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运营

搜索文档
“Made in China”到“Brand from China” 中国潮玩开启双向对话
北京商报· 2025-05-25 14:20
行业趋势 - 中国潮玩品牌正从"Made in China"向"Brand from China"转型,成为出海重要力量 [1] - 中国文化IP出海从"试水期"进入"破圈期",未来将向体系化运营、文化对话和技术融合方向发展 [9] 泡泡玛特表现 - LABUBU系列2024年创收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成为现象级爆款 [3] - 2024年东南亚地区营收24亿元,占海外总收入47.4%,增速达618.1% [3] - 2025年一季度整体营收同比增165%-170%,其中国内增95%-100%,海外增475%-480% [4] - LABUBU 3.0系列发售引发全球抢购潮,泡泡玛特App登顶美国App Store购物榜并单日跃升114位至总榜第四 [3] 泡泡玛特全球化策略 - 牵手全球设计师针对不同市场定制IP,如无表情MOLLY和泪滴主题CRYBABY引发情感共鸣 [6][8] - 营销上结合统一节点与本地节日,渠道采用"旗舰店+机器人商店+电商平台"组合拳 [6] - 在越南设两家工厂,整合韩国与中国香港供应链实现属地化生产 [6] - 通过数据驱动评估新市场,按"由近到远"原则先进入文化相近的东南亚,再拓展欧美 [8] 其他企业动态 - 卡游推出原创IP《卡游三国》卡牌亮相巴黎,与孩之宝合作推出多语言版《小马宝莉》卡牌在日韩东南亚热销 [4] - 名创优品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加速海外扩张,2024年全球门店达7780家(净增1219家),其中海外3118家 [7] 成功要素 - IP本土化设计结合全球化叙事,如LABUBU通过直耳獠牙形象打破文化壁垒 [3][6] - 利用社交媒体与网红合作推广,如Instagram、TikTok等平台 [6] - 构建"区域总部统筹+本地团队授权"的管理架构确保运营效率 [6]
拉美电商内卷突围指南:5月22日深圳峰会,第一站引爆爆品与策略革命
财富在线· 2025-05-13 08:50
拉美跨境市场2.0时代新格局 - 拉美电商市场以30%增速颠覆跨境格局,政策高压下巴西取消50美元免税、墨西哥加税19%,依赖拆包避税的卖家批量出局 [1] - 合规玩家通过本土仓+税务代扣实现利润逆涨50%,消费需求升级显著:美妆溢价达成本价10倍、智能家居增速200%、汽配复购率60% [1][3] - TikTok拉美1.5亿用户流量井喷,3美元视频可撬动百万曝光,社交电商转化率碾压传统平台3倍 [1][5] 选品策略与数据化运营 - 巴西美妆售价达成本价10倍、墨西哥智能家居增速200%,需通过BI工具分析200万条实时搜索数据锁定健康个护、户外运动等蓝海品类 [3] - 本土化设计关键:巴西偏好亮色设计、墨西哥重视节日礼盒,需结合消费者偏好快速打样响应爆款需求 [3] - 亚马逊、美客多、SHEIN、TikTok将分享"本土化改良+关键词布局"定价策略,利用价格带分布和搜索词热度避开红海竞争 [3] 合规化运营与流量裂变 - 巴西关税新政使合规成本飙升30%,但本土仓+税务代扣模式仍可实现利润逆涨 [5] - TikTok拉美1.5亿用户流量红利下,本土账号获平台倾斜,3美元爆款视频公式可低成本撬动自然流量 [5] - 社交电商转化率超传统平台3倍,需构建政策套利+流量矩阵的运营体系 [5] 物流全链路风控升级 - 巴西海关要求平台代扣代缴增值税,物流商价值从基础运输转向全链路风控,需解决丢件率和成本问题 [6] - 2024年圣诞物流灾难凸显拉美海关政策收紧背景下,需选择具备全链路风控能力的物流服务商 [6] 峰会资源与平台赋能 - 六大平台联合拉美专家分享最新政策数据,圆桌论坛聚焦行业痛点破局思路 [9] - TikTok Shop首曝拉美流量方法论,美客多解读0风险回款政策,提供支付/ERP/物流一站式解决方案 [10] - 专属资源包包括墨西哥物流抵用券1000元、美客多运营地图、本土开店抵用券等实战工具 [11]
TikTok跨境电商真能躺着赚美金?
搜狐财经· 2025-05-07 11:33
TikTok跨境电商市场现状 - 2025年TikTok全球用户预计突破30亿 美区客单价达45美元以上 但新手阵亡率高达80% [3] - 杭州下沙大学生团队跟风销售指尖陀螺 三个月亏损30万元人民币 [3] - 90%培训机构存在教学缺陷 典型问题包括无差异化选品和基础课程重复 [4] 培训机构对比分析 - 普通机构课程仅覆盖剪映基础操作 服务时间为朝九晚五 缺乏实战支持 [5] - 隆鑫出海提供24小时应急通道 配备海外律师团 学员可参与真实千单项目实战 [5] - 东莞宝妈案例显示 转投隆鑫后专攻庭院工具品类 实现月利润1.5万美元 [5] 核心运营策略 - 错峰打法聚焦冷门品类 包括利润率400%的庭院智能工具和复购率68%的助老产品 [5][7] - 物流时效从15天缩短至3天 退货率下降40% 新手可获专属运费补贴至每单3.2美元 [5] - 平台流量扶持政策包括新店前三月曝光量增加300% 满20美元包邮使转化率提升50% [7] 本土化运营关键 - 英国市场采用开箱测评结合英式幽默 日本市场主打工匠精神内容 东南亚推行砍价直播模式 [9] - 达人带货佣金比例高达25% 创作者联盟机制显著提升销售转化 [7] 培训机构选择标准 - 隆鑫出海学员平均45天实现回本 合同明确90天不出单全额退款条款 [9][10] - 部分机构存在伪造流水数据行为 广州某机构曾用PS篡改后台数据 [9] - 税务合规性差异显著 隆鑫直接配备海外律师 其他机构学员曾因VAT问题被罚24%预留金 [9] 选品与供应链建议 - 大码婚纱品类受益于欧美38%肥胖率 形成蓝海市场机会 [7] - 新手应优先使用官方虚拟仓 避免囤货风险 机构提供5000+爆款供应链支持 [10]
我们真的会有全民出海潮吗,已经走到了哪一步?
虎嗅· 2025-05-07 08:17
出海收入增长 - 202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海外收入突破3.8万亿,与2018全年持平,6年内翻一番[1] - 海外收入历史上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占总收入13.8%,同比增长近10%[4] - 国内市场持续低迷,2024年国内收入出现10年来首次负增长,境内外收入增长差接近10%[5] 全民出海潮信号 - 境内外收入增长交叉信号出现,类似日本1993年全面出海潮启动前的情况[3] - 国内内卷国外增长的态势刺激企业大规模出海,制造业黄金10年机遇期形成(2024-2034)[6][13] - 汽车与设备为主的装备业占制造业对外投资50%以上,东盟10国占比接近4成[15] 制造业出海 - 制造业对外投资存量突破3000亿美元,为金融零售服务外第一大品类[14] - 年度投资流量持续保持在250亿美元以上,基本恢复至2016-2017年水平[14] - 比亚迪成立东南亚萨瓦迪卡研究院,标志本土化运营进入新阶段[18] 文化出海进展 - 泡泡玛特海外员工占比17%却贡献50%收入,名创优品上半年海外净利润翻倍[24] - 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爆火,文化出海进度明显快于日本同期[25] - 东南亚文化重叠+新媒体传播效率提升,加速品牌文化融入[26] 就业市场影响 - 海外中国籍雇员200万,仅为中小企业数量1.3%,日本比例达14%[20] - 出海招聘岗位86%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超半数需5年以上工作经验[20] - 文化出海将带动文科红利,类似日本2005年后文科就业率反超理科的现象[26][27] 历史对比 - 日本制造业出海黄金期为10年(1994-2004),中国对应阶段为2024-2034[10][13] - 日本文化出海滞后产业出海15年,中国首次出现产业与文化双红利叠加[24][25] - 日韩出海均遭遇打压,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或创造更大红利窗口[29][30]
极星汽车与星纪魅族光速“分手”吉利“断臂求生”战略收缩
新浪财经· 2025-04-16 09:32
极星汽车与星纪魅族终止合作 - 极星汽车与吉利旗下星纪魅族宣布终止合资业务,极星收回分销权并独立运营中国市场业务 [1] - 2023年6月双方成立合资公司"极星时代科技",目标打造"智能座舱+销售网络"闭环生态,但合作仅维持一年半 [1] - 市场认为极星在华败退主因包括产品竞争力缺失、渠道与服务短板、管理层动荡 [1] 极星汽车在华市场表现 - 2024年极星在华销量仅3100辆,2025年1-2月跌至119辆,远低于吉利预期 [3] - 2025年一季度极星全球销量12304辆(同比+76%),但70%依赖欧洲市场,中国贡献微乎其微 [3] - 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扩大至5 41亿美元,累计亏损超20亿美元,股价较上市初期暴跌90% [3] 吉利集团战略调整 - 吉利加速整合旗下品牌,关闭极越、收缩几何,资源向极氪、银河倾斜,极星因定位模糊被边缘化 [3] - 极星中国生产基地从四座缩减至三座(台州、宁波、重庆),成都工厂2024年关闭 [3] - 极星3/4/7分别转至美国、韩国、欧洲生产以规避关税壁垒 [3] 星纪魅族转型动向 - 2024年换帅苏静后重心转向AR眼镜、智能穿戴及中东市场,与极星协同效应减弱 [3] - 搬迁至深圳并引入前小米高管刘毅,显示其与吉利汽车业务绑定意图转向轻量化运营 [3] 极星未来产品规划 - 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800V平台极星5及欧洲产极星7,目标年均销量增长30%-35% [4] - 产品迭代速度落后中国新势力,欧洲以外市场品牌认知度薄弱 [4] - 公司面临本土化失灵、成本控制不力、品牌定位模糊等新能源转型典型挑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