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京北站
icon
搜索文档
南京北站,对南京意味着什么?
虎嗅· 2025-09-03 05:19
南京北站项目概况 - 南京北站枢纽工程于2024年9月13日正式开工 总建筑面积69.21万平方米 设计年客流量3650万人次 投资额超300亿元 站台24小时运营[4] - 项目采用"上进下出 多点进站"立体交通模式 共设6层 站场规模16台30线 含高铁场 城际场 普速场三大车场[8][9][19] - 工程包含上元门过江通道建设 这是南京首条高铁过江隧道 需穿越复杂地质 承受最大水压1.07MPa(相当于每平方厘米11公斤压力) 岩层掘进长度13公里[12][13] 工程建设进展 - 开工不足一年已完成首块承轨层梁板浇筑 工程转入站房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预计2年后实现通车 建设速度超越南京南站[7] -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远超预期 灌注桩规模达1.6万根 是南京南站的3倍 单根钢筋笼长度超30米[10][11] 区域交通网络整合 - 通过宁淮城际铁路连接南京站 实现宁淮城际与沪宁城际铁路贯通 增强长江两岸交通联系[16] - 经沪渝蓉高铁联通成都 重庆 武汉等中西部城市 通过宁滁蚌等城际铁路强化与苏北 皖北联系[21][22] - 构建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勤 2小时覆盖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交通格局[18] 经济与产业影响 - 项目带动14.4平方公里枢纽经济区建设 预计集聚10万人口 与南京南站形成"双核驱动"城市格局[41] - 依托生物医药谷 高校资源(东南大学 南京大学浦口校区)及自然景观 形成"交通+文旅+科创"复合生态[44][45][46] - 专家预测2035年旅客发送量达2900万人次 带动江北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千亿元[54] - 当前300亿元投资已拉动建筑 建材行业增长 并刺激区域消费提升[51][52][53] 城市发展战略 - 项目支撑南京"双主城"格局建设 推动发展重心向江北转移 江北新区GDP占全市比重已超20%[37][38] -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强化南京作为连接长三角与中西部枢纽的地位[20][23] - 复制南京南站成功经验(2011年通车后雨花台区形成第三CBD 聚集2000多家软件企业)[33][34][39]
南京北站出站层首段顶板浇筑完成
南京日报· 2025-07-28 02:36
南京北站建设进展 - 南京北站站房1标项目出站层首段顶板完成浇筑,混凝土浇筑量达1400立方米,面积约2692平方米,为地上主体结构施工奠定基础 [1] - 站房采用"跳仓法"施工工艺,划分25个流水段,首段顶板浇筑完成标志着该工艺顺利启动 [1] - 项目团队通过BIM可视化软件模拟分析,解决高强钢劲性结构与有粘结预应力结构交叉节点难题 [1] 施工技术创新 - 应用大体积智能降温及监测一体化设备,预埋36个智能温度传感器构建实时监测网络,动态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 [2] - 高温天气下实行"干两头、歇中间"的错峰作业模式,同步落实防暑降温措施保障建设者安全 [2] 枢纽规划与定位 - 南京北站建筑总面积约69.21万平方米,采用地上4层地下2层结构,站场规模16台30线,设高铁场、城际场、普速场3个车场 [2] - 规划引入沪渝蓉高铁、宁淮城际等5条铁路线,通过过江通道与南京站、南京南站全向贯通 [2] - 该站是沪渝蓉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规模最大的铁路客站,也是南京唯一集高速/城际/普速铁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 [2] 战略意义 - 项目将加速沪渝蓉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建设,完善南京铁路枢纽布局 [3] - 助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提升南京都市圈辐射能力,支撑国家级江北新区发展 [3]
新生圩长江大桥冲刺完工 南京北站站房完成桩基施工
南京日报· 2025-07-02 02:34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新生圩长江大桥各标段进入施工收尾阶段,地面辅道与涉铁老桥维修改造加速推进,预计建成后栖霞大道至江北大道的通行时间将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1] - 建宁西路上跨江北大道段钢箱梁实现"闭环",江北大道互通一期工程通车功能段和非涉铁段主体工程完工,建宁西路过江通道隧道段长约3.55千米,盾构段长约2349米[1] - 南京北站站房桩基施工全部完成,预计10月底地铁结构封顶,北广场结构全部完成,年底地面以下工程基本结束[2] 城建项目投资与开工情况 - 上半年全市城建新建项目开工率达75.4%,37个重大城建项目完成投资227.2亿元,年度城建计划投资进度达51.9%[2] - 全市城建计划安排七大类352个A类项目,涵盖交通基础设施、历史文化保护及片区更新等领域[2] 城市配套功能提升 - 所街公交场站作为南京首个公交场站TOD项目完成全部建设任务,集公交车站、市民休闲和办公酒店等功能于一体,将于年底正式投入运营[2] - 新生圩长江大桥夜景照明工程已完成,成为长江两岸标志性景观[1]
“轨道上的长三角”崛起关键支点
新华日报· 2025-05-27 06:57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即将在南京举行,主题为"协同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1] - 南京北站是服务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枢纽节点,预计2027年10月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1] 南京北站建设 - 南京北站总建筑面积69.21万平方米,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骨干线路——北沿江高铁中规模最大的枢纽客站 [1] - 南京北站是南京唯一集高速、城际、普速铁路于一体的铁路枢纽,同时也是北沿江高铁的关键节点工程 [1] - 南京北站通过超大枢纽规模、高效换乘体系、站城融合开发及绿色技术应用,成为长三角北翼核心枢纽和"轨道上的长三角"关键支点 [1] 南京北站核心优势 - 枢纽规模:采用"3场16台30线",年旅客发送量可达3650万人次,填补江北浦口、六合等地区铁路交通空白 [2] - 立体换乘:首创"双光谷+井字形快速换乘通道",实现高铁与地铁"零换乘",换乘效率较传统枢纽提升近40% [2] - 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低碳材料和综合节能降碳技术,建筑屋顶设置10.5万平方米光伏发电板,实现年发电量约300万千瓦时 [2] - 区域辐射:依托北沿江高铁串联中西部六省一市,南京至合肥行程缩短至35分钟,同步规划14.4平方公里枢纽经济区,预计可集聚10万人口 [2] 南京北站施工进展 - 已完成全部15000多根工程桩施工,正在进行深基坑及地下结构施工 [3] - 施工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和多系统协同两大挑战,采用"智能监测+数字孪生"技术和"智慧大脑"调度中心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