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京津冀协同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促进民营经济,北京今年安排59条具体措施
新京报· 2025-04-29 02:38
政策支持措施 - 北京市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包含7大部分25个方面59条具体措施 [1] - 政策重点包括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支持建设中试平台、参与绿色创新平台建设等 [1] - 全年安排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 [1][2] - 开展新一轮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发布统一轻微违法免罚清单 [1][2] 科技创新支持 - 支持民营企业建设1-2家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10家市级中试平台 [1][3] - 组织重点产业集群企业与国家实验室对接合作,布局新型研发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 [3]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推荐优质民营创新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3] - 支持民营企业建设智算中心,对采购自主可控GPU芯片企业按投资比例给予支持 [3] 区域协同发展 - 研究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措施,汇集津冀技术需求不少于300项,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于400项 [3] - 支持民营企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拓展新空间 [3] 市场准入与营商环境 - 推动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落实"非禁即入"要求,破除市场准入门槛 [4] - 专项开展政策落实"回头看",解决隐性壁垒难题 [4] - 深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试点,时限缩短为60个工作日 [4]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境外展销展览活动,推动职业资格互认互通 [4] 金融服务支持 - 保持对民营企业稳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 [6] - 为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5][6] - 优化并购贷、科技人才贷等措施,并购贷款承贷比例由60%提高至80% [6] - 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放宽至10年 [6]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 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 [2]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 [2]
2025北京立法工作计划敲定
北京商报· 2025-04-27 15:36
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福威介绍,2022年至2024年,北京市组织完成147部规章立法后评估,约占现行 有效规章数量的3/4,从执行成效、社会影响等角度,深入检视规章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办法》 立足解决评估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在制定规章方面的首次协同合作。 《办法》拓展了评估范围,将拟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拟进行重大修改、拟废止但有较大争议,以及与经 济社会发展或者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且实施满5年的这四类规章纳入评估范围。 《北京城市副中心条例(草案)》今年将提请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表示,"2025 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将北京城市副中心立法列为 全市立法工作的年度重点任务,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和重要现实价值。" 北京商报讯(记者 张茜琦)养老服务条例、北京城市副中心条例等11项地方性法规草案和6项政府规章 将在今年拟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4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北京 市人民政府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北京商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北京市政府立法工作计划共安排立法 项目29项,分为两类:一类是审议项目,有17项,包括 ...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230项“同事同标”事项助力三地协同发展
新华社· 2025-04-27 10:46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建立政务服务通办联动机制,推出230项"同事同标"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减少企业群众办事跨区域奔波 [1] - 天津自贸试验区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发布协同创新实践案例46个,推出协同发展报告、行动方案及外商投资指引等成果 [1] - 京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物流协同服务平台上线,实现船舶信息、货物通关等数据实时共享与"通关+物流"一体化联动 [1] 产业协同合作 - 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与北京临空经济区在航空航天、医疗健康、汽车贸易领域搭建合作平台 [2] - 天津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片区与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深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领域合作,推动产业链协同构建 [2] - 天津自贸试验区计划深化区域协同联动,打造区域开放典范与全产业链创新高地 [2]
动能强劲!一季度京津冀民营企业出口增长8.5%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21 12:46
数据显示,京津冀区域民营企业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区域中,有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有25117家,较去 年同期增加了2495家,增长11%。其中,可享受国内外通关便利措施和国际互认优势的AEO高级认证企 业达223家,增加了7家。 一季度,京津冀区域多条跨境班列的开通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机遇。 今年3月,运载着90个标准集装箱出口货物的国际货运班列从北京房山区启程,驶往位于中亚地区的乌 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标志着北京首趟中亚班列正式开通。在这趟列车上,主要搭载了北京生产的新 风换气机、压缩机、发动机、节温器等货物,货值1600多万元。同样在3月,从河北邯郸鸡泽县出发的 京津冀越南班列发车,这是京津冀今年开往东盟的首趟直达班列,运输时间较以往缩短了20%。 汽车制造业出口表现强劲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跨境班列加速跑、自主品牌强势崛起、高端制造业发展提速,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激活民营企业外贸新 动能。4月21日,北京海关披露一季度京津冀民营企业出口数据,一季度,京津冀区域民营企业出口 1427.5亿元,增长8.5%。 跨境班列为民企发展提供新机遇 总体来看,一季度,京津冀区域民营企业出口占同期京津冀区域出口总值 ...
华夏银行“长子困境”:业绩向好,但大本营失速区域不良上升
南方都市报· 2025-04-18 06:05
文章核心观点 华夏银行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营收和净利润双增、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双降,但存在现金分红比例低、京津冀地区贷款增速下降且不良率反弹等问题,面临内外部多重压力 [2]。 营收与利润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971.46亿元,同比增长4.23%;归母净利润276.76亿元,同比增长4.98%,营收增速在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2 [2][3] - 利息净收入620.63亿元,同比下降11.89%,主要因利息收入平均收益率下降和业务规模减少;非利息净收入350.83亿元,同比增长54.11% [5]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4.43亿元,下降14.98%,主要是银行卡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少;投资收益等合计243.82亿元,同比增长93.78% [5] - 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287.91亿元,同比增加28.24亿元,增长10.88%,主要是金融投资及表外业务计提减值准备增加 [6] 资产负债与质量情况 - 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额43764.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6%;负债总额40108.0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8% [7] - 贷款总额23663.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67.34亿元,增长2.46%;存款总额21513.7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4.25亿元,增长1.01% [7] - 金融投资总额16451.61亿元,增长2.90%,主要是基金投资增加 [7] - 不良贷款余额379.1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91亿元,不良贷款率1.60%,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1.89%,较上年末上升1.83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59%,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 [7] - 行业不良率前三为房地产业3.76%、采矿业3.14%、其他对公行业3.13%,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45、2.36、上升0.18个百分点 [8] 地区业务情况 - 京津冀地区贷款余额达5296.24亿元,占总贷款22.38%,增速-5.56%,落后于西部地区8.56%与粤港澳地区6.95%,不良贷款率为3.67%,较2023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 [9] - 长三角地区贷款余额726525亿元,不良率0.66%;粤港澳大湾区贷款余额270354亿元;中东部地区贷款余额362562亿元,不良率1.08%;西部地区贷款余额308983亿元,不良率0.97%;东北地区贷款余额48668亿元,不良率2.42%;附属机构贷款余额119601亿元,不良率1.19% [10] 分红情况 - 全年共派发现金股利每10股4.05元(含税),分配现金股利64.46亿元,全年现金分红比例为25.04%,低于大多股份行 [13] - 华夏银行解释分红比例低是因面临息差收窄等挑战,需充足资本支撑业务发展,且外部资本补充难度大,未来靠内生积累 [13]
放眼京津冀 中关村“村民”到处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16 11:10
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果 - 京津冀研发投入强度从2013年的3.22%提升至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 [1] -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吸引140多家企业入驻,包括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形成"类中关村"创新生态 [2] - 清华天津电子院孵化118个成果转化项目,在天津孵化43家企业,多项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3][4] 企业创新案例 - 兆福科技研发的核辐射多模态智能穿戴设备采用国际领先的碲锌镉探测技术,已承接中国星网总部等重大项目 [2] - 天融信在雄安设立数字城市安全总部,为电子政务、医疗、交通等行业提供网络安全防护 [2] - 华慧芯研制出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取得50余项专利,开发50多种光电芯片产品,服务600多家机构 [3] - 它思科技自主研发的"智慧超声远程会诊系统"已在天津多家医疗机构完成部署 [3] 产业链协同升级 - 北京精雕科技实现"一台机床,三地智造"模式,廊坊基地年产1万余台五轴数控机床,效率提升3倍 [6] - 河北百纳信达将试制、工艺验证部门迁至香河,可在当地采购线缆、外壳等配件,形成供应链协同 [6] - 香河机器人小镇签约企业超150家,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2023年廊坊吸纳京津技术合同467项,成交额144.92亿元 [7] 区域协同发展建议 - 需加强京津政策协同,统一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 [8] - 应分层次推进就业导向型、财税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产业发展,兼顾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 [8] -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与优化,加快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9]
2025年天津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14 01:19
天津市宏观经济表现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024.32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 [3] - 第三产业增加值11525.77亿元(增长5.5%),增速领先第一产业(284.28亿元,增长3.8%)和第二产业(6214.27亿元,增长4.3%)[3] - 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两年下滑态势,2024年同比增长3.1%,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1% [5] - 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599.23亿元,同比增长5.4%,总量居全国各省市第18位 [7]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规划构建"1+3+4"产业体系: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为优势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为新兴产业 [9] - 目标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9] - 2024年12条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增加值占比达82.1%,拉动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车联网/信创产业链增速分别达26.0%/22.4%/21.4% [13] - 形成滨海新区"五大产业板块"、中心城区功能分区、环城新兴工业区及武清京津冀协同核心区的梯度布局 [11] 绿色石化产业分析 - 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0.8%,2024年1-10月产值3702.48亿元(同比增0.7%),增加值占规上工业50.5% [15] - 完成投资501.09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41.3% [15] - 形成特种烯烃衍生物/高端精细化学品/先进化工材料/高端生产性服务四条子链,涵盖625家规上企业 [17] - 空间布局以南港工业区为主(占产业链产值20%),联动临港新材料产业园及大港石化园区 [17] - 核心企业包括天津石化(原油加工能力1250万吨/年、乙烯产能270万吨/年)、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累计油气贡献超6亿吨)、中沙石化(中沙合资)等 [19]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 2024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升至34.6% [20] - 2024年上半年产业链规上企业784家,产值711.63亿元(占规上工业6.7%,增长5.2%)[22] - 智能装备领域聚集彼合彼方机器人、天津第一机床等企业;轨道交通领域涵盖天津中车机辆装备、天津铁路信号等企业 [22][24] - 海洋装备及航空航天领域分别有泰克服海洋科技、叠风新能源、航天长征火箭制造等企业布局 [24] - 目标"十四五"期间高端装备产值达1100亿元,年均增长率15%以上 [20] 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效 -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推动"三新三量"发展,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1][25] - 联合京津冀培育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累计培育8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及6个新型产业集群 [11]
同仁堂科技:中药材加工车间项目全速迈向竣工
证券日报网· 2025-03-30 09:47
文章核心观点 同仁堂科技河北玉田中药材加工车间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距离竣工投产近在咫尺,建成后将提升企业中药材前处理加工和品种供应能力,实现全新发展格局 [1][5] 项目背景 - 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同仁堂科技启动河北玉田中药材加工车间建设项目,以提高中药处理能力,推进工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链延伸配套 [3] 项目概况 - 项目位于唐山市玉田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占地80亩,主要产品为制剂工序前的净料药材 [3] - 项目一期主要设计有1号厂房、2号前处理车间、3号原净料库房三个主要建筑以及辅助用房8个 [3] 项目进展 - 项目启动后顺利完成多个工程建设节点目标,三个主体建筑已全部建成,完成二次结构施工,正进行装饰装修收尾工作 [5] - 近期50余台(套)生产设备顺利进场并完成吊装 [1] 项目预期 - 项目一期建成后生产基地将具备从原料药材到净料药材的全工序生产能力,净料药材年产能可达400万公斤 [5] - 投用后将与当地既有项目构建完整中药制剂加工生产链条,提升企业中药材前处理加工和品种供应能力,实现“一个中心(北京)、一个副中心(河北玉田)”全新发展格局 [5]
制度、项目齐“上新”,中关村论坛年会打造科创“强磁场”
证券时报网· 2025-03-28 16:04
招商引资与项目落地 -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集中发布215个招商合作项目和一批创新应用场景 [1] - 30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落地,签约总额达615.4亿元 [1] - 北京通过招商引资展现科技创新优势并向全球发出合作邀约 [1]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 北京市发布全国首个促进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的综合性配套改革文件《北京市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2] - 北京已实施1700多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2] - 北京在产业资金、金融工具、人才保障和土地保障方面推出多项支持措施,包括加快发布高精尖项目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 [2] - 北京出台多份专门支持量子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文件,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 [2] 京津冀协同创新 -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3] - 三地正在研究促进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措施,建立需求出题、供给答题的机制 [3] - 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现代农牧业、新材料和低空经济等五大行业领域与京津冀深化合作 [3] 中关村国际化发展 - 中关村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4] - 中关村科技企业借助香港资本市场实现融资与业务拓展 [4] - 香港将推出"科企专线"政策,为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开辟绿色通道 [5] - 中关村科学城—香港创新加速器项目启动,助力北京科技企业落户香港和拓展国际市场 [5] 东盟市场合作 - 东盟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出海重要目的地 [5] - 中关村发展集团牵头发布"企业一站式跨境发展服务平台(2025)",推动中关村与东盟市场深度融合 [5] - 中关村发展集团计划与东盟各国企业、科技园区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联系,搭建科技创新合作桥梁 [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研发搭配场景、构建服务平台,京津冀携手迎新十年
北京商报· 2025-03-28 14:16
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成果 - 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2024年达到11.5万亿元,协同发展以来连跨六个万亿台阶 [1][3] - 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5年111.5亿元增长至2024年834.7亿元,年均增幅超25% [3] - 三地共建六条产业链、五个产业集群,实现7个卡点攻关和71个项目招引落地,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7个 [3] 科技创新服务生态建设 - 中关村发展集团与津冀共建4个重点科技园区项目,布局17个园区类合作项目,运营面积近70万平方米 [4] - 津冀科技园区累计吸引8600余家市场主体注册,科技咨询、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实现全覆盖 [4] - 2025年拟设立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提供八大类203项全周期科创服务,包括科技咨询、共性技术等核心产品 [4] 产业创新应用场景 - 天津市发布37项"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河北省遴选八大重点产业(如新能源车、生物医药)发布百项需求清单 [3] -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港等示范项目加速建设,推动产业链从承接转移到链群共生 [3] 国际合作与全球创新网络 - 启动"京津冀欧洲社会组织科技合作机制",拓展中欧经济科技文化融合,打造国际化合作载体 [8] - 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经验,建议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政策体系,立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7] - 瑞士专家建议建立智能技术创新中心,聚焦AI大数据前沿领域,开放京津冀智能技术合作平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