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

搜索文档
秋天,跟着老舍,在北京城遛个弯儿
北京青年报· 2025-09-26 13:52
若以老舍先生早年和暮年的人生轨迹来梳理北京城,或许你会发现,他早年的生命轨迹主要在西城区及 西郊。比如,老舍先生出生的地方,是西城区的小杨家胡同;开蒙的地方,是西城区正觉胡同内的正觉 寺;就读的小学,在西城区西直门大街内的南草厂;就读的中学,先后是西城区富国街的第三中学、丰 盛胡同与端王府夹道的北京师范学校;他还曾在西山卧佛寺的东跨院养病;在西山八大处、石景山的模 式口古道疗愈散心;老舍母亲的老家,在西北郊北土城的"黄亭子"(距离"蓟门烟树"不远);其父母的 坟地,则是西直门外明光村附近。而老舍先生暮年的生命轨迹,则主要在东城区一带。在这秋风飒飒、 云卷云舒的时节,咱们就来跟着暮年的老舍先生遛个弯儿吧。 绘图/高申 史家胡同与老舍 从整体格局看,这大院可不是单一的四合院, 其院落里套着若干小四合院。据《史家胡同》一书所记及 当地朋友的说法:走进56号大门,右边是东西向的五间大北房,靠左边则是三间较小的平房。五间大北 房前面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狭窄甬道,甬道的南侧又是七间北房,与这七间北房对称的是七间倒座儿南 房。北房与南房之间是宽敞的庭院,院中有一棵主干挺拔枝叶茂密的核桃树和一棵芙蓉树,两丛黄刺 梅。每当春夏之际 ...
《舍不掉的予》:读一读老舍的书,走一走北京的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4 06:18
文章核心观点 - 孔庆东在《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中通过多维度视角分析老舍作品 认为老舍像"多功能相机"般呈现北京文化的贵族气、包容性和乐感文化等特征 并强调其作品蕴含爱国主义主旋律 [4][5][7][8][9][10] 老舍作品的文化视角 - 老舍作品具有鲜明北京地域特征 语言透京腔京韵 叙事背景常设北京 [5] - 孔庆东从阶级、种族、宗教、地域、性别等多视角解析老舍作品的文化内涵 [5] - 老舍被视作"多功能相机" 其作品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具有丰富视角和意涵 [4] 北京文化的贵族气 - 北京文学除平民气外还有"贵族气" 体现于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致考究 [6] - 例证:《龙须沟》程疯子穷困仍热爱曲艺 《正红旗下》百姓"没钱穷讲究"的生活方式 [6] - 这种贵族气形成超越世俗的浪漫情怀和独特文学魅力 [6] 北京文化的包容性 - 北京文化海纳百川 混杂古今中外文化因子 呈现五方杂处形态 [7] - 旗人文化作为北京文化重要特性 体现多元文化融合 [7] - 《茶馆》中"旗人也是中国人"台词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主旋律 [7] 乐感文化的美学呈现 - 北京文化属"乐感文化" 体现乐观眺望未来的民族性格 [8] - 例证:《二马》老马享受生活细节 《正红旗下》大姐夫养鸽观"满天飞元宝" [8] - 这种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在快节奏时代具有积极意义 [8] 地域文化研究方法 - 孔庆东提出"十面埋伏法":读史访古、观地研图、乘车行路、交人居屋、品食观俗 [9] - 强调将文献材料与实地考察结合 通过走街串巷深化文化理解 [9] - 认为北京文化处于流动变化中 需动态把握其赓续与流变 [9] 著作特点与风格 - 本书基于北大课堂记录 内容纵横古今且语言幽默 章节如单口相声 [10] - 采用开放式、启发性解读 部分观点可商榷 承认文学研究无标准答案 [10] - 虽以"现代文化"为名 实则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自由阐发 [10]
读一读老舍的书,走一走北京的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2 00:17
核心观点 - 孔庆东通过《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一书,从阶级、种族、宗教、地域、性别等多视角分析老舍作品,认为其文学创作像"一架多功能的相机",呈现了北京文化的独特风貌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性 [4][5][10] 老舍与北京文化 - 老舍作为"北京人"的身份被置于首位,其作品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叙事背景和语言均体现京腔京韵 [5] - 北京文化在平民气之外蕴含"贵族气",体现于百姓对生活细节的考究,如《龙须沟》程疯子坚持曲艺热爱、《正红旗下》描绘"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 [6] - 北京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融合古今中外文化因子,旗人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在《茶馆》《正红旗下》中体现族群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 老舍作品呈现北京"乐感文化"的生活美学,如《二马》中老马欣赏雨雾风情趣、《正红旗下》大姐夫养鸽观天,展现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8] 研究方法与视角 - 孔庆东提出地域文化研究需结合"死的材料与活的生活",采用"十面埋伏法":读史访古、观地研图、乘车行路、交人居屋、品食观俗 [9] - 解读方式为开放式、启发性,不拘泥于现代文化范畴,纵横古今且语言幽默,章节内容类似单口相声 [10] 作品与文化价值 - 老舍作品超越世俗浪漫情怀,焕发独特魅力,从文学视角呈现北京文化风貌 [6] - 作品中低徊爱国主义主旋律,如《茶馆》常四爷台词"旗人也是中国人"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 通过文学视角概括北京文化特征,但需注意其流动性与变化性,避免概括性结论丢失全貌 [9]
经典重排,读出时代的“心跳”(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8-25 22:40
经典剧目复排行业趋势 - 近期出现经典剧目复排热潮 包括北京人艺《骆驼祥子》 国家大剧院《风雪夜归人》 国家话剧院《物理学家》等作品 [2] - 复排作品涵盖话剧 昆曲 京剧 音乐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并非简单重现而是注重文化传承新篇 [2] - 经典作品具有强大艺术穿透力 能跨越时代触动观众心弦 成为行业持续复排的核心动力 [3] 创作方法与艺术创新 - 创作者需充分理解原作并注入当代之魂 搭建通向当代观众心灵的桥梁 [3] - 大胆运用现代舞台语汇为经典注入时代气息 如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采用新艺术形式与年轻演员碰撞 [4] - 通过实验探索意识改编世界经典 如李建军导演"后人类三部曲"创新手段探讨当代生活困境 [4] 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 - 采用"以戏育人"模式使表演技艺与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如北方昆曲剧院袁国良师承计镇华精准把握人物情感 [4][5] - 青年演员在前辈指导下研磨角色 延续戏剧表演精髓 如北京人艺《骆驼祥子》通过几代演员接力演绎 [4][5] - 院团实施专项人才计划 如北方昆曲剧院"振兴阔口行当"策略推动艺术守正创新 [4] 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 经典作品承载民族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 复排让沉淀智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力量 [5] - 经典如同镜子照见每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追问 让观众在思考中找到精神共鸣点 [3] - 复排潮流体现文化自信 彰显艺术创造活力 展现民族在传承中创新的文化自觉 [5][6] 经典创作理念演进 - 重排经典不满足于前人树荫 需学习经典观照现实 捕捉人性 探索艺术的精神内核 [6] - 应以真诚锐利目光审视时代 捕捉当代希冀与甘苦 用新艺术语言淬炼成型 [6] - 将经典薪火投入当下生活熔炉 锻造属于当代人的新经典 使经典从历史范本蜕变为时代心跳 [6]
暑期文旅市场热力全开 创新与经典并存撬动文化消费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6-25 06:49
传统文化演出市场升温 - 暑期北京各类传统文化演出不断"上新",老舍剧场和钟鼓楼成为重要演出场所,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 [1] - 曲艺舞台剧《小羊圈胡同》在老舍剧场开幕,融合5部老舍小说元素,结合京韵大鼓、快板等曲艺形式,展现京味儿文化 [3] - 北京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杨菲深度投入"虎妞"角色塑造,从服装化妆到台词全面提炼京味元素 [6] 经典剧目复排与创新 - 北京人艺启动"经典保留剧目恢复计划",1957年版《骆驼祥子》将于2025年7月复排,还原舞美灯光等经典原貌 [12] - 复排版《骆驼祥子》选用与原著角色年龄相仿的年轻演员,更贴近时代真实感 [14] -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运用AI技术融合多艺术形式,实现巴黎与敦煌的时空交织,进行文物保护活态化展示 [15] 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 - 钟鼓楼音乐会以"中国时间"为主线,融合琵琶古琴与钢琴大提琴,演绎福建南词、京西太平鼓等非遗项目 [9]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戏剧晚会汇集豫剧、歌剧、芭蕾舞剧等多元剧目,包括《红灯记》《黄河大合唱》等经典选段 [17] - 行业通过精品剧目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强化舞台艺术传播力 [19] 国有院团暑期演出布局 - 夏日演出市场升温,国有文艺院团推出多题材优质作品 [10] - 北京人艺、中国国家话剧院等机构通过经典复排与科技融合创新双线推进演出内容升级 [12][15]
静心阅读 充实成长之路(读书日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 2025-04-22 22:11
AI阅读工具市场发展 - 个性化荐书和梳理阅读大纲是AI工具为青少年阅读带来的主要便利 [2] - 约60%受访青少年担心AI工具会导致阅读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体系 [2] - 89.9%受访青少年认可深度阅读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2]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融合 - 数字阅读需与传统阅读结合以守住文化内核和素养 [2] - 数字时代需持久聚焦的主题阅读和经典文本反复阅读 [5] - 纸质文本的批注式阅读有助于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5] 阅读方法与实践 - 朗读法感受音韵之美 默读法便于思考 精读法适合钻研经典 略读法快速了解内容 速读法获取关键信息 [7] - 制定阅读计划并按比例阅读文学 科普 历史等不同类型书籍 [8] -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强调先有目标再读书 [10] 人文教育与科技发展 - 科学巨匠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人文底蕴对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4] - 西湖大学筹建通识教育中心覆盖文学 历史 哲学 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4] - 数字时代知识易走向片面化扁平化碎片化 但需严肃精准系统的知识 [5] AI工具的局限性 - AI仅是工具 其效果取决于使用者的素质和提问题的能力 [9] - 文学核心的感性特质和历史阅读的情绪连接无法被AI替代 [10] - ChatGPT对古籍解读能力有限 纸质阅读更立体深刻 [10] 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 阅读是想象力的重要源泉 可博采众长并形成个人思维判断 [3][4] - 阅读不仅获取知识 更在于获取智慧形成价值 [5] - 阅读滋养生命并汲取力量 如种子在合适时机遇到春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