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

搜索文档
正大(琼山)农业产业链项目开工
海南日报· 2025-08-16 01:33
项目概况 - 正大集团在海南投资建设第二个农业产业链项目 采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现代化模式 打造饲料生产 生猪养殖 屠宰加工 冷链物流 终端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 [1][2] - 项目位于琼山区甲子镇琼星村 当天开工甲子镇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采用国际先进智能化养殖技术和环保工艺 实现绿色养殖生态循环 [2] 产能与供给 - 项目全面投产后年出栏生猪20万头 年产优质猪肉2万吨 有效提升海南生猪自给率 [3] - 为海南自贸港居民和游客提供安全新鲜猪肉产品 [3] 技术模式 - 采用智能环控系统 自动化饲喂设备 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显著提升养殖效率 [2] - 创新全量还田生态养殖模式 配套粪污沼气发电系统将废弃物转化为清洁电力 剩余沼渣全量还田反哺澄迈热带果蔬种植 形成猪-沼-果生态循环链 [2] 产业影响 - 通过智能化标准化养殖带动海南生猪养殖业向现代化绿色化转型 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3] - 建立从种源 饲料到屠宰的全流程可追溯体系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肉类产品 [2]
苏州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9.9%,走在全国前列
苏州日报· 2025-08-08 23:39
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创新 - 苏州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9%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4% 位居全国前列 [1] - 传统焚烧处理导致PM2.5飙升且浪费有机资源 直接还田长期堆积引发土壤板结和病虫害 [1] - 长云村通过高校科研技术将秸秆腐熟制成水稻育苗基质 实现原料化与肥料化利用 [1] 生态循环农业实践案例 - 长云村2022年试点秸秆堆肥育秧数字化项目 提升利用率并带动全村就业 [1] - 太仓市东林村秸秆饲料加工厂年产3万吨发酵饲料 每吨售价500元 覆盖江浙沪鲁市场 [2] - 东林村获全球环境基金"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 秸秆利用升级至3.0版本 [2] 技术应用与经济效益 - 长云村通过添加辅料调节酸碱度 实现秸秆科学转化 插秧时回归田间 [1] - 东林村依托江苏省农科院技术 将秸秆与农作物废料转化为村级致富手段 [2]
“丰”景如画!寨岗镇东升村早稻飘香收割忙
南方农村报· 2025-07-26 10:05
农业生产情况 - 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东升村仁禾家庭农场的200亩早稻迎来丰收 [2][3] - 农场精心挑选"泰丰优 208"杂交稻品种,该品种食味佳、适应性强且丰产性高 [6][7] - 农场采用"鸭稻共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鸭子活动促进水稻生长并控制病虫草害,粪便增肥土壤 [8][9][10] - 今年早稻预计收成约13万斤 [23] 农业科技应用 - 农场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肥和喷洒农药,3小时可完成200亩作业,相比人工效率大幅提升 [14][15][16] - 采用机械化收割,4至5天可完成200亩早稻收割,速度快且质量高,减少粮食损耗 [18][19][20][21][22] - 通过无人机飞防、机械化耕作等高效作业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11][12] 销售与效益 - 农场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建立长期稳定供应渠道,推动优质大米进入市场 [24][25] - "鸭稻共存"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10]
二十四节气看蒙牛丨大暑走进和林一牧看科技防暑与生态反哺
中国经济网· 2025-07-22 06:57
牧场运营管理 - 牧场采用全自动喷淋系统和利拉伐转盘式挤奶机,挤奶大厅温度控制在16-18℃的舒适区间 [3] - 奶牛佩戴智能脖环实时监测活动、反刍及身体数据,实现精准管理和健康预警 [5] - 营养师根据节气特点调配日粮,高温天气下日均单产仍稳定在42公斤以上 [5] 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 牧场将牛粪转化为牛床垫料和有机农家肥,实现绿色生态循环 [7] - 牧场外围种植300亩新疆杨防风林,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和避暑乐园 [7] - 牧场获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7] 科技赋能与标准化建设 - 牧场通过"智慧牧场"建设,将管理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流程 [9] - 采用自动温控系统、精准饲喂模型、健康预警算法等数字化成果 [9] - 牧场获评"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 [9]
秸秆“换”出牛口粮 牛粪“变”成生态肥 句容生态循环“串” 出乡村共富新路径
镇江日报· 2025-07-13 23:39
资源互补合作模式 - 戴庄村周开慧家庭农场肉牛存栏110头,面临400亩青饲玉米缺口 [2] - 蔡门村鲜食玉米基地110亩,秋季扩种至200亩,提供秸秆及次品玉米换取牛粪有机肥 [2] - 协议内容:蔡门村提供玉米秸秆加工成青贮饲料,戴庄村返还发酵牛粪用于土壤改良 [2] 生态循环产业链 - 玉米秸秆经青饲料收割机粉碎后加工为优质饲料,牛粪发酵制成有机肥回馈农田 [3] - 蔡门村每亩玉米秸秆量1.5-2吨/季,每亩需3-4吨有机肥/年,400亩种植可完全覆盖需求 [3] - 预计蔡门村年节省有机肥成本15万元,戴庄村年节省饲料支出10万元 [3] 经济效益与产业升级 - 秸秆青贮加工提升利用率,牛粪还田改善玉米品质,形成"优质优价"循环 [3] - 未来扩种后资源循环利用率将全覆盖,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3] - 模式通过降本增效实现农牧结合,带动中小农户共同富裕 [4] 农业现代化探索 - 该模式为生物多样性农业产业互补新典型,结合肉牛养殖与鲜食玉米种植 [3] - 通过组织化运作降低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土壤质量与产品竞争力 [4] -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戴庄经验"在句容市复制推广 [3][4]
7月3日起,济南白泉生态保护项目对市民免费开放
齐鲁晚报· 2025-07-02 02:42
项目概况 - 白泉生态保护项目由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建设,于2024年9月开工,2024年7月3日起免费开放[1][4] - 项目位于济南东站片区,复活了濒临消失的千年名泉泉群,填补东部城区高品质生态休闲空间空白[1][3] 历史与文化价值 - 白泉泉群为济南十大名泉泉群之一,曾以"泉涌白沙"奇观闻名,承载1600年历史记忆[3] - 项目精准定位白泉、灰泉、漂泉等十处历史名泉,系统性修复泉群水系脉络[3][4] - 复原了南北朝檀道济"唱筹量沙"军事遗址及明代李攀龙"白泉精舍"诗意场景[3][9] 生态修复技术 - 采用"保水源、保路径、保古韵"三保策略,运用杉木桩勾勒泉池轮廓,景石垒砌生态驳岸[4] - 清运渣土、回填种植土,构建浅塘湿地及疏密林地,成功复原"泉涌白沙"地质奇观[4] - 保留全部原生树木,打造"十泉十景"沉浸式泉水体验区[4][6] 功能与特色 - 引入"稻田养泥鳅"生态循环农业,泥鳅除虫肥田,产出鳅田稻米形成自然课堂[6] - 配备儿童无动力乐园、滨水步道、亲水平台、康体广场等便民设施[6] - 每日7:00至21:00开放,提升东部市民生活品质与生态获得感[6] 城市战略意义 - 项目是济南践行"绿水青山"理念、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典型案例[9] - 为水鸟及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同时复活历史场景融合市民活动[9] - 作为济南东站片区生态文化标杆,将成为彰显泉城特色的城市名片[9]
农业科技特派员(轻骑兵)4月报 | 广东春耕科技赋能新实践:多维度护航稳粮保供
南方农村报· 2025-05-30 12:31
农业科技赋能春耕生产 - 全省围绕"稳粮保供"核心目标,以农业科技为驱动力,构建覆盖生产全链条的春耕保障体系 [25][26][27][28][29][30][31] - 通过科技特派员下沉服务、机械化技术推广、绿色农业实践、产业协同联动等创新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31][32][33][34] - 广州、韶关、东莞等多地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优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32][33][34] 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 - 全省以"需求导向、精准服务"为原则,推动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 [35][36] - 构建覆盖选种、种植、管护到采收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37] - 广州市累计出动农业科技特派员3434人次,开展技术服务853次,解决技术需求1292项 [38][39] - 清远市引入抗病品种筛选、无人机飞防等新技术,推动丝苗米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 [43][44][45]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 重点推广水稻插秧、收割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 [50][51][52] - 韶关市通过高速插秧机作业展示,预计可增产15%以上,机收损失率从3%降至1.5% [53][54][55][56][57][58][59][60][61] - 东莞市引入新型插秧机后单机日作业量达40亩,较人工插秧效率提升30倍 [62][63][64][65] 绿色农业实践 - 汕尾市建立"病虫侦察—精准施药—生态调控"三位一体防控模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 [66][67][68][69][70] - 汕头市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专项指导,将氮肥使用量降低20% [71][72][73][74][75][76] 特色产业赋能 - 桥头镇优化粉葛留蔓、引蔓技术,使单株产量提高12%,并开发葛粉深加工产品,推动产值增长25% [84][85][86][87] - 道滘镇卓越花卉公司引入朱顶红花期调控技术,实现反季节开花,产品单价提升40%,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103][104][105]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先弄懂有机肥的门道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03:10
农业绿色转型政策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1] - 生态循环农业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 [1] - 有机肥施用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增强保肥保水能力 [1] 有机肥质量要求 - 有机肥种类包括粪尿肥、堆沤肥、绿肥、饼肥、泥炭等,分为商品化产品和农家肥 [2] - 商品化有机肥需符合国家标准,包装标注有机质、氮磷钾总养分、水分含量及酸碱度 [2] - 优质有机肥应呈深褐色、无恶臭、疏松不黏连,腐熟充分且无有害物质残留 [2] - 自建厂堆制需注重原料来源、碳氮比和发酵翻堆时间与次数 [2] 有机肥施用数量 - 有机肥养分含量低(氮含量2%—4%),每亩需施300kg—500kg商品有机肥,农家肥用量更大 [3] - 用量不足影响作物产量和健康,过量施用(每亩几吨)会导致土壤板结 [3] - 需根据作物需氮量(每亩15kg)科学计算施用量 [3] 有机肥配合施用 - 生态农业强调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品质 [4] - 不同有机肥混合施用(如牛粪、鸡粪、饼粕)可提高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4] - 固态有机肥宜作基肥,液态速效有机肥宜在苗期和开花结果期追肥 [4] - 豆科绿肥可提供大量氮,有机肥用量可按作物需磷量计算 [4] 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 科学施用有机肥需遵循"因地制宜、因需施肥"原则,精准调控种类、用量与方法 [5] - 合理施用可改良土壤、保障产量和品质,避免过量带来的环境风险 [5]
95后新农人做客国新办,分享农业创业经验谈如何帮农户创收
南方都市报· 2025-05-24 14:15
公司发展历程 - 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由"95后"新农人华梦丽于2015年年底与4名同学共同创立[1] - 2016年公司转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结合农业现代化机械建设千余亩高标准农场[1] - 2018年自主筹建植物组织培养室,优化草莓苗繁育技术并实现量产[1] - 2020年延伸农业产业链,累计帮助农户完成农产品销售513万斤[1] 商业模式创新 - 采用"以销定产"和"包种包销"模式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将农户纳入订单采购体系[1] - 通过生态循环模式构建农场小生态圈,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标准[2] - 拥有多项绿色食品认证,生产理念影响周边种养大户[2] 技术应用与产品优势 - 采用现代化种养模式,向土地要效益,用科技提产量[2] - 及时优化产业结构,丰富种植种类,实现全年不断档、多元化供应[2] - 探索生物多样性农业,农场现有30多种野生小动物,生态环境优良[2] - 从种到收融入匠人匠心精神,提升果品和农副产品质量[2] 行业影响 - 传统种植农业模式单一,公司通过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转型[1] - 当地探索出新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2] - 带动农户改变传统销售模式,从滞销低价转向标准化订单农业[1]
田野上的希望——农业农村领域代表分享拼搏故事
新华网· 2025-05-23 23:47
农业机械化与规模化经营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大户邹德海成立农机合作社,配备多台大型农机具,实现从整地到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14年累计生产粮食超3亿斤[3] -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机械化作业和生产资料集采,帮助小农户每亩节约成本300多元[6] 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 -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统筹资源解决小农户"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生产难题[3] - 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打造优质大米品牌,加价收购农户稻谷并将销售利润返还农户[6] 生态循环农业与科技兴农 - 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拥有多项绿色食品认证,累计带动农户就业400余人次[3][5] - 农场通过科技兴农帮助农民掌握机械化与现代化种植技术[6] 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 -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发展"富硒+旅游"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11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较2018年增长44倍[4] -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薪金和集体股金分红实现增收,案例显示农户年收入从2万元提升至6万元[5] 水产养殖技术升级 -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推广配合饲料替代传统"以鱼养蟹"模式,累计减少小杂鱼投喂量超2万吨,带动3300多养殖户综合效益提升10%以上[4] - 当地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并推广深水围网养殖,丰富"蓝色粮仓"资源[4] 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 - 黑龙江省克东县种粮大户邹德海成立食品公司,开发玉米粒罐头、真空玉米等深加工产品[4] -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合作社打造友农优质大米品牌,实现产业链价值提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