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污染防治攻坚战
icon
搜索文档
今年上半年广州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发展网· 2025-07-23 08:40
空气质量表现 - 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65天 占比92.3% 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 [1] - 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 以控制PM2.5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1][3] - 实施国Ⅲ柴油货车限行措施 完成115个储罐改造以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减排 [1] 水环境治理成果 - 20个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优良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 [1] - 获得中央财政12亿元和省配套4亿元资金支持美丽河湖建设项目 全国评审第3名 [2] - 推进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 实施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的系统治水思路 [2] 土壤与固废管理 - 土壤环境质量稳定 完成79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评审 [2] - 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 全面推进源头减量资源再生无害处置五大行动 [1] - 更新公布2025年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 [2] 未来工作重点 - 编制《美丽广州建设规划纲要》 推动南沙等地美丽单元投融资项目签约落地 [3] - 全域推进珠江水系整治 探索超大城市美丽河湖建设实践模式和实施路径 [3] - 推广无人机无人船等新质生产力应用 健全"天空地海"立体物联感知网络 [4]
郭伊均:扎实开展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
中国环境报· 2025-07-07 23:15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 - 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启动,涉及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8个部门,计划通过3年左右时间有效遏制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的频发态势 [1] - 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侵占耕地林地草地资源,容易导致"破窗效应",衍生成为有毒有害甚至危险废物倾倒的温床 [2] -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不足的短板凸显,非法倾倒处置行为屡禁不止,需对标对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 [2] 专项整治行动目的 - 推动解决一批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突出问题,及时清理或妥善处置非法倾倒的固体废物,有效消除污染隐患 [4] - 倒逼地方履行监管责任,通过专项整治及时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传导压力,避免清理处置非法倾倒固体废物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4] - 对非法倾倒处置行为形成强大震慑,督促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和个人履行主体责任,调动社会广泛参与 [5] 专项整治行动重点 - 以非法倾倒填埋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及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和非法拆解处置报废机动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为重点 [6] - 整治范围聚焦路网交织、城乡接合、拆迁地块、行政交界等区域和山边、水边、岸边等"三边地带" [6] - 到2025年底完成非法倾倒固体废物问题排查,建立台账,2026年底整改完成率达90%以上,2027年底前全面开展整改"回头看" [7] 专项整治行动措施 - 依法及时查处非法倾倒填埋固体废物的产废单位、运输单位(个人),严肃处理倾倒地的"地接"人员 [8] - 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排查,采用"遥感+人工智能"方式建立固体废物非法倾倒快速识别和排查系统 [9] - 生态环境部在门户网站设置公开征集问题线索专栏,各地开设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问题线索征集专栏 [9] -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跨省区域加强联防联控,加大跨区域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力度 [9] 长效机制建设 - 从固体废物产生的第一环节入手,强化规范管理,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 [10] - 积极推进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补齐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基础设施短板 [10] - 将固体废物产生、转运、处置等各环节全部纳入监管,及时发现非法倾倒处置行为和问题 [1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西安日报· 2025-06-27 02:11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 强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战略 [1] - 建立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推动资源要素集约节约利用与创新融合发展 [2] - 科学规划城市功能空间布局 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同效应 [2] 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措施 - 强化秦岭生态保护 推进整改档案化、巡查常态化、保护社会化、监管智能化四维机制 [2] - 挖掘秦岭生态文化价值 提升保护整体效能 [2] - 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行动 重点维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 [2] 污染防治与绿色转型 - 以蓝天保卫战为核心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 - 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治理 加快重点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同步排查汛期隐患 [2] - 推动"双碳"西安行动 发展清洁生产与绿色技术应用 构建绿色竞争力 [2] 问题整改长效机制 - 清单化、系统化推进中央及省级反馈问题整改 深挖根源并举一反三 [2] - 通过制度建设固化整改成效 实现标本兼治 [2]
福建主要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首次达到100%
生态环境质量 -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9个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 3% PM10和PM2 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 福州市和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分别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的第5和第3位 [1] - 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主要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Ⅰ~Ⅲ类)比例首次达到100% 其中优质水(Ⅰ~Ⅱ类)比例77 1% 闽江全流域优质水比例98% 九龙江全流域优质水比例57 1% 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均达标 [1] - 近岸海域海水质量稳中有升 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比例92 6% 首次达到90%以上 [2] 生态保护与修复 - 生态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生态质量指数(EQI)75 06 稳定为优 同比提升0 04 森林覆盖率65 12% 连续46年居全国首位 [2] - 统筹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厦门获评联合国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敖江(福州市段)、南平市崇阳溪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厦门同安湾、泉州大港湾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4] - 全省已获国家命名5条美丽河湖、5个美丽海湾、44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市)、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数量居全国前列 [4] 污染防治与绿色转型 -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连续第5年优秀 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 持续推进大气"十百千"工程 加快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等废气深度治理和小型燃煤锅炉转型、升级、退出 [3] - 深化闽江、九龙江等重点流域治理 全面清退闽江水口库区网箱水产养殖 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提升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率 治理黑臭水体 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 [3] - 持续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出台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 制定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实施细则 加快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节能降碳 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3] 环境监管与执法 - 有效整治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连续十年开展"清水蓝天"专项行动 坚决打击恶意排污、监测数据造假、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 成为国家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成效考评以来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三的唯一省份 [4] - 联合开展餐饮油烟扰民"点题整治" 努力解决群众"家门口"污染问题 聚焦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坚决纠治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问题 [4] - 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严格核与辐射监管 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核与辐射安全底线 [5]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制修订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实施细则、裁量规则 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 强化与绿色金融联动 信用修复线上办 环境管理类指标即改即修 [5] - 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水权等交易 [5] - 持续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工作法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不断拓宽"两山"转化的实践路径 [5]
连续三年下降,去年全国法院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4.5万余件
新京报· 2025-06-05 05:03
环境资源审判案件数据 - 2024年全国法院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4.5万余件,审结21.9万余件,受理量和审结量连续三年下降[1] - 受理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2.8万余件,审结近2.6万件[3] - 受理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16.7万件,审结15.1万余件[3] - 受理环境资源行政一审案件5万件,审结4.2万余件[3] - 受理环境公益诉讼一审案件4822件,审结4168件[3] - 受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审案件346件,审结246件,判令赔偿资金96亿元,同比增长87.5%[3] 环境资源审判成效 - 审结污染环境刑事、民事、行政一审案件4900余件[4] - 审结非法采矿、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地矿等案件6.04万件[4] - 审结滥伐林木、生态破坏、渔业等案件2.6万件[4] - 审结破坏自然保护地、放射性污染、土地等案件2.3万件[4] 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 - 全国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2424个,增设合肥环境资源法庭[5] - 从事环境资源审判的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1.6万余人[5] - 1700余家法院实行环境资源案件归口审理[5] - 设立综合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1000余个[5] - 研究起草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矿产资源纠纷等司法解释[5] - 探索碳汇认购、动物野化放归、人工鱼巢建设等修复执行方式[5]
天津:高水平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中国发展网· 2025-06-04 09:15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天津市六项大气污染物指标全部实现同比改善,PM2 5年均浓度38 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 [2] - 优良天数268天,同比增加36天,重污染天数3天,同比减少5天 [2] - 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占比52 8%,无劣V类水体,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72 6%,同比提升1 7个百分点 [2] 绿色低碳发展 -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市煤炭消费同比减少194 23万吨 [4] - 新能源重卡充换电站52座、加氢站17座,两条跨津冀晋长距离零排放货运场景试点运行 [4] - 碳市场连续九年履约率100%,近两年绿电碳减排收益5300余万元 [4] 污染防治攻坚 - 新增206家环境绩效A、B级或引领性企业,较2023年翻一番 [5] - 淘汰老旧车6 6万辆,新增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3872台、重型货车2175辆 [5] - 累计完成1861处"无废细胞"建设 [5] 生态保护修复 - 打造临港湿地公园等6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宁河区获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5] - 推进"两山"转化,打造生态+研学文旅多产融合模式 [5] - 废旧放射源收贮率100%,南港工业区新污染物治理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试点 [5] 环境治理体系 - 检查企业3 3万家次,立案1108起,对首次违法、情节轻微的企业依法免罚347件 [6] - 创建国家级智能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实验特色基地 [6] - 天津生态屏障站、天津城市站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6]
2024年陕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指标稳中有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5-20 01:27
责编:徐小雪 电话:(010)67139791 传真:(010)67139791 E-mail:dfxcb@vip.sina.com 2024年陕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指标和 公众对生态环境改善满意 ◆肖颖 胡静 日前,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召 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全省污染防 治攻坚战及美丽陕西建设有关 情况。 "十四五"时期,陕西生态环 境质量明显改善。2023年度陕 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现 历史性突破,首获国考优秀等次; 2024年国家对陕西污染防治攻 坚战成效考核的指标稳中有进, 整体评价为历年最好水平。公众 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满意度从 2020年的89.32%提升至 2024年 的91.81%。 "十四五'时期是陕西省生 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 成效之明显都是前所未有的,生 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美丽陕 西建设积累了经验。"陕西省生态 环境厅综合处处长柳志清在新闻 发布会上说。 强监管与调结构并举, 聚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为坚决打好打赢以关中地区 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 2023年3月,陕西省委、省政府成 立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组长 ...
推进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有何现实意义?
中国环境报· 2025-05-19 00:19
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发展 - 试点范围已扩展至23个省份的49个地区和单位[1] - 试点目标是提升环境健康管理水平并探索美丽中国建设路径[1][5] 政策法规与战略背景 -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首次明确将"保障公众健康"作为核心目标[2] - 法律要求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及风险评估制度[2] - 2015-2023年间党中央连续发布5份文件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关联的顶层设计[2] 生态环境保护阶段演变 - 我国生态保护经历从"行动滞后"到"防治结合"再到"风险防范"的转型[3][4] - 2012年后监管体系升级为"党政同责",推动环境质量历史性改善[4] - 当前阶段需解决环境风险防范与健康保障的成本效益优化问题[4][5] 试点工作核心内容 - 分层推进: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治常见病")、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健康体检")、发展健康友好产业("饮食作息健康")[7] - 试点地区需结合本地特点聚焦差异化任务[7][8] - 目标是通过典型经验输出推动全国精准化、科学化环境管理[5][8] 试点工作方法论 - 采用"预防为主"模式,类比个性化健康管理[7] - 重点筛选高影响环境风险并针对性防控[7] - 鼓励试点单位创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模式[8]
保持清醒 增强责任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郑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绿色支撑
郑州日报· 2025-05-15 00:55
污染防治攻坚战略部署 - 会议核心围绕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明确2025年污染防治攻坚目标 强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生态安全保障[1] - 省委常委出席并指出污染防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1] 重点工作任务分解 - **结构调整**:深化产业 能源 交通运输 用地四大结构调整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2] - **过程管控**:建立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 强化网格化监管 完善污染扩散防控网络[2] - **末端治理**:针对大气 水 土壤 移动源污染实施精准治理 提升末端处理效能[2] - **生态修复**:推进黄河滩区治理 重大水利工程 城市绿地建设 增强环境自净能力[2] 政策执行与保障机制 - 印发《郑州市2025年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等文件 强化部门协同(市生态环境局 工信局 城乡建设局参与)[2] - 要求各级部门将污染防治列为政治任务 加强督导问责 推动全民动员形成治理合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