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颗粒燃料

搜索文档
毛乌素沙地深处的绿色接力(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7 22:16
核心观点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通过多代治沙人的持续努力和科技创新 实现毛乌素沙地治理率80% 森林覆盖率从2.6%提升至32.92%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同时发展沙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1][2][3] 生态治理成效 - 乌审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2.6%提高到32.92%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1] - 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80% 计划2030年裸露沙地基本得到治理 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5%以上 植被覆盖度达85%以上[3][6] - 采用"前挡后拉、穿靴戴帽"等传统治沙方法结合"三元套嵌"治理模式 40年治理7万亩荒沙地[5] 科技创新应用 - 广泛应用无人机精准播种 机械沙障铺设 节水滴灌等技术[5] - 研发沙地开沟机 双排打坑机等15种沙地造林机器 开沟种植一体机显著提升工作效率[5] - 推行以水定绿 适地适树 自然修复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的科学治沙理念[5] 沙产业发展 - 生物质颗粒厂利用沙柳加工燃料 带动全村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1.2万元增长至2024年3万元[7] - 形成沙柳产业链 涵盖生物质燃料 木材 家具 菌菇等产品 带动周边20多个嘎查村集体增收430万元以上[7] - 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蒙枣1-3号"新品种 推广种植酸枣 山楂等经济作物[8] - 发展沙地林果 中药材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实现生态产业化[8] 治理主体参与 - 第一代治沙人宝日勒岱带领群众封固10万亩流动沙丘 改造近6万亩荒漠为牧场[2] - 第二代治沙人殷玉珍继承并创新治沙技术[5] - 第三代治沙人刘二飞通过生物质颗粒厂实现生态价值转化[7] - "铁姑娘"突击队延续至新时代志愿服务队 持续参与治沙工作[2]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坚持防沙治沙,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毛乌素沙地深处的绿色接力(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7 22:11
治沙成效与生态改善 - 乌审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2.6%提升至32.92% [1] -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80% [1][2] - 计划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 植被覆盖度提高至85%以上 [4][5] 科技创新与治沙技术 - 广泛应用无人机精准播种 机械沙障铺设 节水滴灌等技术 [3] - 研发沙地开沟机 双排打坑机等15种沙地造林机器 [3] - 采用"三元套嵌"治理模式 结合以水定绿 适地适树等科学理念 [3][4] 绿色产业发展 - 生物质颗粒厂带动全村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1.2万元增长至2024年3万元 [5] - 沙柳产业链延伸至生物质燃料 木材 家具 菌菇等领域 [5] - 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蒙枣1号 2号 3号"新品种 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6] 治理模式与社会参与 - 沿用"前挡后拉 穿靴戴帽 锁边蚕食 逐步推进"传统治沙方法 [3] - 新时代"铁姑娘"志愿服务队接力开展治沙工作 [2] - 通过资源共享 产品共销模式带动周边20多个嘎查村集体增收430万元以上 [5]
内蒙古鄂尔多斯灌木的“七十二变”
中国新闻网· 2025-08-05 07:56
产业链发展 - 柠条和沙柳形成饲草种植至生态修复全产业链 成为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核心支点 [1] - 柠条枝条通过现代化生产线加工为高营养颗粒饲料 年产超万吨 为200余户牧民提供原料置换服务 [1] - 沙柳条转化为清洁燃料和高端家具制造材料 柠条加工成优质饲草缓解畜牧业饲料短缺 [2] 经济效益 - 饲料加工厂每年为嘎查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1] - 使用柠条颗粒饲料使每头牛成本节省1000元 百头牛可节省10多万元 [2] - 育苗面积达15.65万亩 育苗量9.97亿株 为农牧民带来可观经济收益并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3] 技术应用 - 生物质颗粒厂将废弃材料加工成直径1厘米 长度3-4厘米的清洁燃料 燃烧值达3950-4000大卡 销往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宁夏等地 [2] - 政府支持建设颗粒饲料加工厂 实现柠条枝条70%废弃率的资源化利用 [1] 生态效益 - 柠条作为防风固沙先锋树种 每5至8年平茬复壮 促进生态修复 [1] - 灌木资源价值链延伸逆向拉动荒漠化治理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2][3] - 种苗培育工程科学规划保障性苗圃 培育抗旱苗木 确保生态建设可持续性 [2][3]
绿色烘烤绘就低碳致富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5-14 02:52
行业转型 - 江西省吉安市烟叶产业长期面临传统煤炭烘烤导致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问题,上等烟比例不足60% [1][2] - 公司2019年启动生物质能源替代煤炭的绿色烘烤技术试点,首年改造2座烤房实现烘烤成本下降、上等烟比例提升、污染物排放减少90% [2] - 截至2024年全市烤房生物质改造率达100%,形成规模化应用 [2] 技术创新 - 生物质颗粒燃料以木屑、秸秆为原料,燃烧热值较煤炭提升15%,硫含量近乎为零 [2] - 公司联合科研机构攻克南方多雨天气烘烤难题,改进自控设备实现±1℃温控精度,烟叶变黄期、定色期精准可控 [2] - 技术成果获多项国家专利,并全额补助烟农合作社购置燃烧机 [2] 经济效益 - 2024年全市烟叶上等烟比例达75%创历史新高,烟农亩均收入突破5000元,较传统模式显著增长 [3] - 烤后烟叶因色泽均匀、香气饱满成为高端品牌"抢手货",年产值接近2亿元 [3] - 生物质烘烤使每炉节省人工成本,烟农可调配人力至采摘环节 [2] 生态效益 - 全市年替代煤炭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万吨(等效植树200万棵),烘烤工场周边PM2.5浓度下降60% [3] - 生物质燃料利用农林废弃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 - 污染排放减少使"黑烟囱"现象彻底消除 [2][3] 产业升级 - 标准化烤房与集中烘烤工场建成,配备实时温湿度监测电子屏 [2] - 烟叶品质提升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双赢模式 [3] - 生产方式变革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案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