民族手工艺品等深加工产品 通过电商平台拓展全国市场 [2] 产业发展模式 - 园地企合作通过罗梭江联合党建+平台整合资源 [2] - 现代化加工厂由村寨与企业合建 实现产品深加工 [2] - 种植合作社组织形式带动农户参与 形成规模化产业 [2] 经济效益 - 2023年合作社93户村民实现增收170余万元 [2] - 精油系列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市场 [2] - 民族手工艺品成为旅游消费热点 促进文化传承与收入增长 [2] 生态与社会效益 - 人工种植改善当地生态 吸引观鸟游客带动旅游发展 [2] - 保护濒危植物勐腊毛麝香 维护生物多样性 [1] - 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产品创新得以传承 [2] 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突破人工驯化瓶颈 [1] - 复现轮耕地边套种生态场景 实现规模化种植 [1] - 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包括病虫害防治与精油提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