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

搜索文档
走出焦虑不安,黄金珠宝业者的出路在哪里?
搜狐财经· 2025-07-17 12:2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黄金价格持续上涨14个月,消费品属性减弱,金融投资属性增强,中高克重黄金首饰销售疲软,投资金条供不应求[1] - 行业生态剧烈变化,生产与销售面临重大挑战,生产线和零售终端店铺数量缩减[1] - 头部品牌加速布局东南亚市场,但代理商和加盟商因此面临市场信心下滑的压力[1] - 2019年市场已显现转型信号,但多数企业因追逐短期利润忽视结构性调整,导致当前被动局面[2] 市场转型与创新 - 中小企业成为市场转型主力,头部品牌开始向中小企业学习创新模式[4] - 衰退型市场中危中有机,企业需放弃旧模式,探索新盈利逻辑以实现健康发展[4] - 行业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依托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驱动发展[5] - 国潮消费崛起,古法黄金、玉石、珍珠等传统文化珠宝填补钻石彩宝市场空缺[8][11] 文化创新与科技应用 - 文化创新聚焦品牌建设与原创IP打造,如老铺黄金的高端花丝镶嵌工艺和结绳记的非遗技术[10][11] - 智能制造覆盖玉石加工全流程,80%以上工序实现智能化[10] - 行业需从初级国潮消费转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二次创新应用,形成差异化竞争力[11] - 直播带货推动低单价和田玉与珍珠销售,与文化复兴战略下的国风消费潮流同步增长[12] 成功案例与趋势 - 黑神话悟空、哪吒2、泡泡玛特、蜜雪冰城等品牌通过科技创新或文化创新实现全球化发展[7] - 华为在通信、半导体、AI等领域的突破成为科技创新的标杆[8] - 新国风珠宝将形成新市场动能,推动更大规模的消费潮流[12]
湖北机关干部大讲堂第三期开讲 15家文旅企业现场秀创新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7 10:56
活动概况 - 湖北机关干部大讲堂第三期示范宣讲活动以"文化创新 '荆'彩无限"为主题,创新性地将主旨宣讲与文旅企业创新成果展示深度融合 [1] - 15家湖北代表性文旅企业通过文创展销、非遗展演、线路推介等多元形式展示,吸引150余名省直单位党员干部及企业代表参与 [1] -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作主旨演讲,系统阐述文化创新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并提出湖北"十五五"文旅高质量发展六大发展路径 [1] 科技+文旅融合 - 湖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展示VR眼镜、AI拍照机、可穿戴外骨骼等硬核装备,展现其打造全国一流文旅龙头的多元业态布局 [5] - 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展示"AI+实景三维"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与武当山文旅集团联合打造的《入境武当》VR大空间吸引现场体验 [5] 文创产业成果 -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销售收入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稳居前列,"千金复来""凤凰于飞"等系列IP深受年轻人青睐 [5] - 武汉礼物通过"武汉品牌复兴+文化创意+双创+互联网营销思维"模式整合资源,孵化城市文旅主题IP [6] - 武汉有芒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武汉方言为内核打造"蒜鸟"等系列潮玩,融合方言语音、动物形象与文化故事 [6] - 湖北倍悦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培育"倍阅""BestU"和"研之有物"三大子品牌,布局文旅、教育、出版三条文创产品线 [7] - 武汉市邮政分公司构建以邮票、明信片为核心的文化产品体系,包括高端礼盒和潮流单品 [7] 非遗文化展示 - 湖北悦游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黄鹤古韵旋转灯"获武汉"十大伴手礼"称号 [8] - 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洁的作品推广至海外20多个国家 [8] - 武汉纺织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郭丽展示缠花艺术作品 [9] - "武汉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沈松柏现场讲解汉派剪纸特点 [9] - 楚香代表性传承人韩雪推广楚香文化,称其为"有味道的文物" [10] - 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子怡展示汉绣技艺,强调其浓艳色调和金碧辉煌特点 [10] 旅游线路创新 - 中国国旅(湖北)国际旅行社推介"神武峡""赤黄红"等旅行线路,构建"省内微循环+国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 [12] - 湖北中旅假日旅行社推出"自然探秘+文化沉浸+现代休闲"系列旅游产品,面向国内外游客 [12]
汕尾善美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南方农村报· 2025-07-15 04:02
文化空间概况 - 善美书院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南门社区,紧邻海丰红宫红场旧址东侧,主体为清代古建筑刘氏家塾,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采用"九包五"布局彰显文化底蕴 [2][3] - 书院于2025年1月验收并交付使用,总面积超1000平方米,收藏党政时事、工艺美术、历史、岭南文化等书籍共计10622册,与海丰县图书馆资源共享 [9][10] - 书院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原有建筑风格,融入声光电科技,设置光影书院、星光走廊等互动体验区 [7][8] 功能定位与服务 - 书院致力于打造集历史文物展陈、非遗文化传承、文化主题宣传、市民体验、红色文化宣教及文化传承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殿堂 [4][5] - 服务对象涵盖各年龄段及社会角色,包括儿童亲子阅读、学生学者学术交流、游客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活动 [12][13][15][17][19] - 内设藏书阅览、展览展示、讲座活动及休闲管理区,兼具教育培训、研究交流、文化服务及新人培育功能 [10][11] 运营成果与规划 - 2025年1月开放以来已举办公益活动33场次,包括传统节日体验、红色主题讲座、非遗技艺体验等,如春节送春联、元宵猜灯谜、拓印技艺体验等活动 [21][22][23] - 未来计划融入红宫红场4A级景区创建综合文化体,引入第三方公司实现游客经济转化,同时扩大藏书量、创新展览陈列并健全志愿服务队伍 [26][27][28] - 书院将持续完善管理制度,争取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优化设施功能以强化文化传承平台作用 [25][27]
沛华集团王沛之的品牌重塑之道:长期主义视角下的白酒行业价值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7-07 02:10
行业现状与机遇 - 白酒行业当前处于下行周期,但危机中暗藏收购优质品牌标的的机遇 [3] - 高品质白酒具有金融属性,随时间推移价值递增,优质品牌能形成长期复利 [3] 公司战略与布局 - 沛华集团2023年完成三家老字号酒厂收购:崇阳古窖(中草药入曲工艺)、茅台镇核心产区酱酒企业、遵义董香技艺传承酒厂 [3] - 收购标的共性:规模小但品牌历史超几十年,具备深厚文化叙事基底及产品差异化特征 [3] - 避开低端市场内卷,聚焦中高端价格带,以"极致品质+高性价比"形成竞争壁垒 [4] 消费场景与产品创新 - 重构消费场景:打破"白酒=社交应酬"传统认知,提出"中餐最佳佐餐酒"新定位 [3] - 针对Z世代实施三大革新策略:视觉焕新(潮酷设计语言)、场景拓展(酒吧特调基酒)、产品创新(白酒与本草融合解决健康饮酒痛点) [3] 国际化与年轻化战略 - 国际化布局以"中国版伏特加"为参照,计划在纽约时代广场开设快闪店,目标客群为海外华人及接受低度酒的外国消费者 [4] - 提出"年轻人20年后会爱上白酒陈味"的判断,优先收购"有文化、可传承"的品牌 [4] - 跨界白酒行业的关键在于用年轻视角重构"文化基因与消费场景"的链接逻辑 [4] 企业价值观 - 坚持五大价值观:看好白酒行业、坚持长期主义、夯实品质基础、贯彻客户导向、践行共创共享 [5]
用心用情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助推企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郑州日报· 2025-06-27 00:37
产业园区项目发展 - 明品福现代冷链物流园是重点物流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 目前处于规划选址阶段 农产品冷链物流对农业增效和民生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1] - 恩耐基冷链物流产业园、中玻现代食品科技小微企业园、华牧天惠科创港等在建项目需提速增效 严格把控时间节点 以尽快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 [2] - 大运河数字文创产业园是省重点文化产业地标项目 聚焦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数字技术应用 [2] 企业发展方向 - 冷链物流企业被鼓励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竞争优势 增强行业话语权 [2] - 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 深化关键技术攻关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2] - 文创企业应深入研究细分市场 深挖本地文化资源 推动地域文化与创意设计、数字科技深度融合 [2] 政府支持措施 - 建立"跟踪督办"机制 采用清单化推进、节点化调度、责任化落实方式解决企业诉求 [1] -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提升服务质效 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1] -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为文创园区提升综合影响力提供支持 [2]
从红色基因到诗画乡村!察右前旗北疆文化的时代绽放
内蒙古日报· 2025-06-25 15:18
察右前旗文化发展概况 - 察右前旗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是北疆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展现出独特人文魅力与时代活力 [1] - 近年来该旗持续探索北疆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1] 红色文化传承 - 作为绥东抗日游击区之一,纪松龄等革命先烈在此开展抗日活动,形成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 [1] - 通过编撰《察右前旗政协志》等21部文史专辑系统整理红色史料,并创作东路二人台《赤土青松》剧本推动红色文艺发展 [4] - 红色文化已成为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 [4] 诗词文化创新 - 2016年成立40余人规模的诗词学会,带动农民诗人群体涌现,会员活跃于乡村社区创作乡土题材诗词 [6] - 2024年在南村建设百米诗词文化墙,获评"中华诗词采风创作基地",结合书画院等设施形成艺术交流平台 [6] - 诗词文化带动农旅融合发展,文化墙与长廊等设施促进书画、摄影、文学等多艺术形式协同发展 [6] 文旅产业实践 - 内蒙古京西农牧业打造"京西牛村部落"文旅项目,整合15万亩草原资源开发民宿、露营、音乐节等多元业态 [8] - 2024年创新推出融合草原音乐节与都市潮流文化的夏日狂欢项目,日均接待游客达6000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8] - 规划7大主题区块包括草原市集、音乐舞台等,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模式 [9]
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向促进
新华日报· 2025-06-18 21:09
文旅融合发展趋势 - 旅游从休闲活动转变为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的追求,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双向发展,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增长 [1] - 文旅融合可增强文化传承与保护,提升国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1] - 行业需采取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创新、融合时代元素、创建新业态等措施提升竞争力 [1] 旅游资源挖掘策略 - 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例如山西省对平遥古城、五台山古建筑群、云冈石窟进行保护修缮,保留明清建筑风格 [2] - 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如云南傣族通过泼水节、孔雀舞、傣锦制作等民俗活动增强游客体验 [2] - 加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例如江西井冈山修复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保卫战旧址等,保持历史真实性 [3] - 跨区域整合旅游资源,如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整合北京故宫、天津五大道、河北避暑山庄等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 [3] 文化创新与旅游融合 - 明确文化为旅游经济重要因素,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景区环境,如剪纸形象设计为灯饰 [4] - 利用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宣传传统文化,设计多元旅游专线推广地区文化差异 [4] - 挖掘戏剧、礼仪等无形文化资源,在景区节庆表演提升融合深度 [4] - 支持文化创意企业,鼓励设计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4] 科技与时代元素融合 - 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文旅产业,如厦门文旅局与开心麻花合作创作沉浸式音乐喜剧融合闽南元素 [5] -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旅游场景,提升游览趣味性与互动性 [5] - 开发智能客服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推荐旅游产品,提高服务效率 [5] - 发展旅游夜经济,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结合历史文化形成品牌效应 [6] 文旅新业态与人才培养 - 政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复合型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并搭建交流平台 [7] - 高校构建"文化+旅游+技术"跨学科课程,增设数字文旅开发等前沿课程,推动校企合作实践 [7] - 企业完善内部培训体系,建立导师制和创新激励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活力 [7]
二〇二五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京主会场活动奏响传承序曲 以创新点亮文化发展新动能
南京日报· 2025-06-17 03:03
活动规模与参与情况 - 主会场共举办线上线下活动17场 累计吸引参与活动人次近5万人次[1] - 活动拉动六合区内非遗及相关衍生产品消费30余万元[1] - 南京地铁全线1.6万块PIS屏开展主题宣传 日均触达超300万人次客流[3] 文化展示形式与内容 - 采用文化展演+活态体验+全城联动立体模式 包含南京白局 伊犁民歌 长芦龙灯等多元节目[1] - 匠心雅集非遗市集展位呈现南京云锦明代工艺 南京泥人及六合特色美食龙袍蟹黄汤包等[1] - 举办农行非遗大师课堂 文物普查新发现展 考古展等专项活动 展示张昭家族墓等考古成果[2] 全域联动与创新推广 - 通过少儿培训 非遗体验市集 VR线上展等活动形成全城文化联动矩阵[2] - 鸡鸣寺地铁站设置主题打卡装置 开展为期一个月普及宣传[3] - 活动由市委宣传部指导 市文旅局 六合区政府等联合主办 农业银行南京分行等机构支持[3] 社会效益与产业影响 - 成功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话的多维平台 刺激夜间消费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 - 文化活态展示模式促进文物保护 非遗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全链条融合[2] - 形成全民文化传承氛围 为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树立创新性标杆[1][3]
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新(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6-14 21:42
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 人工智能在音乐、绘画、写作、影视等领域已开始大规模应用,大幅提升创作效率并拓展表达方式 [1] - VR、AI无人机和XR技术拓展了文化应用场景,如敦煌莫高窟虚拟体验和微短剧拍摄 [2] - AI技术助力甲骨文辨识和摩崖石刻修复,开辟文化创新新途径 [2] 人工智能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 智能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突破语言障碍,推动中国文化大规模"出海" [2] - 电影AI译制系统实现多语言台词表演,音色和口型高度匹配 [2] - 网文、网游、网剧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AI创作和翻译发挥关键作用 [2] 人工智能与人类创作的关系 - 人工智能是辅助工具,创作主体仍为人类,专业人士使用效果优于新手 [3] - 人类创意体现在从0到1的创造性,而AI仅能实现从1到100的丰富性 [3] - AI缺乏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和人性温度,创作内容缺乏情感深度 [3] 人工智能对文化生产力的推动 - 科学技术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AI发展将推动文化生产力跃升 [4] - 文化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体现 [4] - 中国AI快速发展有望带来文化繁荣的新愿景 [4]
记者手记丨让中华文明在交融互鉴中更加焕发光彩
新华网· 2025-06-08 23:12
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 - 法国陶艺家开弥在景德镇进行创作,作品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如穿运动鞋的武松和蓝发哪吒,体现艺术创新灵感来源于跨文化交融 [1] - 景德镇吸引全球陶瓷艺术从业者,高峰期"洋景漂"数量达5000人,当地设立服务站并提供政策支持,已有1位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位获庐山友谊奖 [2] - 景德镇与土耳其伊兹尼克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两地频繁开展陶瓷文化交流,副市长艾哈迈德·卡亚强调文化碰撞对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性 [2] 文化产业人才生态建设 - 景德镇实施人才服务专项措施,包括成立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搭建创业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吸引海内外人才推动陶瓷文化创新 [3] - 中国古城老街通过再开发实现文脉延续与民生改善,案例涵盖北京胡同、常德河街、平遥古城及丽江古城,将静态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文化资源 [3] 传统文化IP商业化突破 - 基于《西游记》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获2024全球年度游戏"最佳动作游戏"奖,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进入全球影史票房前五 [4] - 中国新式茶饮品牌加速出海,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聚集上百家门店,产品因融合传统与现代特质受当地消费者认可 [4] - 马来西亚文化研究者郭憓恩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产品成功关键在于触发受众文化共鸣,满足精神需求 [4] 文明价值输出战略 - 英国哲学家罗素评价中华文明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认为其探索的文明路径具有独特吸引力 [5] - 中国通过"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化人"策略推动文明创新,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文化动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