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并购
icon
搜索文档
迪卡侬要卖了
投资界· 2025-08-14 08:16
并购动态 - 法国运动零售巨头迪卡侬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股权,业务初步估值约10-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00亿元)[3] - 星巴克中国、哈根达斯中国业务也相继传出并购消息,多家国际PE机构参与竞购[3] - 迪卡侬已聘请一家头部投行担任卖方顾问,交易可能采用"增资扩股+老股转让"的混合方案[9] - 星巴克中国已吸引高瓴、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及腾讯、京东等大厂参与竞购[9] - 通用磨坊筹划出售哈根达斯中国业务,潜在交易金额约5-8亿美元[10] 迪卡侬发展历程 - 迪卡侬由米歇尔·雷勒克创立,开创自助式体育零售模式,门店设计简约,产品按运动种类陈列[5] - 1986年推出第一款自产自销自行车,奠定自有品牌模式,同年开启全球扩张[6] - 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2003年在上海开出首家线下零售店[6] - 2017年底中国门店数量达约260家,目前在中国拥有4个自有工厂、11个工业采购办公室、约400家合作工厂[6] - 中国工厂采购产品占集团全球市场42.5%,是除法国外较少拥有完整产业链的海外市场[6] 消费并购趋势 - 买下跨国公司中国业务成为当下消费并购主要方向[10] - 中信系曾以20.8亿美元拿下麦当劳中国20年经营权,门店数量已超7000家,2028年计划突破1万家[10] - 肯德基、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的中国化路线多由PE或本土公司运作[10]
1200亿,哈根达斯要卖了
盐财经· 2025-08-05 10:11
高盛收购Froneri交易 - 高盛拟以150亿欧元(约1200亿人民币)估值收购冰淇淋生产商Froneri,交易最早可能在2024年9月签署[4] - Froneri成立于2016年,由雀巢和PAI Partners合资创办,整合了双方在欧洲的冰淇淋业务,后注入雀巢美国冰淇淋资产[4] - 交易完成后,高盛将间接获得哈根达斯在欧美等20多国的运营权,以及雀巢旗下Mövenpick、Milkybar等品牌[12] 哈根达斯品牌发展历程 - 品牌1961年由波兰移民鲁本·马特斯创立,定位高端市场,价格是普通冰淇淋5倍[7][9] - 1983年被品食乐以7000万美元收购,1989年随品食乐被帝亚吉欧收购[10][11] - 2001年通用磨坊以6.5亿美元收购哈根达斯,2002年雀巢获得美国运营权[11] - 2016年雀巢与PAI成立Froneri,2019-2020年完成对通用磨坊欧洲业务及雀巢全球冰淇淋业务的整合[11] 中国市场现状 - 哈根达斯中国门店从巅峰期超400家缩减至263家,2025Q2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15] - 客单价约58元的产品面临DQ、蜜雪冰城等竞争,新茶饮品牌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17] - 通用磨坊2025Q3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与巴西市场被列为主要拖累因素[17] - 通用磨坊拟出售中国业务,交易金额约5亿-8亿美元,多家PE机构参与竞购[14][15] 消费行业并购趋势 - 星巴克中国拟出售股权,吸引高瓴、凯雷、腾讯等超20家投资方关注[20] - 迪卡侬启动出售中国业务30%股权,估值或达10亿-15亿欧元[20] - 2024年消费并购活跃案例包括红杉中国11亿欧元收购Marshall、德弘资本130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等[24] - 买方普遍认为当前消费类资产价格处于低位,抄底时机显现[25]
刘强东豪掷180亿,“欧洲版京东”要来了?
京东收购CECONOMY - 京东宣布以约2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180亿元)收购德国最大消费电子集团CECONOMY [5][7] - CECONOMY在欧洲12国运营超1000家门店 旗下MediaMarkt与Saturn在德国市场份额超30% [9] - 2025年一季度CECONOMY销售额下降1.6%至52亿欧元 但线上销售额增长7.4%达13亿欧元 [10] - 京东计划保留CECONOMY原有管理团队 推动其向全渠道平台转型 [10] - 此次收购是京东2023年尝试未果后的再次出手 [11] 京东国际化战略 - 刘强东强调国际业务是集团未来发展重点 欧洲基础设施将于2026年投入运营 [14] - 京东国际团队超2000人 在欧洲采用"本地电商、本地团队、本地采购、本地发货"模式 [14] - 通过收购CECONOMY快速获取欧洲线下渠道网络 1000多家门店成为"天然流量入口" [16] - 计划整合CECONOMY实体零售网络与京东国际供应链 构建线上线下协同体系 [16] - 京东国际化采取"自建+收购+合作"路线 避免单纯价格战 [16][18] 中国电商出海竞争格局 - 拼多多Temu面临增长瓶颈 传闻拟收购欧洲跨境物流公司 [17] - SHEIN已超越Zara成为全球最大快时尚品牌 2025年战略升级为电商平台 [17] -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Lazada、AliExpress、Trendyol三大平台为核心扩张 [18] - 东南亚市场Lazada与TikTok Shop激烈竞争 欧洲市场AliExpress与Temu正面交锋 [18] 消费行业并购趋势 - 2025年消费并购活跃 典型案例包括PE围猎星巴克中国业务 [21] - KKR收购大窑饮品 腾讯曾表现出极高兴趣 [23] - 红杉中国11亿欧元收购Marshall多数股权 德弘资本130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 [24] - 买下跨国公司中国业务成为消费并购主要方向 如哈根达斯、迪卡侬中国业务出售 [24] - 消费行业因抗周期属性受资本青睐 资产价格便宜吸引买方抄底 [25]
1200亿,哈根达斯要卖了
36氪· 2025-08-04 07:40
高盛收购Froneri交易 - 高盛拟以150亿欧元(约1200亿人民币)估值收购冰淇淋生产商Froneri,交易最早于2024年9月签署 [1] - Froneri成立于2016年,由雀巢和PAI Partners合资创办,整合了双方在欧洲的冰淇淋业务,后注入雀巢美国冰淇淋资产 [1] - Froneri拥有哈根达斯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20多个国家的运营权,但全球商标权仍属通用磨坊 [4][5] 哈根达斯品牌历史 - 品牌由波兰移民鲁本·马特斯于1961年创立,定位高端市场,价格是普通冰淇淋5倍 [2] - 1983年被品食乐以7000万美元收购,1989年随品食乐并入帝亚吉欧,2001年通用磨坊以6.5亿美元收购 [3] - 2016年后运营权通过Froneri多次变更,目前通用磨坊仍掌握全球品牌所有权及中国等地区运营权 [3][4] 哈根达斯中国市场现状 - 中国市场门店从巅峰期超400家缩减至263家,2025财年Q2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 [7] - 客单价约58元的产品面临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冲击,2025财年Q3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 [7][8] - 通用磨坊计划出售中国业务,交易金额约5亿-8亿美元,多家PE机构参与竞购 [6][7] 消费行业并购趋势 - 星巴克中国吸引高瓴、凯雷等机构竞购,迪卡侬中国业务估值达10亿-15亿欧元 [9][10] - 2024年消费并购活跃案例包括红杉中国11亿欧元收购Marshall、德弘资本130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等 [13] - 跨国企业出售中国业务反映竞争加剧下的战略调整,买方视当前为抄底良机 [10][14]
1200亿,哈根达斯要卖了
投资界· 2025-08-04 07:28
哈根达斯收购案 - 高盛拟以150亿欧元(约1200亿人民币)估值收购冰淇淋生产商Froneri 交易最早于2024年9月签署 [3] - Froneri成立于2016年 整合雀巢与PAI Partners在欧洲及美国的冰淇淋业务 拥有哈根达斯在欧美等20多国的运营权 [4][7] - 交易涉及雀巢旗下Mövenpick、Milkybar等品牌 但哈根达斯全球商标权仍归属通用磨坊 [9] 哈根达斯发展历程 - 1961年由波兰移民Reuben Mattus创立 定位高端市场 价格是普通冰淇淋5倍 [6] - 1983年被品食乐以7000万美元收购 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 [7] - 2001年通用磨坊以6.5亿美元收购 2016年后运营权由Froneri分区管理 [7][8] 中国市场表现 - 中国门店数量从巅峰超400家缩减至263家 2025财年Q2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 [11] - 客单价58元定位受DQ、蜜雪冰城等冲击 2025财年Q3通用磨坊国际销售额下降3% 中国为主要拖累因素 [12] - 通用磨坊拟出售中国业务 交易金额约5-8亿美元 多家PE参与竞购 [11][12] 消费行业并购趋势 - 星巴克中国吸引高瓴、腾讯等超20家机构竞购 迪卡侬中国业务估值80-120亿人民币 [14][15] - 2024年消费并购活跃案例:红杉中国11亿欧元收购Marshall 德弘资本130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 [16] - 跨国公司通过出售中国业务实现轻资产转型 本土化运营成关键 如麦当劳中国门店超7000家 [15][16]
180亿,刘强东买走了
创业家· 2025-08-02 10:03
京东收购CECONOMY - 京东宣布以22亿欧元(约180亿元人民币)收购德国最大消费电子集团CECONOMY [5][7] - CECONOMY旗下拥有MediaMarkt和Saturn两大品牌 在欧洲12国运营超1000家门店 德国市场份额超30% [9] - 2025年一季度CECONOMY销售额下降1 6%至52亿欧元 但线上销售额增长7 4%达13亿欧元 [9] - 京东计划保留CECONOMY原有管理团队 推动其向全渠道平台转型 [10] 京东国际化战略 - 京东欧洲基础设施将于2026年投入运营 国际业务团队超2000人 采用本地化运营模式 [16] - 通过收购CECONOMY 京东获得成熟线下渠道网络 可整合为电商前置仓 解决跨境物流痛点 [17] - 京东国际化采取"自建+收购+合作"路线 与阿里、拼多多、SHEIN等展开差异化竞争 [17][19] 消费行业并购趋势 - 2025年消费并购活跃 典型案例包括PE围猎星巴克中国 KKR收购大窑饮品等 [22][23] - 红杉中国11亿欧元收购Marshall 德弘资本130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 [24] - 跨国品牌中国业务成并购热点 如哈根达斯、迪卡侬等拟出售股权 [24] - 消费行业抗周期属性凸显 资本倾向通过并购抄底优质资产 [25][26]
180亿,刘强东买走了
36氪· 2025-08-01 10:15
京东收购CECONOMY - 京东通过全资间接附属公司收购德国消费电子集团CECONOMY,估值约2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180亿元)[5] - 该交易若完成将创下中国电商出海欧洲的新纪录[6] - CECONOMY在欧洲12国运营超1000家门店,旗下MediaMarkt与Saturn在德国市场份额超30%[10] - 2025年一季度CECONOMY销售额下降1.6%至52亿欧元,但线上销售额增长7.4%达13亿欧元[11] - 京东计划保留CECONOMY原有管理团队,推动其向全渠道平台转型[11] CECONOMY背景 - 核心品牌MediaMarkt创立于1979年,以开放式陈列和低价策略颠覆传统电器店模式[9] - 1984年被麦德龙收购,1990年并入Saturn形成双品牌战略[10] - 2017年从麦德龙分拆独立上市,目前拥有售后服务品牌Deutsche Technikberatung[10] - 面临亚马逊等电商冲击,数字化尝试未达预期市场份额[11] 京东国际化战略 - 欧洲基础设施将于2026年投入运营,国际业务被定位为未来发展重点[15] - 采用"本地电商、本地团队、本地采购、本地发货"模式,在荷波等国提供"一小时达"服务[15] - 通过收购获取成熟线下渠道网络,1000家门店成为天然流量入口[16] - 整合CECONOMY实体零售网络构建线上线下协同体系,强化本地供应链[16] - 国际化路径遵循"自建+收购+合作"策略[17] 电商出海竞争格局 - Temu以低价策略面临增长瓶颈,传闻拟收购欧洲物流公司[18] - SHEIN转型电商平台,上市传闻不断[18] - 阿里国际以Lazada、AliExpress、Trendyol三大平台采取轻资产扩张[19] - 京东选择差异化重资产路径,通过"体验+服务"建立壁垒[20] 消费行业并购趋势 - PE机构围猎星巴克中国业务,超20家机构参与评估[23] - KKR收购大窑饮品,腾讯曾组建专门项目组参与竞争[24] - 红杉中国11亿欧元收购Marshall多数股权[25] - 德弘资本130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博裕资本收购SKP[26] - 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成为消费并购主要方向,如哈根达斯、迪卡侬等[26]
180 亿,刘强东买走了
搜狐财经· 2025-07-31 12:57
京东收购CECONOMY - 京东宣布通过全资间接附属公司收购德国消费电子集团CECONOMY,估值约2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180亿元)[2] - 该交易若完成将创下中国电商出海欧洲的新纪录[3] - CECONOMY旗下核心品牌MediaMarkt与Saturn在德国市场份额超30%,在欧洲12国运营超1000家门店[5] - 2025年一季度CECONOMY销售额下降1.6%至52亿欧元,但线上销售额增长7.4%达13亿欧元[6] - 京东计划保留CECONOMY原有管理团队,推动其向全渠道平台转型[6] 京东国际化战略 - 刘强东强调国际业务是集团未来重点,欧洲基础设施将于2026年投入运营[9] - 京东国际团队超2000人,在欧洲采用本地化运营模式,已在荷兰、波兰提供"一小时达"服务[10] - CECONOMY的1000多家门店将补足京东线下短板,形成"前置仓"并与国际供应链互补[11] - 京东国际化采取"自建+收购+合作"路线,通过并购快速铺开市场[12] 欧洲消费电子行业格局 - MediaMarkt创立于1979年,以开放式陈列和低价策略颠覆传统电器店模式[4] - 2000年左右MediaMarkt/Saturn通过规模优势成为欧洲最大消费电子零售商[5] - CECONOMY在2017年从麦德龙集团独立,面临亚马逊等电商冲击[5][6] 中国电商出海竞争态势 - 拼多多Temu以低价策略面临增长瓶颈,传闻拟收购欧洲物流公司[13] - SHEIN战略升级为电商平台,2025年上市传闻加剧[13] - 阿里国际以Lazada、AliExpress、Trendyol三大平台轻资产扩张[14] - 京东通过重资产模式差异化竞争,避免单纯价格战[15] 消费行业并购趋势 - 2025年消费并购活跃案例包括PE围猎星巴克中国、KKR收购大窑饮品、红杉中国收购Marshall等[17][18][19] - 德弘资本130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博裕资本收购SKP[20] - 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成为并购热点,如哈根达斯、迪卡侬等拟出售股权[20] - 消费行业因抗周期属性受资本青睐,资产价格低位促使并购活跃[20][21]
180亿,刘强东买走了
36氪· 2025-07-31 09:13
京东收购CECONOMY交易 - 京东通过全资间接附属公司收购德国消费电子产品集团CECONOMY 估值约2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180亿元)[1] - 交易若完成将创下中国电商出海欧洲的新纪录[1] - 京东曾于2023年尝试收购CECONOMY但未成功 本次为最终达成[4][5] CECONOMY业务背景 - CECONOMY为德国最大消费电子产品集团 旗下核心品牌MediaMarkt和Saturn在德国市场份额超30%[2][3] - 公司在欧洲12个国家运营超1000家门店 拥有售后服务品牌Deutsche Technikberatung[3] -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下降1.6%至52亿欧元 在线销售额增长7.4%达13亿欧元[3] - 公司前身为1979年创立的MediaMarkt 1984年被麦德龙收购 2017年独立分拆上市[2] 京东国际化战略 - 京东国际业务团队超2000人 采用本地化运营模式(本地电商、团队、采购、发货)[6] - 在欧洲通过"超级仓店"模式在荷兰、波兰提供"一小时达"服务[6] - 刘强东强调国际业务是集团未来重点 欧洲基础设施将于2026年正式运营[6] - 国际化路线为"自建+收购+合作" 通过并购快速铺开市场[7] 收购战略价值 - CECONOMY的1000多家门店为京东提供线下流量入口和成熟渠道网络[7] - 门店和仓库可作为京东电商"前置仓" 与国际供应链形成互补[7] - 京东将保留CECONOMY原有管理团队 推动其向全渠道平台转型[3] - 京东可通过技术帮助CECONOMY提升线上销售占比并降低人工成本[7] 电商出海竞争格局 - 拼多多Temu以低价策略全球扩张 近期传闻拟收购欧洲物流公司[8] - SHEIN已成为全球最大快时尚品牌 2025年战略升级为电商平台[8] -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Lazada、AliExpress、Trendyol三大平台进行轻资产扩张[9] - 京东选择差异化重资产路径 通过"体验+服务"模式避免价格战[9] 消费行业并购趋势 - 2025年消费并购活跃 典型案例包括PE机构围猎星巴克中国业务(超7700家门店)[11] - KKR收购大窑饮品 红杉中国以11亿欧元估值收购Marshall多数股权[12][13] - 德弘资本以130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 博裕资本收购SKP百货[14] - 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成为并购焦点 如哈根达斯中国门店和迪卡侬中国30%股权出售[14] - 消费行业因抗周期属性受资本青睐 资产价格便宜促使买方抄底[14]
180亿,刘强东买走了
投资界· 2025-07-31 08:21
京东收购CECONOMY - 京东宣布以22亿欧元(约180亿元人民币)收购德国最大消费电子集团CECONOMY,创下中国电商出海欧洲新纪录 [1][3] - CECONOMY旗下拥有MediaMarkt和Saturn两大品牌,在德国市场份额超30%,欧洲12国运营超1000家门店 [4][5] - 2025年一季度CECONOMY销售额52亿欧元(同比降1.6%),但线上销售额增长7.4%至13亿欧元 [5] 京东国际化战略 - 京东计划2026年正式运营欧洲基建,国际业务团队超2000人,采用"本地电商+本地团队+本地供应链"模式 [10] - 通过收购快速获取CECONOMY线下渠道网络,补足线下短板,门店可转化为电商前置仓以解决跨境物流痛点 [11] - 京东国际化路径为"自建+收购+合作",区别于阿里轻资产平台化扩张和拼多多低价策略 [11][13] 消费电子行业格局 - MediaMarkt/Saturn通过开放式陈列和低价策略颠覆传统电器店,2000年成为欧洲最大消费电子零售商 [4][5] - CECONOMY因亚马逊等电商冲击面临挑战,数字化尝试未能完全恢复市场份额优势 [6] - 京东将保留CECONOMY管理团队,推动其向全渠道平台转型,并注入无人仓技术降低欧洲人工成本 [7][11] 中国电商出海竞争 - 拼多多Temu面临增长瓶颈拟收购物流公司,SHEIN转型电商平台并与Temu争夺供应商 [12] -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Lazada、AliExpress、Trendyol为核心,在东南亚与TikTok Shop激烈竞争 [13] - 京东通过重资产基建+本土并购构建差异化壁垒,避免单纯价格战 [13] 消费并购市场趋势 - 2025年消费并购活跃案例包括PE围猎星巴克中国(7700家门店)、KKR收购大窑饮品、红杉11亿欧元收购Marshall [16][17][19] - 德弘资本130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博裕资本收购SKP,跨国品牌中国业务成并购焦点 [19] - 消费行业抗周期属性吸引资本抄底,PE机构积极寻找兼并收购机会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