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

搜索文档
毛乌素沙地深处的绿色接力(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7 22:16
核心观点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通过多代治沙人的持续努力和科技创新 实现毛乌素沙地治理率80% 森林覆盖率从2.6%提升至32.92%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同时发展沙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1][2][3] 生态治理成效 - 乌审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2.6%提高到32.92%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1] - 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80% 计划2030年裸露沙地基本得到治理 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5%以上 植被覆盖度达85%以上[3][6] - 采用"前挡后拉、穿靴戴帽"等传统治沙方法结合"三元套嵌"治理模式 40年治理7万亩荒沙地[5] 科技创新应用 - 广泛应用无人机精准播种 机械沙障铺设 节水滴灌等技术[5] - 研发沙地开沟机 双排打坑机等15种沙地造林机器 开沟种植一体机显著提升工作效率[5] - 推行以水定绿 适地适树 自然修复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的科学治沙理念[5] 沙产业发展 - 生物质颗粒厂利用沙柳加工燃料 带动全村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1.2万元增长至2024年3万元[7] - 形成沙柳产业链 涵盖生物质燃料 木材 家具 菌菇等产品 带动周边20多个嘎查村集体增收430万元以上[7] - 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蒙枣1-3号"新品种 推广种植酸枣 山楂等经济作物[8] - 发展沙地林果 中药材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实现生态产业化[8] 治理主体参与 - 第一代治沙人宝日勒岱带领群众封固10万亩流动沙丘 改造近6万亩荒漠为牧场[2] - 第二代治沙人殷玉珍继承并创新治沙技术[5] - 第三代治沙人刘二飞通过生物质颗粒厂实现生态价值转化[7] - "铁姑娘"突击队延续至新时代志愿服务队 持续参与治沙工作[2]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坚持防沙治沙,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毛乌素沙地深处的绿色接力(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7 22:11
治沙成效与生态改善 - 乌审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2.6%提升至32.92% [1] -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80% [1][2] - 计划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 植被覆盖度提高至85%以上 [4][5] 科技创新与治沙技术 - 广泛应用无人机精准播种 机械沙障铺设 节水滴灌等技术 [3] - 研发沙地开沟机 双排打坑机等15种沙地造林机器 [3] - 采用"三元套嵌"治理模式 结合以水定绿 适地适树等科学理念 [3][4] 绿色产业发展 - 生物质颗粒厂带动全村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1.2万元增长至2024年3万元 [5] - 沙柳产业链延伸至生物质燃料 木材 家具 菌菇等领域 [5] - 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蒙枣1号 2号 3号"新品种 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6] 治理模式与社会参与 - 沿用"前挡后拉 穿靴戴帽 锁边蚕食 逐步推进"传统治沙方法 [3] - 新时代"铁姑娘"志愿服务队接力开展治沙工作 [2] - 通过资源共享 产品共销模式带动周边20多个嘎查村集体增收430万元以上 [5]
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破1000亿元 将持续发力海上新基建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08 07:41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珠海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突破1000亿元[2] - 上半年渔业产值达50.72亿元 同比增长5.0%[2] - 隘洲海洋牧场预计年渔获量2500吨 年产值约9000万元[2] 海洋牧场建设进展 - 格盛科技养殖平台年渔获产值突破3000万元 近期收获10万斤章红鱼并投放4万余尾鱼苗[2] - 计划2025年底实现海洋牧场养殖水体超150万立方米[3] - 推进种苗繁育基地 功能饲料基地 智能养殖工船等基础设施建设[3] 海洋装备与技术突破 - 珠海试验场开展"南鲲"号兆瓦级波浪能平台 "珠海云"无人母船等装备试验[4] - 聚集南方海洋实验室 国家海洋试验场等重大科研平台[4] - 建设海水淡化项目 东澳岛工程将于2025年6月投产[4] 产业融合创新模式 - 海洋牧场结合海上风电 观光旅游 休闲海钓等多业态融合[3] - 风渔融合装备包括"格盛1号""澎湖号"养殖平台及"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2] - 形成海上风电光伏支撑 科研平台创新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立体开发体系[4]
中控技术:打造工业AI全球领先企业 用AI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5-30 08:20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公司首次提出"成为工业AI全球领先企业,用AI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并落地全球化品牌战略[1] - 2025年是公司战略切换的关键期,工业AI研发投入前置导致短期业绩承压,但技术转化已进入爆发临界点[1] - 公司正积极加快向工业AI公司的战略转型,探索工业AI发展之路[3] 工业AI技术与产品 - 公司推出流程工业首款AI时序大模型TPT,已在氯碱、热电、石化、乙烯等装置上取得突破性应用,实现系统自控率95%以上,氮氧化合物含量下降5%,吨蒸汽煤耗下降3.1%以上[2] - 公司构建"1+2+N"工业AI驱动的企业智能运行技术架构,推出"4大数据基座+1个智能引擎"的核心产品体系,形成面向"AI+安全"、"AI+质量"、"AI+低碳"、"AI+效益"的智能化解决方案[4] - 自主研发全球首款通用控制系统UCS和流程工业首款AI时序大模型TPT等创新型产品[4] 数据与行业优势 - 公司拥有累计运行在10万套工业控制系统上超过100EB的庞大工业数据量,相当于连续录制约127万年的4K高清影像,成为流程工业各细分领域数据最为丰富的工业实时数据公司[2] - 近十年累计为国内客户降碳近20亿吨,近三十年为国内流程行业客户节省上千亿元投资[3] 人形机器人布局 - 公司作为单一最大股东投资入股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已推出"领航者1号"、"2号",正在布局第三代人形机器人[4] - 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将接入DeepSeek的多模态模型Janus Pro,助力实现自然的环境感知与人机交互[4] - 人形机器人有望与流程工业领域全面融合,推动企业向"安全、质量、低碳、效益"方向发展[4] 市场与商业模式 - 公司传统优势行业稳健增长,新兴行业需求涌现,海外市场加速拓展,整体商业模式快速优化,未来业绩增速或超预期[1] - 公司围绕产业链整合、产业转型升级和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需求开展并购投资[3]
全国首个“标准海”样板区在珠海建成
南方农村报· 2025-05-28 12:35
项目概况 - 全国首个"标准海"样板区在珠海建成,由珠海市海洋集团投资建设[1][2] - 项目位于珠海万山隘洲海域,包含三座桁架式智能化养殖网箱和30口重力式网箱[4][14] - 采用"1+N"智慧集群养殖单元模式,预计年产海鱼2500多吨,年产值超9000万元[5][8][18] 技术创新 - 核心装备伶仃牧场系列网箱由珠海海洋装备研究院自主研发,拥有十多项专利[26][27][30] - 关键技术包括矩形柱稳式座底设计、锚泊定位系统等,设计寿命30年,可抵御50年一遇极端海况[32][33] - 实现零碳无人值守的纯电化单元网箱应用,通过风力和光伏发电提供能源[35][36] 智能化应用 - 伶仃牧场1号搭载智能化管理系统,具备自主升降、自动投喂、远程监控等功能[36][37] - 采用"空海一体"自动化生产模式,结合平台自动投料和无人机投喂技术[40][41][42] - 实现饲料损耗率和人员数量的"双减",显著提升养殖效能[47][48] 产业意义 - 标志着珠海深远海养殖进入"牧场模式标准化、智能装备集群化、陆海联动产业化"新阶段[6] - 着力破解国内海洋牧场建设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等痛点[11][12] - 通过养殖石斑鱼、金鲳鱼等大宗品种及高附加值品种,助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17][19] 发展规划 - 将形成适应深远海环境的养殖标准体系,打造可复制推广的"珠海方案"[50][51] - 为珠海"百千万工程"提供创新实践,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