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

搜索文档
特朗普罕见后悔,美商务部长开出和解条件,印度最多硬气两个月?
搜狐财经· 2025-09-07 15:22
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 -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帖称美国似乎失去印度和俄罗斯给中国 并配发中俄印三国领导人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合影照片[2] -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行为加征25%关税 叠加原有25%报复性关税使总税率达50% 理由是印度绕过对俄制裁[3] - 美国商务部长要求印度停止采购俄罗斯石油 降低对美国产品关税壁垒 并退出金砖国家组织作为和解条件[4] 能源贸易格局 - 印度从俄罗斯进口原油比例从2022年前不足2%飙升至40%以上 成为俄罗斯石油主要买家之一[3][6] - 印度通过采购俄罗斯石油节省上百亿美元外汇储备 俄罗斯石油因西方制裁价格便宜[6] - 俄罗斯是印度长期军事伙伴 印度从俄采购武器和石油 关系深厚不会轻易切断[6] 贸易影响与产业动态 - 印度对美出口主要包括钢铁 纺织品和农产品 50%关税使这些产品竞争力下降[6] - 印度企业正调整供应链寻找其他市场 但短期内损失难免[6] - 美国农场主受印度农产品关税壁垒影响 若谈判破裂美国出口将受阻[6] 外交战略与多边机制 - 印度外交政策注重战略自主 不会完全倒向任何一方 莫迪政府强调多边主义[7] - 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是印度平衡外交的重要平台 退出不符合其利益[6][9] - 美国智库分析显示强硬政策可能推动印度与中俄形成亚洲大国联盟 挑战美国在印太地区影响力[7] 谈判态势与发展预期 - 美国商务部预测印度政府将在1-2个月内软化态度并返回谈判桌[4] - 印度外交部声明重申主权不会屈从外部压力 民众社交媒体支持政府强硬立场[9] - 双方2025年2月白宫会晤未达成贸易协议 美国6月曾乐观认为协议临近但当前基调转变[9]
起底乌克兰危机诞生的最基本逻辑,海权与陆权间的激烈碰撞
搜狐财经· 2025-09-07 04:26
地缘战略地位 - 东欧地区被誉为欧洲大陆的战略心脏 因其历史上多次成为决定霸权归属的关键地带 [1] - 该地区连接西欧与亚洲 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成为历代强权必争之地 [1] - 掌控东欧意味着能在欧洲大陆确立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 如法兰西第一帝国 德意志第三帝国和苏联的崛起都与此相关 [1] 海权与陆权博弈 - 英国和美国作为海权国家 极力阻止欧洲大陆出现能够整合东欧的陆权强国 [4] - 美国延续英国战略传统 在二战后与苏联展开数十年冷战 并通过维持欧洲分裂状态确保海权优势 [4][6] - 陆权强国如俄罗斯和普鲁士优先构建防御体系再扩张 军事力量具防御属性 而海权国家如英美专注发展远洋海军 军事力量具进攻性特征 [6] 当前冲突与战略布局 - 俄乌冲突本质是海权与陆权两大体系激烈对抗的产物 [6] - 美国长期在欧洲心脏地带制造紧张局势 通过挑动欧盟与俄罗斯对立阻止陆权统一欧洲 [6] - 东欧国家在美国战略中被视为可随意摆布的棋子 乌克兰全面倒向西方后被纳入美国战略布局 [7] 历史规律与霸权更迭 - 英国因深度介入两次世界大战元气大伤 被迫将世界霸主地位让予美国 [4] - 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标志海权力量再次压制陆权势力 [4] - 美国正重蹈大英帝国衰落覆辙 过度扩张的霸权面临难以承受的重负 [7]
云南挖出“王炸”,蒙古急着卖给美国稀土,结果上天入地都运不出去!
搜狐财经· 2025-09-06 03:44
稀土资源与行业格局 - 云南发现超200万吨稀土矿 占全球已知储量六分之一 品质优良且开采成本低 [3] -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 应用于芯片 电动汽车电池 风力发电机及导弹制导系统等高科技领域 [3] - 中国掌握全球85%稀土供应量 拥有最完整产业链 稀土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 [7] 产业链发展历程 - 九十年代中国稀土产业受制于美国 仅以数万元/吨低价出售原料 美国加工后以数十万至百万元/吨返销 [5] - 美国实施技术封锁 断言中国无法掌握深加工技术 中国通过30年自主创新突破全产业链技术壁垒 [5] - 目前全球70%稀土加工设备由中国制造 关键技术专利大部分由中国掌握 [10]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 - 蒙古国试图绕过中国向美国直接销售稀土 但因内陆国家地理限制无法实现运输 [1][8] - 蒙古向北运输需经俄罗斯 但俄自身为稀土大国且运输成本极高 向南经中国通道存在战略利益冲突 [8] - 美国寻求建立独立稀土供应链面临困境 全球资源或储量不足或品质差或运输不可达 [10] 行业竞争地位 - 中国稀土产业实现从原料供应到技术主导的全面逆袭 用时不足30年 [12] - 云南新矿发现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 [1][10] - 当前中国在稀土领域具有定义行业标准的领导力 [10]
美欧韩日泰想不到!中方刚办完国际盛会,关税清单就已杀到
搜狐财经· 2025-09-04 22:55
外交战略 - 中国通过主办大型国际盛会汇聚二十余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展示强大的国际号召力并打破外交孤立企图 [3] - 俄罗斯 朝鲜等国领导人同台亮相 越南 印尼 马来西亚等亚太关键国家积极参与 证明中国外交联系的广泛性 [3] - 日本前首相到访具有外交象征意义 既打破孤立壁垒又揭露某些国家的双重标准 [3] 贸易反制措施 - 针对美国 欧盟 韩国 日本及泰国的苯酚产品实施反倾销税 部分税率飙升至100%以上 [4] - 苯酚作为医药 农药 染料 塑料等关键产业的基础原料 其市场稳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安全命脉 [4] - 反制措施旨在测试市场依赖度 彰显产业保护决心 传递反击信号 [4][5][7] 产业与经济安全 - 低价进口苯酚扰乱国内市场秩序 导致本土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并引发就业岗位流失 [8] - 保护本土苯酚产业既是维护市场公平 更是坚守国家经济安全底线 [8] - 英国被排除在延长征税名单外 体现反制措施的精准性和靶向性 [8] 战略组合拳 - 外交盛会与关税重拳并举 体现软实力与硬手段融合的战略思维 [9] - 通过主场外交在道义和政治上凝聚力量 通过贸易反制亮出经济主权底线 [9] - 中国展示以柔克刚 以进为退的新型博弈模式 打破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 [9] 具体反制案例 - 应对美国贸易战时将关税从34%提升至84%甚至125% 并扩展至更广泛商品品类 [9] - 美国高科技封锁时中国精准管制稀土出口 影响F-35战机和iPhone等产品供应链 [10] - 面对盟友联合施压时通过拓展东盟和金砖朋友圈 以市场优势换取国际支持 [11] 战略信号 - 反制措施基于严谨规则 周密测算和时机把握 而非情绪宣泄 [13] - 从稀土到苯酚 从RCEP到数字丝绸之路 中国运用经济联系重塑国际政治规则 [13] - 中国致力于拆除现有霸权主义体系 而非寻求成为新霸主 [15]
西方媒体:时代变了
环球网· 2025-09-04 22:39
西方媒体对国际秩序变化的观点 - 英国广播公司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认为西方主导国际秩序时代正迎来变化 西方联盟在国际事务中既有主导地位正在减弱[1] - 地缘政治格局快速变化 欧洲需重新审视安全策略 美国在特朗普领导下远离国际舞台中心[1] - 美国现行贸易政策打乱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格局 印度与中国俄罗斯关系走近是典型结果[1] 新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影响 - 以西方为中心不同的新国际秩序正在出现且影响力不断扩大[2] - 特朗普"以美国为中心"贸易体系难以持续 对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均无法维持[2] - 全球南方成为国际秩序变革关键力量 不再是无足轻重的"沉默大多数"[2] 国际共识与战略调整 - 上合组织峰会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显示各国共识:以西方为中心国际秩序正被改变[1] - 智库专家明确指出西方联盟主导地位减弱现象[1] - 媒体暗示欧洲应采取更务实策略迎接新变化[1]
莫迪上合峰会强调战略自主,刚回国就受到坏消息,美国50%关税精准打击印度制造业
搜狐财经· 2025-09-04 17:23
贸易政策变动 - 美国对印度商品关税从25%提升至50% 创下对亚洲国家最高关税纪录[1] - 政策实施五天内印度对美出口订单减少30%[1][13] - 古吉拉特邦超过5万纺织工人面临失业风险[1] 行业影响分析 - 纺织行业遭受严重冲击 企业每日仓储损失达10万美元[14] - 化工等行业出口同步受挫[13] - 印度出口结构单一 对美国市场依赖度达11.3%[16] 贸易数据表现 - 2024年美印商品贸易逆差达457亿美元[5] - 印度对俄石油进口量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7] - 中印贸易额2025年前7个月达743亿美元 同比增长10.2%[28] 地缘政治关系 - 印度推行平衡外交策略 同时与中美保持关系[5] - 美国要求印度在中美间明确站队[7] - 中印达成十项合作共识包括恢复直航和扩大边境贸易[22][24] 经济战略调整 - 印度推进与50国贸易多元化战略[22] - 外汇储备仅能覆盖6个月进口需求[18] - 亚洲开发银行评估显示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增长18%[38] 产业链特性比较 - 中国拥有100多个贸易伙伴 产业链韧性强[16] - 印度制造依赖单一市场 调整能力有限[16] - 贸易摩擦导致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38]
中国,正在西部悄悄推进两个超级“国家工程”
36氪· 2025-09-03 10:00
核心观点 - 中国在西部地区同时推进雅江下游水电工程和新藏铁路两大超级国家工程 总投资超过1.6万亿元 相当于2024年全国GDP的1% 体现国家战略重心向西部转移 将重塑中国及亚洲经济版图[4][5][51] 工程项目概况 - 雅江下游水电工程总装机容量6000万-8100万千瓦 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 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 将成为世界最大水电工程[5] - 新藏铁路全长约2000公里 连接新疆和田与西藏日喀则 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5] - 西部铁路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 包括川藏铁路、滇藏铁路、中尼铁路等 配套公路、机场、电网等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达前所未有高度[7] 工程建设挑战 - 海拔挑战:新藏铁路最高点达5200米以上 施工人员需在氧气稀薄环境中作业 雅江工程海拔稍低但条件类似[11][14] - 地质挑战:新藏铁路穿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世界级山脉 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冻土广布[15] - 气候挑战:年平均气温0度 最低零下40度 强风、暴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频繁 实际施工窗口期有限[18][19] - 资金与时间压力:新藏铁路建设周期12-15年 年均需投入300-400亿元 雅江水电站建设周期15-20年 需持续千亿级资金保障[21][22][23] 战略意义 - 能源安全:中国2024年消费7.56亿吨石油中72%依赖进口 其中80%经过马六甲海峡 雅江水电站年发电3000亿千瓦时可缓解能源进口依赖[25][29] - 算力支撑:AI发展受能源禀赋制约 雅江水电站将提升电力容量 为算力提供基础保障[27][28] - 旅游经济:2024年西藏接待游客6389万人次 同比增长15.8% 旅游总收入740多亿元 占全区GDP四分之一以上 新藏铁路将串联班公湖、冈仁波齐等景点 进一步促进旅游发展[34][35] - 资源开发:扎布耶盐湖2024年产出锂矿5083吨 仲巴县已设置矿业权23个 新藏铁路经过该县将提升矿产资源运输效率[36] - 产业升级:稳定电力供应和交通网络将推动西部发展高耗能制造业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实现资源输出向经济收益转化[39] 地缘战略布局 - 新藏铁路连接和田、喀什 通过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口岸直达吉尔吉斯斯坦 中吉乌铁路2025年启动后将成中国通往欧洲和中东最短货运路线[44] - 红其拉甫口岸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唯一陆路口岸 直通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由中国公司运营管理 可缓解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风险[44][45] - 铁路线路向南偏移(日土-定日-定结-日喀则)扩大中国在亚欧大陆中心地带的影响力 重构地理格局[47][48] 西部发展模式转型 - 从"输血式"发展(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转向"造血式"发展(内生增长) 新藏铁路提供对外贸易通道 雅江水电站提供清洁能源 支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50] - 建设期间每年千亿级投资创造数十万就业岗位 建成后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 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 吸引内地企业与人才 实现共同富裕[50]
黄金破3500创历史新高,后续是涨是跌藏大国博弈玄机?
搜狐财经· 2025-09-03 09:52
黄金价格表现 - 伦敦现货黄金价格突破3500美元/盎司大关 最高触及3508.69美元/盎司 [3] - 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飙升至3578.4美元/盎司 [3] - 上海金交所现货黄金价格报801.31元/克 [3] - 品牌金饰克价达1041元 [3] - 8月单月黄金价格暴涨4.78% [5] 行业表现 - 山东黄金上半年净利润暴涨102.98% [3] - 中金黄金和西部黄金等矿企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3] - 山东黄金上半年矿产金产量占全国总量17.72% [7] - 海外矿山增产5.67吨 [7] - 湖南白银单月股价涨幅超15% [7] - 白银有色出现两连板 [7] 市场动态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 [3] - 地缘政治局势紧张 [3] - 市场对贵金属关税忧虑激增 [5] - 特朗普罢免美联储理事库克事件持续发酵 [5] - 美元信用体系动摇 [5] - 超过半数机构投资者增加黄金资产配置 [5] - 中国上半年黄金ETF持仓量大幅增长42% [5] 企业战略 - 中国央行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储备 [5] - 年购金量超千吨 [5] - 中国黄金储备占外汇比重从3%提升至6% [9] - 中国矿企凭借稳定产能和灵活布局加速扩张 [7] - 中国企业在全产业链提前布局提升抗风险能力 [7]
国泰海通|“大国博弈与欧洲投资”欧洲国别论坛·第一期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9-03 08:39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年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 论坛聚焦中欧在历史关键节点的合作机遇与挑战[2] - 探讨欧盟在多边关系新阶段中如何推动经贸 能源 产业及人力资源发展[2] - 分析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的历史积累与未来挑战 以及机构投资欧洲市场的回报与不确定性[2] 议程与核心议题 - 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与财政货币政策分析 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杨水清主讲[4] - 特朗普2.0政策下的欧洲经济与中欧经贸关系 由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解析[4] - 全球多极格局下的欧洲地缘关系与德国财政前景 由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阐述[4] - 欧洲市场与跨境金融业务重要性 由国泰海通证券(英国)CEO胡总分享[4] 参与方与形式 - 圆桌论坛聚焦欧美经济与市场 跨境及出海投资机会[4] - 参与嘉宾包括社科院专家 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以及国泰海通英国与海通国际高管[4] - 论坛面向集团内部与签约客户开放 需通过国别研究负责人或对口销售报名[4]
中国跟俄罗斯谈好的生意,美国想要截胡,对俄开出难拒绝的条件?
搜狐财经· 2025-09-03 03:11
项目背景与现状 - 俄罗斯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正成为大国博弈焦点 美国在乌克兰和谈期间提议向俄罗斯出口关键设备用于该项目[1] - 该项目第三条生产线原计划采用中国技术 被视为中俄能源合作重要里程碑[3] - 中国制造已深度参与项目:第一条生产线14个大型模块全部由中国企业承建 后续两条生产线分别有12个和6个模块来自中国供应商[3] 项目战略价值 - 该项目价值数十亿美元 是俄罗斯争夺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份额的核心项目[5] - 全部投产后年产能将达1980万吨 可显著提升俄罗斯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话语权[5] - 西方制裁导致项目陷入困境:国际融资渠道受阻 原股东纷纷撤资 关键设备进口受限[5] 大国博弈态势 - 美国提议提供急需设备并暗示可能放松部分制裁 对俄罗斯形成强心针效应[5] - 美国战略意图包括离间中俄战略伙伴关系 以及掌控能源命脉制约俄罗斯能源出口[7] - 美国务院文件显示该提议与乌克兰和平协议挂钩 实质是将能源合作政治化[7] 技术竞争格局 - 中国在该项目中技术优势明显 不仅提供核心模块 更在极地LNG技术方面取得突破[7] - 中国技术方案的成本效益比美国方案更具竞争力[7] - 中俄已建立本币结算等机制规避制裁风险 合作建立在坚实互信基础上[7] 行业影响展望 - 博弈折射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 传统能源强国试图通过政治手段维持主导权[9] - 新兴合作模式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俄罗斯的选择将影响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版图[9] - 在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背景下 该较量将成为检验国际关系新秩序的重要试金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