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

搜索文档
集团考核背后的造假
虎嗅· 2025-08-19 23:43
核心观点 - 物流公司通过复杂的业务委托循环人为制造第三方收入以满足集团考核指标 但实际未创造真实业务价值[1][10][16] - 公司利用集团内部利润转移和指定供应商等手段操纵财务数据 使考核指标形同虚设[24][28][32] 考核机制设计 - 集团对物流子公司设置净利润与第三方收入额双重考核指标[11][15] - 第三方收入考核本意为通过外部业务降低集团整体运输成本[14][35] 财务操纵手法 - 通过多层业务委托实现角色转换:内部业务(集团销售部→a→b)与第三方业务(b→a→c)形成闭环[5][17][20] - 第三方业务仅收取1%极低毛利(如30元收入对应29.7元成本)[6][21] - 实际毛利来源于首轮内部业务报价调整(如b报价从80元提升至81元)[27][28] - 业务内容可能完全虚构(如肉类运输与鸡蛋运输混用)或通过指定供应商完成资金回流[23][24][29] 制度缺陷分析 - 单纯考核收入指标会导致虚假第三方收入膨胀(收入可无限生成)[22] - 考核第三方业务利润仍可通过内部利润转移实现操纵(整体利润不变)[30][31] - 成本考核存在极限值 无法持续下降[34] - 物流公司作为成本中心的本质与创收考核目标存在根本性矛盾[33]
虚增营收长达9年近200亿!*ST高鸿再发退市风险提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1:28
公司财务造假情况 - 公司2015年至2023年连续9年财务造假 虚增营业收入198.76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7622.59万元 [2] - 造假手段包括通过子公司开展虚假贸易业务 涉及笔记本电脑和IT系统等产品贸易 业务无实际货物流转且不具有商业实质 [2] - 虚假贸易业务通过北京大唐高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南京庆亚贸易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江庆组织的闭环交易 [2] 欺诈发行与监管处罚 - 公司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构成欺诈发行 相关文件引用2018年至2020年虚假财务数据 [2] - 证监会2021年4月批准该次非公开发行 募集资金总额12.50亿元 [2]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25年8月8日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1] 退市风险与交易状态 - 公司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符合《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5.1条第一项和第9.5.2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 [1] - 股票交易已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股票简称由"高鸿股份"变更为"ST高鸿" [3] - 公司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 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3] 审计与投资者索赔 - 公司连续两年被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3] - 在2016年3月22日至2024年7月30日期间买入并在2024年7月31日卖出或仍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可能符合索赔条件 [3]
恒大退市迎来终章,带给出险房企什么启示?
36氪· 2025-08-19 04:06
公司退市与法律状态 - 中国恒大集团将于2025年8月25日正式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因未能满足复牌指引要求且未能在2025年7月28日前恢复股份买卖 [1][6] - 公司停牌前市值大幅缩水至20余亿港元 较历史高点4000亿港元蒸发逾九成 [1][4] - 创始人许家印目前仍处于羁押状态 与前妻丁玉梅等人面临高达400亿元股息的追缴问题 [2][7] 财务与债务状况 - 公司总债务高达2.44万亿元 清盘人控制约270亿港元资产但仅变现20亿港元 [6] - 现存10条被执行人信息 被执行总金额超42亿元 核心子公司恒大地产被执行金额累计超586亿元 [11] - 财务造假坐实 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方式虚增2019年及2020年收入和利润 [7][12] 历史发展与危机成因 - 2009年11月5日在港交所上市 2017年10月市值达4000亿港元峰值 许家印当时身家2900亿元 [3] - 2021年流动性危机爆发 直接诱因为借壳深深房A回归A股计划失败导致1300亿元战略投资转为普通股 [4] - 高杠杆模式在行业调控趋严背景下难以为继 2024年1月香港高等法院正式颁布清盘令 [4][6] 业务与资产状况 - 控制企业达2600家 业务横跨房地产、新能源汽车、金融等领域但多条业务线已停滞 [11] - 恒大新能源汽车虽量产恒驰5车型 但因资金链问题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11] - 全国仍有约30万套待交付房屋 保交楼工作持续进行 [7] 行业影响与象征意义 - 成为首家因财务危机被摘牌的大型内房股 反映房地产行业"高杠杆、高周转、高增长"模式失败 [1][6] - 行业已有10多家出险上市房企退市 包括蓝光发展、新力控股等 未来仍可能有其他企业退市 [11] - 事件标志"大到不能倒"神话破灭 香港资本市场治理逻辑彰显及企业家个人崇拜时代终结 [7] 退市机制与规则依据 - 根据香港《上市规则》 主板公司证券连续停牌18个月可被取消上市地位 恒大停牌起始于2024年1月29日 [8][9] - 2018年至2025年6月底香港主板累计167家强制除牌 2022至2024年平均每年30多家 2025年上半年10家 [9]
思创医惠欺诈发行余波未平被调查 扣非五年亏30.6亿苍南国资入主仍未落定
长江商报· 2025-08-18 23:50
涉嫌欺诈发行证券案调查 - 公司收到杭州市公安局《调取证据通知书》 涉嫌欺诈发行证券案需调取证据材料 案件处于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尚无明确结论 [2][3] - 2022年10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2024年初财务造假处罚落地 [4] - 通过子公司开展虚假业务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3492.94万元 虚增利润3302.17万元 占当期利润总额20.03%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9646.88万元 虚增利润8394.14万元 占当期利润总额67% [5] 监管处罚与纪律处分 - 证监会对公司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 处以8570万元罚款 [2][5] - 时任董事长章笠中被警告并处以750万元罚款 被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 [5] - 深交所给予公司五年不接受发行上市申请文件的处分 [6] - 审计机构天健会计师事务所被责令改正并罚没924万元 两名签字注册会计师被罚 [6] 财务业绩表现 - 2020年至2024年连续五年扣非净利润亏损 累计亏损30.57亿元 [2][7] - 2020年营业收入13.75亿元 2021年9.63亿元 2022年11.16亿元 2023年10.06亿元 2024年6.91亿元 [7]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4.09亿元 同比增长105.78% 净利润亏损1955.9万元 同比减亏71.14% 扣非净利润亏损2947.3万元 同比减亏56.91% [7] 资产出售与控股权变更 - 2025年4月作价3亿元向山海数科出售医惠科技100%股权 8月5日交易完成 [7][8] - 苍南县财政局全资子公司苍南建投拟以1.63亿元受让公司5.61%股份 [8] - 交易完成后苍南建投与思加物联将合计持有公司11.33%股份 控股股东变更为苍南建投及思加物联 实控人变更为苍南县财政局 [8] 公司治理与资金追缴 - 前董事长章笠中违规以医惠科技名义为其个人融资出具《承诺函》 [6] - 章笠中作出承担全部损失的兜底承诺 公司全额收到其5800万元赔偿保证金 [6]
多项违规的“关键操盘手” 锦州港时任总经理被公开谴责
上海证券报· 2025-08-17 17:59
锦州港时任总经理刘辉违规行为 - 刘辉作为时任副董事长、总经理,是锦州港系统性违规的"关键操盘手",主导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及隐瞒一致行动关系 [1] - 财务造假方面: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占当期利润22.46%),2023年虚增6808.78万元(占65.96%),2024年一季度虚增1537.75万元(占62.05%)[2][5] - 资金占用方面:2022年未披露占用额32.18亿元,2023年达55.71亿元,截至2024年末仍有20.98亿元未归还 [2] - 违规担保方面:2024年2月主导为关联方"辽西投资"提供25亿元担保未披露 [2] - 隐瞒一致行动关系:自2016年起实际控制两家公司形成22%持股的一致行动人网络,八年未披露并违规减持1.73%股份 [3] 锦州港退市及财务造假情况 - 公司因2020-2023年年报连续四年虚假记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于2024年7月25日被摘牌终止上市 [5][6] - 造假手段包括虚假贸易业务及跨期确认港口包干作业费收入,涉及2018-2024年多期财报 [5] - 除刘辉外,时任副总裁宁鸿鹏、曹成因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逮捕,涉及25亿元担保未披露事项 [7] 监管处罚措施 - 上交所拟对刘辉采取公开谴责及终身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纪律处分 [1][3] - 辽宁证监局5月29日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公司2022-2024年财务造假及担保违规 [5][7] - 证监会11月1日认定公司2018-2021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 [5]
涉嫌虚增收入和欺诈发行证券 思创医惠遭公安机关调查取证
经济观察网· 2025-08-17 05:00
公司涉嫌欺诈发行证券案 - 公司收到杭州市公安局《调取证据通知书》,涉嫌欺诈发行证券案需调取公司证据材料,案件处于侦查阶段[1] - 调查资料主要涉及以前年度财务资料,与公司此前收到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事项相关[1] - 2024年1月公司曾公告收到浙江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及《市场禁入决定书》[1] 财务造假详情 - 2019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3492.94万元,虚增利润3302.17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20.03%[1] - 2020年1-9月累计虚增营业收入6096.02万元,虚增利润5237.07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56.81%[1] - 2021年1月披露的《募集说明书》中2017-2020年前三季度财务数据真实性受质疑[2] 行政处罚措施 - 浙江证监局认定公司存在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和信息披露违法行为[3] - 对公司责令改正、警告并罚款8570万元[3] - 对时任董事长章笠中警告并罚款750万元,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3] 公司治理与业务调整 - 2024年1月原董事长章笠中辞职[3] - 2025年4月股权转让后,苍南建设与思加物联合计持股11.33%成为新控股股东[3] - 2025年4月以3亿元出售医惠科技100%股权,剥离智慧医疗业务,转向物联网业务[3] 财务状况与业绩表现 - 2024年出售两处房产缓解现金流压力,公司表示目前资金充沛[4] - 2024年营业收入6.91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5.02亿元,同比减亏42.64%[4] - 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1955.9万元,较去年同期6776.5万元亏损额收窄[4] 行业监管动态 - 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加大对欺诈发行和信息披露造假的监管与处罚力度[4]
罕见!3家中介联手追讨,向39名被告索赔3.7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14:25
案件核心突破 - 三家中介机构(东兴证券、天健会计所、康达律所)作为原告向39名造假协同方(37家企业+2名自然人)索赔3.72亿元,首次实现"先行赔付后追偿"的完整责任闭环 [1][4][6] 财务造假事实与中介责任 - 泽达易盛上市前(2016-2019年)累计虚增营收3.42亿元、利润1.87亿元,上市后(2020-2021年)年报虚增营收1.52亿元和7104万元,虚增利润8247万元和2666万元 [5] - 造假手段包括签订虚假合同、虚构业务及隐瞒关联交易,中介机构因失职被行政处罚:东兴证券缴纳1.05亿元惩戒金,天健会计所缴纳0.93亿元惩戒金,康达律所被罚没1896万元 [5] - 中介机构先行赔付投资者合计4.93亿元(含惩戒金),剔除惩戒金后实际赔付3.88亿元 [5] 追偿法律依据与市场意义 - 追偿依据《民法典》"过错责任"原则,通过司法手段将造假成本转移至直接责任方,避免中介过度承压 [6] - 案件推动责任主体从上市公司/中介扩展至交易对手方,瓦解"造假分包"利益格局,弥补行政监管穿透力不足的短板 [6][10] - 若胜诉将首开中介向造假协同方追偿先例,为同类案件提供裁判标准,并通过风险定价机制重塑商业行为 [10] 追偿举证关键点 - 需证明第三方"明知或应知"造假意图(如异常交易价格、无真实背景资金流、伪造合同) [8] - 需厘清不当交易与造假结果的直接关联性(如销售数据导致财报失真并影响投资决策) [8] - 需排除第三方无过错可能性(若第三方证明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可减免责任) [9] 中介权益保障与制度优化 - 建议推动证券虚假陈述专项责任险,由保险公司按比例承担赔付并协助追偿 [12] - 提出建立行业互助基金、赋予破产清算优先受偿权、简化司法程序、加强监管部门协同四项措施 [12] - 证监会推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出台,明确对造假第三方的行政处罚权 [14] 第三方惩处强化措施 - 拟在《条例》增设第三方追责专章,细化"过错推定"原则(如无商业实质交易、价格偏离市场等),并在科创板/创业板试点 [14] - 建立黑名单联动机制,限制造假方参与资本市场业务,实施跨领域联合惩戒 [15] - 推动行业协会建立反造假公约,要求合作中增加"反财务造假承诺条款" [15] - 通过"三升三降"机制提高造假成本、降低维权成本、提升守信收益 [15]
思创医惠涉欺诈发行,公安调取相关证据!
上海证券报· 2025-08-16 12:25
公司财务造假及调查进展 - 公司收到杭州市公安局《调取证据通知书》,涉嫌欺诈发行证券案需调取相关证据材料 [1] - 调查资料主要涉及以前年度财务资料,与公司此前收到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事项相关 [3][5] - 案件处于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尚无明确结论,公司将积极配合调查 [4] 历史财务造假细节 - 2019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3492.94万元,虚增利润3302.17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20.03% [6] - 2020年1-9月累计虚增营业收入6096.02万元,虚增利润5237.07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56.81% [6] - 浙江证监局认定公司存在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和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7] 行政处罚及责任追究 - 公司被责令改正、警告并罚款8570万元,时任董事长章笠中被罚款750万元并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 [7] - 公司表示将依法依规承担对投资者诉讼的相应责任,目前正与投资者及法院协调细节 [8] 公司股权及业务调整 - 原董事长章笠中辞职,股权转让后苍南建设与思加物联合计持股11.33%,公司实控人变更为苍南县财政局 [9] - 公司以3亿元出售财务造假主要实施平台医惠科技100%股权,该子公司2024年1-10月净利润亏损3.16亿元 [10] - 战略转向物联网业务,提出"聚焦物联网,重塑增长引擎"计划 [10] 财务状况及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6.91亿元,同比减少31.33%,归母净利润亏损5.02亿元,较上年减亏42.64% [11][12] - 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1955.9万元,较去年同期6776.5万元亏损额收窄71.14% [11][12] - 公司出售两处房产缓解现金流压力,目前资金充沛且银行授信增加 [11] 行业监管动态 - 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强调从严从快查处欺诈发行和信息披露造假行为,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 [12]
思创医惠(300078)涉欺诈发行,公安调取相关证据!
上海证券报· 2025-08-16 11:52
财务造假与刑事调查 - 公司收到杭州市公安局《调取证据通知书》,涉嫌欺诈发行证券案需调取证据材料 [1] - 调查主要涉及以前年度财务资料,与之前收到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事项相关 [3][4] - 2024年1月公司因虚假业务被浙江证监局处罚,2019年虚增营收3492.94万元(占利润20.03%),2020年1-9月虚增营收6096.02万元(占利润56.81%) [5] - 浙江证监局认定公司存在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和信息披露违法,处以8570万元罚款,原董事长章笠中被罚750万元并禁入市场10年 [6] 公司应对措施 - 公司表示将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依法依规承担投资者诉讼责任 [7] - 2024年1月原董事长章笠中辞职,2025年4月股权转让后苍南县财政局成为新控股股东(持股11.33%) [8] - 2025年4月以3亿元出售财务造假主要实施平台医惠科技100%股权,该子公司2024年1-10月亏损3.16亿元 [9] - 2024年出售两处房产缓解现金流,目前资金充沛且银行授信增加 [10] 业务转型与业绩表现 - 公司战略转向物联网业务,提出"聚焦物联网,重塑增长引擎" [9] - 2024年营收6.91亿元(同比降31.33%),净亏损5.02亿元(同比减亏42.64%) [10][11] - 2025年Q1营收4.09亿元(同比增105.78%),净亏损1955.9万元(同比减亏71.14%) [10][11] 行业监管动态 - 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文强调从严查处欺诈发行和信息披露造假,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 [11]
300078涉欺诈发行,公安调取相关证据
上海证券报· 2025-08-16 11:23
财务造假与刑事调查 - 公司收到杭州市公安局《调取证据通知书》,涉嫌欺诈发行证券案需调取公司证据材料 [1] - 调查资料主要涉及以前年度财务资料,与公司此前收到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事项相关 [3][4] - 2024年1月浙江证监局查明公司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3492.94万元(占利润总额20.03%),2020年1-9月虚增营业收入6096.02万元(占利润总额56.81%) [4] - 浙江证监局对公司处以8570万元罚款,对时任董事长章笠中罚款750万元并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 [5] 投资者沟通与责任承担 - 公司表示对投资者诉讼积极沟通协商,依法依规承担相应责任 [6] 股权与业务调整 - 2024年1月原董事长章笠中辞职,2025年4月苍南建设与思加物联(苍南县财政局控制)成为控股股东(持股11.33%) [7] - 公司剥离财务造假主要实施平台医惠科技(2024年1-10月亏损3.16亿元),以3亿元出售其100%股权,转向聚焦物联网业务 [8] - 2024年出售两处房产缓解现金流,目前资金充沛且银行授信增加 [9]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6.91亿元(同比-31.33%),归母净利润亏损5.02亿元(同比减亏42.64%) [9][10] - 2025年Q1归母净利润亏损1955.9万元(同比减亏71.14%),营业收入4.09亿元(同比+105.78%) [9][10] 行业监管动态 - 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文强调从严查处欺诈发行和信息披露造假,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