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视觉感知技术

搜索文档
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半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 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
证券日报· 2025-08-11 22:53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40,001,000股,发行价每股30.99元,募集资金总额12.396亿元,扣除承销保荐费用后净额为11.776亿元,再减除其他发行费用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11.573亿元 [1] - 募集资金于2022年7月4日到账,并经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验证 [1] - 2025年半年度募集资金使用和期末结余情况以人民币万元为单位披露,但具体数据未在文中展示 [2] 募集资金管理情况 - 公司制定了《募集资金管理制度》,并设立专户存储募集资金,与广发银行、杭州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签订三方监管协议 [3] - 2023年7月保荐机构变更为中金公司后,公司与相关银行重新签订三方监管协议 [4] - 2024年4月新增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的三方监管协议 [5] 募集资金实际使用情况 - 2024年4月公司董事会批准使用不超过3.6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投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保本型产品 [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已全部收回 [7] - 3D视觉感知技术研发项目因属于持续研发投入,难以单独核算直接经济效益 [9] 节余募集资金使用 - 2024年11月公司董事会决议将"3D视觉感知技术研发项目"节余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1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转出节余资金2.553亿元至一般账户 [11]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决议 - 公司存在特别表决权股份安排,但回购专户持有的1,604,593股不享有表决权 [17][19] - 2025年8月董事会审议通过《2025年半年度报告》及募集资金专项报告等10项议案,包括修订董事会各委员会工作细则及内部管理制度 [22][23][24][25][26][27]
奥比中光: 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申报稿)
证券之星· 2025-08-01 16:10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88322,注册地址为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松坪山社区高新北一道88号奥比科技大厦2001 [1] - 公司主营业务为3D视觉感知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3D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级应用设备等 [6]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400,001,000股,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黄源浩,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公司35.73%的股份 [6] - 公司计划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发行数量不超过120,329,952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18,665.62万元 [1][2] 行业概况 - 3D视觉感知技术属于底层关键共性技术,是推动全球科技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向智能化物联网时代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6] - 3D视觉感知行业已形成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应用终端的完整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硬件供应商,中游为方案商,下游为应用算法方案商 [6] - 根据Yole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3D视觉感知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2028年将增长至172亿美元 [6] - 中国3D视觉感知市场规模2023年为33.65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96.57亿元 [6] 技术发展 - 公司核心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已构建"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的3D视觉感知技术体系 [6] - 主流3D视觉感知技术包括结构光、iToF、dToF、Lidar等 [6] - 3D视觉感知技术由早期的工业级成功向消费级拓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产品向低成本、低功耗、小体积、高性能方向发展 [6] 应用领域 - 3D视觉感知技术已应用于机器人、AIoT、生物识别、消费电子、工业、汽车应用等多个领域 [6] - 在机器人领域,3D视觉传感器可帮助实现人脸识别、距离感知、避障、导航等功能,一台服务机器人一般配备1-7台传感器 [6][8] - 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2023年约250亿美元,2024年增至290亿美元;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2023年约600.16亿元,2024年达737.55亿元 [8] 政策环境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人工智能及机器人行业发展,如《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 [6][8] - 广东省出台《关于人工智能芯片生态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成人工智能芯片生态体系 [6] - 3D视觉感知技术被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 [6]
奥比中光: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之发行保荐书
证券之星· 2025-08-01 16:10
发行基本情况 - 奥比中光拟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120,329,952股A股股票,发行类型为人民币普通股[1] - 中金公司担任本次发行的保荐机构及主承销商,保荐代表人为杨赫和朱弘昊,两人执业记录良好[2][3] - 公司注册于2013年1月18日,2022年7月7日在科创板上市,总股本400,001,000股,其中有限售条件股份占比35.73%[5][7] 财务数据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9,105.82万元,同比增长显著;2024年全年营收56,445.90万元[8] - 2025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416.60万元,扭转此前亏损局面;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6亿元[8]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总资产32.32亿元,资产负债率10.13%,流动比率5.28倍,显示较强偿债能力[8][10] - 研发投入持续高位,2022-2025年累计达9.31亿元,占营收比重逐年下降但仍保持5%以上[8][41] 行业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全球少数全面布局结构光、iToF、dToF及Lidar等主流3D视觉感知技术的企业,具备全栈式研发能力[46][47] - 构建"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核心技术覆盖光学设计、芯片开发、算法优化等关键环节[46][48] - 全球3D视觉感知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达172亿美元,行业复合增长率显著,公司处于头部竞争梯队[49][50] 募投项目规划 - 拟投入募集资金建设"机器人AI视觉与空间感知技术研发平台"和"AI视觉传感器与智能硬件制造基地"[51] - 研发平台项目将强化技术领先优势,制造基地项目将提升消费级设备量产能力,支撑全球化业务拓展[51][52] - 项目建成后有望提升核心产品市占率,但需警惕技术迭代、市场需求变化等实施风险[44][45] 股东与治理结构 - 控股股东黄源浩直接持股27.23%,通过特殊表决权安排合计控制64.90%表决权,发行后仍保持控制权[34] - 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59.08%,包括招商银行兴全合润混合基金等机构投资者[4][8] - 公司2022-2024年未进行现金分红,2025年盈利改善后分红政策可能调整[8]
7月公募调研动态:电子行业热度领跑,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受关注
环球网· 2025-08-01 08:15
调研规模 - 7月份154家公募机构对447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调研 累计调研频次达3407次[1] - 覆盖申万一级行业中30个细分领域[1] 高频调研个股 - 94只个股获超10次密集调研 其中4只个股获超50次调研[3] - 中际旭创获75次调研居首 新易盛以68次调研位列第二 两者均属通信行业[3] - 江河集团与乐鑫科技同样获超50次调研[3] 行业调研分布 - 电子行业最受关注 59只个股合计获508次调研[3] - 医药生物行业54只个股获464次调研 机械设备行业52只个股获316次调研[3] - 计算机 电力设备 汽车行业调研频次均突破200次[3] 调研焦点议题 - 机构关注核心技术竞争力 产能与业绩 研发方向三大议题[3] - 光学技术与AI融合受重点关注 福光股份展示光学镜头全产业链能力[3] - 胜宏科技强调拥抱AI发展理念 解析技术与产能优势 奥比中光展示3D视觉感知技术应用场景[3]
索赔5000万元!奥比中光起诉光鉴科技专利侵权 光鉴科技称“产品始终坚持自主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8 10:46
专利侵权诉讼 - 奥比中光以专利侵权为由起诉光鉴科技 法院已立案受理 涉案专利为2017XXXXXXXX 5号中国发明专利 [1] - 光鉴科技被指控长期实施侵害涉案专利权的行为 并因此获得巨大商业利益 [1] - 奥比中光请求法院判令光鉴科技停止制造销售侵权产品 销毁库存及专用模具 索赔总额5025万元(含5000万元侵权损失及25万元合理费用) [4]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奥比中光主营业务为3D视觉感知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 主要产品包括3D视觉传感器 消费级及工业级应用设备 为全球重要3D视觉传感器供应商 [4] - 奥比中光在3D视觉感知领域专利申请量近2000项 授权专利近1000项 其中发明专利占比63% [4] - 光鉴科技主营业务为3D深度感知技术研发应用 产品覆盖生物识别 机器人 智能座舱等领域 自称累计申请专利超1000项 [5] 公司回应 - 奥比中光表示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正当举措 旨在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及共建有序市场 [4] - 光鉴科技回应称尚未收到法院通知 诉讼内容不明确 强调产品坚持自主创新 [5]
“3D视觉第一股”奥比中光董事长黄源浩:机器人视觉将超越人眼,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走进上市公司·高见2025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4 10:56
公司概况 - 奥比中光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3D视觉感知技术研发,2022年科创板上市,被称为"3D视觉第一股"[4] - 公司定位为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致力于打造机器人的"眼睛"[4] - 全球少数全面布局六大3D视觉感知技术路线的企业,包括结构光、iToF、dToF、双目、Lidar和工业三维测量[6] 技术实力 - 2024年研发人员322人占比47%,研发投入2.04亿元占营收36%[6] - 核心技术底层在芯片,2014年投入超1000万元研发40纳米级芯片[6] - 在中国服务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领域市占率超70%[23] - 为"天工Ultra"人形机器人提供Gemini330系列深度相机作为核心视觉组件[24] 财务表现 - 净利润亏损持续收窄:2020年亏损6.15亿元,2024年缩减至6291万元[8] - 2025年1-5月预计营收3.63亿元(同比+117.18%),归母净利润5500万元(同比增加8643.86万元)[17] - 2025年有望成为上市后首个盈利年度,全年营收或突破10亿元,净利润超1亿元[17] 行业前景 - 全球3D视觉感知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达172亿美元[18] - 机器人IoT及行业智能化升级将是未来增长最快领域[2][23] - 机器人视觉技术未来20年将显著进步,从单一技术路线向多技术融合方向发展[23][24] 应用场景 - 已应用于支付宝刷脸支付、智慧医保等消费场景[7] - 年实施项目近100个,通过项目积累场景理解能力[8] - 全球客户超6000家,目标3-5年内突破1万家[17] 技术特点 - 六大技术路线覆盖不同距离和精度需求:结构光(<5m/高精度)、iToF(<3.5m/中)、dToF(<5m/低)、双目(<15m/高)、Lidar(<200m/低)、工业三维测量(20mm-30m/极高)[6] - 3D视觉相比2D能提供深度、形貌、位姿等三维信息,支撑AI算法需求[7]
奥比中光(688322):5月扭亏,“技术创新投入-商业成果转化”战略加速落地催化
浙商证券· 2025-06-30 09:4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5][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1 - 5月奥比中光实现营收3.63亿元,同比增长117%,归母净利润0.55亿元,同比扭亏,“技术创新投入-商业成果转化”战略加速落地催化 [1] - 公司技术实力雄厚,居人形机器人竞争格局最好的赛道之一,α+β共振有望业绩高增 [1] - 基于公司创新业务布局及下游AI端侧应用发展,公司迎来经营拐点,预计2025 - 2027年收入为10.3、16.3、21.6亿元,同比增长82%、58%、32%;归母净利润为1.4、2.1、2.9亿元,同比扭亏、增长54%、增长35%,对应PS为23、15、11倍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公司完成2025年1 - 5月主要经营数据初步核算,实现扭亏,营收3.63亿元,同比增长117%,归母净利润0.55亿元,同比扭亏 [1] 公司技术实力及赛道优势 - β: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产业扩张期,预计2030年中美制造业、家政业人形机器人需求合计约210万台,市场空间约3146亿元;机器人视觉承载80%信息获取,国内外龙头采用3D视觉感知技术,预计人形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需求随量产快速放量,潜在市场空间从2025年的1.4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91.5亿元,CAGR=132%,3D视觉行业集中度高,是竞争格局最优赛道之一 [1][2] - α:公司位居全球3D视觉感知技术第一梯队,具备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和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全面布局六大3D视觉感知技术;产品多行业渗透,服务1000多家客户;持续研发投入,累计获950件专利,推出多种尖端产品,升级产品矩阵 [3] - 公司股东+大客户蚂蚁集团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双方此前有业务合作,后续有望在机器人视觉传感器领域深化合作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 - 2027年收入为10.3、16.3、21.6亿元,同比增长82%、58%、32%;归母净利润为1.4、2.1、2.9亿元,同比扭亏、增长54%、增长35%,对应PS为23、15、11倍 [5] 财务数据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564|1029|1628|2155| |(+/-) (%)|57%|82%|58%|32%|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63|139|214|290| |(+/-) (%)|/|/|54%|35%| |每股收益(元)|-0.16|0.35|0.54|0.72| |P/S|42|23|15|11| |ROE|-2%|5%|7%|9%|[7] 三大报表预测值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呈现公司各年度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现金流等多方面财务数据及变化情况,如2025 - 2027年预计营业收入增长,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等 [13][14]
走进“机器人之眼”:21世纪卓越董事会系列调研之奥比中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10:15
行业趋势 - 机器视觉作为智能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正引起广泛关注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具身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一起列为需要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 [1] - 3D视觉技术成为决定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关键一环,能够实时采集空间、人体、物体三维数据 [1] - 3D视觉感知技术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基础共性技术,支撑三维扫描、3D打印、MR/AR/VR等应用及元宇宙发展 [1] - 全球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专用领域向通用化、拟人化发展的深刻变革 [2] 公司概况 - 奥比中光是国内最早深耕机器人视觉赛道的企业之一,自2016年起为服务机器人提供3D视觉感知能力 [2] - 2022年公司专门为机器人业务设置产品线,加大对机器人业务的布局 [2] - 在中国服务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领域,奥比中光市占率超过70%,领跑全球3D视觉感知市场 [2] - 公司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助推了工业、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 [2] 财务表现 - 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431.5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309.57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2] - 预计2025年1-5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约3.63亿元,同比增长117.18% [2] - 预计2025年1-5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55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643.86万元 [2] 政策支持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科技金融列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方向 [2] - 2022年4月国务院提出加快制定面部识别、指静脉、虹膜等智能化识别系统的全国统一标准和安全规范 [3] - 2024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提出规范人工智能应用在移动终端领域的技术要求 [3] 行业展望 - 以奥比中光为代表的底层技术企业将推动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加速突破与应用普及 [3] - 相关技术进步将助力智能机器人产业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正循环 [3]
奥比中光预计前五月营收增长117% AI端侧应用快速发展助推业绩
证券时报网· 2025-06-18 10:33
业绩表现 - 2025年1月至5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6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7.18%左右 [1] - 2025年1月至5月净利润5500万元左右,较上年同期增加8643.86万元左右 [1] -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05.63% [2] -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431.5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309.57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2] - 2025年4至5月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1.72亿元,同比增长约131.63% [2] - 2025年4至5月预计实现净利润约3068.5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约3334.29万元 [2] 业务发展 - 专注于3D视觉感知技术研发,打造"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 [1] - 主要产品包括3D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级应用设备 [1] - 已在AIoT、生物识别、机器人、三维扫描等市场实现多项商业应用 [1] - AIoT领域业务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利润转正 [2] - 形成"技术迭代-量产提速-成本优化"的正向循环驱动范式 [2] - 全栈式研发能力和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为创新提供底层动力 [2] -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AI端侧硬件升级等赛道具备先发和技术优势 [2] 行业趋势 - 3D视觉感知技术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快车道 [1] - 有望持续受益于各类AI端侧硬件及AI应用场景发展浪潮 [1] - 智能终端市场需求持续扩张 [2] - 智能制造基地产能快速提升 [2] - 技术壁垒与规模效应产生战略纵深优势 [2] 公司战略 - 依托3D视觉感知一体化科研生产能力和创新平台孵化新产品 [1] - 持续关注新兴领域与产品,探索技术结合应用场景 [3] - 围绕自研核心技术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开拓潜在客户 [3] - "技术创新投入-商业成果转化"战略加速落地 [2]
“杭州六小龙”的背后是一个懂企业需求的政府和一群执着创新的“极客” “我负责阳光雨露 你负责茁壮成长”
广州日报· 2025-05-26 19:32
杭州民营经济与科创生态 - 杭州形成以"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新锐集群,重构民营经济版图,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高精尖领域[1] - 余杭人工智能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创新聚落构成城市产业图谱,推动数字经济发展[1] - 2025年杭州将实施"三个15%"科技投入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超15%,集中培育新质生产力[17] 脑机接口行业突破 - 强脑科技实现全球首个便携式高精度脑机接口产品10万台量产,与Neuralink并列全球融资超3亿美元的两大脑机接口企业[2][3] - 公司攻克脑电信号采集难题(仅50微伏),开发自适应AI解码算法,使系统响应延迟低于300毫秒[6] - 产品线覆盖智能仿生手/腿,用户可实现钢琴演奏(《大鱼》演奏流畅度达专业级)和极限运动[2] 机器人技术商业化 - 云深处科技"绝影"机器狗实现95%国产化,落地29城400+项目,防护等级达IP67(-20℃至55℃工况)[7][9] - 技术突破包括:深度强化学习多专家体系(Science Robotics封面)、自适应步态算法、电力系统海外首单[8] - 2023年推出人形机器人DR01,八年累计融资超B+轮,浙大系员工占比初期达50%[10][11] 3D视觉感知技术 - 蓝芯科技开发全球首批3D视觉感知移动机器人,拥有156项专利(41项发明),服务30国1000+客户[13][15] - 技术迭代使生产线物流效率提升3倍(光伏花篮搬运案例),SMT上下料延误率保持0%[12] - 2019年订单达1500万元,现筹备IPO冲刺"3D视觉机器人第一股",研发人员占比超50%[14][16] 政府支持体系 - "春晖计划"2024年减负450亿元,发放2.5亿元/年算力券,政策兑付最快8分钟到账[18][19] - 产业基金集群规模2442亿元(民营项目占90%),专精特新贷担保费率低至0.24%[18] - 人才政策覆盖A-E五类人才,应届生补贴标准:本科1万/硕士3万/博士10万,2024年已发放23万人次[21][22] 产学研协同机制 - 浙大系形成"斯坦福-硅谷"模式,"六小龙"中50%与浙大深度关联,教师创业政策支持成果转化[27] - 良渚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提供脑机接口研发支撑,政府协助对接电网/湿地等测试场景[6][10] - 企业需求驱动政策创新,如余杭区打造"六小龙"联合展区降低接待压力,实现"无事不扰"[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