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苗乡“村晚”奏响文化传承新曲
新华社· 2025-08-29 20:27
文化传承与发展 - 松桃苗族人口占比近50% 拥有近200项各级非遗项目 "村晚"成为文化传承新载体[1] - 通过"村官说村""村货出村""一村一特""我爱我村"等环节展示民族文化并推广农特产品[2] - 已有170余项非遗通过"村晚"平台获得展示机会[8] 活动运营与参与 - 每周六晚固定举办 采用村民自编自导模式 县文化馆提供专业指导[2] - 设置村村PK赛 小组冠军赛 年度总决赛等多级赛事体系[2] - 累计近4000位村民登台表演 从被动接收文化服务转变为主动创作[8] 数字化传播效果 - 已直播近30场 单场最高观看人次达185万[8] - 抖音话题"松桃村晚"视频播放量达5.2亿次[8] - 数字化传播使"村晚"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8] 经济效益与就业 - 依托"村晚"带来的文旅热度 当地旅游消费等增加综合收入1200万元[8] - 解决上千人就业问题[8] - 黔东草海景区游客增量居全市第二[8] 人才引进与培养 - 通过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专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工作 如贵州师范学院舞蹈专业毕业生[4] - 年轻人直接承担重要职责 成长速度加快[4] - 基层工作人员管理能力通过活动组织得到显著提升[8] 社会凝聚力 - 村民参与度极高 如响水洞村90多位村民共同参演情景剧 涵盖3岁孩童到耄耋老人[6] - 活动促进村民矛盾化解 增强社区凝聚力[8] - 群众关注度持续升温 多个村寨已在筹备第二轮活动[9]
粤语×游戏,华农学子让语言学习变“好玩”
南方农村报· 2025-08-29 08:33
核心观点 - 华南农业大学团队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在深圳社区开展粤语学习课堂 成功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并促进广府文化传承 [1][2][3][4] 活动背景与困境 - 粤语在青少年日常使用频率显著下降 面临传承断层风险 [7][8] - 城市化加速和普通话普及导致许多广府家庭儿童不会说粤语 [6][7] 创新教学方法 - 采用"粤语字寻宝"游戏让孩子们在寻宝过程中掌握常用粤语字词 [12] - 通过"神奇动物故事会"角色扮演活动让儿童在欢笑中学习粤语韵律 [13][14] - 运用经典粤语童谣《氹氹转》《何家公鸡何家猜》进行发音模仿和节奏感知教学 [19][20] - 设计模拟购物场景和粤语广告创作等实践活动增强语言应用能力 [21][22] 文化内涵融合 - 结合童谣教学引入端午节特色食物习俗和广府"鸡"文化传统知识 [20][21] - 从文字歌谣到日常节日 通过亲身体验使传统文化变得可感知 [22][23] 实施效果 - 孩子们全情投入并展现灿烂笑脸 证实"玩中学 学中乐"理念的有效性 [14][15] - 家长反馈儿童课后主动用粤语数星星背童谣 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 [30] 合作模式 - 采用"高校+社区"文化共建创新实践模式 [24][31] - 社区党委书记肯定该模式期待构建青少年文化传承长效机制 [31][32]
花呗联手19家博物馆打造“数字周边”:45款文物皮肤 让国宝“活”在指尖
搜狐财经· 2025-08-29 05:56
合作规模与文物阵容 - 七省市博物馆的9款国宝文物于2025年8月29日登上花呗文物皮肤 包括浙江省博物馆的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河北博物院"透雕双龙白玉壁" 湖南博物院"玉壶春瓶" 江西省博物馆"青花釉里红阁楼式谷仓" 南越王博物院"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天津博物院"太保鼎" 辽宁博物馆"簪花仕女图" "花树状金步摇"和"清雍正窑变釉石榴尊" [1] - 自2024年12月以来累计联合19家博物馆上线45款文物皮肤 覆盖亚丑钺 越王勾践剑 长信宫灯 妇好鴞尊等镇馆之宝 [1][4] 数字技术应用与用户互动 - 每款皮肤配备"文物身份证"专区 通过趣味冷知识如"亚丑钺的不同用途"和吉祥话如"允许快乐随时光临"实现文物故事的无痛学习 [1] - 年轻用户在小红书 微博等平台自发分享皮肤截图和好运文案 催生"接好运"热潮 博物馆积极在线催更推荐国宝 [4] - 数字皮肤成为连接年轻人与古老文物的数字桥梁 使文物触手可及 [1] 文化传承与行业影响 -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强调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物活化利用 助力文化传承 [4] -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指出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引导年轻人在消费中感知历史 对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4] - 公司自2021年发起"花呗文物守护计划" 聚焦文物守护与文化科普 未来计划拓展文物科普形式 推出"花呗讲解员"计划 联合博物馆推出更多公益讲解 [4] 项目发展历程 - 2024年12月首次上线"敦煌"和"三星堆"花呗文物皮肤 [4] - 项目持续扩展文物科普形式 旨在让更多年轻人接触 喜欢并爱上传统文化 实现文物活在当下的真正守护 [4]
花呗联手山东等19家博物馆打造“数字周边”:45款文物皮肤 让国宝“活”在指尖
齐鲁晚报· 2025-08-29 03:10
产品创新与内容设计 - 花呗联合七省市博物馆推出9款国宝主题数字皮肤 包括浙江省博物馆的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河北博物院"透雕双龙白玉璧"等重量级文物 [1] - 每款皮肤配备"文物身份证"专区 通过趣味冷知识(如亚醜钺用途)和吉祥话(如"允许快乐 随时光临")实现文化科普与情感共鸣双重功能 [3][5] - 自2024年12月首次上线敦煌和三星堆皮肤以来 年轻用户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自发分享皮肤截图与好运文案 形成"接好运"社交传播热潮 [5] 文化传播与行业合作 - 累计已联合19家博物馆上线45款文物皮肤 覆盖亚丑钺、越王勾践剑、长信宫灯等镇馆之宝 形成规模化文化IP矩阵 [5] - 山东博物馆官方认可数字皮肤价值 认为互联网产品能助力文物科普与传播 使全国各地网友足不出户了解历史 [5] - 博物馆机构积极"在线催更" 主动推荐馆藏国宝加入花呗皮肤计划 反映文博行业对数字技术传播的迫切需求 [5] 战略规划与社会价值 - 项目源于2021年发起的"花呗文物守护计划" 聚焦文物守护与文化科普 核心目标是让文物通过数字技术融入当代生活 [6] - 未来计划拓展"花呗讲解员"项目 联合各地博物馆推出公益讲解 进一步降低传统文化接触门槛 [6] - 学术专家评价数字技术使文物活化 引导年轻群体在消费场景中感知历史 对文化传承产生积极意义 [5]
高校博物馆——依托专业资源,丰富公共文化
人民日报· 2025-08-28 00:07
高校博物馆的定位与功能 - 高校博物馆是由高等学校利用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的社会公益性组织 旨在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 [1] - 依托学术资源 高校博物馆在提供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并成为校园里的"第二课堂" [2] 红色教育资源与思政教育实践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2000余件展品和30余场主题展览 以"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元途径融入思政教育 [3][7]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珍藏陈独秀等人13封信件涉及《新青年》独立办刊事件 哈尔滨华德学院分馆讲述"八女投江"故事 通过红色文物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7] 科研支撑与文化传承 - 四川大学博物馆拥有8万余件历史人文类文物 依托学校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优势 深度参与三星堆遗址发掘(1934年开启科学发掘)并复原探沟场景 [10][11]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展览 呈现200余件(套)元代绘画珍品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各民族文物使文化概念具体可感 [12] 航空航天与科技专题博物馆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8300平方米展厅设4大主题展区 展示"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1958年1400余名师生耗时100多昼夜研制)和"冯如三号"无人机(2019年大一学生团队研制 持续飞行100小时破世界纪录) [13][15] - 电子科技博物馆系统收藏1.5万件电子科技藏品 包括装配龙芯CPU的梦兰12英寸笔记本电脑 标志中国芯片技术突破 [16] 高校博物馆的独特价值 - 高校博物馆通过学者视角和学科维度精选展品 结合现代科技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 增强青年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11] - 与社会博物馆相比 高校博物馆能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反哺展览 其专业性、系统性特点更适合青少年研学与创新启发 [12][16]
2025家承文脉·七夕晒书雅集在湖南新化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11:29
活动概况 - 2025家承文脉·七夕晒书雅集于17日在湖南娄底新化县温塘镇大坪村道南学堂举行 旨在带领民众体验古时晒书乐趣并让七夕晒书习俗在当代焕发生机 [1] - 活动以"书香漫卷迎七夕 道南晒书承习俗"为主题 融入主题摄影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戏、新化山歌、梅山武术等多元文化活动 [1] 文化内涵 - 七夕晒书又称"曝书"是中国传统习俗 利用秋高气爽空气湿度低的环境晾晒书籍字画 可防虫蛀防霉烂并防止书籍爆裂字褪色 [1] - 该习俗已演变为文化仪式 象征民众对知识的敬重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1] 特色活动 - "书香漫卷迎七夕"摄影展作为活动亮点 包含"古俗新韵""书畔光阴""字里行间"三章 共展出45幅摄影作品 [1] - 摄影展通过镜头捕捉晒书传统的现代演绎、人与书的亲密瞬间及文本的视觉化诗意 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并为摄影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 [1] 相关倡议 - 2025《薪火相传情牵万家》家文化专题影像征集活动同期启动 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指导 留余讲堂与中国新闻图片网共同发起 [2] - 该活动通过镜头语言将"薪火相传"抽象概念转化为家庭温情、技艺延续和民俗热闹 让观众从万家故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2] 专家观点 - 家文化研究学者康华兰强调物质条件丰裕时更应追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 呼吁老少朋友了解晒书节历史渊源并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2] - 新化县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刘登寿评价活动既是对传统的深情回望 也是让书香浸润乡土的生动实践 [2]
经典重排,读出时代的“心跳”(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8-25 22:40
经典剧目复排行业趋势 - 近期出现经典剧目复排热潮 包括北京人艺《骆驼祥子》 国家大剧院《风雪夜归人》 国家话剧院《物理学家》等作品 [2] - 复排作品涵盖话剧 昆曲 京剧 音乐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并非简单重现而是注重文化传承新篇 [2] - 经典作品具有强大艺术穿透力 能跨越时代触动观众心弦 成为行业持续复排的核心动力 [3] 创作方法与艺术创新 - 创作者需充分理解原作并注入当代之魂 搭建通向当代观众心灵的桥梁 [3] - 大胆运用现代舞台语汇为经典注入时代气息 如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采用新艺术形式与年轻演员碰撞 [4] - 通过实验探索意识改编世界经典 如李建军导演"后人类三部曲"创新手段探讨当代生活困境 [4] 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 - 采用"以戏育人"模式使表演技艺与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如北方昆曲剧院袁国良师承计镇华精准把握人物情感 [4][5] - 青年演员在前辈指导下研磨角色 延续戏剧表演精髓 如北京人艺《骆驼祥子》通过几代演员接力演绎 [4][5] - 院团实施专项人才计划 如北方昆曲剧院"振兴阔口行当"策略推动艺术守正创新 [4] 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 经典作品承载民族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 复排让沉淀智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力量 [5] - 经典如同镜子照见每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追问 让观众在思考中找到精神共鸣点 [3] - 复排潮流体现文化自信 彰显艺术创造活力 展现民族在传承中创新的文化自觉 [5][6] 经典创作理念演进 - 重排经典不满足于前人树荫 需学习经典观照现实 捕捉人性 探索艺术的精神内核 [6] - 应以真诚锐利目光审视时代 捕捉当代希冀与甘苦 用新艺术语言淬炼成型 [6] - 将经典薪火投入当下生活熔炉 锻造属于当代人的新经典 使经典从历史范本蜕变为时代心跳 [6]
中信银行新乡分行:以茶为媒提升服务客户水平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5 11:38
公司活动与战略 - 中信银行新乡分行主办以财富管理和文化传承为主线的沙龙活动 为客户搭建深度交流平台 [1] - 活动展现金融服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 以金融为脉文化为根提供高质量财富管理服务 [1] 财富管理服务 - 中信银行郑州分行投资顾问解读家族财富传承核心逻辑 结合宏观经济趋势与市场动态提供资产配置方案 [1] - 传递稳健增值责任传承理念 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引导财富合理配置 [1] - 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流动 助力资金有效配置 [1] 文化体验内容 - 国家级茶艺师带领客户品鉴六大茶类 讲解茶叶产地生态保护与传统工艺匠心传承 [1] - 详细解读冲泡技法文化内涵与品饮哲学知识 让客户在茶香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1]
一周展讯|文物“自述”国宝南迁,唐俑展示荔枝之路
新浪财经· 2025-08-24 23:39
上海地区展览 - 上海博物馆推出"珠归海上"特展 免费展出庄万里家族捐赠的"两塗轩"书画珍藏 包括宋代《秋山萧寺图卷》及董其昌行书手札九通卷 展期从8月20日至2026年4月19日[1][3] - 奥赛博物馆在华最大展览"缔造现代"展出梵高《阿尔勒的卧室》《自画像》、米勒《拾穗者》、高更《塔希提的女人》、莫奈《夏末的干草堆》、塞尚《塞尚夫人肖像》等作品 需购票预约 展期6月19日至10月26日[5] - 上海罗丹艺术中心展出106件罗丹原作 包括《思想者》《青铜时代》等6件法国罗丹博物馆镇馆之宝 需购票 展期2024年9月27日至2025年9月26日[7] - 程十发美术馆举办丰子恺艺术展 展出近200件书画作品及文献 分为四个板块 展期8月8日至9月7日[9] - 海派艺术馆推出邓散木艺术世界展 展出书法、篆刻、手稿及实物 展期8月6日至9月14日[11] - 海派艺术馆举办海上大观研究展 聚焦1840至1949年海派书画 展出吴昌硕等名家作品 展期2025年8月14日至2026年6月7日[15] - 中华艺术宫展出80余件唐云作品与旧藏 探索海派花鸟画转型 展期7月31日至9月10日[19] - 宝龙美术馆举办麦积山石窟艺术展 通过泥塑造像和复制洞窟呈现古今对话 需购票 展期7月21日至10月26日[21]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阿尔瓦罗·西扎个人回顾展 展出逾800件展品 为亚洲最大规模 需购票 展期6月6日至9月7日[32] - 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无羁之境"展 汇集52位艺术家的259件作品 包括杜布菲原生艺术收藏国内首次展示 需购票 展期2025年7月12日至10月12日[33] 北京地区展览 - 颐和园博物馆"园说Ⅶ"展通过160件/套文物以"文物自述"方式讲述国宝南迁北返历史 展期至11月16日[37]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列宾艺术特展 展出92件油画和素描作品 系统呈现列宾艺术生涯 需购票 展期2025年7月23日至2026年1月11日[42]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展汇集27家文博单位338件/套珍贵文物 全景呈现殷商文明 需购票 展期2025年5月19日至10月12日[43]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美的多元"展 呈现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279件文物 需购票 展期2024年11月6日至2025年9月5日[47] 江苏地区展览 - 苏州博物馆举办"从拙政园到《长物志》"展 结合馆藏文物与沉浸式体验 重点展品包括王蒙《竹石图》等 需购票 展期7月1日至10月26日[49] - 苏州博物馆"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展汇集13家机构160余件珍品 呈现赵孟頫与莫奈作品对话 展期7月15日至10月23日[51] - 南京博物院举办"新月与蔷薇"伊朗文明展 汇集伊朗五家文博机构151件/套展品 需购票预约 展期2025年7月2日至11月16日[53] 浙江地区展览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出超过150件犍陀罗艺术文物 展期2025年5月9日待定[57] - 宁波博物馆举办良渚文化特展 展出127组玉器、石器、陶器等精品 包括神人兽面纹玉琮等 展期2025年7月12日至10月12日[61] - 浙江省博物馆举办唐代文物精品特展 集结7家文博单位百余件金银器、秘色瓷等瑰宝 展期6月24日至10月10日[65] 其他国内地区展览 - 深圳南山博物馆举办敦煌文化艺术大展 展出205件/套展品包括80余件文物真迹和6大数字化复原洞窟 展期2025年7月26日至11月23日[69] -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敦煌与大足石刻联展 首次展现佛教艺术中国化演变 展期2025年6月18日至2026年1月5日[76] - 河南博物院举办墨西哥玛雅文明展 展出墨西哥4家博物馆209件/套文物 其中90%首次在华展出 展期5月28日至10月8日[84] 海外地区展览 -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哈恩美术馆举办"法国现代艺术"展 汇集布鲁克林博物馆58件艺术珍品 涵盖莫奈到马蒂斯作品 展期2025年8月6日至2026年1月4日[109] -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举办"往复来回"展 并置罗赛尔、塞尚和提香三人作品 展期2025年4月26日至2026年4月25日[111] - 法国卢浮宫举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东方古物展 展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5世纪中亚、叙利亚等地文物 展期2024年2月29日至2025年9月28日[101]
高校博物馆:依托专业资源,丰富公共文化
人民日报· 2025-08-23 05:20
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 依托学术资源提供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 成为校园第二课堂 [1] - 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举办30余场主题展览 [2] - 通过校内+校外 线上+线下多元途径传播历史故事 [2] 红色文化传承 - 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展品 再现60多年前西迁历史 [2]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珍藏陈独秀等13封珍贵信件 [2] - 哈尔滨华德学院分馆通过八女投江等故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2] 科研与文物保护 - 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8万余件历史人文类文物 在书画陶瓷等领域最具特色 [3] - 1934年开启三星堆月亮湾遗址科学发掘 珍藏发掘日记地层图等原始资料 [4] - 依托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优势 为陈列展览提供基础支撑 [3] 文化传播与体验创新 - 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 增强青年对中华文明兴趣 [4] - 浙江大学艺术考古博物馆举办元画专题展 呈现200余件套绘画珍品 [4]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多民族文物 使抽象文化概念具体可感 [5] 专业学科博物馆建设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设4大主题展区 展示8300平方米航空航天史诗 [6] - 电子科技博物馆收藏1.5万件藏品 系统呈现中国电子科技发展脉络 [7] - 北航师生100昼夜研制北京一号轻型客机 体现空天报国精神 [6] 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 北航大一新生研制冯如三号无人机 实现持续飞行100小时世界纪录 [6] - 电子科技博物馆展示装配龙芯CPU的梦兰12英寸笔记本电脑 [7] - 高校博物馆能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反哺展览 知识传播时效性突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