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苗乡“村晚”奏响文化传承新曲
新华社·2025-08-29 20:27

文化传承与发展 - 松桃苗族人口占比近50% 拥有近200项各级非遗项目 "村晚"成为文化传承新载体[1] - 通过"村官说村""村货出村""一村一特""我爱我村"等环节展示民族文化并推广农特产品[2] - 已有170余项非遗通过"村晚"平台获得展示机会[8] 活动运营与参与 - 每周六晚固定举办 采用村民自编自导模式 县文化馆提供专业指导[2] - 设置村村PK赛 小组冠军赛 年度总决赛等多级赛事体系[2] - 累计近4000位村民登台表演 从被动接收文化服务转变为主动创作[8] 数字化传播效果 - 已直播近30场 单场最高观看人次达185万[8] - 抖音话题"松桃村晚"视频播放量达5.2亿次[8] - 数字化传播使"村晚"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8] 经济效益与就业 - 依托"村晚"带来的文旅热度 当地旅游消费等增加综合收入1200万元[8] - 解决上千人就业问题[8] - 黔东草海景区游客增量居全市第二[8] 人才引进与培养 - 通过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专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工作 如贵州师范学院舞蹈专业毕业生[4] - 年轻人直接承担重要职责 成长速度加快[4] - 基层工作人员管理能力通过活动组织得到显著提升[8] 社会凝聚力 - 村民参与度极高 如响水洞村90多位村民共同参演情景剧 涵盖3岁孩童到耄耋老人[6] - 活动促进村民矛盾化解 增强社区凝聚力[8] - 群众关注度持续升温 多个村寨已在筹备第二轮活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