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国家能源局:我国已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
新华财经· 2025-08-26 05:19
能源科技创新成就 - 能源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在新能源发电 百万千瓦级水电 先进核电 重型燃气轮机 智能电网 深地深水油气勘探开发 特厚煤层智能综合开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1] - 白鹤滩水电站 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深海一号大气田等重大工程建成投产 为保障能源安全支撑能源转型注入创新驱动力 [1] 能源产业链现代化 - 国家能源局采用揭榜挂帅赛马争先方式加快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 [2] - 已认证四批次共236项首台套项目 部分项目不仅是中国首台套也是世界首台套 [2] - 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 中国优质新能源产品惠及全球 [2] 新兴能源产业发展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 [2] - 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过全球一半 [2] -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能源领域 在新能源发电 电网巡检作业 油气新资源发现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 [2]
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新华财经· 2025-08-26 05:19
能源供应与保障 - 中国能源消费增量在"十四五"前四年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过欧盟年度用电量 [2]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1/3)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超1/5) [2] - 东部地区40%用能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 [2] 可再生能源体系 - 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1][3] -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 [3]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非化石能源占比年增1个百分点 预计超额完成20%目标 [3] 能源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每5辆车配置2个充电桩 [2] - 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完善 带动中西部资源优势转化 [2] 能源科技创新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 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4] -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核电、深地万米油气开发等重大工程投运 [4] - 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能源与工业、交通领域加速融合 [4] 能源市场化改革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建设 煤电与新能源全面入市 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 [5] - 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达97万家(2020年的5倍) 民营企业占光伏设备制造大多数及风电整机制造60%以上 [5] - 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建成 能源法颁布实施 民营企业参股核电项目比例达20% [5] 全球贡献与影响力 - 出口风电光伏产品在"十四五"期间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3] - 成为世界能源转型重要推动者 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1][5]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丨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国家能源局· 2025-08-26 04:41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 能源消费增量在"十四五"前四年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过欧盟年度用电量[7]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五分之一[7] - 东部地区40%用能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7]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每5辆车配置2个充电桩[7] -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13][15] - 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推动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15] 绿色低碳转型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8] -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8]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非化石能源占比年增1个百分点[8] - 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累计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8] -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22.3亿千瓦占总装机60.8%[57] - 风光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由9.7%提高到18.6%[52] 科技创新突破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8] - 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等全球最大首座工程投运[8] - 认证236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含世界首台套项目[47] - 新型储能装机约9500万千瓦 较"十三五"末增长30倍[48] - 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一半[48] - 陆上风电建设成本降至每千瓦4000元 光伏降至每千瓦3000元[54] 电力市场建设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3.8万亿千瓦时[22] - 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40%提升至60%以上[22] - 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达97万家是2020年的5倍[9] - 建成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机制[20] - 构建"1+6"基础规则体系统一全国电力市场度量衡[21] - 虚拟电厂总规模超3500万千瓦相当于1.5个三峡电站[71] 民生能源工程 - 农网投资超8000亿元 户用光伏装机1.8亿千瓦年增农民收入140亿元[30] - 充电基础设施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10倍 覆盖98%高速公路服务区[27][30] - 累计为用户节省投资超3000亿元 整治频繁停电问题线路超4万条[31] - 终端电能占比达30%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8] 能源投资拉动 - 能源工业年度投资额突破4万亿/5万亿/6万亿大关[36] - 能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10% 年均增速超16%[36]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超20%[36] - 可再生能源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超80%[37] - 新型储能/充换电/氢能等重点项目投资额近2000亿元[37] 国际合作成果 - 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绿色能源合作 助力全球风电光伏度电成本降60%/80%[41] - 上合组织能源部长会签约25个项目金额约400亿元[40] - 在沙漠地区建设光伏能源绿洲 在基里巴斯实施光伏+直饮水智慧能源项目[41] 新兴业态发展 - 新能源汽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 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增长超40%[26]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26] - 推动绿电与算力深度融合 数据中心更多使用绿色电力[27] - 全球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27] 体制机制改革 - 煤电/新能源全面入市 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9][70] - 7个地区电力现货市场及省间现货市场建成运行[70] - 出台促进能源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9] - 光伏设备制造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 风电整机制造60%以上为民营企业[9]
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加快推进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26 03:58
能源供应保障与韧性 - 能源消费增量显著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量达"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欧盟年度用电量[12]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 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 占全球超五分之一[12] - 能源资源配置优化 东部地区40%用能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12]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车桩比达2:1[13] - 能源自给率保持80%以上 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17] - 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推动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17] 绿色低碳转型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40%提升至60%左右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14] - 全社会用电量中绿电占比达三分之一 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1个百分点 预计超额完成20%目标[14] - "十四五"期间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碳约41亿吨[14] - 2024年风光发电量增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24] -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25] - 截至2024年7月底充电基础设施达1669.6万个 为"十三五"末的10倍[25] 能源科技创新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刷新世界纪录[4][15] -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4] 截至2025年上半年装机约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5][39] - 建成白鹤滩水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多个全球最大/首座工程[15] - 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和千米深海[15] - 2024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 位列世界第一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全球一半[5][39] - 认证236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含世界首台套[38] 电力市场建设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3.8万亿千瓦时 翻一倍多 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2020年40%提升至连续四年超60%[5][23] - 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达97万家 为2020年的5倍[16] - 构建"1+6"基础规则体系 实现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21][22] - 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 独立储能等新主体蓬勃发展[5][23] 能源投资拉动 - 能源工业年度投资额接连突破4万亿、5万亿、6万亿大关 累计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10%[30] - "十四五"以来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超16%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超20%[30] - 2024年可再生能源重点项目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超80%[31] - 2024年新型储能、充换电基础设施、氢能等重点项目投资完成额近2000亿元[5][31] - 民营企业深度参与能源领域 电力设施建设领域民营企业占比超85% 充电运营服务商民营企业占比超80%[32]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与10多个国家签署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协议[33] - 2025年上合组织能源部长会签约25个能源项目 金额约400亿元[33] - 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34] - 近十年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34] 民生能源保障 - 累计安排农村电网中央预算内投资250亿元 带动农网投资超8000亿元[27] - 户用光伏装机约1.8亿千瓦 每年为农民增收约140亿元[27] - 五年来累计为用户节省投资超3000亿元[28] - 充电基础设施覆盖98%高速公路服务区[27]
截至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 5年增长将近30倍
央视网· 2025-08-26 03:39
能源科技创新成就 - 能源行业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核电 新能源 电网等重点领域实现国际领跑 [1] - 国家能源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1] - 推进核心技术装备补短板锻长板 为能源安全 能源转型和能源强国建设提供引领支撑作用 [1] 自主创新能力突破 - 以重大科技项目和能源工程为牵引 在新能源发电 百万千瓦级水电 先进核电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1] - 白鹤滩水电站 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深海一号大气田等重大工程建成投产 [1] - 突破领域包括重型燃气轮机 智能电网 深地深水油气勘探开发 特厚煤层智能综合开采 [1] 产业链现代化提升 - 加快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 已认证四批次共236项首台套项目 [2] - 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 新能源产品惠及全球 [2] - 配套完善容错免责机制 促进实验室样机向市场化产品转化 [2] 新兴产业发展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 [2] - 2024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 位列世界第一 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超50% [2] -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能源领域 在新能源发电 电网巡检 油气资源发现等场景展现巨大潜力 [2]
我国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
中国电力报· 2025-08-26 02:42
能源供应与基础设施建设 - 能源消费增量在"十四五"前四年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过欧盟年度用电量[2]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五分之一[2] - 东部地区40%用能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车桩比2:5)[2]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连续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3] - 非化石能源占比年均增1个百分点预计超20%目标 煤炭占比年均降1个百分点 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三分之一[3] - 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累计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3] 科技创新与重大工程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光伏转换效率和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新型储能规模居世界第一[4] - 建成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全球最大/首座工程 突破万米深地勘探和千米深海油气开发[4] - 智能微电网和虚拟电厂快速发展 车网互动规模化试点推进 能源与工业交通领域加速融合[4] 市场化改革与民营经济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建设 煤电新能源全面入市 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 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建成[5] - 电力市场经营主体达97万家为2020年的5倍 出台能源民营经济十条措施[5] - 光伏设备制造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 风电整机制造超60%为民营企业 核电项目民企参股比例达20%[5]
国合乐成(辽宁)拟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政府成功举行
搜狐财经· 2025-07-24 05:59
项目签约概况 - 国合乐成(辽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政府举行投资项目签约仪式,聚焦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科技创新领域 [1][3] - 项目计划结合大方县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打造集绿色能源生产、技术转化、产业链延伸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3] - 签约方包括大方县政府代表及国合乐成公司高层,贵州凌宇农业科技开发集团作为区域合作方参与 [6] 项目规划与预期影响 - 项目预计带动当地就业并优化产业结构,为大方县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支撑 [3] - 国合乐成将组建专业团队推进项目规划与建设,确保早开工、早见效,同时履行企业责任助力地方经济 [8] - 大方县政府承诺提供全方位保障,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问题,推动项目落地并打造政企合作典范 [9] 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 大方县优良的营商环境、明确的发展思路和丰富的资源储备是吸引企业投资的关键因素 [8] - 合作契合大方县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被视为招商引资重要成果 [9] - 双方将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大方县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9]
共享连续管产业发展,推动我国油气开发实现新跨越
中国能源网· 2025-06-03 06:33
会议概况 - 首届连续管技术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开幕 主题为"创新应用场景 激活万能潜力 共享连续管产业发展" 践行"以技术创新为驱动 以合作共赢为纽带"的发展理念 [1] - 会议由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等5家单位主办 地方政府、三大油企、哈利伯顿、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及高校联合主办 [6] - 中国工程院4位院士及ICoTA主席等200余位代表参会 涵盖60余家国内外企业和高校 [6] 技术价值 - 连续管技术被国际公认为"万能作业技术" 作业效率比传统模式提高3-4倍 综合作业成本降低32%以上 [8] - 技术具有高效、清洁、安全、智能四大优势 光纤应用使信息传输速率大幅提升 作业综合效率提高40%以上 [10] - 在非常规油气开发、老油田挖潜、深井超深井作业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成为油气工程不可或缺的技术利器 [8] 发展成果 - 中国石油连续管技术作业量年均增速达28.8% 2010-2024年总量增长34倍 技术经济指标大幅提升 [10] - 国内已研制山地复杂地形自动化装备 开发复杂工况工艺技术 年作业量突破15000井次 年均增长近30% [11] - 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 建成高水平示范区和应用区 [11] 国际合作 - ICoTA(中华区)正式成立 由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 [8] - 会议举办7场主题报告和21场专题研讨 分享装备研发、工程应用等最新成果 [8] - 搭建全球首个连续管技术交流平台 具有里程碑意义 促进国际互融互鉴 [13] 未来方向 - 技术将支撑万米深层油气开发、页岩油气水平段延伸及CCUS/地热等新能源业务 [13] - 需深化全球合作突破技术边界 拓宽应用场景 助力双碳战略和能源科技创新 [13]
世界燃气大会首次落地中国 聚焦市场绿色创新“三重奏”
中国青年报· 2025-05-23 07:44
世界燃气大会概况 - 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在北京开幕,参展企业达298家,参会企业近1500家,注册代表人数超3000人,来自70多个国家的3万余名与会者参会创历史新高[1] - 大会聚焦全球能源格局、能源转型、区域燃气发展等六大核心议题,主题为"赋能可持续未来"[1] - 这是大会自1931年举办以来首次落地中国,并选择中国首个全面实现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北京[1] 中国燃气行业创新成果 - 爱路恩济能源展示"率真天然气行业专用AI大模型",覆盖燃气企业"源-网-荷-储"完整业务链条,实现能源生产智能调度[1] - 北控北斗首发全球首部L4级PPB级燃气管网泄漏高精准无人检测车,检测精度达十亿分之一,已在河北售出并将交付[2][4] - 中石化展示页岩气绿色开发技术与管理体系,包含固液废弃物处理、水达标处理等核心技术,创造中国页岩气开发"绿色典范"[6] 北京燃气行业发展 - 北京燃气集团管网总里程达3.6万公里,年供应天然气175-18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超35%[6] - 北京构建"N+1+3"供能系统,融合多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已打造百余个综合能源项目,供能面积2700万平方米[8] - 北京市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2180万吨降至2024年不到60万吨,占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5] 中国能源转型成效 - 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3%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6%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国家之一[5] - "十三五"期间北京以年均1.5%能耗增速支撑年均5.2%经济增长,煤炭消费占比从2012年25%降至2024年不足1%[5] 国际合作与市场前景 - 道达尔能源预计未来10年全球新增能源需求一半和新增天然气需求约60%将来自亚洲[8] - Snam集团认为中国天然气长期增量空间广阔,希望深化与中国企业合作[9] - 北京多区投资促进部门已与180余家企业对接,推动绿色未来发展合作[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