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防沙治沙
icon
搜索文档
毛乌素沙地深处的绿色接力(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7 22:16
核心观点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通过多代治沙人的持续努力和科技创新 实现毛乌素沙地治理率80% 森林覆盖率从2.6%提升至32.92%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同时发展沙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1][2][3] 生态治理成效 - 乌审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2.6%提高到32.92%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1] - 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80% 计划2030年裸露沙地基本得到治理 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5%以上 植被覆盖度达85%以上[3][6] - 采用"前挡后拉、穿靴戴帽"等传统治沙方法结合"三元套嵌"治理模式 40年治理7万亩荒沙地[5] 科技创新应用 - 广泛应用无人机精准播种 机械沙障铺设 节水滴灌等技术[5] - 研发沙地开沟机 双排打坑机等15种沙地造林机器 开沟种植一体机显著提升工作效率[5] - 推行以水定绿 适地适树 自然修复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的科学治沙理念[5] 沙产业发展 - 生物质颗粒厂利用沙柳加工燃料 带动全村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1.2万元增长至2024年3万元[7] - 形成沙柳产业链 涵盖生物质燃料 木材 家具 菌菇等产品 带动周边20多个嘎查村集体增收430万元以上[7] - 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蒙枣1-3号"新品种 推广种植酸枣 山楂等经济作物[8] - 发展沙地林果 中药材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实现生态产业化[8] 治理主体参与 - 第一代治沙人宝日勒岱带领群众封固10万亩流动沙丘 改造近6万亩荒漠为牧场[2] - 第二代治沙人殷玉珍继承并创新治沙技术[5] - 第三代治沙人刘二飞通过生物质颗粒厂实现生态价值转化[7] - "铁姑娘"突击队延续至新时代志愿服务队 持续参与治沙工作[2]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坚持防沙治沙,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毛乌素沙地深处的绿色接力(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7 22:11
治沙成效与生态改善 - 乌审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2.6%提升至32.92% [1] -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80% [1][2] - 计划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 植被覆盖度提高至85%以上 [4][5] 科技创新与治沙技术 - 广泛应用无人机精准播种 机械沙障铺设 节水滴灌等技术 [3] - 研发沙地开沟机 双排打坑机等15种沙地造林机器 [3] - 采用"三元套嵌"治理模式 结合以水定绿 适地适树等科学理念 [3][4] 绿色产业发展 - 生物质颗粒厂带动全村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1.2万元增长至2024年3万元 [5] - 沙柳产业链延伸至生物质燃料 木材 家具 菌菇等领域 [5] - 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蒙枣1号 2号 3号"新品种 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6] 治理模式与社会参与 - 沿用"前挡后拉 穿靴戴帽 锁边蚕食 逐步推进"传统治沙方法 [3] - 新时代"铁姑娘"志愿服务队接力开展治沙工作 [2] - 通过资源共享 产品共销模式带动周边20多个嘎查村集体增收430万元以上 [5]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荒漠变绿洲
中国青年报· 2025-09-04 07:03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 见习记者 陈思阳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用几十年回答了荒漠怎样变成绿洲这 道题。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曾被称为"阎王鼻子"的风沙口如今有了"绿色铠甲",在靠近黄河的岸边甚至有了水 草;在库布齐沙漠的中段北缘,靠近黄河的"几"字弯南岸地带,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沙戈荒中北部新能 源大基地项目筑起了"蓝色海洋",百万块光伏板下的经济作物让沙漠实现了从荒芜到葱郁的华丽转 身…… 7月3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基地,这里的"光伏长城"筑起了一道"蓝色屏障",阻挡着风 沙肆虐。(无人机照片)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思阳/摄 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与西北,由东向西降水递减,因此内蒙古西北部沙漠化严重。"母亲河"黄河 流经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南缘,脆弱的生态、水土流失以及风沙入河问题曾严重影响黄 河水质。"变绿"成为一代代内蒙古人的心头大事。 8月1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在黄河中上游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段,曾经的"阎王鼻子"风沙口如今已成功阻 沙入河,穿上新绿裳。(无人机照片)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思阳/摄 黄河"十大孔兑"之一的黑赖沟孔 ...
在沙海扎根 为家乡添绿(我的家乡我建设)
人民日报· 2025-09-01 22:41
仲麟(左二)在教志愿者管护树苗。 本报记者 赵帅杰摄 核心阅读 "请到民勤种棵树",是仲麟去年发起的志愿活动,累计带动4.1万余人次参与,在4500亩荒漠上栽种沙 生植物152万棵。这名甘肃民勤县的95后大学生上大二时便踏上治沙造林之路,努力通过电商带货筹集 资金,用短视频宣传带动更多人参与。在仲麟看来,治沙不能等,"总要有人去做"。 在甘肃武威民勤县,27岁的仲麟名气不小。要是想找他,发微信、打电话时常行不通,但去沙漠里,找 到他的概率更高。 仲麟高个子、短头发、皮肤黝黑。走起路来,步幅小、频率快,身体不自觉地往前倾,这是常年在沙漠 行走养成的习惯。一年里,将近2/3的时间,他都吃住在沙漠里。 在沙漠里干什么?治沙造林。从2022年开始,仲麟和伙伴们坚持了3年多。去年以来,他又发起"请到民 勤种棵树"志愿活动,带动4.1万余人次参与,在4500亩荒漠上栽种沙生植物152万棵。 "总要有人去做,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的事" 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环抱,荒漠化面积一度超过90%。仲麟就出生在县 城东北边的西渠镇丰政村。春季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 除了沙子,仲麟熟悉的还有蜜瓜。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07:01
生态修复工程进展 - 阎王鼻子区域完成生态修复工程 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35%以上 种植202万株灌木与13万棵乔木 每年减少9万吨泥沙入黄 [1] - 阿拉善盟建成约1856公里沙漠林草锁边带 森林覆盖率由2.96%提高至8.42% 有效遏制三大沙漠扩张威胁 [2] - 宗别立镇形成40多万亩梭梭林防护屏障 东西长37公里 南北宽23公里 [1] 新能源与治沙协同模式 - 中国华电腾格里基地采用"板上发电 板下修复"模式 覆盖5.38万亩光伏板 使用可降解聚乳酸沙袋固沙 [2] - 光伏阵列削减风速 板间种植柠条与花棒形成绿毯 实现科技治沙创新 [2] 农牧民经济效益 - 超过3万农牧民从事林草产业 户均年增收3万至5万元人民币 形成治沙致富双赢局面 [3] - 牧民通过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拓宽增收渠道 同时获得草原奖励补助和公益林补贴 [2] - 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运营 带动洒水车 挖掘机租赁及餐饮零售业复苏 [3]
中国第二大内流河,原地复活了?
虎嗅· 2025-08-27 02:06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大内流河是塔里木河,那么第二呢?实际上,第二名的长度一直在变,现在是近 1000公里,但在20多年前,却只有500多公里。它就是地跨青甘蒙三省区的黑河!黑河在中国西部有着 特殊的区位优势,是数百万人口的主要水源,但它却时刻面临着存亡之危,下游曾一度完全干涸。但在 20多年的治理下终于再度复活。 黑河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呢?既需要足够多的水,也需要包括大众中 国"绿带行动"在内的众多植树造林、防沙治沙项目。话不多说,上正片! ...
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上合贡献”
人民日报· 2025-08-26 03:32
绿色发展合作 - 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绿色发展领域交流合作 助力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 上合组织将绿色发展共识转化为具体成果 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1] - 2025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 中方实施完成多项绿色发展活动 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3] 荒漠化防治技术输出 - 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地区打造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种植试验示范区 使当地棉花产量提高两倍以上 [2] - 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通过援建生态保护区 推广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技术 参与蒙古国十亿棵树计划 [2] - 中哈合作开展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 建成23公顷试验示范基地 推广应用面积达1万公顷 [2] - 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宁夏挂牌 哈方代表团考察草方格技术 耐旱植物选育及沙区特色产业创新举措 [3] 可再生能源合作 - 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阿克莫拉风电项目群 总装机容量221兆瓦 年供绿色电力8.43亿千瓦时 节约标准煤27.83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66万吨 [4] - 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3.1亿千瓦 是组织成立之初的14.5倍 约占全球50% [4] - 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2亿千瓦 约占全球72% 其中中国贡献逾3.7亿千瓦 [4] - 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在光伏 风电 水电机组 核电 智能电网等领域合作取得显著进步 中国新能源汽车广受欢迎 [5] - 中企承建阿塞拜疆戈布斯坦光伏电站 年发电量供11万户家庭使用 年减二氧化碳排放超20万吨 [5]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 巴基斯坦等国推动全球雪豹及其生态系统保护计划 中国雪豹野外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6] - 中企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建设3.7公里防波堤 形成73种珊瑚和114种鱼类的海底花园 2024年新增68个珊瑚苗圃群 成功培育珊瑚5000余株 [7] - 中土合作胡努特鲁电厂采用生态优化方案保护海龟繁殖通道 数据表明海龟数量保持稳定 [7]
黄沙之上,汇聚涓滴绿意
新华社· 2025-08-24 23:05
南疆地理与生态特征 - 南疆包含喀什 和田 阿克苏 克州 巴州5个地级行政区 地处天山以南 昆仑山以北 塔克拉玛干沙漠横卧其中 [2] - 绿洲是南疆核心生态特征 树木 小草和庄稼连成片片绿洲 支撑千年文明延续 [2] - 树木包括沙漠深处的胡杨 农田周边的新疆杨防风林带及核桃树等经济作物 [2] 生态防护工程进展 - 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 新疆40多年间在风沙危害区域植树7000多万亩 [8] - 2022年底塔克拉玛干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全长3046公里 [8] -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培育防沙治沙植物260余种 输出苗木超100万株 为3万亩沙地披绿 [11] 经济作物与产业发展 - 阿克苏苹果产业在柯柯牙绿化工程守护下迅速发展 成为当地增收致富主导产业 [13] - 和田大枣在锁边工程庇护下品牌享誉中外 核桃 杏子 香梨等水果通过立体交通网络销往全国及海外 [13] 历史人文与生态建设 - 左宗棠西进途中植柳三千里 "左公柳"成为新疆重要人文遗存和爱国主义精神符号 [4][6] - 沙漠公路建设取得突破 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穿越塔里木河和胡杨林 [3] - 防沙治沙技术从塔克拉玛干推广至全国 并为非洲国家治沙提供经验 [11]
呵护绿饭碗 擦亮金名片(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8-17 22:01
防沙治沙技术创新 - 探索极度干旱地区飞播造林技术模式并创新微创气流造林法、甘草平移种植等新技术 [1] - 全面推广应用智能沙障铺设机械等新装备实现机械化作业和智慧化治理 [1] - 采用草方格稳住流沙再种植梭梭等耐旱沙生植物配合生物治沙技术形成立体式防沙治沙体系 [1] 新能源与沙漠治理结合 - 将光伏发电与沙漠治理巧妙结合部署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 [1] - 立足风光资源和沙戈荒土地资源优势把打攻坚战与发展新能源有机结合起来 [1] - 促进增绿增能增收多赢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1][3] 联防联治机制建设 - 省级层面与宁夏在毛乌素沙地208公里关联区开展荒漠化防治并与甘肃签署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 [2] - 与辽宁共同建设防护林带打造联防联治示范区构建大范围多层次联防联治网络 [2] - 沿黄5盟市签署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携手阻击流沙入黄 [2] 生态系统综合治理 -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大兴安岭挂斧停锯并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让草原休养生息 [2] - 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2] -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对生态系统整体施治 [2] 多元化投入机制 - 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 - 成立防沙治沙基金会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各界通过出资方式参与 [3] - 推广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合作社+管护等机制拓宽群众参与渠道 [3] 生态产业化发展 - 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以绿生金养绿引金点绿成金的渠道 [3] - 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保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以治夯实基础以转提升质效 [4] -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相得益彰 [4]
正风反腐在身边·记者百县行丨沙海植绿
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牧民马奋梅连续20年种植梭梭树 足迹覆盖全旗各苏木镇 采用无人机施撒农药等现代化手段[2] - 阿拉善右旗地处巴丹吉林沙漠 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 自20世纪70年代起持续开展人工造林 封沙育林等工程 是"三北"防护林关键节点[2] - 当地通过"以工代赈"模式调动农牧民积极性 全旗7个苏木镇40个嘎查全部参与治沙 实现集体经济增收与群众致富[4] 政府监督与支持措施 - 旗纪委监委将"三北"工程纳入政治监督 建立"一单位一清单"机制 2023年督促整改问题7个 制发提示函2份 约谈4人[3] - 重点监督公益林补贴和"以工代赈"工资发放 通过"室组地"联动核查资金 确保483.4万元工程欠款及时拨付[5][6] - 林草部门借助宣传平台动员群众参与 构建全民治沙格局 同时运用谈话提醒等方式督促职能部门履职[4] 生态改善与民生影响 - 经过持续治理 当地极端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 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3] - 梭梭林成活率提升 雨季长势良好 牧民反映"比过年都高兴"[2] - 治沙工作形成代际传承 年轻一代加入管护队伍 如马奋梅之子成为专职森林管护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