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强化责任落实 凝聚强大合力 安徽省政协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专题协商
中国环境报· 2025-08-05 03:29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 安徽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聚焦长江沿线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共收到71篇发言材料和调研报告 [1] - 会议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压倒性位置,提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 [1] - 建议完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机制,推进安徽段岸线湿地保护 [1] 产业绿色转型 - 会议提出加快沿江城市产业绿色转型和集群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 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 生态治理机制 - 建议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长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 [1] - 坚持联动共治、标本兼治,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 [1] 文化遗产保护 - 会议提出加大长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1]
南京北站出站层首段顶板浇筑完成
南京日报· 2025-07-28 02:36
南京北站建设进展 - 南京北站站房1标项目出站层首段顶板完成浇筑,混凝土浇筑量达1400立方米,面积约2692平方米,为地上主体结构施工奠定基础 [1] - 站房采用"跳仓法"施工工艺,划分25个流水段,首段顶板浇筑完成标志着该工艺顺利启动 [1] - 项目团队通过BIM可视化软件模拟分析,解决高强钢劲性结构与有粘结预应力结构交叉节点难题 [1] 施工技术创新 - 应用大体积智能降温及监测一体化设备,预埋36个智能温度传感器构建实时监测网络,动态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 [2] - 高温天气下实行"干两头、歇中间"的错峰作业模式,同步落实防暑降温措施保障建设者安全 [2] 枢纽规划与定位 - 南京北站建筑总面积约69.21万平方米,采用地上4层地下2层结构,站场规模16台30线,设高铁场、城际场、普速场3个车场 [2] - 规划引入沪渝蓉高铁、宁淮城际等5条铁路线,通过过江通道与南京站、南京南站全向贯通 [2] - 该站是沪渝蓉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规模最大的铁路客站,也是南京唯一集高速/城际/普速铁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 [2] 战略意义 - 项目将加速沪渝蓉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建设,完善南京铁路枢纽布局 [3] - 助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提升南京都市圈辐射能力,支撑国家级江北新区发展 [3]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
人民日报· 2025-07-21 22:12
长江文化保护传承 -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11个省市 是我国经济重心和活力所在[1] - 长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 造就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千年文脉 是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2] - 长江文化史承载中华民族共同记忆 灌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 文化保护政策措施 - 相关部门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将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3] - 健全长江文物资源融通共享机制 建立多层次跨区域保护协作机制[3] - 加强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管理 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 提升展示利用水平[3] 文化融合发展路径 - 推动长江文化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 与沿线人民现代生活相协调[4] - 通过水安全景观生态文化融合治理 修复保留古渡槽古水井等历史水利工程[4] - 通过文化元素注入历史场景复现方式 将长江文化融入重大节庆活动[4]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 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5] - 通过打造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提升长江沿线景区管理效能[5] - 建设校企联合研发基地 夯实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要素底座[5]
报告显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人民网· 2025-06-11 06:05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 - 长江经济带被定位为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发展轴,强调生态优先与区域协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1] -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旨在构建智库咨询体系支持沿江城市发展[1] - 宜宾作为"长江第一城"和全国GDP百强城市,其发展模式被视为典型样本[1] 区域发展动态与机遇 - 四川省正抓住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西部大开发及成渝双城经济圈机遇,发挥科教、产业和市场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2] - 长江经济带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阶段,产业协作、生态保护等领域存在重大发展机遇[2] - 沿江城市计划深化交通互联和开放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 六大维度发展评估 - 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金保障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达4.1%、5.5%、3.7%,和谐共生指数微增0.1%[3] - 报告建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金保障、国土空间、人才友好、生态安全六维评估体系[3][4]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建议 -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升级传统制造业基础[4] - 通过三维协同增强创新动能,构建"三链融合"生态提升科技转化效率[4] 金融与空间优化策略 - 建议建设多元化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科技金融特色业态及多层次资本市场[4] - 提出按承载力构建国土空间动态治理体系,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协同[4] 人才与生态保障措施 - 建议绘制人才供需地图优化配置,增强用人单位自主权并完善本土人才培养[4] - 强调区域生态联防共治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5]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发布:人才友好指数整体表现突出 建议加强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
上海证券报· 2025-06-03 18:30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定量评估110个城市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金保障、国土空间、人才友好、生态安全六大维度的表现 [2] - 2017-2022年六大维度指数稳步提升,人才友好指数整体表现突出,城市政策各具特色 [2][4] - 长江经济带覆盖全国21%国土面积和40%人口与经济总量,区域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3] 产业发展维度 - 产业发展指数年均增长4.1%,上海、重庆处于引领地位 [3] - 下游城市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中游城市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上游城市探索资源禀赋驱动型升级 [3] - 产业发展环境改善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3] 科技创新维度 - 科技创新指数年均增长5.5%,连续5年上升,区域差距扩大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 [3] - 下游科创高地引领区域发展,需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与金融支持 [3][5] 资金保障维度 - 资金保障指数年均增长3.7%,下游城市领先优势明显,上海头部效应强化 [3][4] - 建议建设多元化区域金融中心,培育特色金融业态,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5] 人才友好维度 - 人才友好指数数值最高且区域差异最小,成都位列榜首 [4] - 建议绘制人才供需地图,增强用人单位自主权,构建本土人才培育路径 [5] 国土空间与生态安全维度 - 国土空间指数年均增长0.1%,需构建动态调控治理体系推动产业梯度转移 [3][5] - 生态安全指数区域差异显著,上/下游均值高于中游,建议加强联防共治与风险防控 [4][6] 区域协同发展建议 - 挖掘中上游腹地潜力,促进经济向沿江内陆拓展 [6] - 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纵深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6] - 启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据库,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5][6]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6-03 09:12
产业发展维度 - 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总指数2022年达30.3 较2017年上升5.5 增长率22.3% 年均增长率4.1% [1] - 下游城市群在产业发展维度具备明显领先优势 [1] 科技创新维度 - 科技创新总指数从2017年11.6升至2022年15.2 年均增长率5.5% [2] - 2022年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科技创新指数分别为13.4/13.6/17.9 下游保持领先优势 [2] - 2017-2022年上游/中游/下游科技创新指数增速分别为5.1%/5.1%/6.0% [2] 资金保障维度 - 资金流总指数从2017年12.7升至2022年15.2 [2] - 上海/杭州/重庆资金流指数领先 苏州/成都等城市进步明显 [2] - 长江中下游城市资金保障能力突出 [2] 人才友好维度 - 人才友好指数为六大维度中最高水平 [1] - 成都/武汉/上海等城市表现突出位居前列 [3] - 不同城市在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中展现独特优势 [3] 生态安全维度 - 生态安全指数涵盖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风险/生态系统韧性/生态系统服务4项一级指标 [3] - 上游与下游生态安全指数得分接近 中游城市相对较弱 [3] - 生态系统健康与功能完整性不足 排污与承载力不匹配 生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2] 区域发展差异 - 六大维度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1] - 下游城市群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金流/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维度领先 [1][2] - 资金流总指数在110个城市中出现分化 [2]
中外媒体点赞“重庆实践” 解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果
央视网· 2025-05-22 09:45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 重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绿色发展,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 [1] - 采访团观看清漂作业和水质监测过程,长江生态保护良好,江水清澈平静 [3] - 媒体记者点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与智能,关注垃圾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汽车制造业 [6] 制造业与新兴产业 - 重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制造业智能视觉装备研发 [6] - 汽车制造业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重庆是中国汽车制造业重镇,新能源汽车物美价廉 [6] - 重庆制造的汽车和机电产品重点出口到中东地区 [10] 物流与贸易网络 - 重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构建东西南北"四向"联通、多式联运的运输网络 [12] -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内汇集数千种进出口货物,汽车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整装待发 [8]
实施经济能级跃升 力争2030年GDP突破3万亿元
长江日报· 2025-05-22 08:42
经济能级跃升 - 武汉市力争到2030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 [1][2] -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实施经济能级跃升是首位行动 [2] - 发展动能向新转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2] 投资提质增效 - 全年推进2400个亿元以上项目、10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90个百亿元以上项目建设 [3] - 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30个 [3] - 支持政府投资基金和民间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形成多元投资格局 [4] - 全年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推介不少于100场 [4] - 分区分行业建立重点跟踪项目清单,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5] 现代产业焕新 - 推动钢铁产业向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升级 [6] - 加快传统燃油车产线柔性化改造,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城市 [6] - 推动石化产业向深度炼化一体化、关键战略新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方向转型升级 [6] - 巩固提升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7] - 推进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康养休闲、医药流通等领域 [7] - 推动北斗产业技术优势向场景应用转化,建设全球北斗全方位规模应用示范城市 [7] -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7] 开放枢纽强基 - 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合武段、汉宜段,力争高铁里程突破500公里 [8] - 高速公路突破1100公里 [8] - 高质量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7亿吨 [8][9] - 推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扩容升级,力争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200万人次 [9]
5月12日周一《新闻联播》要闻24条
快讯· 2025-05-12 12:02
汽车行业 - 前四月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千万辆 [7] - 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突破1000万份 [8] 能源与基础设施 - 新疆电源装机总容量突破2亿千瓦 [19] - 一批"十四五"重点铁路建设项目加快推进 [9] - 国家开发银行1-4月发放绿色贷款超2500亿元 [13] 农业与贸易 - 全国秋粮旺季收购完成 累计收购秋粮3.45亿吨 [6] - 黄河流域外贸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 [18] 医疗健康 - 中国注册护士年增8%达到585万人 [14] - 7名优秀护理工作者获得南丁格尔奖 [15] 科技创新 - 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 [16]
湖北聚力“支点建设”推进中部崛起
经济日报· 2025-05-10 22:24
经济表现 - 2024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迈上6万亿元台阶 [1] - 2024年一季度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创近12个季度最高增速 [1] 科技创新 - 湖北打造科技力量矩阵,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 [2] -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团队研发高仿生人造血管,生产全流程自主可控,成本大幅降低 [2] - 湖北在心肌旋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取得国际首创8英寸硅基氮极性氮化镓衬底等成果 [2] - 湖北聚集82位院士、1120余万技能人才,13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200万人 [3] - 湖北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行动,计划培养引进10名战略科学家、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卓越工程师、10000名青年科技人才 [3] 产业发展 - 湖北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4] - 湖北诺德锂电研发3微米铜箔,较传统6微米铜箔能量密度提升10%-15%,铜箔用量减少50% [5] - 湖北形成"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元级 [5] - 湖北拥有16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66种重点工业产品领跑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中部第一 [5] - 湖北是全国最大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重要商业航天基地和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5] 开放合作 - 湖北一季度新开通8条国际货运航线、2条国内货运航线,花湖机场拥有57条国内、38条国际货运航线 [7] - 一季度中欧班列(武汉)发送97列,同比增长7.8% [8] - "赏樱花"活动签约重点项目80个,总金额超1900亿元 [8] - 3月武汉天河机场查验出入境人员11.5万人次,其中外籍2.54万人次占比22% [8] 绿色发展 - 湖北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7.8%,规上工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11] - 中碳登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5亿吨,排名全球第一 [11] - 湖北中碳资产签约全国最大碳普惠项目,总装机量200兆瓦,预计年均碳资产收益400万元 [10] 区域协同 - 武汉都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联络增强 [12] - 武汉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襄阳、宜昌均超6000亿元,"金三角"协同发展态势形成 [12] - 湖北规划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人口超3000万、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的世界级都市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