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创意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大公国际:2025年以来平台公司债券首发融资特征分析
大公国际· 2025-08-25 06: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通过研究2025年1 - 7月实现首发融资的平台公司,分析其较2024年的变动情况,总结信用状况、业务构成及财务表现等方面的特征,为产业类公司债券首发融资提供借鉴,指出平台公司需确立市场化运营为转型内核、政策契合度为融资关键抓手、外部支持与自身发展缺一不可[1][27][2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债券首发融资主体特征 - 总体概况:2025年1 - 7月实现债券首发融资的平台公司共149家,达2024年全年的84%,仅7家公司公益性业务收入占比超30%,表明城投公司产业化转型及产业类公司组建取得积极效果,符合新增融资标准的平台公司增多[2] - 区域分布:近两年首发债平台区域分布高度集中,四个东部沿海省份合计占比超50%,2025年1 - 7月四省合计占比下降,中部省份首发平台占比略有增加,部分重点省份有新增,呈现向其他省份扩展趋势[5] - 信用评级:2025年1 - 7月首发债平台信用级别仍以AA + 为主,但结构变化,AAA与AA + 级别占比下降,AA级别占比上升,级别中枢下移,新增3家无主体级别平台发债,准入条件边际宽松[7] - 股东层级:2025年1 - 7月平台公司股东层级结构转变,政府及相关机构直接持股比例降至44%,平台公司倾向通过子公司融资扩容,子公司有竞争优势[9] - 首发债券募集资金用途:2025年1 - 7月偿还债务及补充流动资金仍为核心需求但占比下降,投向重大项目、科创项目的债券占比上升,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债券占比小幅提高[11][12] - 业务方向:2025年1 - 7月仅5%首发平台专注基建土整等公益性业务,园区运营、公用事业等成转型主力[14] - 财务表现:2025年1 - 7月主体总资产规模中枢低于2024年,各级别主体资产负债率差距不大但中枢低于2024年,主体净利润中枢低于2024年,平台公司整体净利润低,市场化经营水平有上升空间[16] 案例分析 - 产业投资公司:成立于2022年,形成多元业务格局,收入全为经营性收入,能首发融资是因市场化转型成效显著、战略布局契合国家方向、区域专营权构筑壁垒[18][21] - 公用事业公司:成立于2021年,构建公用事业业务格局,准公益性收入占比超80%,能首发融资是因资本实力增强、业务有区域专营优势[22][23] - 文旅运营公司:成立于2015年,构建多元业务格局,市场化业务收入占比超90%,能首发融资是因业务板块互补、文创出口契合战略、国资背景赋能[25][26] 平台公司债券首发启示 - 确立市场化运营为转型内核:2025年1 - 7月95%首发平台转向市场化业务,债券市场评估逻辑转变,需提升自身造血能力[27] - 政策契合度为融资关键抓手:首发债券募资投向产业更新等项目占比上升,企业应对接国家需求,服务重大战略[28] - 外部支持与自身发展缺一不可:政府或股东注资等为平台融资奠定基础,但平台自身需精准施策、主动作为[28]
IP、文创、游戏、艺术多元业态深度融合 中华优秀文化借力版权贸易、联合出版走向世界
活动概况 - 2025南国书香节于8月15日至19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行,主题为"书香湾区 阅见世界 共享未来" [1] - 活动吸引大量市民和读者参与,现场氛围兼具国际化和科技感 [1] - 线下主会场面积达4万平方米,包含4大主题展厅、24个特色馆和4大功能互动区 [1] 参展规模 - 展销来自境内外1500多家出版机构的近50万种出版物和文化创意产品 [1] - 首次设立的"阅 世界"馆规模空前,涵盖越南主宾国馆、东南亚国家馆、欧洲国家馆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 [1] 业态融合 - 书籍展示与IP、文创、游戏、艺术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 [1] - 活动已超越传统书展形式,演变为综合性文化嘉年华 [1] 战略定位 - 组委会期待活动成为国内国际双向赋能的文化桥梁 [1] - 目标包括引进国际优秀出版成果和推动中华文化通过版权贸易、联合出版走向世界 [1]
以书为媒,推动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22:34
展会规模与国际化升级 - 2025南国书香节展销1500多家出版机构近50万种出版物和文化创意产品 [1] - 国际出版展区面积扩大超一倍 [1] - 集中展示23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成果 [1] - 引入2万种来自企鹅兰登、麦克米伦、日本小学馆等国际顶尖出版机构的欧美日韩原版图书 [1] - 设立世界童书与插画展专区 [1] 历史发展与平台作用 - 自1993年起成为内地与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重要的图书交易与文化交流平台 [1] - 港澳台板块规模不断扩大 [1] - 内地出版行业优先通过书香节了解海外出版最新动向 [1] 文化战略与国家软实力 - 书香节国际化升级是提升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2] -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西文化交汇构成"人文湾区"的丰沃土壤 [2] - 对接"一带一路"知识共享网络 [3] - 设立"'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经验交流会" [3] 内容创新与主题展区 - 设立"中国主题"专区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题展区 [3] -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国际阐释 [3] - 越南是今年主宾国 [3] - 阿拉伯国家带来图书和特色咖啡文化 [3] 区域定位与全球影响 - 以大湾区为战略支点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3] - 推动中外文化双向交流与文明互鉴 [4] -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新平台 [4]
南国书香节8月15日开幕 将举办超2300场文化活动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1 08:08
8月15日至19日,2025南国书香节将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B区启幕,年度主题为"书香湾区·阅见 世界·共享未来"。本届南国书香节以"1+1+N"(1个线下主会场+1个线上云会场+N类特色分会场)模式 办展,将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全省各级联动同期举办,开启一场国际化、科技化、年轻化的书香盛 宴。 本届南国书香节线下主会场面积约4万平方米,设立"阅·世界""阅·未来""阅·生活"及"阅·广州"四大主题 展厅,规划24个特色馆和四大功能互动区;全省各类分会场共467个,参展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将展 销境内外1500多家出版机构近50万种各类出版物和文化创意产品。此外,还邀请了200余位名家举办文 化活动,主分会场将举办2335场各类文化活动,其中主会场348场、各地分会场1987场。 打造思想引领的"国家书房" 今年,南国书香节还加大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力度,将推广全民阅读和推动文化交流相结合,推动书 香节从区域性阅读活动升级为国际性文化盛会。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会场将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展,以 侨批档案展现华侨抗战贡献;举办"血肉长城·烽火忠魂——纪念 ...
漫评:共襄盛举,感受世运气象万千新篇章
环球网· 2025-08-08 13:19
赛事经济影响 - 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举办,主题为"运动无限,气象万千",预计吸引1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运动员参赛 [2] - 赛事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包括场馆建设、服务配套、文化推广和商业联动,形成"全城悦客"热潮 [2] - 酒店业客流高峰,餐饮业推出特色主题套餐,交通网络优化升级,文创产品涌现,创造就业岗位并拉动消费 [2] - 世运会提升成都国际形象,传统文化和现代风貌通过媒体传播,增强城市软实力,助力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 [2] 民生工程改善 - 世运会筹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基础设施升级兼顾赛事需求和市民长期生活改善 [3] - 新建体育公园、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提升市容环境,直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3] - 城市治理细节完善,包括志愿者培训、无障碍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策划和环保理念推广 [3] 对外开放与文旅融合 - 成都通过世运会扩大国际"朋友圈",上半年已举办38项国际及全国性赛事,体育消费总规模预计达410亿元 [3] - 创新"赛事+"生态,打造100个暑期精品消费新场景,融合蜀绣、川剧等传统元素展示城市文化 [3] - 赛事促进文旅产业联动,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向世界展示中国西部发展活力 [3] 城市发展战略 - 成都以世运会为支点,推动经济动能激活、民生福祉提升和对外开放深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4]
十部门:支持各地举办村跑、村舞、村BA、村歌等富有乡情乡韵的“村字号”活动
快讯· 2025-07-27 02:14
政策内容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文体活动促进乡村消费 [1] - 方案支持各地举办村跑、村舞、村BA、村歌等"村字号"特色活动 [1] - 计划组织美食品鉴、非遗大集、农事体验等活动展示乡村文化 [1] 文化推广措施 - 将组织非遗促消费活动 支持非遗工坊和旅游景区推出非遗产品及体验 [1] - 实施"文艺赋美乡村"行动 打造绘画村、风筝村、乐器村等特色文化艺术村 [1] - 通过"村艺工坊"等场所推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 [1]
共促中欧经贸相向而行
经济日报· 2025-07-26 02:21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现状 - 中欧双边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858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2600亿美元 [2]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成为连接亚欧的黄金通道 [2] - 2024年一季度中国对欧盟进出口1.3万亿元,相当于每分钟都有超过1000万元的贸易往来 [2] 中欧经贸互补性分析 - 欧洲在高端制造、精密仪器、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医药化工、奢侈品制造等领域拥有深厚积累 [2] - 中国具备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持续升级的消费能力 [2] - 中欧深度融合的产业协作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 [2] 中欧经贸合作新机遇 - 合作领域可进一步拓展至服务贸易、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第三方合作等领域 [2] -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平台成为欧洲企业拓展对华业务的"黄金通道" [3] -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后,安吉白茶、金华火腿、法国香槟等优质产品加速进入对方市场 [3] 欧洲企业在华表现 - 宝马、奔驰、大众等德国车企在华销售全球占比均超过30%,在华利润是本土利润的30倍 [3] - 欧洲化工、光学、航空航天等领域产品占中国进口总量保持在30%以上,部分超过50% [3] - 中国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开放,为欧洲企业创造更稳定营商环境 [3] 中欧经贸挑战与建议 - 中欧经贸合作体量大,存在分歧摩擦,但应通过坦诚沟通管控和化解分歧 [4] - 近期欧洲一些国家出台的投资审查、技术限制等措施损害中国企业权益,也增加欧洲企业供应链风险 [4] - 中欧应共同抵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关税霸凌,保持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 [4]
上海打造“买、验、退”综合体验满意的离境退税标杆城市 中心城区离境退税商店将全覆盖
解放日报· 2025-07-08 01:45
上海市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行动方案 核心观点 - 上海市计划通过《行动方案》将上海打造为离境退税标杆城市,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离境退税商店超3000家、网点超1万个,"即买即退"商店占比超80%,商业集中场所设立集中退付服务点的占比超80% [1] - 离境退税消费规模目标比2024年翻两番,国产品牌退税销售额占比提升至30%以上 [1] - 同一境外旅客同一日在同一退税商店购买退税物品金额达到200元可申请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退税限额上调至2万元 [2] 离境退税商店布局优化 - 在大型商圈、步行街、旅游景区、度假区、文博场所、机场、客运港口、酒店、体育场馆等增设退税商店,全面覆盖境外游客集中的购物场所 [1] - 在16个区全覆盖基础上推动离境退税商店开展"即买即退"业务,有条件的商店设立"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 [1] 国产品牌商品供给提升 - 增加老字号产品、智能产品、非遗产品、工艺美术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名优特产、体育用品等优质产品供应 [2] 离境退税便利化措施 - 布设离境退税智能终端设备,拓宽离境退税退付渠道,推出验核便利措施 [2]
★六部门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
证券时报· 2025-07-03 01:56
离境退税政策优化 - 商务部等六部门发布《通知》,从扩商店、增商品、优服务三方面提出八项措施,包括扩大退税商店覆盖面、下调离境退税起退点至200元、上调现金退税限额至2万元等 [1] - 政策旨在解决退税商店偏少、退税商品选择有限(尤其是国货)、退税便利度不足等问题 [1] - 境外旅客入境消费占中国GDP比重约0.5%,显著低于全球主要国家1%-3%的水平,显示增长潜力巨大 [1] 扩商店措施 - 鼓励在大型商圈、步行街、旅游景区、机场等境外旅客聚集地增设退税商店 [1] - 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离境退税特色街区,提升商店可及性 [1] - 文旅部将指导商户优化"非遗"商品、文创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供给,并改进购物动线设计 [2] 增商品措施 - 离境退税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降低退税门槛,吸引更多特产店、纪念品店加入 [2] - 政策重点促进国货销售,丰富国货"潮品"供给 [2] 优服务措施 - 现金退税限额从1万元上调至2万元,支持移动支付、银行卡等多渠道退税 [2] - 商务部将优化涉外支付服务,完善多语种标识和导览设施,解决外国人在华消费痛点 [2] - 民航局将持续推动国际客运增班,配合提升入境消费便利性 [2] 政策目标 - 推动离境退税销售额快速增长,为消费市场注入新动力 [1] -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国际消费集聚区和入境消费友好商圈 [2]
用心用情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助推企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郑州日报· 2025-06-27 00:37
产业园区项目发展 - 明品福现代冷链物流园是重点物流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 目前处于规划选址阶段 农产品冷链物流对农业增效和民生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1] - 恩耐基冷链物流产业园、中玻现代食品科技小微企业园、华牧天惠科创港等在建项目需提速增效 严格把控时间节点 以尽快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 [2] - 大运河数字文创产业园是省重点文化产业地标项目 聚焦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数字技术应用 [2] 企业发展方向 - 冷链物流企业被鼓励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竞争优势 增强行业话语权 [2] - 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 深化关键技术攻关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2] - 文创企业应深入研究细分市场 深挖本地文化资源 推动地域文化与创意设计、数字科技深度融合 [2] 政府支持措施 - 建立"跟踪督办"机制 采用清单化推进、节点化调度、责任化落实方式解决企业诉求 [1] -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提升服务质效 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1] -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为文创园区提升综合影响力提供支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