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轻医美
icon
搜索文档
医美打工人:普通人碰医美,大多会后悔
虎嗅· 2025-06-12 06:00
行业现状与趋势 - 医美行业长期游走在光鲜与灰色地带之间,广告承诺的变美捷径与现实中高风险并存[2] - 行业术语频繁更替,从"玻尿酸"到"肉毒素",从"少女针"到"馒化针",反映消费者在焦虑中的反复试验[4] - 行业从业者指出"轻医美"并不轻,只是将风险包装得更温和[6] - 医美正渗透进普通人生活,但从来不是无风险的游戏[7] - 行业消费趋势从"整感十足"转向追求"妈生美","轻医美"渐成主流[16] - 抗衰成为热词,中年客户追求优雅老去,年轻女性从25岁开始抗衰几乎成行业共识[17] - 玻尿酸、水光针、光子嫩肤三类项目常年稳居销售榜前三[18] - 2024年行业两大热点是"馒化针"与"鼻修复",唇部手术悄然回潮[21] 产品与价格 - 2013年前后注射类项目价格普遍在1000至3000元之间[14] - 轻医美项目价格亲民:几百元玻尿酸、百元出头水光针、三四百元国产肉毒素[19] - 玻尿酸首次维持3至6个月,累积3~4次后每2至3年维护一次,肉毒素国产维持3至4个月,进口可达半年至一年[20] - 线上平台出现198元玻尿酸、298元肉毒针等低价项目,背后是药物稀释或使用低劣原料[27] - "韧带打发"本质是玻尿酸定点填充,每支售价上万,常规三到五支起跳[42] 行业风险与乱象 - 光电类仪器项目相对安全,最坏结果只是没效果,而注射类项目风险高,可能导致血管栓塞、组织坏死甚至失明[23][24] - 大型医美机构也使用没有合法资质的"三无产品",进口大牌与国产无名产品成本可能差十倍[26] - 存在"打包售卖"套路,机构先用正品药盒取信顾客,打麻药后偷偷换成三无产品[26] - 低价项目背后是药物稀释,如肉毒素从标准稀释2.5倍到4-5倍再分装[27] - 2024年有90后女孩因非法注射玻尿酸导致终身残疾[29] - 2024年天津35岁女子在黑医美工作室注射玻尿酸后死于肺动脉栓塞[39] - 2021年新疆19岁女孩在无资质整形手术中突发心跳骤停[39] 从业者与机构 - 医美医生收入可观,新人月薪过万,单个注射项目抽成两三百,经验丰富者月入五万以上[34] - 部分"明星医生"并非医学出身,有来自中医专业或护士转行[35] - 机构分为"直客型"和"渠道型",后者风险更高,通过压缩成本维持利润[47] - 有机构专门锁定30-60岁中高龄女性,销售人员扮演"知心亲人"推销三无产品[47] - 上游厂家定期邀请公立医院医生授课,内容涵盖面部解剖、安全评估等专业知识[49] 消费者行为 - 消费者对医美产品普遍缺乏了解,早期盲目追逐见效快、价格低[14] - 消费者投诉追溯困难,因在不同场所由不同操作者使用不同产品[30] - 2023年长春张女士因隆鼻手术被擅自更换材料,只能借助短视频平台维权[32] - 有消费者贷款做全脸整形,术后第三天仍在消肿期就要求退款[33] - 存在极端案例:一位女性进行两次吸脂、三次鼻整形、三次眼部手术甚至大拉皮手术[44] - 湖北女孩从隆鼻开始逐渐"馒化",即使尝试溶解酶也难以恢复最初模样[45] - 一位模特从微调下颌线开始,过量注射导致左脸严重淤青需紧急溶栓[46] 行业规范与建议 - 行业宣传口径从"立竿见影"转向"安全""维稳",反映消费者态度转变[50] - 建议消费者查医生真实学历背景,教育经历是最难伪造的标签[50] - 应寻找长期耕耘某一领域的专家,如"鼻专家"或"眼专家"[52] - 医美门槛降低,基础项目几百元可尝试,但需保持健康与理性判断[53]
弘则研究:重组胶原蛋白化妆品618电商销售情况调研
2025-05-28 15:1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化妆品行业、轻医美行业 - **公司**:珀莱雅、彩棠、可复美、毛戈平、红豆股份、完美、金波、欧莱雅、雅诗兰黛、兰蔻、赫莲娜、SK - II、海蓝之谜、韩束、薇诺娜、花西子、YSL、尚美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电商平台销售情况 - **整体表现超预期**:2025年618期间,天猫销售额增长约10%(内部预期4% - 6%),抖音增长超40%,京东和快手分别实现10%以上和15% - 20%的增长[1][2] - **销售时间分布**:2025年618促销提前一周,截至5月25日各平台完成主要成交量的55% - 60%,6月1 - 18日占剩余30% - 40%[1][3] - **平台未来预期**:天猫化妆品类目最终增幅预计不超10%,抖音大概率保持40%以上同比增长[4] 品牌表现 - **国际品牌主导**:化妆品电商领域国际品牌表现优于国货,抖音上赫莲娜、SK - II等国际品牌销售额超珀莱雅等国货,国货仅韩束、珀莱雅和完美勉强进前十[2][3] - **国货表现参差不齐**:韩束稍有回升,可复美排名下降且受舆情影响增速约30%,彩棠表现亮眼,销量显著回升[1][5][9] - **各品牌增速预期**:珀莱雅主品牌全年增速10% - 15%,彩妆部分可达70% - 80%;毛戈平618期间保持40% - 50%增长;红豆股份预计实现50%以上增长达2.5亿元左右[1][9][13][23] 产品销售情况 - **重组胶原蛋白化妆品**:销售出色,同比增长38%,618期间打折力度大但销量可观,面膜折扣后销量达数万件[1][14] - **香水产品**:市场表现低于预期,线上销量不佳,线下或稍好,预售阶段仅售不到100单,推广后总销量一两千单[1][15][19] - **护肤和彩妆线**:护肤线以鱼子酱面膜为主导,全年预计销售额近10亿,618预计贡献1.5 - 2亿;彩妆传统底妆是核心增长点,预计保持50%以上增长,全年销售额5 - 6亿,618有望破1亿[16][17] 轻医美赛道成分 - **胶原蛋白**:市场规模预计达2000多亿元,增速超50%,越来越多品牌进入,但技术门槛高,头部品牌利润空间充足[33][35] - **玻尿酸**:C端市场呈现下滑趋势,B端应用仅有个位数浮动[36] - **麦角硫因**:在微商体系销售良好,逐步向C端大众消费市场辐射,预计在大众护肤品类目占一席之地[3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可复美退货率**:去年抖音美妆退货率25% - 30%,今年多数品牌降至15%,国际品牌降至10%,可复美仍接近20%,受舆情影响实际成交额受影响[10] - **毛戈平目标客户群体**:25 - 30岁人群增长量最大,核心人群30岁以上占比从65%以上降至62%左右,30岁以下增至37%左右,但年轻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且复购率约25%[25][26] - **投流策略变化**:毛戈平增加20%以上投流预算,倾向商品卡转化和短视频种草,底妆和鱼子酱面膜投放多,香水线上推广力度小;可复美和完美日记大促依赖达播,可复美达播占比约70%,完美日记今年达播占比增加3% - 5%[27][28][41][43] - **618期间王婷直播占比**:今年618王婷直播占比超60%,去年为70%,达人直播整体占比仍超60%,抖音平台商品卡成交和腰部达人占比提升,头部达人比例下降[24]
【8点见】山东高密化工厂爆炸事故致5人死亡6人失联
央视网· 2025-05-28 00:49
工业与制造业 - 前四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加快恢复 [1] - 山东高密市友道化学有限公司一车间发生爆炸事故 造成5人死亡 6人失联 19人轻伤 [3] 商业与投资 - 国家级经开区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 [1] - 市场监管总局对持续保持良好信用的企业无事不扰 [1] 科技与创新 - 中国科学家王小云获2025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其密码学研究推动新一代哈希函数标准制定 [19] - 印度国防部批准五代战机研发项目 [4] 教育与文化 - 教育部深化整治中小学利用征订教辅及购买校服牟利等突出问题 [1] - 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对8省区文旅市场安全隐患开展暗访抽查 [1] - 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发布 包括中国龙新形象和千年王冠重现 [1] 医疗与健康 - 苏丹中部霍乱疫情严重 一周内致172人死亡 [6] 消费与零售 - "轻医美"行业乱象迭出 需强化全链条监管和建立"黑名单"信用惩戒机制 [14] 交通与旅游 - 宁波一村庄稻田中间设置停车收费杆 因曾有车主走小路逃费 [7] - 珠峰景区5辆车被砸 嫌疑人系精神病患者已送医 [8] 体育与娱乐 - 利物浦英超夺冠庆祝活动发生驾车撞人事件 导致50余人被送医救治 [4]
为颜值投资340亿?男性医美需求为何开始暴涨?
思宇MedTech· 2025-05-12 09:57
男性医美市场增长趋势 - 男性医美市场年增长率超过20%,2025年轻医美市场规模预计达2279亿元,男性占比近15%,对应市场规模约340亿元 [1] - 2023年男性医美消费支出同比增加27%,43%男性计划2024年增加医美消费,高于女性的29% [1] - 男性消费者数量相比2021年增长68%,相比2019年增长227%,增速显著快于女性 [1] 男性医美需求特点 - 毛发类和皮肤类项目最受男性青睐,包括植发、刷酸、光子嫩肤、水光针等,抗衰类项目如热玛吉、超声炮也受欢迎 [2] - 手术类项目中隆鼻和双眼皮手术较常见,抽脂塑形手术逐渐成为新趋势 [2] - 轻医美项目因效果非永久性、恢复期短更受男性青睐,光电类项目渗透率最高 [10][12] 市场驱动因素 - 职场竞争和社交媒体推动男性颜值焦虑,76%HR认为外形影响面试评价 [3] - 社交平台男性博主分享医美经历打消顾虑,部分行业如演艺、网红等将医美视为"职业刚需" [3] - 医美技术进步如"午餐美容"概念(Fotona 4D焕肤、黄金微针等)降低参与门槛 [4]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连锁医美机构开始单独布局男性医美业务,出现专门男性医美机构如嘉禾整形、九龙整形等 [4] - 植发产业链上游设备包括种植笔、种植刀及植发机器人,中游机构分公立医院和民营连锁机构 [7] - 民营植发机构第一梯队包括雍禾植发、碧莲盛和大麦植发,第二梯队有中德植发、熙朵等 [7] 细分赛道机会 - 植发市场2023年全球规模87.7亿美元,预计2024-2030年CAGR达9.1% [6] - 光电医美市场2022年规模521亿元(占非手术类53%),预计2025年突破1209亿元 [12] - 强脉冲光治疗设备国产化进展显著,已有140多款国产设备获批,价格显著低于进口设备 [13] 消费者画像 - 男性医美人群平均年龄约35岁,30岁以上占比70% [10] - 主要分为三类:陪同家人被建议改善的、95/00后年轻男性、40岁以上抗衰老中年男性 [14] - 典型消费者案例:上海月入1.5万男性年消费2万元医美(占收入1/8),追求社交自信提升 [15] 行业挑战与监管 - 传统观念限制男性对形象管理的投入,部分无资质机构低价吸引消费者导致医疗事故 [16] - 2025年将实施医美分级管理制度,要求手术类项目由主诊医师负责,药械追溯系统覆盖率达90% [16]
中国整形美容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3-24 06:29
行业定义 - 整形美容是通过手术、药物、医疗器械等医学手段修复和重塑人体外貌特征以提升美学表现的医学分支 [1] - 行业分为医疗美容(创伤性或侵入性治疗)和生活美容(非侵入性保养服务)两大类 [1] 行业分类 - 面部整形包括双眼皮、隆鼻、祛眼袋、丰唇等改善面部轮廓和五官形态的手术 [2] - 身体整形包括吸脂、丰胸、瘦身等改善身体曲线和比例的手术 [2] - 皮肤整形包括激光美容、光子嫩肤、微针美颜等改善皮肤质地的非手术项目 [2] - 私密整形和手部整形分别针对私密部位功能改善和手部形态美化 [2] 发展历程 - 现代整形医学起源于19世纪末 1896年德国医生完成首例鼻部重建手术 [4] - 20世纪50年代美容外科兴起 1962年美国实施首例硅胶隆胸手术 [4] - 21世纪亚洲市场快速发展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应用于行业 [4]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包括医疗设备、药品和材料供应商(如植入物、假体、激光设备) [6] - 下游应用于医疗美容机构、化妆品及保健品等行业 [6] 市场规模 - 2021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2179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2.4% [8]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4108亿元人民币 2024-2025年复合增长率17.2% [8] 细分领域表现 - 2021年非手术类医美市场规模752亿元人民币 [9] - 预计2025年非手术类市场规模将突破2279亿元人民币 复合增长率31.9% [9] - 2022年70%消费者选择非手术项目 30%选择手术项目 [10] - 光电类项目因无创抗衰特性市场份额略高于注射类项目 [10] 政策环境 - 2015年出台指导意见强调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 [11] - 2017年加强行业管理意见提出提高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措施 [12] - 2018年促进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强化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障 [13] 行业挑战 - 机构资质认证不全 存在无证行医和超范围执业现象 [13] - 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术后纠纷频发 [13] - 行业标准执行不力 非法产品和器械流通增加风险 [13] 发展前景 - 个性化需求增长推动市场多层次发展 [15] - 数字化三维模拟和微创技术提升安全性与精确度 [15] - 国际技术交流与本土经验输出促进行业水平提升 [15]
戚薇承认了!张檬哭求“别整容”!肉毒素频翻车,你还敢跟风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4 04:14
文章核心观点 肉毒素在医美领域虽受欢迎,但市场存在水货、假冒伪劣产品及商家“套路”消费者等问题,行业安全隐患大;随着多家企业加入,市场格局多元化,未来监管完善有望扩大正规市场规模,消费者选择医美项目需牢记“三正”并谨慎对待[4][22][28] 明星医美翻车案例 - 戚薇因注射肉毒杆菌过多,加上发烧脸部浮肿致“眼睛变形”,提醒粉丝医美要适度 [1] - 王灿注射肉毒杆菌缩减斜方肌厚度,引发全身过敏反应 [2] - 张檬因“馒化脸”后悔整容,称其毁掉演艺生涯 [2] - 娄艺潇过度填充苹果肌和尖下巴,被指“失去个人特色” [2] 肉毒素中毒情况 - 今年互联网上注射肉毒素引发中毒讨论增多,律所常接到中毒维权咨询 [4] - 中毒多因注射剂量过大或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市面上来源不明产品毒素浓度和效价无保证,轻微者有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 [4] 肉毒素市场水货问题 - 假冒、水货肉毒素产品以低价非法流通,销售量远超正规渠道 [4] - 非正规作坊生产肉毒素成本低、利润高,毒素浓度不确定,风险大 [8] - 非法走私是假冒伪劣肉毒素另一来源,安全隐患大 [10] 求美者被“套路”现象 - 代理商在社交平台推销肉毒素,下级经销商非法注射,用扮“VIP客户”等手段诱骗消费者 [12] - 经销商多无执业医师资格,美甲美睫店等也涉足,消费者接受上门服务维权举证难 [12] - 正规渠道肉毒素使用也有猫腻,机构低价引流,消费者可能中途加价 [13][20] 肉毒素市场竞争格局 - 2020年国内医美肉毒素产品市场规模39亿元,预计2025年达114亿元 [22] - 2020年前国内肉毒素市场“双雄并立”,后变为四家争霸,多家企业加入带来多元化竞争 [22] - 爱美客、四环医药、华东医药等企业在肉毒素领域有布局,有望重塑市场格局 [23][24] 产业发展及消费者建议 - 我国肉毒素监管严格,市场普及度初级,临床应用拓展和监管完善有望带来行业增长和正规市场扩大 [25] - 肉毒素中毒救治难,抗毒素紧缺,建议30岁以上年轻女性一年注射不超3次 [27] - 消费者选择医美牢记“三正”,核实机构和医师资质,关注产品本身,注射前建议皮试 [28][29] - 轻医美需按疗程治疗,肉毒素除皱效果有限,建议按剂量使用,勿轻信夸张宣传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