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

搜索文档
5次30%涨停,暴涨超250%!这只财务造假7年的退市边缘股为何仍遭爆炒
第一财经· 2025-07-20 12:37
股价异常波动 - 6月25日至7月18日18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暴涨超250%,市值从不足2亿元飙升至6.3亿元 [1][3] - 期间出现5次30%涨停,3次因异常波动停牌核查 [1][3] - 7月16日成交额放大至1.61亿元,换手率高达40%,主力净流入1328万元 [6] 违规交易行为 - 个人账户"景娜娜"通过涨停价持续申报买入强化涨停状态 [4] - 个人账户"吴行远"采取拉抬打压股价、自买自卖等异常交易行为 [4] - 北交所对违规账户采取限制交易1个月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 [4] 财务造假详情 - 2018-2024年上半年累计虚增营收14.65亿元,虚增占比85.87%-99.39% [8][9] - 同期累计虚增成本7.54亿元,虚增占比83.30%-99.13% [8][9] - 造假涉及全链条伪造业务凭证,多个部门核心人员参与 [8] 市场炒作分析 - 游资席位频繁轮换,国金证券深圳分公司席位净买入315万元后大额卖出获利 [5] - 可能动机包括大资金拉高出货或投机资金博傻 [5] - 2025年一季度营收仅560万元,净利润亏损609万元,市值已严重脱离基本面 [9]
造假7年虚增营收超14亿,退市边缘*ST广道仍遭爆炒因为啥?
第一财经· 2025-07-20 10:22
股价异常波动 - 6月25日至7月18日18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暴涨超250%,市值从不足2亿元飙升至6.3亿元 [1][2] - 期间3次因异常波动停牌核查,5次30%涨停 [1][2] - 7月16日成交额放大至1.61亿元,换手率高达40%,主力净流入1328万元 [4] 违规交易行为 - 个人账户"景娜娜"通过涨停价申报维持行为人为强化涨停状态 [2] - 账户"吴行远"采用拉抬打压、自买自卖等手法制造市场活跃假象 [2] - 北交所对违规账户限制交易1个月并记入诚信档案 [2] 游资炒作特征 - 6月25日至7月16日龙虎榜显示游资席位快速轮换,国金证券深圳分公司席位净买入315万元后大额卖出获利 [3] - 华西证券天津友谊路、中金财富长沙湘江中路等席位在处罚后仍"顶风买入" [4] - 市场分析认为炒作动机可能是大资金诱多出货或投机资金博傻30%涨跌幅 [3] 财务造假细节 - 2018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虚增营收14.65亿元,单年虚增额从1.43亿元增至3.04亿元 [6] - 虚增营收占当期报告比例85.87%-99.39%,近九成营收为虚构 [6] - 同期累计虚增成本7.54亿元,2022年虚增成本占比高达99.13% [6] 造假操作手法 - 全链条伪造购销合同、发票、银行回单、出入库单等业务凭证 [5] - 财务部门制作假报表及银行对账单,销售采购部门伪造单据,拦截审计询证函 [6] - 实控人金文明协调外部资金及关联公司参与资金流转 [6] 监管处罚与公司现状 - 深圳监管局拟对公司罚款1000万元,对实控人金文明罚款1500万元并终身市场禁入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仅560万元,净利润亏损609万元,净资产6542万元 [7] - 当前6.3亿元市值被业内视为完全脱离基本面的资金博弈 [7]
震惊!连续六年财务造假,还涉嫌欺诈发行股票!“情节特别严重”!卷入五家机构,高管面临刑事追责...
雪球· 2025-07-20 05:41
金通灵财务造假案 - 公司及多名前高管被正式提起公诉,面临严厉刑事追责,包括原董事长季伟、原财务总监袁学礼等被指控犯有欺诈发行股票罪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 [1] - 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财务造假,通过伪造工程进度确认表、发货单等手段虚增或虚减利润总额,虚增或虚减利润占比分别为103.06%、133.10%、31.35%、101.55%、5774.38%、11.83%,其中四年将实际亏损伪装成盈利 [5][8] - 2023年11月江苏证监局对公司及相关人员罚款570万元,其中公司被罚150万元,时任董事长季伟被罚200万元 [6] 投资者索赔及诉讼进展 - 2024年12月投资者提起民事诉讼,初始为普通代表人诉讼,10名投资者索赔75.64万元,后转为特别代表人诉讼,截至2025年1月27日涉及投资者人数提升至5万人左右 [8] 中介机构处罚情况 - 5家中介机构卷入风波,包括华西证券、大华所、东吴证券、国海证券、光大证券 [9][10] - 华西证券被暂停保荐业务资格6个月,大华所被没收业务收入688.68万元并罚款3443.4万元,同时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 [10] - 东吴证券、国海证券、光大证券因持续督导阶段问题收到罚单 [10] 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 - 近五年净利润持续亏损,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7287.74万元,同比减少197.5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8030.02万元,同比减少180.79% [12] - 截至2025年5月24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债务逾期本金1.97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8.95%,对外担保逾期金额8281.94万元,占比12.15% [14] 重整申请及进展 - 2025年3月28日债权人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及预重整,截至4月30日共有36家意向投资人提交报名材料 [15] - 若重整失败,公司将面临被宣告破产及股票终止上市的风险 [15]
日本东芝集团退市!曾经的世界第一,百年巨头被自己作死了
搜狐财经· 2025-07-20 03:47
公司历史与背景 - 东芝是一家拥有130年历史的跨国企业,曾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业务规模一度超过美国 [1] - 公司曾是全球技术领导者,推出世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和晶体管电视 [9] - 2023年9月宣布退市决定,12月20日将从东京证券交易所正式退市 [27] 关键事件与转折点 - 1987年"东芝事件":因向苏联走私五轴联动数控机床(4台总价35亿日元)导致国际制裁,成为衰退开端 [2][3][5][7] - 2006年以溢价三倍收购美国西屋电气77%股权,试图通过核电业务转型 [10] - 2011年福岛核事故重创核电业务,导致全球订单取消,成为长期衰落根本原因 [12][13] - 2015年财务造假丑闻曝光,公司形象严重受损 [15] 业务与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从1996年530亿美元持续下滑至2022年297亿美元 [9] - 2016年起实施资产剥离:医疗部门50亿日元出售给佳能,家电业务80%股份出让 [17][18] - 2018年闪存芯片业务(全球市场份额领先)被贝恩资本以180亿美元收购 [22][24] 战略失误与内部问题 - 冷战时期为利益冒险违反国际禁令,导致长期市场排斥 [3][5][8] - 核电战略过度扩张,福岛事故后业务价值归零 [10][13] - 管理层连续更迭:2021年董事长被罢免,2022年CEO辞职 [25] 行业影响与教训 - 日本电子产业2005年萧条加剧公司困境 [10] - 全球制造业竞争(特别是中国制造崛起)挤压生存空间 [9] - 案例显示技术领先企业若战略失误仍会系统性崩溃 [27][29]
诺泰生物财务造假拟被ST 有意隐满相关交易信息
中国经营报· 2025-07-20 00:29
行政处罚与财务造假 - 公司因2021年年报虚假记载被证监会处罚,虚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虚增利润总额2595.1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4% [2][3] - 2022年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导致"财务会计信息"存在重大虚假内容 [3] - 公司与6名高管合计被罚款7620万元,股票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诺泰 [2] 技术转让与关联交易 - 2021年12月公司向浙江华贝转让药品技术及权益并确认收入3000万元,但浙江华贝不具备支付能力及技术应用条件 [2] - 公司通过向浙江华贝增资的方式为其支付技术转让款,该业务不具有商业实质 [3] - 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对浙江华贝的应收账款为2500万元,占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1.41% [3] 信息披露违规 - 2022年公司对浙江华贝增资4000万元(持股11%)未进行信息披露,而对同期另一笔2000万元投资(持股9.09%)进行了披露 [4][5] - 浙江华贝工商变更记录显示公司于2022年6月28日成为其股东,但未在年报中提供公告索引信息 [5] 可转债发行与业绩真实性 - 公司2023年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4.34亿元,但2019-2021年财务数据存在虚增 [3][6] - 剔除虚增部分后,公司2021年利润总额较2020年下滑约35%,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从31.64%降至28.5%,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从54.07%降至34.8% [6] 浙江华贝背景调查 - 浙江华贝办公地址显示为写字楼,虽有9块科技类牌匾但部分已过期,现场缺乏药物研发生产相关元素 [5] - 公司主要从事仿制药原料药及制剂研发,但实际经营能力存疑 [5]
财务造假长达6年,多名高管被追究刑事责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9 05:07
金通灵财务造假案核心事实 - 公司及6名责任人被检察机关以欺诈发行股票罪、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提起公诉[1][5] - 造假持续时间长达6年(2017-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11.35亿元、虚增利润4.68亿元[5][7] - 采用伪造工程进度确认表、发货单等手段调节EPC项目完工进度[7] - 2017年以7.85亿元收购净资产仅1亿元的上海运能能源科技公司,并在发行文件中编造虚假内容[7] 处罚进展 - 行政处罚阶段(2024年1月):公司被罚150万元,时任董事长季伟被罚200万元,合计罚款570万元[6] - 民事赔偿阶段(2024年12月):从10名投资者索赔75.64万元发展为5万名投资者的特别代表人诉讼[6] - 刑事处罚阶段(2025年7月):成为2025年以来第9家涉及刑事责任的A股上市公司[1][13] 公司经营状况 - 2017年以来除2019年盈利1.49亿元外持续亏损,2024年巨亏13.92亿元,2025年Q1亏损0.78亿元[7] - 截至2025年5月存在逾期债务1.97亿元,担保逾期8281万元[8] 中介机构影响 - 5家中介机构受牵连: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被暂停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华西证券被暂停保荐资格6个月[10] - 东吴证券、国海证券、光大证券因持续督导问题被罚,其中东吴证券涉及2021年非公开发行债券项目[11] - 行业反应:投行加强股权项目尽调力度,会计所新增独立复核流程并延长审计时间[11] 监管趋势 - "行政+民事+刑事"处罚组合成为处理严重违法违规上市公司的标准模式[12] - 2025年7月前17天即有5家上市公司涉及刑事责任,包括ST起步5名高管、ST东时实控人等[13] - 典型案例:瑞斯康达董事长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锦州港副总裁被逮捕,博天环境实控人被批捕[13]
同步追责第三方 证监会剑指财务造假利益链
中国经营报· 2025-07-18 20:14
第三方配合财务造假现状 - 2023年A股已有约30家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处罚或将被处罚,其中至少7家涉及第三方主体配合造假,占比23% [3][4] - 2019-2023年涉及第三方配合造假的上市公司达53家,共541家第三方参与,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有超10家第三方配合 [5] - 典型案例包括*ST苏吴通过关联公司虚增营收17.71亿元、利润0.76亿元(2020-2023年),ST智云子公司虚假确认销售收入5973.45万元、利润2411.23万元(2022年) [4][6] 造假模式与动因 - 造假主体通过第三方构建虚假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循环,形成系统性造假 [6] - 动因包括规避穿透式监管、职业化造假服务商滋生、利益捆绑共生化、第三方追责缺位 [6] - 造假模式从关联方控制转向独立主体协作,甚至出现专业造假团队,隐蔽性更强 [12][13] 审计挑战与应对 - 第三方在合同、物流、函证等全环节配合造假,导致审计程序失效 [9] - 紫晶存储案中93%客户走访仍未能发现造假,因配合方提供虚假信息 [9][10] - 建议审计机构采用大数据穿透、AI风险模型、区块链技术强化异常识别 [10] 监管追责趋势 - 证监会首次在越博动力案中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罚款200万元/30万元 [12] - 推动"行政-刑事-民事"立体追责,上海金融法院已判令配合方承担连带责任 [14] - 拟建立"违法成本-社会危害"量化模型,以投资者损失和虚增利润为基准设定处罚 [15]
证监会:提高信披质量 明确收入等会计处理细则
证券时报· 2025-07-18 17:11
核心观点 - 中国证监会发布《会计类第5号》明确多个会计问题的处理规则 旨在促进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的一致有效执行并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1][4] 收入相关会计处理 -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相关政府补贴应合理估计未来可能获得的补贴金额 在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确认为收入 [1] - 履约完毕且确认应收款项后与客户重新协商减让合同对价需区分情况处理 若与具体履约活动相关应作为销售合同变更或可变对价重新估计 若因履约活动之外的原因调整且符合债务重组定义则应作为债务重组处理 [2] 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处理 - 计量预期信用损失时不应考虑信用保险的影响 信用保险合同不应被认定为单项债权的合同条款组成部分 保险理赔款项应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且金额可靠时确认为资产 [3] - 发行可转换债券的递延所得税处理要求初始确认时若金融负债成分的计税基础等于票面金额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后续计量时相关递延所得税负债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3] 其他会计处理问题 - 知识产权许可合同后续变动需分析是否重新形成一项新授权合同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3] -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会计准则执行提出挑战 《会计类第5号》旨在加强制度供给明确监管要求防范财务造假 [4]
又一家被追刑责!金通灵涉两罪,6名“首恶”受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14:12
金通灵财务造假案概况 - 公司及6名相关责任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 [1][2] - 连续六年提供虚假财务数据,虚增营业收入11.35亿元、虚增利润4.68亿元 [4] - 2017年以7.85亿元收购净资产仅1亿元的上海运能能源科技,并在发行文件中编造虚假内容 [4] 处罚进展 - 2024年1月:江苏证监局对公司罚款150万元,时任董事长季伟罚款200万元,合计罚款570万元 [3] - 2024年12月:民事处罚阶段启动,10名投资者索赔75.64万元,后转为特别代表人诉讼涉及5万名投资者 [3] - 2025年7月:进入刑事处罚阶段,检察机关正式起诉 [1][3] 公司财务状况 - 2017年以来除2019年盈利1.49亿元外,其余年份均亏损,2024年亏损13.92亿元,2025年一季度亏损0.78亿元 [4] - 截至2025年5月,逾期债务1.97亿元,担保逾期8281万元 [5] 中介机构连带责任 - 5家中介机构受罚,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被暂停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华西证券被暂停保荐资格6个月 [7] - 东吴证券、国海证券、光大证券因持续督导问题被罚,东吴证券涉及2021年非公开发行债券项目未勤勉尽责 [8] - 中介机构加强合规投入,增加股权项目尽调力度和审计流程 [8] 行业监管趋势 - 行政+民事+刑事"处罚三件套"成为严重违法违规上市公司标配 [9] - 2025年7月1日至17日,5家A股上市公司涉及刑事责任,包括ST起步、ST东时、瑞斯康达等 [9][10] - 清华大学专家指出刑事处罚可遏制违法行为蔓延,强化市场公平性和法律权威 [10]
信永中和被罚没122万,2名签字注会被罚80万!
梧桐树下V· 2025-07-18 12:42
西科农业财务造假事件 - 西科农业通过供应商和经销商循环资金划转虚构水稻种子购销业务,虚增2022年营业收入13,109万元(占全年营收43.38%)和利润总额3,309.75万元(占全年利润115.57%),扣除虚增后实际净利润为亏损[1][4] - 造假手段包括伪造客户签名单据(同一客户在不同单据笔迹差异)、利用第三方代付款伪造回款(第三方回款占比44%达8,762.53万元)、向空壳供应商吉安村背(注册资本1万元)异常支付预付款1,400万元(占预付账款27%)[8][11][12] 信永中和审计失职行为 - 控制测试缺陷:未发现23份销售合同均无编号且缺失价格/客户信息等关键要素,25笔发货样本中6笔运单缺失且单据无负责人签字[5][6] - 收入审计缺陷:对4,356万元未回函销售仅检查问题凭证替代测试,未核实6,460万元回函客户身份真实性[9] - 预付账款审计缺陷:未分析预付账款同比增加59%的异常趋势,错误记录为"采购金额下降"[13] 监管处罚结果 - 对信永中和没收业务收入424,528.30元并处80万元罚款,签字注册会计师王庆、阳历各被警告并罚款40万元[1][21] - 监管驳回事务所"客户系统性造假导致未能发现舞弊"的申辩理由,认定其未保持职业怀疑且底稿结论无证据支持[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