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icon
搜索文档
政策资本技术三重驱动 医药创新发展动能持续澎湃
证券日报· 2025-07-04 16:13
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趋势 政策支持 - 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构建覆盖研发、市场准入、临床应用、支付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 [1] - 202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进一步提升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 [1] - 7月初国家医保局与卫健委联合印发措施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并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2] - 国家药监局发布优化监管举措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如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发展 [2] 资本市场赋能 - 医药产业创新具有高投入(超10亿美元)、长周期(超10年)、高风险(成功率约10%)特征 [3] - 2024年6月证监会宣布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并发布增强制度包容性意见 [3] - 7月1日武汉禾元生物成为重启后首家适用第五套标准过会的生物医药企业 [3] - 目前20家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企业均属生物医药行业 2024年合计营收超140亿元同比增40% [3] 技术突破与国际化 - 迪哲医药自主研发的舒沃替尼成为首个中国独立研发在美获批的全球首创新药 [1] - 2024年中国药企达成超90笔海外授权交易(License-out)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 [4] - 行业正从"Me-too"向"First-in-class"及"Best-in-class"转型追求源头创新 [4] - 深化"产学研医"融合并将"满足临床价值"贯穿研发全过程 [4] - 推动技术标准、研发体系及商业模式全面与国际接轨 [4] 行业发展前景 - 覆盖基础研究、药物筛选、临床应用、资本支持、全球化布局的完整创新生态体系已成型 [4] - 医药产业进入"黄金时代"将催生巨大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4] - 中国医药产业在全球市场角色日益重要 [4]
★"第五套上市标准"蓄新能 科创板制度包容性不断提升
上海证券报· 2025-07-03 01:56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实施成果 - 科创板开板6年来已有20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 另有3家未盈利创新药企业通过红筹标准登陆 [1] - 第五套标准面向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 2024年证监会提出强化"硬科技"定位并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 [1] - 20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的公司中19家自研45款药品获批 全部实现核心产品上市或申请受理 2024年合计营收142.10亿元(+44.17%) 其中4家营收超10亿元 [1] 代表性企业商业化进展 - 迪哲医药2024年销售收入3.60亿元(+294.24%) 其高瑞哲成为全球首个PTCL领域JAK1抑制剂 [2] - 艾力斯从上市零收入到营收突破35亿元 核心产品伏美替尼助力2年5个月实现"摘U" [3] - 神州细胞2024年营收25.13亿元 安佳因市占率居同类第一 上市5年获批5个产品并建成完整生产线 [4][5] 资本市场赋能创新生态 - 君实生物通过科创板累计融资80多亿元 推动临床项目开展并与全球机构建立合作 [2][3] - 盟科药业募资10.61亿元投入抗菌药研发 形成"研发-转化-再研发"闭环 [5][6] - 科创板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高位 促进产学研结合及国际竞争力提升 [4][6] 制度创新对企业影响 - 第五套标准打破传统盈利限制 为研发阶段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如百济神州等红筹企业受益 [1][2] - 上市后企业银行评级提升 债权融资渠道拓宽 支持生产基地建设等资本开支 [5] - 制度推动企业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优先 实现发展逻辑重构 [6]
财务承压、专利缠身、研发迟滞,禾元生物叩关科创板“生死时速” | 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6-28 12:36
科创板上市进展 - 禾元生物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首家上会企业,拟采用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且核心产品进入II期临床试验的标准冲刺IPO [2] - 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7月1日审议其发行申请,市场关注其能否在财务压力和技术争议背景下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2] 财务表现与资金状况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339.97万元、2426.41万元、2521.61万元,但净利润持续亏损,三年累计亏损达-1.44亿元、-1.87亿元、-1.51亿元 [3][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37.88%,净利润下降64.38%,截至2024年末累计未弥补亏损8.51亿元 [3][4] - 货币资金从2022年末3.88亿元锐减至2024年末1.6亿元,两年半消耗近5亿元 [6] - 2024年短期借款达1000.78万元,长期借款1.84亿元较2023年翻倍,资产负债率从18.81%飙升至43.37% [7][8] 研发投入与管线进展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1亿元、1.59亿元、1.17亿元,叠加管理费用年均超5000万元加剧资金消耗 [6][8] - 核心产品HY1001(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大部分NDA审评,预计近期获批上市 [9] - HY1002 III期临床试验多次推迟,从原计划2024年Q3启动延至2025年底,上市时间维持2027年 [10] - 公司预测HY1001在2026年销售收入达4.44亿元,2030年增至15.67亿元,HY1002若2027年获批当年收入1.23亿元 [11] 技术争议与诉讼风险 - 涉及与美国VentriaBioscience的专利纠纷,2022年337调查终裁禁止其特定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在美销售 [12] - 2024年双方在特拉华州和堪萨斯州法院互诉,2025年案件合并审理尚未判决,争议涉及核心技术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13] - 公司称诉讼不影响HY1001药品在美研发销售,但专家指出可能面临核心技术控制权丧失或高额赔偿风险 [14]
皮海洲:管理层应尽快出台未盈利企业股东减持规则|立方大家谈
搜狐财经· 2025-06-26 23:27
政策动态 -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宣布将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推出"1+6"政策措施,重点提升制度包容性[1] - 政策核心亮点是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设立科创成长层作为未盈利企业专属板块[1] - 创业板同步启用第三套标准,北交所也在推进未盈利企业上市,形成三大板块同时接纳未盈利企业的格局[2] 未盈利企业上市现状 - 科创板自2018年设立以来已接纳54家未盈利企业上市,但2022年7月起收紧受理标准,2023年6月后进入停滞状态[2] - 新政策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纳入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1] - 允许在审未盈利科技型企业面向老股东开展增资扩股活动[1] 国际比较与政策意义 - 全球主要股市普遍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中国此举符合国际惯例[3] - 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被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3] - 该政策体现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支持[3] 潜在问题与监管考量 - 未盈利企业上市后可能面临股东过早减持问题,存在风险转嫁至二级市场的隐患[3][4] - 现行减持制度可能不适合未盈利企业特点,需建立差异化监管机制[4][5] - 建议将股东减持与企业盈利挂钩,要求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且正增长方可减持[5] - 若企业再次亏损,未减持股份应重新锁定直至恢复稳定盈利[5]
时报观察丨以制度适配激活科技创新基因
证券时报· 2025-06-26 00:21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 - 禾元生物科创板IPO申请将于7月1日上会 拟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 成为该标准重启以来首家上会企业 具有标志性意义 [1] - 科创板设立之初即允许无收入 未盈利企业通过"市值+研发"指标上市 但自智翔金泰上市后已两年未有企业采用第五套标准 [1] - 此次禾元生物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体现了科创板对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的包容 彰显了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导向 [1] 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意义 - 第五套标准是科创板制度包容性 适应性的重要体现 符合科创企业"研发投入高 盈利周期长 商业验证慢"的成长特性 [1] - 以新药研发为例 从实验室成果到商业化落地平均耗时10-15年 需持续投入数十亿元资金 期间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可或缺 [1] - 从美股科技"七巨头"成长轨迹看 亚马逊上市后第6年首次盈利 特斯拉上市后第11年才开始赚钱 短期盈利并非衡量科创企业价值的核心指标 [2] 资本市场估值逻辑变革 - 第五套标准从暂停到重启 有望推动资本市场估值逻辑的深层次变革 传统以净利润为核心的估值体系难以准确衡量科创企业的技术价值与成长收益 [2] - 未来"创新价值"将逐步成为市场共识 为企业创新提供"试错空间" 使其能借助资本市场获得长期资本支持 在试错中迭代技术 培育市场 创新发展 [2]
以制度适配激活科技创新基因
证券时报· 2025-06-25 18:17
禾元生物科创板IPO - 禾元生物科创板IPO申请将于7月1日上会 拟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 成为该标准重启后首家上会企业 具有标志性意义 [1]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允许无收入、未盈利企业通过"市值+研发"指标上市 但过去两年未有企业采用 此次重启体现制度包容性增强 [1] - 第五套标准契合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商业验证慢"的特点 例如新药研发需10-15年、数十亿元投入 [1] 科技企业成长规律 - 美股科技巨头如亚马逊上市6年后盈利 特斯拉11年后盈利 苹果、英伟达曾经历亏损阶段 证明短期盈利非核心指标 [2] - 技术壁垒、创新潜力与市场空间才是科技企业长期价值关键 传统净利润估值体系难以准确衡量技术价值 [2] - 第五套标准重启将推动估值逻辑变革 "创新价值"或成新共识 为企业提供试错空间和长期资本支持 [2] 科创板政策导向 - 禾元生物案例体现科创板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的包容 彰显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导向 [1] - 第五套标准是科创板制度适配性的重要体现 符合科创企业发展规律 有助于解决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痛点 [1]
机器人企业A股上市有了新路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5 11:45
政策调整背景 - A股市场收紧导致现金流差、融资节奏快的机器人企业转向港股上市,A股错失相关企业[1] - 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宣布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以40亿元预计市值门槛上市)[1] - 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及推出6项配套政策,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的包容性[1]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 - 该标准自2022年7月实质性暂停3年后重启,原为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上市路径(39家企业中20家为生物医药公司)[3] - 2023年6月智翔金泰上市后监管收紧,要求企业提供国家级科研背书或产业链验证[3] - 2024年2月至5月证监会多次发声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明确将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4][5][6] 科创成长层机制 - 定位:服务技术突破性强但未盈利的科技企业,机器人企业为重点对象[7][12] - 入层标准:未盈利企业自动纳入,调出条件为连续两年净利润≥5000万元或单年营收≥1亿元[7] - 风险标识:股票简称加"U",强制披露未盈利原因及风险声明[7] - 投资者管理:个人投资者需签署专门风险揭示书[8] 6项配套改革措施 1. **机构投资者试点**:对第五套标准企业引入资深机构投资者作为审核参考,建立黑名单制度[9][13] 2. **IPO预审机制**:允许企业秘密提交申报文件,缩短审核周期[10][14] 3. **扩大适用范围**:新增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适用第五套标准[10][15] 4. **增资扩股便利**:允许在审企业向老股东定向融资用于研发[10] 5. **再融资优化**:放宽战略投资者认定,支持上市公司并购整合[10] 6. **投资工具丰富**:增加科创板ETF期权品种,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11] 行业影响 - 政策直接利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12][15] - 证监会强调科创成长层可集中管理未盈利企业风险,同时增强制度包容性[12] - 改革旨在解决科技型企业转盈利周期长的问题,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效能[12][15]
重启五套标准,一级医药市场熬过至暗时刻?
搜狐财经· 2025-06-19 08:16
科创板改革政策 - 中国证监会宣布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发行上市,并将在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1] - 科创成长层的设置旨在精准服务技术突破大、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的优质科技企业,同时强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3] - 改革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仅针对第五套标准企业开展小范围试点,机构入股情况作为审核参考而非新上市条件 [5] 第五套标准调整 - "新五套"转换考核维度,以长期价值共识对冲短期亏损风险,为研发投入高峰期但未形成稳定营收的创新企业提供差异化上市通道 [3] - 适用范围从生物医药扩展到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具体细则尚未出台 [7] - 支持在审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向老股东增资扩股,解决此前申报期间融资受限的问题 [7] 生物医药行业影响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是生物医药一级投资常见退出路径,其重启有望提高一级市场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意愿和风险偏好 [1] - 2019-2021年生物医药投融资热度持续走高,2021年总金额达340亿美元,但2022年回落至156亿美元,2023年进一步降至109亿美元 [8] - 20家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IPO及增发募资总额485.31亿元,其中2020年募资192亿元,2021年47.25亿元,2022年199.33亿元,2023年46.73亿元 [8] 市场预期与执行 - 短期内生物医药行业可能以消化在审的六家企业为主,未来预计保持每年1-2家上市节奏 [2] - 政策扩大适用范围但创新药领域仍受益,未盈利医药企业重拾关键上市通道可能撬动社会资本涌入 [9] - 需警惕政策与市场情绪共振引发的局部过热风险,参考港股18C规则下部分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后高估值或破发压力 [9]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
搜狐财经· 2025-06-18 23:16
【深圳商报讯】(记者 陈燕青)6月18日,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将在科创板重 启未盈利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同时扩大第五套标准范围,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这意味 着未盈利企业IPO将提速。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是2019年设立科创板时推出的创新性制度安排,旨在支持尚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 性的科技企业上市。吴清表示,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 者权益保护,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 具体来看,"1"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更加精 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持续研发投入大、商业前景广阔的优质科创企业,在强化信息披露、加强投资 者适当性管理方面作出安排。"6"就是在科创板推出6项措施,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制度,面向优 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在审的未盈利企业对老股东开展增 资扩股活动,完善科创板公司再融资制度和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增加科创板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 等。 去年6月19日,证监会发布的"科创板八条"提出,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 ...
金融助力科创,涌现更多“DeepSeek时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7:48
科创板深化改革政策 - 中国证监会宣布推出"1+6"政策措施 更加精准服务技术突破大 商业前景广阔 研发投入高的优质科技企业 [1] - 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 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 支持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 [1] - 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达588家 总市值6.80万亿元 成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集地 [1] 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历史与现状 - 第五套标准是2019年设立科创板的创新制度 支持未盈利但高成长的科技企业 [1] - 2023年6月后采用第五套标准的IPO实质性暂停 2024年"科创板八条"明确支持硬科技企业 2025年已有4家未盈利企业IPO申请获受理 [2] - 资本市场提供从风险投资到上市融资的全链条服务 满足企业不同阶段需求 [2] 风险资本与科技企业发展 - 风险资本在科技产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但2023~2024年美元风险资本流入减少 国内IPO收紧影响创投机构退出 [3] - 当前人工智能 生物科技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蓬勃发展 需要构建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3] - 应吸引社保基金 保险资金 产业资本等参与私募股权投资 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 [3] 科技初创企业与资本市场 - 互联网革命期间成长的巨头多由美元资本投资并在境外上市 高盛中国十大民营上市公司中一半是互联网公司 [4] -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 科技初创企业遍地开花 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提升有助于金融资源助力科技创新 [4] - 资本市场应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成为未来巨头 实现科技创新事业跃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