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网络乱象整治

搜索文档
整治汽车行业网络乱象!六部门联合部署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9-10 23:25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 - 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1] - 行动旨在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的部署要求[1] 重点整治问题 - 非法牟利问题:包括制作虚假图片视频捏造故事炒作车企负面话题 恶意解读销量波动 攻击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赚取流量和商业利益[1];以新闻监督或舆论监督名义通过商测结合的虚假测评获取利益甚至要挟企业提供保护费[1];利用主板机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制造新型网络水军产出虚假内容谋取非法利益[1] - 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对汽车及动力电池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2];车企操纵评测账号搞虚假测评 引用捏造虚假数据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发布各种销量榜单[2];借助展会论坛制造炒作话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2] -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车企或产品抹黑企业声誉[2];组织操纵网络水军黑公关黑嘴及饭圈粉丝联动发布虚假负面信息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2];车企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2] 整治措施 - 通过组织企业自查畅通举报渠道深入分析研判强化乱象处置力度[3] - 引导车企向网络平台和网信办举报反映网络水军黑公关等乱象问题线索[3] - 建立快速处置渠道依法关闭并曝光参与乱象的媒体账号[3] - 深挖背后公关公司营销公司及购买服务的车企依法打击惩治[3] 部门协作要求 - 各地工信社工网信发改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联动[3] - 网络平台企业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水军的甄别管控[3] - 健全平台涉企侵权信息投诉举报争议标签一键关联辟谣内容等功能防止虚假信息误导公众[3] - 行业协会引导行业加强自律建设[3] - 车企深入开展自查自觉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乱象[3]
三大“乱象”被点名,六部门齐出手整治汽车圈
第一财经· 2025-09-10 22:36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与目标 - 六部门联合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2][4] - 行动旨在打击非法牟利、夸大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4] - 目标为规范企业营销宣传、净化舆论环境、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4] 重点整治问题:非法牟利 - 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捏造故事、炒作负面话题非法牟利[4] - 以"新闻监督"名义开展虚假测评或胁迫企业支付"保护费"[2][4] - 利用主板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制造新型网络水军规避监测[4] 重点整治问题:夸大虚假宣传 - 对汽车性能、电池质量、销售状况作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5] - 企业操纵评测账号捏造数据或发布选择性销量榜单[2][5] - 借助行业活动炒作话题造成社会不良影响[5] 重点整治问题:恶意诋毁攻击 - 以遏制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企业或商品声誉[5] - 组织网络水军联动发布虚假负面信息煽动网民情绪[2][5] - 企业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2][5] 行业竞争环境与行动意义 - 车市竞争白热化导致部分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影响消费者体验[3] - 专项行动可净化汽车消费环境并约束黑媒体网络特权[3] - 最终受益方为认真造车的企业和消费者[3] 整治措施与执行要求 - 组织企业自查并畅通举报渠道强化乱象处置力度[6] - 依法关闭曝光参与乱象的媒体账号并深挖背后公关团队[6] - 多部门需协调联动 网络平台需加强AI生成内容甄别管控[7]
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理想汽车CEO李想入驻B站 | 汽车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0 22:33
行业监管动态 - 六部门联合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重点整治非法牟利 夸大和虚假宣传 恶意诋毁攻击等行为[1] - 专项整治旨在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 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1] - 行动有助于提升行业透明度 增强消费者信任感 推动汽车消费意愿 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1] 库存与市场表现 - 8月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31 环比下降3.0% 同比上升12.9% 库存水平处于警戒线以下但高于合理区间[2] - 8月车市好于预期 预计9月乘用车终端零售将实现环比稳步增长 市场表现优于8月[2] - 行业回暖迹象或为股市带来支撑 有助于营造乐观市场氛围[2] 企业维权与品牌保护 - 鸿蒙智行法务披露维权进展 某文化传媒公司旗下4个MCN机构500余个账号及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25个MCN机构36个账号已被追究法律责任[3] - 公司持续响应国家"清朗""净网"专项行动 坚决打击网络黑公关等乱象行为[3] - 举措有助于净化行业生态 提升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 为同业公司创造良好发展环境[3] 企业品牌营销动态 - 理想汽车CEO李想正式入驻B站并发布首支视频 自称是B站重度用户[4] - 此举展现与年轻消费群体的积极互动 有助于潜在客户吸引和品牌忠诚度提升[4] - 加大社交媒体投入预计将提升市场认知度 对品牌传播和销量产生正面助推[4]
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理想汽车CEO李想入驻B站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0 22:32
行业监管动态 - 六部门联合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重点整治非法牟利 夸大和虚假宣传 恶意诋毁攻击等问题 [1] - 专项整治行动旨在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 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1] - 行业监管加强有助于提升透明度 增强消费者信任感 推动汽车消费意愿 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1] 库存与市场表现 - 8月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31 环比下降3.0% 同比上升12.9% 库存水平处于警戒线以下但高于合理区间 [2] - 8月车市好于预期 预计9月乘用车终端零售将实现环比稳步增长 市场表现优于8月 [2] - 行业回暖迹象或为股市带来支撑 有助于营造乐观市场氛围 [2] 企业维权与品牌保护 - 鸿蒙智行法务公布维权进展 数百个账号主体已被依法追究刑事 行政或民事法律责任 [3] - 公司持续响应国家清朗净网专项行动 坚决打击网络黑公关等乱象行为 [3] - 维权行动有助于净化行业生态 提升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 创造更良好发展环境 [3] 企业营销与品牌建设 - 理想汽车CEO李想正式入驻B站并发布首支视频 称自己是B站重度用户 [4] - 高管入驻社交媒体展现与年轻消费群体积极互动 有助于潜在客户吸引和品牌忠诚度提升 [4] - 加大社交媒体投入预计将提升市场认知度 对品牌传播和销量产生正面助推 [4]
六部门联合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剑指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问题
中国证券报· 2025-09-10 22:32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与目标 - 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1] - 集中整治非法牟利 夸大虚假宣传 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1] - 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1] 重点整治问题:非法牟利 - 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 捏造故事 炒作散布涉车企负面话题获取商业利益[1] - 恶意解读汽车企业销量波动 攻击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赚取网络流量[1] - 以新闻监督 舆论监督 科普名义开展商测结合的虚假测评获取商业利益[1] - 在汽车产品上市发布和企业融资等重要节点发布虚假信息胁迫企业商务合作[1] 重点整治问题:夸大虚假宣传 - 对汽车 动力电池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2] - 汽车企业操纵机构或评测类账号搞虚假测评 捏造虚假数据[2] - 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 巧立名目发布销量排行等各种榜单[2] 重点整治问题:恶意诋毁攻击 - 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产品[2] - 组织操纵网络水军 黑公关 黑嘴及饭圈粉丝联动发布虚假负面信息[2] - 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 恶意抹黑竞争对手[2] 整治措施与执行要求 - 通过企业自查 畅通举报渠道 深入分析研判强化处置力度[2] - 建立快速处置渠道 依法关闭并曝光参与网络乱象的媒体账号[2] - 深挖背后公关公司 营销公司及购买服务的汽车企业依法惩处[2] - 网络平台需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水军甄别管控[3] - 健全平台涉企侵权投诉举报 争议标签 一键辟谣等功能[3] - 汽车企业需开展自查 自觉抵制网络水军等乱象[3]
六部门联合整治汽车行业网络乱象
经济日报· 2025-09-10 22:09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 - 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1] 整治核心内容 - 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1] - 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并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1] - 通过企业自查、举报渠道和分析研判强化处置力度[1] - 依法依约关闭并公开曝光参与乱象的媒体账号[1] - 深挖背后公关公司及购买服务的汽车企业并依法打击[1] 多方协同要求 - 各部门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联动[2] - 网络平台需加强AI生成网络水军的甄别管控[2] - 平台需健全涉企侵权投诉举报和辟谣功能[2] - 汽车企业需自查并自觉抵制网络水军等乱象[2] - 行业协会需引导行业自律建设[2]
六部门联合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中国证券报· 2025-09-10 20:18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 - 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1] 重点整治问题 - 非法牟利问题包括制作虚假图片视频捏造故事炒作散布车企负面话题恶意解读销量波动攻击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赚取流量获取商业利益[1] - 非法牟利问题还包括以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科普名义通过商测结合虚假测评获取商业利益要挟企业提供保护费[1] - 非法牟利问题涉及在产品上市和企业融资节点发布虚假信息或在评论区带节奏胁迫企业商务合作[1] - 夸大虚假宣传问题包括对汽车动力电池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做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2] - 夸大虚假宣传问题涉及车企操纵评测账号搞虚假测评捏造虚假数据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发布各种销量榜单[2] -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包括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产品抹黑企业声誉商品声誉进行恶意投诉[2] -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涉及组织操纵网络水军黑公关黑嘴及饭圈粉丝联动发布虚假负面信息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恶意抹黑竞争对手[2] 整治措施 - 通过组织企业自查畅通举报渠道深入分析研判强化汽车行业网络乱象处置力度[2] - 建立快速处置渠道依法依约关闭并公开曝光参与网络乱象的媒体账号[2] - 深挖网络乱象背后的公关公司营销公司等代理方团队及购买服务的汽车企业依法打击惩治[2] 各方职责要求 - 各地六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联动[3] - 网络平台企业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加强生成式AI技术网络水军黑嘴的甄别管控健全平台涉企侵权信息投诉举报争议标签一键关联辟谣等功能防止虚假信息误导公众[3] - 行业协会要引导行业加强自律建设[3] - 汽车企业要深入开展自查自觉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黑嘴及饭圈粉丝等网络乱象[3] - 各方要形成合力持续净化汽车行业网络舆论环境[3]
六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整治汽车行业网络乱象
期货日报网· 2025-09-10 19:37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 - 六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通知 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行动 [1] 重点整治问题类别 - 非法牟利问题 包括制作虚假图片视频 捏造故事 炒作散布车企负面话题 恶意解读销量波动 攻击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以赚取流量和商业利益 [1] - 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 涉及对汽车及动力电池性能 功能 质量 销售状况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欺骗误导消费者 [1] -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 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 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产品 抹黑企业声誉或商品声誉 进行恶意投诉 [1]
整治汽车行业网络乱象 六部门划定三条“硬边界”
证券时报· 2025-09-10 18:05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与范围 - 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1] - 行动聚焦三类突出问题 包括非法牟利 夸大和虚假宣传 恶意诋毁攻击 [1] 非法牟利问题整治 - 重点整治伪造图文视频 虚构事件情节 刻意炒作车企负面话题的恶意操作 [1] - 严厉打击歪曲解读销量数据 攻击企业发展战略借负面流量收割商业利益的行为 [1] - 严查以监督之名谋私利 包括以商养测 以测养商等不规范测评牟利方式 [1] - 整治在车企产品上市 融资等关键节点发布虚假负面信息胁迫企业合作的行为 [1] 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整治 - 严禁对汽车及动力电池性能 功能 质量 销售情况进行虚假或误导性宣传 [2] - 查处车企操纵测评机构开展虚假测评的行为 [2] - 打击引用或捏造虚假数据 选择性披露销量信息的行为 [2] - 整治随意设立名目发布各类汽车销量榜单的违规操作 [2] - 强化对借展会 论坛及网络营销场景刻意制造争议话题行为的源头治理 [2]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整治 - 严厉打击以压制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车企或汽车产品的行为 [2] - 重点整治组织网络水军 黑公关 黑嘴及饭圈粉丝群体发布虚假负面信息 [2] - 严查煽动公众情绪 引发口水战以恶意抹黑对手的行为 [2] - 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引导高管规范公开表达 避免发表拉踩竞品言论 [2] 整治措施与执行机制 - 组织汽车企业及相关网络平台企业开展自查并纠正违规行为 [3] - 建立举报渠道 受理汽车行业网络水军 黑公关等乱象问题线索 [3] - 依法依约关闭并公开曝光参与网络乱象的媒体账号 [3] - 深挖背后公关公司 营销公司团队及购买服务的汽车企业并依法打击 [3]
三大“乱象”被点名,六部门齐出手整治汽车圈
第一财经· 2025-09-10 16:28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 - 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3] - 行动旨在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的部署要求[6] - 中国车市竞争白热化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采取不正当手段 影响消费者体验并破坏健康竞争环境[5] 重点整治领域 - 非法牟利问题:打击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捏造故事、炒作负面话题赚取流量和商业利益的行为 包括以商养测、以测养商等虚假测评方式要挟企业提供"保护费"[4][6] - 夸大虚假宣传问题:整治对汽车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作虚假宣传的行为 包括操纵评测账号捏造数据及发布误导性销量榜单[4][7] -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遏制组织网络水军及企业高管利用影响力"拉踩引战"等恶性竞争手段 包括抹黑企业声誉和商品声誉[4][7] 实施措施 - 组织企业自查并畅通举报渠道 引导企业向网信办及平台举报网络水军等乱象线索[7][8] - 建立快速处置渠道 依法关闭并公开曝光参与乱象的媒体账号 深挖背后公关公司及购买服务的汽车企业[8] - 要求网络平台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甄别管控 健全涉企侵权信息投诉举报和辟谣功能[8] 行业影响 - 乘联会秘书长认为行动将净化汽车消费环境 约束黑媒体网络特权 使认真造车的企业和消费者受益[5] - 通过规范企业营销宣传行为 旨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并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