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

搜索文档
四川甘孜康定市: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跑出产业升级“加速度”
中国经济网· 2025-06-20 09:00
乡村振兴人才战略 - 康定市通过"才智赋能产业"策略培育"新农人",构建"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生态 [1] - 全市村集体经济实现"村村破万",其中18个村突破百万、1个村突破千万 [1] 特色旅游经济 - 返乡青年扎西动珠在塔公草原开设"风马咖啡",年销咖啡超6万杯,净利润突破136万元 [2] - 开发青稞咖啡、酥油咖啡等特色饮品,计划在川西旅游环线拓展直营店 [2] - 康定市年均发放创业补贴近200万元,通过七项措施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2] 科技驱动农业转型 - 450亩仙人掌种植基地采用"政府主导+人才领衔+科技赋能"模式,联合高校开展技术攻关 [3] - 无籽仙人掌品种培育技术及配套设备使产品附加值提升数十倍,合作社年均利润达50万元 [3] - 康定打造仙桃产业集群,实现从种植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升级 [3] 青稞产业升级 - 万亩青稞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入5名省级专家,完成5个品种培育并推动种植智能化 [4] - 开发青稞饼干、花生酥等25类加工产品,带动260户群众户均年增收近4000元 [4] - 产业园2024年跻身四川省三星园区,通过产才融合推动传统农业转型 [4]
邮储银行为安徽宣城“文房四宝”产业注入金融“活水”
中国青年报· 2025-06-11 11:51
邮储银行对宣城文房四宝产业的金融支持 - 邮储银行旌德县支行每月定期上门为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惠企服务,了解资金需求并办理贷款业务[1] - 2022年邮储银行为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提供200万元科创小企业贷款,支持其研学旅游新业态发展[1] - 邮储银行宣城市分行2025年一季度已发放文房四宝产业相关贷款超5000万元[6] 宣城文房四宝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宣城市文房四宝企业超500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3] - 当地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产业振兴赋能非遗保护传承[3] - 行业面临机械化生产冲击及年轻人才短缺等挑战,企业通过建设展示空间等方式吸引公众关注[4] 重点企业案例 - 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试水文房四宝研学活动,通过银行资金支持实现业务拓展[1] - 安徽曹氏宣纸有限公司(原紫金楼宣纸厂)为故宫文物修复定制专用宣纸,其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3] - 曹氏宣纸2019年获邮储银行30万元贷款用于采购青檀皮,2020年洪水灾害后再次获得贷款支持[3] - 曹氏宣纸2024年在银行支持下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宣纸展示空间[4] 金融服务创新 - 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为宣城文房四宝产业定制"文房四宝产业服务包"[6] - 服务方案精准对接原材料采购、非遗技艺研发、文创开发等核心环节[6] - 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解决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创新等环节的融资难题[6]
【道中华·银川行】“共学、共事、共乐” 民族团结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央视网· 2025-06-05 02:26
经济发展与产业振兴 - 闽宁镇通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1] - 闽宁禾美电商帮扶车间是宁夏首个电商主题扶贫车间 采用线下超市与线上直播结合模式 日订单超2000单[1] - 通过"以工代训 订单培训"培育出"闽宁巧媳妇"创业团队 带动周边群众就地就业创业[1] 电商运营模式 - 线下开设"巧媳妇创业超市" 线上开展直播带货业务[1] - 电商产业模式推动各族员工共享发展成果[1] 民族团结与企业文化 - 车间员工每日共同工作生活 形成平等包容 团结互助的氛围[1] - 公司资助困难职工 奖励员工子女升学 强化"家"的理念[2] - 员工关系发展为无话不说的朋友关系 促进民族深度交融[2] 战略发展方向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创建[2] - 公司六年运营期间实现员工共同成长[1]
揭阳市惠来县让东港的农产品从“好品质”走向“好品牌”
中国发展网· 2025-06-04 09:11
苦瓜种植产业现状 - 惠来县东港镇新村拥有1200亩苦瓜种植基地,亩产可达6000~10000斤,收购价稳定在每斤3元 [1] - 东港镇土壤富硒、水质优良,培育出的油绿苦瓜肉厚、苦度适中,单个最重可达1斤,深受市场欢迎 [1] - 强村公司与广州永昌顺果品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搭建产销一体的农业产业链,产品直供大湾区市场 [1] 产业链延伸与增值 - 通过精细分级筛选,一部分苦瓜直供高端市场,另一部分加工成苦瓜茶、苦瓜干等产品 [1] - 强村公司拥有80多亩育苗实验地,实验培育百蜜百香果、千禧圣女果和多种优质番薯品种 [2] - 计划明年建成80亩农副产品集散地,配套冷链物流设施,进一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2] 产业发展规划 -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努力构建从种植到品牌、渠道的闭环 [2] - 让东港的农产品从"好品质"走向"好品牌" [2]
全国媒体看屯昌采风活动探访特色产业和医疗发展
海南日报· 2025-05-28 02:19
特色产业发展 - 屯昌县引进海南澳笠农牧有限公司建立全省首个湖羊规范化养殖基地 存栏量从500多只增至6000多只 预计2023年底将达1.5万只 [4] - 湖羊养殖获得科技支持 包括"澳湖一代"品种选育和肉质改良 基地入选国家级科技小院 并挂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肉羊实验基地 [4] - 南熙咖啡产业采用"镇属国企+咖啡私企+村集体+农户"模式 盘活闲置校舍改造为加工厂 体验门店增至3家 近期将竣工投用咖啡休闲农庄 [5] - 南熙咖啡通过二、三产业反哺一产 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 并为村集体带来每年数十万元产业分红 [5] 医疗发展 - 屯昌县人民医院年门诊量从22万余人次增至26万人次 单次候诊时间从35分钟降至15分钟 单次诊疗费用降低约20元 [6] - 医院引入20余名省级医疗专家及骨干驻点接诊 涵盖全科医学、急救、心血管科等多个领域 [6] - 中医理疗科开设夜间诊室 每周接诊20-30名患者 治疗颈肩腰腿痛及中风等疾病 [6]
【环球财经】尼日利亚拟重设行业监管机构 计划振兴可可产业
新华财经· 2025-05-27 12:51
尼日利亚可可产业振兴计划 - 尼日利亚政府推动立法设立国家可可管理局(NCMB)以重振可可产业 该机构将负责监管整个行业 [1] - 设立进程始于2022年8月成立的国家可可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行业利益相关方和农业部官员组成 旨在制定振兴战略并恢复可可作为重要出口商品的地位 [1] 产业现状与挑战 - 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包括病虫害防治体系薄弱 种植园老龄化 从业者年龄结构失衡 资金支持不足 缺乏统一监管标准 [2] - 尼日利亚可可产业因石油经济崛起而式微 农业出口被政策边缘化 缺乏激励机制和政府支持 尤其在价格波动年份表现明显 [2] - 原产可可因质量参差不齐被迫折价销售 反映行业标准不统一 [2] 市场表现与机遇 - 全球可可价格过去三年累计暴涨约400% 期货合约价一度突破每吨1.2万美元历史峰值 [2] - 尼日利亚可可出口额2023至2024年间跃升逾七倍 达到2.7万亿奈拉(约合17亿美元) 受益于国际需求旺盛和本国货币贬值 [2] - 2023-2024产季可可产量突破30万吨 当前产季有望实现更大丰收 [3] - 国际可可组织(ICCO)预测市场可能出现供应过剩 但价格大幅回调可能性较低 3月伦敦市场近月合约均价为每吨8100美元 纽约市场为每吨8055美元 [3] 产业转型与竞争 - 新生代农户投资建设现代化种植园 采用三年即可挂果的早熟品种 [4] - 政府计划通过国家可可管理局与加纳 科特迪瓦等主要生产国直接竞争 [4] 经济多元化背景 - 尼日利亚政府因石油产量和价格低于预算预期 将可可视为未来出口收入的潜在驱动力 [5]
小蒜头”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新华日报· 2025-05-12 21:00
产业发展 - 宿羊山镇以大蒜产业为核心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涵盖种植 深加工 贸易 研发 市场服务等全产业链 [5] - 大蒜产业带动食品加工 冷链物流 金融等关联产业发展 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1] - 2023年新建大蒜冷链物流中心项目总投资4.5亿元 建成后年加工存储大蒜20万吨 交易量超100万吨 [4] 技术创新 - 建立产学研平台包括1个院士工作站 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 3个省级中心 引进20余名硕士专职研发 [4] - 收集150份种质资源 培育"邳州白蒜1号"等6个新品种 其中新品种产量比常规蒜种高10%-15% 干蒜亩产达2700斤 [2] - 龙头企业年加工黑蒜4300吨 开发黑蒜醋 黑蒜口服液等7000吨精深加工产品 [4] 标准化建设 - 制定《邳州净蒜收购规范》全国团体标准 规范收购规格检验包装流程 [3] - 建成32家绿色生产基地 认证15个绿色农产品 18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 [3] - 多家企业获得FSSC BRC GAP ISO9001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3] 品牌影响力 - "邳州白蒜"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受欧盟保护 [4] - 全国商超年销售邳州净蒜80万吨 大蒜网络零售额达7亿元 [5] - 通过直播电商展销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 [6] 经济效益 - 全产业链增收模式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近10万元 蒜农年工资性收入增长超4000元 [5] - 国家级龙头企业黎明食品等推动产业从农产品贸易向保健品 医药领域延伸 [4] - 通过村企联建 直播带货等多元化方式壮大集体经济 [7]
五位第一书记的乡情笔记(守望·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5-06 21:59
产业振兴 - 山东省东营市史口镇西高村通过种植富硒红薯实现差异化竞争,价格比普通红薯高出15% [9] - 驻村第一书记张贝贝通过直播销售红薯,累计开展103场直播,销售10万余斤,销售额超过40万元 [9][10] - 重庆市涪陵区二渡村发展研学文旅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 [11][12] 人才振兴 - 重庆市涪陵区二渡村吸引12个年轻创业团队共43人返乡,改善村干部老龄化问题 [11][12] - 大学毕业生练珍金回乡担任村党委委员,负责农业公司运营,优化班子结构 [11] - 创业团队宁恩东返乡打造研学基地,吸引游客并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11][12] 文化振兴 -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组建"1867"歌舞队,旅游旺季单日最高收入超千元 [14] - 黎苗童声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并在多地标景点进行"快闪"表演 [14] - 2024年毛纳村实现旅游收入851万元,文旅融合成效显著 [14] 生态振兴 - 云南省砚山县维摩彝族乡长岭街村种植2300株绿化苗和1400株经济林果苗木,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16][17] - 驻村第一书记潘薏珊推动村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提升森林覆盖率 [17] - 通过退耕还林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当地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16] 组织振兴 - 江西省横峰县童家村设立"老管热线",全天候受理村民咨询、求助和纠纷调解 [20][21] - 探索"香樟树下说家事"治理模式,组织群众座谈解决矛盾纠纷 [21] - 驻村第一书记管仲贵推动和美乡村项目,改善村庄基础设施 [19][20]
国企担当 土地赋能 土地熟化助力“振兴罗庄 重回千亿”战略
齐鲁晚报网· 2025-04-30 03:50
土地熟化成果 - 累计推动1519亩沉睡土地重新利用 [1] - 完成原佳贝特地块112亩土地熟化 成功招引32亿元投资项目 [1] - 对原佳宝地块292亩进行土壤污染调查 支持多个项目落地 [2] 重点项目案例 - 原苏科智能制造产业园217亩地块转型为粮食物资储运加工基地 今年3月已开工 [1] - 瑞德利超薄超强电池隔膜项目投资32亿元 被列入2025年省重大项目 [1] - 天环膜结构 旗悦新风 绿临电池回收和瑞德利二期等项目通过生态修复落地 [2] 运作模式创新 - 采用"政策资金+国企托底"模式化解历史遗留补偿问题 [1] - 同步推进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 土地熟化和群众安置三线攻坚 [1] - 联动区粮食物资储备库搬迁需求 优化功能布局 [1] 战略意义 - 将闲置土地从"历史包袱"转变为"发展引擎" [2] - 助力实现"振兴罗庄重回千亿"战略目标 [2] - 通过土地要素改革为产业转型筑牢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