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版权

搜索文档
新闻有观点丨原唱、原创,你还分不清吗?
央广网· 2025-07-30 13:17
音乐行业原唱争议分析 原唱概念的本质 - 原唱仅为商业概念 不涉及音乐版权相关权利 也不必然带来更高商业价值 [2] - 争议本质是粉丝情绪裹挟的结果 业内人士认为双方仅为争一口气 [2] 版权归属核心 - 词曲作者作为版权方拥有完整权利 可收回歌曲演唱授权 [2] - 著作权法规定使用第三方版权演唱必须获得权利人授权 演唱者仅获得表演者权 [2] - 歌曲词曲具有唯一性 但允许多个演唱版本共存 [2] 合同规范缺失 - OST制作方合同条款不统一 导致对"原唱"定义存在理解差异 [3] - 当前合同缺乏"原唱"条款明确约定 引发双原唱与唯一原唱认知冲突 [3] - 建议未来商业合作中明确写入原唱条款 可从根本上避免争议 [3] 行业影响 - 争议暴露音乐产业合同标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 [3] - 事件可能推动行业建立更清晰的授权规则与合同规范 [3]
原唱是张碧晨还是汪苏泷?《年轮》陷版权之争被“禁唱”
第一财经· 2025-07-28 09:11
华语乐坛版权争议 - 歌曲《年轮》因原唱之争陷入版权纠纷,张碧晨工作室宣布不再演唱该歌曲,汪苏泷团队收回使用授权,导致该歌曲几乎无法公开演出 [1][4] - 争议起源于网红"旺仔小乔"的翻唱言论,引发粉丝对战,最终两位歌手公开回应并收回授权 [4][6] - 法律专家指出,《著作权法》无"原唱"概念,词曲作者享有完整著作权,表演者仅享有表明身份的权利 [8] 音乐行业问题 - 音乐行业授权条款不完善,合同中对授权范围、期限和排他性约定不明确,导致纠纷 [9] - 网红随意翻唱且不标注完整词曲作者信息,平台标识混乱,如酷我音乐错误标注原唱 [10][11] - 网红歌手"旺仔小乔"因争议导致演唱会延期,粉丝数从2300万降至1930万 [11] 影视与音乐市场现状 - 《花千骨》十年后重映仍保持高收视率,CVB收视率达0.30%,连续20天蝉联省级卫视冠军 [3] - 影视与音乐市场优质作品稀缺,《年轮》的版权争议凸显行业对经典作品的依赖 [3][6] 行业惯例与认知冲突 - 传统行业惯例认为先发表作品者为原唱,但近年OST常设双原唱版本,如《年轮》收录于同一原声专辑 [9] - 公众认知中歌手名气常超越词曲作者,导致版权归属与公众认知存在偏差 [9][10]
原唱是张碧晨还是汪苏泷?《年轮》陷版权之争被“禁唱”
第一财经· 2025-07-28 08:24
核心观点 - 音乐行业授权条款不完善导致版权纠纷 本质是合同授权范围、期限和排他性约定不明确[1][9] - 法律无"原唱"概念 著作权法规定词曲作者和表演者权利 词曲作者享有完整著作权包含复制、发行、表演和信息网络传播等权利[7] - 行业惯例与法律认知存在差异 公众更关注歌手而非词曲作者 只有少数著名词曲作者能被大众熟知[9] 事件背景 - 《年轮》为2015年仙侠剧《花千骨》插曲 该剧曾创中国周播剧收视纪录 全网平均收视率达2.69%[3] - 2024年5月《花千骨》重映 CVB收视率达0.30% 连续20天蝉联省级卫视冠军[3] - 张碧晨版于2015年6月15日率先上线 汪苏泷版本于6月30日发布 双方版本收录于同一张原声专辑[5][9] 争议起因 - 网红歌手"旺仔小乔"(粉丝2300万 获赞4.7亿)在直播中称张碧晨为第一原唱 引发汪苏泷粉丝不满[5] - 争议升级后汪苏泷团队收回《年轮》使用授权 暂不开放演唱权[1][5] - 张碧晨工作室声明拥有永久演唱权但选择不再演唱 强调其版本为首个公开发行录音版本[5] 行业影响 - 音乐平台标识混乱 酷我音乐将原创歌曲《记念》错误标注原唱为"旺仔小乔" QQ音乐取消张碧晨版《年轮》原唱标识[10] - 网红翻唱存在版权问题 "旺仔小乔"翻唱很少标注完整词曲作者信息 其蒙面演唱会(票价268-968元)90%为翻唱歌曲[10] - 争议导致"旺仔小乔"抖音粉丝从2300万降至1930万 演唱会延期[10] 市场现状 - 影视与音乐市场面临好作品稀缺问题 《花千骨》十年后重映仍获高收视反映内容供给不足[4] - OST常设双原唱版本 但授权条款不完善导致后续纠纷[9] - 词曲作者行业地位大于原唱 但公众认知更倾向歌手知名度[9]
十年后告别《年轮》,“是有缘却无分”
36氪· 2025-07-28 02:58
事件背景 - 网红旺仔小乔因演唱会票价过高和不当言论引发粉丝流失 三天内掉粉超过60万[5] 其2021年关于《年轮》"原唱依然是张碧晨"的言论被重新挖掘 导致QQ音乐平台取消张碧晨原唱标签并引发版权争议[2][5][7] - 汪苏泷工作室于7月25日宣布收回《年轮》授权 张碧晨工作室随后声明拥有永久演唱权但选择不再演唱该歌曲[7][38][45] 版权归属争议 - 争议焦点在于《年轮》"原唱"定义:张碧晨版本于2015年6月15日首发[23][29] 汪苏泷版本于2015年6月30日发布[23][33] 根据行业惯例"原唱"指首次公开发行作品的歌手[15][40] - 中国标准录音制品编码中心(ISRC)显示两个版本均于2015年注册 张碧晨版本编码CN-Z17-15-00038 汪苏泷版本编码CN-F18-15-02626[25][26] -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登记显示张碧晨为演唱者 汪苏泷仅登记为词曲作者[23] 法律层面分析 - 我国著作权法未明确定义"原唱"概念 行业惯例中平台通常将首个录制并公开发行版本的歌手标注为原唱[40] - 词曲著作权归属汪苏泷 表演者权归属张碧晨 但表演者权需获得词曲著作权人的表演权许可[41][42] - 张碧晨声称拥有"全球范围内永久演唱权" 但该权利有效性取决于其合约方是否获得汪苏泷的合法授权[42][43] 行业影响 - 事件暴露音乐产业中表演者权与词曲著作权的复杂关系 以及OST制作中常见的"双版本"模式权属模糊问题[7][40][41] - QQ音乐平台操作变化:先取消张碧晨原唱标签 后标注为"双原唱" 反映平台对行业惯例的执行缺乏统一标准[7][40] 商业后果 - 汪苏泷收回授权可能涉及违约风险 具体取决于原始授权合同条款约定[44][45] - 事件导致十年经典作品《年轮》面临演唱终止 对双方艺人商业声誉及作品传播产生负面影响[38][45]
网易云音乐(09899):领先的年轻人音乐社区,付费用户数提升驱动订阅业务增长
国信证券· 2025-07-01 07: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网易云音乐“优于大市”评价,对应目标价 311 - 354 港币,对应当前涨幅 30 - 48% [8][4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网易云音乐是领先的年轻人音乐社区,付费用户数提升驱动订阅业务增长,与腾讯音乐构成双寡头格局,聚焦年轻人市场,版权逐步回归 [1][2] - 2024 年公司收入 79.5 亿元,同比 +1%,在线音乐业务是核心业务,社交娱乐业务下滑拖累整体收入,后续利润率提升靠毛利率进一步提升和费率下降 [3][4] - 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 87/97/108 亿元,同比 +9%/12%/12%,经调整利润 21/25/30 亿元,CAGR 21%,经调整利润率达 24%/26%/28%,同比 +3/2/2pct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网易云音乐是中国领先在线音乐流媒体平台,核心业务涵盖在线音乐、社交娱乐及创新增值服务,依托 UGC 社区与“乐评文化”构建内容壁垒 [1][10] - 丁磊持股约 60%,截至 2024 年网易集团持股约 60%,阿里巴巴持股低于 5%,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持股超 6%成第二大机构股东 [1][10] - 通过“云梯计划”“石头计划”等扶持原创音乐人,截至 2024 年 6 月入驻原创音乐人数量突破 73 万,行业领先 [10] - 管理团队经验丰富,核心成员来自网易系、传统唱片行业及互联网平台,推动公司在年轻用户群体形成高度粘性内容与社区体验 [10] 竞争格局 - 与腾讯音乐构成双寡头格局,腾讯音乐市占 66%,网易云音乐约 27%,音乐平台集中度高因用户重复播放需求高和中游平台需支付高额版权费用 [2][13] - 网易云音乐聚焦年轻人,活跃用户中约 90%是 90 后年轻用户,通过情感化社区、身份认同构建、圈层内容生态等打法稳住 MAU 基本盘 [2][13] - 2021 年独家版权取消后,网易云音乐版权逐步回归,与主流唱片公司合作,头部版权内容差距与腾讯音乐缩小(缺失周杰伦版权等) [2][14] 财务分析 业务收入 - 2024 年公司收入 79.5 亿元,同比 +1%,在线音乐服务是核心业务,收入占比 67%,收入 53.5 亿元,同比 +23% [3][18] - 订阅业务收入 44.6 亿元,同比 +22%,增长主要驱动是付费用户数增长,2024 年付费渗透率 25.2%,同比 +3.8pct,ARPPU 约 7 元,近三年基本稳定 [3][19] - 其他在线音乐业务收入 9.0 亿元,同比 +28%,社交娱乐业务 2023 年开始受监管等因素影响收入持续下滑,2023 年 35.2 亿元,同比 -34%,2024 年 26.0 亿元,同比 -26% [19] 利润率 - 2024 年经调整利润 17 亿元,同比 +108%,后续利润率提升靠毛利率进一步提升和费率下降 [4][28] - 2024 年毛利率 34%,同比 +7pct,提升因破除独家版权后音乐版权成本逐步优化,后续随着实际结算模式更大规模覆盖,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 [34] - 2024 年销售/管理/研发费率分别为 7.7%/2.3%/9.8%,同比 -2/0/-1pct,销售费率仍有较大下降空间,2024H2 优化市场团队后采用新获客策略提高了销售费用 ROI [35] 盈利预测 - 收入侧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 87/97/108 亿元,同比 +9%/12%/12% [7] - 利润侧预计经调整利润 2025 - 2027 年 21/25/30 亿元,CAGR 21%,经调整利润率达 24%/26%/28%,同比 +3/2/2pct [7] - 预计在线音乐业务 2025 - 2027 年收入 65/76/87 亿元,同比 22%/16%/15%,订阅业务 2024 - 2027 年 CAGR 18% [41] - 预计社交娱乐业务 2025 - 2027 年收入 22/21/21 亿元,同比 -17%/-2%/+1%,2025 年持续下滑,2026 - 2027 年逐步企稳 [41] - 假设 2027 年毛利率可达 44%,2024 - 2027 年同比 +5/3/2pct,2025 - 2027 年销售费率每年下降 0.5pct,2027 年为 6% [41] 估值 - 用国外音乐龙头 Spotify 和国内音乐龙头腾讯音乐做估值比较,当前 Spotify、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股价对应 2025 年 PE 值 70/22/23x,对应 PEG 1.7/1.3/1.1x [42] - 给予网易云音乐 1.3 - 1.5xPEG,对应 2025 年 PE 值 29 - 33x,对应目标价 311 - 354 港币,对应当前涨幅 30 - 48% [42] 投资建议 - 看好网易云音乐作为年轻音乐社区的持续发展,后续建议重点关注付费用户增长、订阅缩减折扣、音乐版权谈判进展对毛利率的影响、双边效应下销售费率的变化 [8][43]
当歌手失去自己的歌
虎嗅APP· 2025-06-18 13:48
音乐版权结构问题 - 音乐制作流程中至少产生两种版权:音乐作品著作权(保障词曲创作)和录音制作者权(保障录音制品)[4] - 行业常见现象是歌手在签约时将两种版权全部让渡给公司,导致无法拥有自己创作歌曲的所有权[4][8] - 典型案例:邓紫棋15岁签约时交出所有版权,导致6年未收到版税,需通过重录专辑来争取权益[4][6][7] 歌手维权案例 - 邓紫棋通过重录12首旧曲组成《I AM GLORIA》专辑,呼吁粉丝支持新版以削弱原版商业价值[6][7] - 吴青峰与林暐哲三年诉讼后虽拿回词曲版权,但录音版权仍被控制,被迫以"鱼丁糸"名义活动并重制专辑[8][9][11] - 泰勒·斯威夫特前六张专辑录音权被转卖给敌对经纪人后,通过重录专辑《1989 (Taylor's Version)》创165万张首周销量纪录,最终以3.6亿美元回购版权[12][13] 版权历史遗留问题 - 披头士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因1963年签约失误,至今演唱《Hey Jude》仍需支付版权费,需等到2026年才能依据美国版权法回购[15] - 陆虎在2007年签约时误签词曲授权合同,导致早期创作如《拾忆》版权仍归属前公司[16] - 大张伟14岁创作《静止》版权被公司买断,成名后需支付天价授权费甚至被要求下架改编版本[16] 行业签约机制缺陷 - 普遍存在未成年签约问题:邓紫棋签约时母亲不懂英文合同内容,仅凭口头解释[18] - 公司利用歌手感恩心理:吴青峰因欣赏林暐哲参与杨乃文专辑而签约,陆虎误将授权合同视为冠军优待[18] - 公司后续操作包括抢注歌手商标(邓紫棋"G.E.M"商标)、指控"隐藏创作"(吴青峰)等压制手段[18] 版权价值体系变迁 - 传统音乐产业模式下,歌手需用版权换取公司提供的唱片发行、宣传资源[19][20] - 流媒体时代延长音乐生命周期,短视频、音综等渠道使歌曲可多次翻红,原"一次性卖断"模式使歌手丧失长尾收益[20] - 社交媒体降低对公司的宣传依赖,歌手可通过直播、短视频等自主推广,提升对版权控制权的需求[20] 行业影响与趋势 - 泰勒·斯威夫特案例证明重录策略可削弱原版商业价值,迫使版权方谈判[13] - 吴青峰律师指出其诉讼将开创判例,避免后续创作者面临相同困境[21] - 新一代歌手开始重视合约谈判,行业逐步形成"拥有自主版权"的共识[21]
邓紫棋的“重生”,为什么这么难?
36氪· 2025-06-13 02:47
音乐版权纠纷与重录专辑 - 邓紫棋发布重录专辑《I AM GLORIA》,收录《泡沫》、《光年之外》等代表作,命名为"G.E.M.重生版" [1] - 邓紫棋与前东家蜂鸟音乐存在六年版权纠纷,15岁签约时因母亲不熟悉英文签署买断制合同,失去著作权仅保留署名权 [7] - 蜂鸟音乐2024年1月声明拥有邓紫棋签约期间100多首歌的词曲、录音和表演者权 [6] 法律依据与版权结构 - 邓紫棋团队依据著作权法第42条,合法重录已发布作品并支付报酬 [8] - 重录使邓紫棋重新掌握作品收入分配权,绕开原有版权结构获得录音版权收益主导权 [10] - 录音版权收入远高于词曲版权,是控制作品商业命脉的关键 [10] 行业版权体系分析 - 传统唱片工业将版权作为风险对冲工具,唱片公司通常拥有录音母带产权 [12] - 欧美乐坛词曲版权多采用代理制,华语乐坛仍常见买断制合同 [12] - 极少数音乐人如凯特·布什早期即控制版权,泰勒·斯威夫特回购版权案例罕见 [13] 音乐人版权意识觉醒 - Spotify等平台出现创作者直接署名的趋势,如泰勒·斯威夫特、王嘉尔(Team Wang)、邓紫棋(G Nation) [15] - 音乐人通过重录、回购、独立发行等方式挑战传统版权系统,主张创作主权 [16] - 创作歌手因作品控制权获得更大议价权,行业需减少对创作力的制度障碍 [17]
邓紫棋重录维权:音乐行业版权乱象下,法律该如何破障
齐鲁晚报网· 2025-06-13 02:03
邓紫棋版权纠纷案例 - 邓紫棋因15岁时签订的全英文合约失去103首原创歌曲著作权、录音制作者权及"邓紫棋"艺名商业使用权 [1] - 2019年解约后蜂鸟音乐注册艺名商标限制其演唱旧作 2024年主张独家版权导致《光年之外》等作品在短视频平台百亿播放量版税尽归前公司 [1] - 纠纷暴露音乐产业著作权归属不清、版税分配失衡、艺名商标权滥用等法律漏洞 [1] 法律破局路径 - 邓紫棋14岁加入香港作曲及作词家协会(CASH) 协会管理的公开表演权、网络传播权不随经纪合约转移 保留重新录制及传播权利 [2] - 运用《著作权法》录音制品法定许可条款 蜂鸟音乐首次发行时未设置禁止声明 邓紫棋可合法重录旧作 [3] - 法律条款形成"避风港"机制 平衡著作权人利益与公众传播需求 避免版权过度垄断 [3] 行业合同重构建议 著作权管理 - 合同应强制权利清单化 明确词曲著作权、录音制品权分成比例(如7:3) 保留改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核心权利 [4] - 增设集体管理条款 将公开表演、广播等权利委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 要求公司定期提交使用数据接受审计 [4] 版税分配机制 - 按使用场景差异化分成:线下演出票房15%-20% 流媒体按播放比例结算 单曲年播放超1亿次自动提升分成 [5] - 建立季度数据报表制度 30日内提供使用数据及分成明细 争议时引入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5] 艺名商标保护 - 合同明确艺名商标权归创作者 公司仅获合约期内非独占使用权 设置3-5倍违约金条款防止抢注 [5] - 限制艺名商业使用范围 跨界授权需支付50%以上授权费并获得创作者书面同意 [5] 解约保障机制 - 量化解约条件:连续两季度未支付版税或累计拖欠超50万元可单方解约 [6] - 解约后30日内收回著作权 公司需协助办理艺名商标注销或转让 否则按日支付1万元违约金 [6] - 建议制定行业示范合同 建立音乐合同备案平台 重点审查权利让渡比例、版税支付等条款 [6]
2025音乐App终极对决:QQ曲库最大,网易评论最疯,Apple Music最纯粹
36氪· 2025-04-29 00:56
音乐流媒体平台会员体系对比 - Apple Music采用强制付费门槛 不提供免费会员级别 试用期后必须付费11元/月才能使用 [2] - QQ音乐提供豪华绿钻(首月1.88元续费15元/月)和超级会员(首月15元续费30元/月)两档 网易云音乐分畅听会员(8元/月) 黑胶VIP(首月0.88元续费15元/月)和黑胶SVIP(首月12元续费28元/月)三档 [3] - 咪咕音乐采用单档白金会员制 定价10元/月 与QQ音乐豪华绿钻 网易云畅听会员同属基础会员层级 [3][4] 平台曲库特征分析 - QQ音乐背靠中国音乐集团 曲库覆盖80年代金曲至短视频热歌 包含普通话 粤语 欧美 日韩等多语种内容 但存在二次付费专辑 [5][7] - Apple Music曲库全球同步更新 英语 日语歌曲齐全 古典乐分类领先 采用统一订阅制无二次付费 但中国区用户无法购买数字音乐 [7][9][10][11] - 网易云音乐主流版权稍弱 但独立音乐人曲库丰富 覆盖超10万原创音乐人作品 [11][13] - 咪咕音乐凭借中国移动合作优势 独家保有高性价比周杰伦全曲库 [14][16] 附加功能生态布局 - 网易云音乐构建强社交属性评论区 形成独特社区文化 日均产生百万级UGC内容 [17][19] - QQ音乐整合有声书(懒人听书) 播客(小宇宙)资源 建立音频内容矩阵 2021年有声书IP储备超5万小时 [19][21] - 咪咕音乐聚焦视频彩铃功能 Apple Music未拓展非音乐类服务 [22] 多终端适配能力 - 全平台覆盖方面 QQ音乐支持HarmonyOS 5原生适配 并提供Linux客户端 网易云音乐和Apple Music依赖第三方工具运行 [23][24] - 车机端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咪咕音乐均推出定制版应用 Apple Music仅提供标准Android APK [24][25] - 互联协议支持上 除Apple Music外均兼容ICCOA车联标准 四平台均支持CarPlay [25]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短视频平台重塑音乐消费场景 抖音汽水音乐采用"刷歌"模式 日均歌曲曝光量达亿次级 [29] - 传统平台加速创新 QQ音乐推出AI作歌功能 网易云强化社区运营 行业向"音频生态平台"转型 [29]
敲敲键盘就能量产“神曲”,周杰伦看了也沉默
虎嗅· 2025-04-07 14:14
AI音乐市场现状 - 业余音乐人海文通过AI工具在1个月内生成17首demo 但播放量仅破万且零收益 仍坚信AI音乐代表未来[1] - 音乐平台涌现大量"野生音乐人" 用户日更30首AI歌曲"碰运气" 关键词搜索显示上百首AI歌曲存在[2] - 现象级AI歌曲《七天爱人》由程序员耗时2小时创作 登微博热搜及网易云飙升榜 两周版权收入达五位数[3] 行业参与度 - 汽水音乐等平台开放AI音乐专属通道 昆仑万维发布全球首款音乐推理大模型Mureka O1[6] - 音乐平台积压超2亿首曲目 按每天听200首计算需1141年才能听完 平庸作品占比持续增加[14] 技术局限性 - AI音乐本质是模仿与拼接 通过分析海量作品拆解重组 保证基础听感但缺乏创新[10] - 《七天爱人》被指为"音乐工业垃圾" 选取意象无情感逻辑 编曲套路化 人声机械感明显[9][12] - 算法确保质量基准线但限制上限 作品在开盲盒式创作中徘徊于中等水平[11][14] 市场泡沫 - 《七天爱人》爆火被质疑为营销驱动 短视频平台3000万播放量 vs 音乐平台不足十分之一热度[15] - 实验显示100名创作者仅4人收入超1元 某200万播放歌曲实际收益仅46元 反映变现困难[20] - 爆红月余后无后继者突围 续作《八天爱人》未复刻成功 显示行业或处于伪需求阶段[18] 商业模式挑战 - 主流平台不与AI生成歌曲签约 小平台存在法律风险 美国已立法否认AI作品著作权[22] - 网易云等平台加强审核 要求上传演奏视频及DAW工程文件 批量投稿面临封号风险[23] - 编曲市场价格受冲击 198元年卡可无限生成伴奏 预计接单价下降20%-30%[26] 行业影响 - AI渗透低成本TVC广告和游戏配乐领域 威胁初级从业者50%收入来源[25] - 审美体系面临坍塌风险 算法推荐机制反向训练AI模型 加剧市场"三分钟音乐"泛滥[30] - 人类创作的情感沉淀不可替代 如《山丘》蕴含的人生况味超越技术拼接[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