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

搜索文档
泉州安溪:电商何以“领跑”
搜狐财经· 2025-09-05 04:10
核心观点 - 安溪县凭借农村电商的卓越实践成为2025年全国10个"领跑县"典型案例之一 也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域[1] - 电商交易额从2013年20亿元激增至2024年320.3亿元 11年完成从山区小城到"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和"百茶贸易之都"的转型[1][4] - 通过政策支撑、三产融合、物流升级和主体培育四大核心策略实现电商高质量发展[2][5][7][10] 政策支撑体系 - 成立县主要领导挂帅的电商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部门协同机制[2] - 出台《加快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 明确电商作为县域经济新引擎的定位[4] - 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 覆盖电商企业全周期发展需求[4] - 政策推动电商交易额从2013年20亿元增长至2024年320.3亿元[1][4] 产业融合发展 - 推行"电商+基地"模式 建成126个标准化茶叶基地并纳入溯源系统[5] - 首创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 实现生产可追溯[5] - 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 带动5.2万户茶农增收[5] - 整合超1200个加工点 培育100家茶叶供应链企业 其中10家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6] - 2024年开展直播4.5万场次 带动关联产业销售超15亿元[6] 物流体系升级 - 累计投入超23亿元推进农村公路改造 780公里通村公路实现双车道等级化[8] - 构建"1+24+453"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实现行政村全覆盖[8] - 日处理包裹20万件 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快递到村 当日达户"[8] - 2024年快递业务量突破1.49亿件 物流成本较2018年下降30% 配送时效提升40%[9] 市场主体培育 - 建立电商企业梯度培育机制 分类施策支持企业发展[10] - 弘桥智谷电商产业基地汇聚200余家企业 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10] - 累计培训3.2万人次 订单培养800余名专业人才 崛起200余个本土网红[10] - 电商主体突破4万家 带动就业超6.6万人[11] - "6·18"销售额达28.59亿元 "双11"斩获34.77亿元[11] 产业生态建设 - 实施"一村一品一店"工程 形成10个淘宝镇和57个淘宝村[11] - 建成茶博汇、领秀云城等八大产业园区 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11] - 通过春秋茶节、"百茶在安溪"等IP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11]
万头奶牛牧场背后的县域经济致富样本|活力中国调研行
第一财经· 2025-08-29 02:18
南漳县借优化营商环境,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带动经济 复杂的内外形势之下,县域经济如何发展是摆在上千个县城政府面前的一大问题,而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正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即通过优化地方营商环 境"以商招商、全产业链招商"来激发经济活力,带动居民增收。 8月28日,在南漳县九集镇上的云上牧歌万头奶牛生态牧场,一头头来自澳大利亚奶牛正在转盘式挤奶机上产奶,而鲜奶将顺着管道流入冷藏贮奶罐。目前 该牧场已有7500头奶牛,而今年10月份将突破1万头奶牛,届时全年可产鲜奶9万吨,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奶源基地,达产后产业链价值可达16亿元, 税收1亿元以上。 "我以前在广东电子厂上班,今年初听说家门口的云上牧歌奶牛场招工,就毫不犹豫回来了。现在我在牧场里做的青贮饲料分拣工作,一个月能拿5000元工 资,不比外面打工差,而且还能照顾孩子,陪伴父母。我们村还有30多个和我一样在外打工的人回来了,都在这里上班。"云上牧歌工人华晓琴告诉第一财 经。 在外从事建筑业的邹维俊在得知老家南漳引入云上牧歌奶牛场后,需要大量青贮玉米饲料,于是回乡创办襄阳芸和农业有限公司,并与云上牧歌签订了订单 协议,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起了订单农业,今年种植 ...
上半年GDP增长6.6%,惠阳平潭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14:54
核心观点 - 惠阳区平潭镇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6% 实体经济展现强劲韧性 城镇品质与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1][4][5][7][10] 经济发展 - 上半年GDP实现17.39亿元 同比增长6.6% 规上工业总产值59.57亿元增长11.4% 规上工业增加值11.82亿元增长12.0% [4] - 工商税收收入约1.81亿元 增长33.9% 产业招商聚焦绿色建材、新型储能、汽车零部件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链 [4] - 整理6.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已实现6.06万平方米厂房投产 培育5家"小升规"企业 申报6家高新技术企业及4家专精特新企业 [4] 城镇建设 - 打造8.3公里集观赏游玩与休闲产业于一体的示范路线 推进250栋农房风貌提质 拆除3处铁皮及26处破旧雨棚 整治占道经营1296宗 [5] - 与中交一公局、中交四航局达成7个项目合作 金额达2194.83万元 涵盖风貌管控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6] - 新增汽车停车位约140个 升级改造农贸市场 建设绿美生态小公园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3%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7] 民生保障 - 发放低保金及特困救助金约837万元 长者食堂提供助餐服务3.22万人次 开展社工活动11场及义诊3场 [7] - "南粤春暖"招聘会促成156人达成用工意向 建成5.6公里"最美农村路"稻乡路 [7] 乡村振兴 - 农业总产值达5.51亿元 同比增长3.2% 完成水稻种植6042.53亩及玉米5817.2亩 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32.22万元 [10] - 举办首届"平潭杯"乡村龙板争霸赛 吸引27支队伍参与 带动周边餐饮及文旅消费 建成淮山粉葛加工厂及农旅景点 [10] - 全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6% 河道水质全面达标 形成"产业兴农、农旅融合"生态产业链 [11]
2025年中国团餐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8-24 00:05
文章核心观点 - 团餐行业作为中国餐饮市场的重要支柱 在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升级驱动下正向智慧化、标准化、集约化加速演进 头部企业通过中央厨房、冷链物流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整合提升运营效率 同时行业社会价值凸显 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场景[1] 行业驱动因素 政策端 - 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三产融合 团餐行业高度适配中央厨房等三产融合项目 有望向低线城市加速渗透 地方政府积极协同团餐企业开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4] - 政策推动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 目标到2035年机械化率总体达70%以上[5] - 食品安全政策要求提升全链条质量监管能力 头部团餐企业借数字化供应链溯源体系增强招标竞争力[7] - 青少年膳食改善政策推动学生餐营养健康水平提升 县域小学客群团餐渗透率较低 未来增长空间显著[9][11] 需求端 - 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4.4千克、蔬果176.1千克、肉蛋奶制品92.4千克 高水平食品消费量为团餐行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12] 供给端 - 2024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达5.9亿人 占全国网民53.4% 外卖超时率降至4.8% 倒逼团餐企业通过菜品创新带动供给升级[15] 资本端 - 团餐行业融资主要用于三产融合项目、数字化供应链建设和跨区域整合扩张 例如麦金地2021年8月获3亿元战略融资用于三产融合及信息化系统建设[17][19] 技术端 - 社会餐饮数字化技术如点单服务、收银及营收分析等有望应用于团餐领域 打破数据孤岛并提升运营能力[20] 行业发展历程与规模 - 行业从"大食堂"模式向多模式并存演进 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道路[23] - 2024年团餐市场规模约2.7万亿元 预计2026年超3.5万亿元 行业韧性强于餐饮市场整体[28][29] 客群分布与特征 - 学校场景营收占比52.7% 其次为企业26.3%、政府机构10.8%、医院9.6%[34] - 各客群需求差异显著:中小学餐标约16元/天 年营业210天 大学餐标25元/天 医院需全年全天候营业且餐标30元/天[33] - 县域中小学正成为学校场景增量 工厂等企业场景份额可能压缩[34] 运营模式分析 - 承包入驻模式占比约90% 食材成本占42% 净利润率约6%[40] - 集体配餐模式配送成本约3% 利润空间压缩至5%以内[42] - 平台模式依托社会餐饮资源 收入来自流水抽成及系统接入费[45] 行业利润与竞争 - Top100企业平均利润率从6.3%降至5.2% 进入微利时代[47] - 招标频率提升 评分体系向质量倾斜 关注全链条规范化、供应链数字化和场景化解决方案[49] - 中国团餐市场CR3仅6.7% 显著低于北美80%和欧洲45% 存在整合机会[59] 创新与趋势 - 中央厨房普及推动集体配餐模式渗透率有望提升至18%[69] - "中央厨房+卫星厨房"模式解决县域热餐配送问题 支持三产融合企业优先受益[76] - 增量市场围绕健康与老年人群展开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78] - 区域头部企业通过供应链及精细运营能力推动区域内集中度提升[81]
东阿阿胶半年报:营收净利双增,“第二增长曲线”赋能多元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23:0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0.51亿元,同比增长11.02%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88亿元,同比增长12.58%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9.65亿元,同比增长4.70%,较一季度-3.04亿元显著改善 [1][2] 现金流与分红政策 - 经营活动现金流从一季度-3.04亿元转为上半年正流入9.65亿元,环比大幅改善 [2] - 拟中期分红8.17亿元,占同期归母净利润的99.94% [3] - 自1999年以来累计分红101.04亿元,长期分红能力稳定 [3] 行业地位与核心产品 - 阿胶块在阿胶品类市场份额约70%,复方阿胶浆在补气血口服液品类市场份额达30% [4] - 两大核心产品在补气补血品类合计市场份额近40% [4] - 作为胶类产业引领企业,深度契合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 [4] 第二增长曲线布局 - "皇家围场1619"品牌营收同比增长超150%,健脑补肾口服液单品同比增长666% [5] - 形成覆盖男士健康领域的"药品+健康消费品"双矩阵战略 [5][6] - "壮本"品牌依托肉苁蓉药食同源特性,开发高频消费场景健康产品 [6] 战略发展规划 - 实践"药品+健康消费品"双轮驱动增长模式 [6] - 深化"1238"战略,推进胶类产业链三产融合协同发展 [1] - 通过"皇家围场1619"和"壮本"构建差异化男士滋补产品矩阵 [5][6]
合肥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农产品“含科量”不断提升
经济日报· 2025-08-19 22:00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 - 巢湖市大鑫食品有限公司采用液氮速冻锁鲜技术加工小龙虾,产品包括熟制速冻龙虾尾、虾仁和整虾,每斤小龙虾加工后身价至少翻番 [1] - 合肥市推动农产品加工"四链同构"(产业链、供应链、科技链、价值链),促进三产融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130家 [1] - 洽洽食品实施"质造+智造"升级,全环节推行"新鲜战略",每日坚果品类成为热门休闲食品 [1] 龙头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案例 - 老乡鸡集团攻克土鸡自动化屠宰、扣肉一体化加工等核心技术,构建"养殖+加工+餐饮"全产业链数字化模式 [1] - 王仁和米线研发全自动加工线,成为国内米线加工龙头企业 [1] - 产学研机制由农业农村部门、龙头企业与中科大等科研院校共建,加速技术落地 [1] 科技赋能农业品牌建设 - 合肥市打造"合字号"名企名品谱系,46个品牌入选"皖美农品",包括合肥龙虾区域公用品牌 [2] - 累计认证绿色食品285个、有机农产品163个,20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2] - 科技创新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融合,破解产业链脱节问题,挖掘全链条增值潜力 [2]
农文旅商联动援疆 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第一财经· 2025-08-19 14:3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阿图什市阿孜汗无花果生态园以农业为核心,发展文旅、商业等周边经济,形成农文旅商一体化模式[1] - 江西国康农业集团在新疆阿克陶县推广芦笋种植,通过"政企合作经营、村企联合管理、吸纳农户务工"模式提供250个就业岗位[3] - 伽师县引入京东物流和百果园等企业,推动新梅产业链延伸至精深加工领域,形成22种加工产品[4] 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 - 江西省农科院在新疆试种芦笋成功,露天种植因光照好、虫害少等优势长势喜人[2] - 京东物流推动"商流物流一体化模式",将伽师新梅物流时间从8天缩短至56小时,损耗率从9%降至1.8%[4] -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生开展西梅干贮藏性研究,计划覆盖整个研究生阶段以提升产品附加值[5]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阿孜汗村打造"无花果+"模式,投入1亿多资金形成"一轴两环四区六组团"空间结构,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6][7] - 农户通过农家乐和民宿投资60万元获得120万元收益,月收入从2000元提升至8000元[7] - 疏勒县"鲁疆情"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整合研学旅游与生产加工,技术型员工月薪达4000-5000元[8][9] 援疆项目成效 - 阿克陶县芦笋种植项目前3年每亩地租600元,第10年达1300元,村集体保底分红30万元/年[3] - 广东援疆推动伽师新梅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通过"疆品南下、粤品北上"工程拓宽销售渠道[5] - 江苏昆山援疆工作组支持阿孜汗村实现"一户一特色"设计,带动村民就地创业就业[6]
农文旅商联动援疆,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第一财经· 2025-08-19 11:09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新疆喀什地区通过引入新品种如芦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芦笋是2024年引进的新鲜蔬菜 当地原本以玉米 冬小麦 春小麦为主 蔬菜以西红柿 辣椒 土豆为主[5] - 伽师县发展新梅精深加工产业 形成果干 果汁 果酱等22种精深加工产品 实现种植 加工 销售一体化产业链[11] - 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集生产加工 包装销售 研学旅游 文旅采摘于一体 配套26座高标准种植大棚和12000平方米生产厂房[21] 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 - 芦笋种植依托江西省农科院技术 利用新疆光照好 虫害少 耐寒耐盐碱特点实现成功种植 露天种植区达3000亩[6] - 物流创新使伽师新梅从枝头到华东餐桌时间从8天缩短至56小时 损耗率从9%降至1.8% 物流成本下降12%[11] - 开展农产品基础指标研究 包括膳食纤维 粗蛋白 水分含量测定 以提升西梅干贮藏性和食用价值[12] 农文旅商融合发展 - 阿图什市阿孜汗村打造无花果主题生态园 形成民宿 采摘 生态科普 打卡点等体验区 投入资金超1亿元[1][16] - 构建"一轴两环四区六组团"空间结构 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农户投资60万元获120万元收益 月收入从2000元升至8000元[16][17] - 食用菌示范园占地200余亩 投入山东援疆资金2153万元 配套研学馆 科普长廊等设施 暑期为旅游旺季[21] 就业带动与收入提升 - 芦笋基地提供250个就业岗位 长期工150人 临时工100人 月薪约3500元 土地流转合同前3年每亩租金600元[6][7] - 技术型员工经培训后月薪达4000-5000元 合作社提供菌棒托管和家庭种植机会 企业负责回收产品[21] - 村集体保底分红前3年每年每村30万元 第4年起按利润25%分红 不足30万元则按保底30万元分红[6] 跨区域合作与市场拓展 - 援疆省市推动"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 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依托上海 深圳等高端消费市场带动精深加工[11][12] - 京东物流推行"商流物流一体化模式" 为直播机构提供源头货 为农户引入新销售渠道[11] - 企业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并设定保护价收购 引导群众参与种植 形成政企合作经营 村企联合管理模式[7][12]
河南南乐:黄桃变身“黄金果” 产业振兴“钱”景好
中国经济网· 2025-08-12 05:49
初秋时节,天朗气清,瓜果飘香。走进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镇丁庄村的连片桃园,饱满圆润的黄桃压弯 了枝头,果香沁人心脾,令人垂涎欲滴。桃林间,工人们穿梭忙碌,采摘、分拣、称重、打包、装箱, 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图景。 飞腾合作社的实践堪称典范,他们组建了一支由5名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领衔的专业农技团队,培养了 120余名本土农民技术员,实现果树穿孔病、流胶病等常见病害防治技术全覆盖;全面推行有机肥替代 化肥、生物防虫、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态种植模式,不仅成功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更推动亩均收益 突破万元大关。如今,合作社的技术示范平台已成为周边农户争相学习的"取经圣地",辐射带动效应日 益凸显。 南乐黄桃的崛起,是科技引领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的必然成果。依托豫冀鲁三省交界的区位优 势、"仓颉故里"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日益完善的高铁物流网络,南乐县以"科技+绿色"双轮驱动,为 黄桃产业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品种创新更让产业提质增效。通过持续优选优育,当地锦绣黄桃的供应期成功延长,从6月可至9月,精 准填补了高端鲜食黄桃市场的空白。"普通黄桃论斤卖,我们的精品果按个订,单价高出市场均价1.5 倍。"丁电铎指着刚采摘下来的金 ...
40分钟钓出26尾虾!新会钓虾比赛热闹开竿!
南方农村报· 2025-08-08 06:03
活动概况 - 新会区于8月8日举办虾产业主题文化系列活动钓虾比赛 地点为三江镇常盛陈皮庄园·听枫钓虾场 活动以虾为媒介、以钓会友 是践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体现 [2][3][6] - 活动通过钓虾比赛促进产业与文旅融合 专业组选手伍家辉在40分钟内钓获26尾南美白对虾 获得冠军 [43][44][45] - 活动有效提升新会虾产业品牌影响力 推动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场景建设 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49][50][51] 陈皮产业规模 - 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拥有新会柑种植户超7000户 新会陈皮商事主体超1500家 2024年产值达261亿元 [7][8][9] - 新会区提出陈皮庄园新业态 涵盖综合发展、研发加工、科技种植、文化窖藏、生态文旅五大类型 18家陈皮庄园获官方授牌 [18][19][22][23][25] 对虾产业规模 - 南美白对虾产业为新会区重点产业 是广东省重要产区及珠三角加工贸易基地 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超55亿元 [10][11][12][13] - 对虾产业园聚焦种苗培育、智能化养殖、深加工、预制菜研发及文博展示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11][12] 产业融合战略 - 新会区深化陈皮+对虾双产业战略 三江镇凭借水陆双廊区位优势 成为两大产业园战略交汇点 [15][16][17] - 常盛陈皮庄园作为产业融合样本 种植80亩新会柑 配套文化展示厅及钓虾、露营等休闲项目 实现农业与旅游深度结合 [33][35][37][38][39][40] 区域农业地位 - 新会区凭借两江汇聚地理优势 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菜篮子基地 现场为2家水产企业颁发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牌匾 [26][27][2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