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搜索文档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我国持续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家底更厚
人民日报· 2025-09-12 00:40
自然资源家底与保护成效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 [1][2]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09%,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2030年气候变化目标 [1][3] - 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分别达42.53亿亩、39.12亿亩、8.34亿亩,红树林面积净增至46.5万亩 [3][4] 矿产资源勘查突破 - 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支撑石油年产量2亿吨、天然气超2400亿立方米 [2] - 探获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两个特大型铀矿,新增山西孝义铝土矿、山东胶东金矿等可观储量 [2][3] - 发现长达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找到多个大型超大型锂矿 [3]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7万亿元,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 [1][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超35%,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建成"深海一号"平台等重大设施 [3] - 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海水淡化等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 [3][4] 生态修复与国土治理 - 累计完成土地综合整治超1000万亩,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4] - "三北"工程实施415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通过光伏治沙等模式实现科尔沁沙地生态改善 [4]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东北虎豹数量由27只、42只增至70只和80只左右 [5] 资源管理与技术创新 - 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用海用岛1.12万平方公里、新设采矿权5987个,审批时长压缩1/3 [6] - 完成5个国家公园和1096个重点区域确权登记,处置闲置土地500多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6] - "天地图"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0亿次,不动产登记实现"跨省通办"并覆盖2200多个县市 [7]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2 00:14
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有关负 责人在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 积达19.4亿亩。 全面促进资源利用转型升级。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 导目录,分类明确了80多条资源配置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十四五"以来,累计处置闲 置土地面积500多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存量土地 供应已经占比过半。 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自然资源部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实行抵押登记等业务"跨省 通办",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已经实现了登记服务高频事项"全程网办","交房即交证"已经覆盖2200多个 县市,化解了1500多万套影响登记房屋的历史遗留问题。(记者 孔德晨) "我们编制出台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专项规 划、详细规划有序衔接,形成了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一张蓝图'。"关志鸥说,立足各地的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优化了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格局,推动形成了"两横 ...
福建主要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首次达到100%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5 23:14
生态环境质量 -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9个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 3% PM10和PM2 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 福州市和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分别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的第5和第3位 [1] - 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主要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Ⅰ~Ⅲ类)比例首次达到100% 其中优质水(Ⅰ~Ⅱ类)比例77 1% 闽江全流域优质水比例98% 九龙江全流域优质水比例57 1% 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均达标 [1] - 近岸海域海水质量稳中有升 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比例92 6% 首次达到90%以上 [2] 生态保护与修复 - 生态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生态质量指数(EQI)75 06 稳定为优 同比提升0 04 森林覆盖率65 12% 连续46年居全国首位 [2] - 统筹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厦门获评联合国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敖江(福州市段)、南平市崇阳溪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厦门同安湾、泉州大港湾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4] - 全省已获国家命名5条美丽河湖、5个美丽海湾、44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市)、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数量居全国前列 [4] 污染防治与绿色转型 -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连续第5年优秀 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 持续推进大气"十百千"工程 加快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等废气深度治理和小型燃煤锅炉转型、升级、退出 [3] - 深化闽江、九龙江等重点流域治理 全面清退闽江水口库区网箱水产养殖 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提升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率 治理黑臭水体 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 [3] - 持续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出台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 制定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实施细则 加快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节能降碳 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3] 环境监管与执法 - 有效整治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连续十年开展"清水蓝天"专项行动 坚决打击恶意排污、监测数据造假、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 成为国家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成效考评以来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三的唯一省份 [4] - 联合开展餐饮油烟扰民"点题整治" 努力解决群众"家门口"污染问题 聚焦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坚决纠治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问题 [4] - 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严格核与辐射监管 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核与辐射安全底线 [5]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制修订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实施细则、裁量规则 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 强化与绿色金融联动 信用修复线上办 环境管理类指标即改即修 [5] - 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水权等交易 [5] - 持续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工作法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不断拓宽"两山"转化的实践路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