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振兴
icon
搜索文档
秦巴深处绘田园新卷——“走读中国”11国记者沉浸式感受中国乡村振兴生态实践
环球网· 2025-09-19 08:09
项目运营成效 - 草池湾田园综合体自2023年10月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6.8万人次 [5] - 项目实现旅游收入达320万元人民币 [5] - 通过"朱鹮-稻鱼"共生系统使有机种植区亩均产值提升超5000元 [4] 生态发展模式 - 项目通过生态保护与系统治理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 [4] - 科学规划朱鹮保护核心区、有机种植区、民宿康养区及农耕文化体验区四大板块 [5] - 形成既能吸引游客体验宁静氛围又能欣赏美景品尝有机食品的智慧乡村模式 [2] 社会影响力 - 国际媒体团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体验中国乡村振兴生态实践 [2][7] - 项目被外国记者称赞为未来乡村发展典范 [2] - 全国首个朱鹮主题咖啡厅"朱鹮日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展示窗口 [6]
荒山变“金山” 海外华媒点赞周宁家庭林场的生态实践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1:34
核心观点 -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通过黄振芳家庭林场示范带动 实现从生态修复到绿色产业发展的转型 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案例 [1][3][5][7] 生态建设历程 - 1983年黄振芳贷款8万元开垦荒山 三年造林1207亩成为周宁县造林大王 [3] - 从一家种发展到家家植 后洋村林地面积扩增至7307亩 [3] - 周宁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96% 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 [5] 经济发展成效 - 后洋村探索林养林种林游融合新模式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7.39万元 [5] - 周宁县培育300多家黄振芳式经营主体 带动2600多户个体种养户 总产值超3亿元 [7] - 2024年周宁县地区生产总值116.93亿元 同比增长5.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07元增长6.3% [7] 产业模式创新 - 林场采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魔芋茶叶等作物的"以短养长"模式 [3] - 发展林下经济 黄传融仅蜜蜂养殖年收入达十余万元 [5] - 以林花茶薯为核心产业 推动生态佳迈向生态+发展路径 [7]
重庆废弃矿山成“生态绿洲”:崖壁披绿装,矿坑变果园
中国新闻网· 2025-08-18 01:46
公司业务转型 - 公司从采石业务转型为生态旅游和民宿运营 成功将废弃矿山改造为生态绿洲和景区[1] - 公司通过民宿业务实现年营业额超500万元 同时接待400人就餐 并吸纳近30名村民就业[2] - 公司通过售卖土特产和带动村民增收 实现从废弃矿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2] 生态治理模式 - 公司采取山体复绿 土壤改良和水源涵养等系统性治理措施 将300亩矿坑改造为果林环绕的生态绿洲[1] - 公司打造还矿山为青山变矿区为景区的生态治理模板 实现春季花海和夏季果园的景观效果[1] - 公司通过废弃矿山+特色民宿模式 形成餐饮娱乐与住宿休憩功能分区的互补业态[2] 产业协同发展 - 当地政府新建乡村体育场和多功能乡村驿站 通过村BA村晚等活动促进文旅融合[2] - 公司通过加强产业融合和形成群落经济 延长产业链条并促进多元消费[2] - 民宿管家培训学校将开展服务技能和运营管理等专业培训 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3] 可持续发展成效 - 公司实现生态修复+艺术赋能+乡村文旅的生态振兴之路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共同富裕[3] - 游客年访问频次达十多次 消费不高且提供免费图书室和篮球场等配套设施[2] - 民宿产业配套包括季节性瓜果采摘和柴火鸡等餐饮服务 增强客户粘性[2]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经济日报· 2025-08-06 22:31
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 -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有力支撑 [1] - 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1] - 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福祉,关系乡村可持续发展 [1] 当前挑战与治理方向 -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仍面临挑战:围湖造田、过度养殖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尚未根除,部分农村"脏乱差"面貌未根本改变 [2] - 生活垃圾与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一些地方整治标准不高、推进力度不够 [2] - 必须着力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扎实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修复 [2] 系统治理与价值转化 - 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科学有序的空间布局体系 [2] -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修复、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 [2] - 以"美丽生态"催生"美丽经济",将田园风光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 [2] 因地制宜与精准施策 - 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人文传统,聚焦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3] - 既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也不回避"脏乱差"的现实问题 [3] -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每一项整治措施都贴合乡村肌理、契合农民期盼 [3] 长效治理与战略定力 - 生态环境改善非一日之功,需以"钉钉子"精神抓常抓长 [3] - 从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到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再到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每一步都必须稳扎稳打 [3] - 浙江"千万工程"二十余年久久为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例证 [3] 生态宜居与可持续发展 -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关乎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4] - 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4] -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系统治理、因地制宜、久久为功,才能筑牢美丽中国建设的乡村根基 [4]
五位第一书记的乡情笔记(守望·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5-06 21:59
产业振兴 - 山东省东营市史口镇西高村通过种植富硒红薯实现差异化竞争,价格比普通红薯高出15% [9] - 驻村第一书记张贝贝通过直播销售红薯,累计开展103场直播,销售10万余斤,销售额超过40万元 [9][10] - 重庆市涪陵区二渡村发展研学文旅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 [11][12] 人才振兴 - 重庆市涪陵区二渡村吸引12个年轻创业团队共43人返乡,改善村干部老龄化问题 [11][12] - 大学毕业生练珍金回乡担任村党委委员,负责农业公司运营,优化班子结构 [11] - 创业团队宁恩东返乡打造研学基地,吸引游客并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11][12] 文化振兴 -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组建"1867"歌舞队,旅游旺季单日最高收入超千元 [14] - 黎苗童声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并在多地标景点进行"快闪"表演 [14] - 2024年毛纳村实现旅游收入851万元,文旅融合成效显著 [14] 生态振兴 - 云南省砚山县维摩彝族乡长岭街村种植2300株绿化苗和1400株经济林果苗木,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16][17] - 驻村第一书记潘薏珊推动村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提升森林覆盖率 [17] - 通过退耕还林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当地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16] 组织振兴 - 江西省横峰县童家村设立"老管热线",全天候受理村民咨询、求助和纠纷调解 [20][21] - 探索"香樟树下说家事"治理模式,组织群众座谈解决矛盾纠纷 [21] - 驻村第一书记管仲贵推动和美乡村项目,改善村庄基础设施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