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性
icon
搜索文档
搞懂人性,才能做好表达
搜狐财经· 2025-07-01 00:53
表达与人性 - 表达失败的根源在于人性问题而非内容问题[2] - 表达高手的关键在于理解人性而非单纯的语言技巧[3] - 试图证明自己正确会引发听众的防御心理[6] 表达策略 - 通过引领而非证明来提升表达效果[13] - 找到反常现象并提出洞察以吸引听众[12][13] - 立场比观点更重要,需先建立共同立场[24][25] 表达场景与关系 - 面对目标一致的同事或下属应采用结论先行[26] - 面对客户或合作伙伴需先建立共同立场[26][27] - 面对陌生听众应采用场景先行以吸引注意力[27] 情绪驱动表达 - 情绪比内容更能驱动决策[34] - 将内容装进情绪中以增强感染力[35] - 通过感谢、损失、帮忙等情绪传递信息[36][37][38] 决策路径与表达逻辑 - 表达逻辑需与听众的决策路径一致[45] - 忽略决策路径会导致表达失败[44] - 小米SU7通过调整表达逻辑成功吸引女性用户[47][48][49] 驱动改变的要素 - 反常、向往、损失、容易是驱动改变的四大要素[57][58][59][60] - 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引发警醒[57] - 提供低门槛的行动建议以促进改变[59] 人性本质 - 人性倾向于相信自己的结论而非他人告知的结论[62] - 情绪比理性更有影响力[63] - 人性同时追求更好和害怕损失[64]
我的文学跨越之旅
人民日报· 2025-06-16 22:13
文学作品分析 - 《青铜葵花》讲述农村男孩青铜与城市女孩葵花之间深厚纯真的兄妹情,展现人性温暖光辉 [2] - 《蜻蜓眼》以中法混血孩子阿梅的成长为线索,通过孩子视角展现上世纪30年代中法家庭的亲情羁绊 [4] 国际文化交流 - 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曾希望将《青铜葵花》搬上银幕,体现作品国际影响力 [6] - 《蜻蜓眼》因涉及法国人角色被推荐给弥勒导演,计划优先授予其电影拍摄权 [6] - 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70余国传播,体现全球化传播成果 [8] 文学创作理念 - 坚持"故事本土化,艺术国际化"理念,强调中国故事的独特性与全球价值 [7] - 儿童文学定位为"为人类提供良好人性基础",包含道义观、审美价值和悲悯情怀三大维度 [8] - 认为人性描写是作品国际化的核心,列举《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等经典案例 [9][10] 儿童文学发展 - 指出图画书对文字书的冲击现象,强调纯粹文字阅读对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 [11] - 以《小王子》为例,强调文学基本面永恒性,主张在保持文学边界基础上创新 [11][12]
读懂刘备拿捏人性的方式,你就不是普通人了
洞见· 2025-06-11 09:53
刘备的人性洞察与领导策略 - 刘备通过"君可自取"的托孤策略,成功让诸葛亮鞠躬尽瘁二十载,展现其对人性的深刻理解[3][5] - 从织席贩履到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凭借对人性的把握实现阶层跨越[5][10] - 刘备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差异化策略:对民众顺应人意,对群臣收拢人心,对诸侯拿捏人性[8][13][17] 对民众的顺应策略 - 提出"兴复汉室"口号顺应当时民众对汉室正统的认同心理[9] - 樊城撤退时坚持与十余万百姓同行,树立"以人为本"的仁君形象[9] - 通过"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的平等姿态赢得底层民众支持[9] 对群臣的收心策略 - 摔阿斗事件成功激发赵云"士为知己者死"的效忠心理[14] - "兄弟如手足"的表述让关羽张飞死心塌地追随[14] - 夷陵之战后宽待黄权家属,展现人格魅力收服文臣武将[14] 对诸侯的应对策略 - 杀吕布建议直击曹操多疑性格要害[23] - 在许都主动示弱,通过种菜等行为消除曹操戒心[26][28] - "闻雷失箸"事件展现高超心理战术应对曹操试探[30] - 针对不同诸侯调整策略:对陶谦显仁德,对刘表露豪气,对曹操敛锋芒[34] 人性洞察的核心方法论 - 区分利益导向与义字当头者,分别采取"以利驱之"和"以情感之"策略[14] - 掌握"顺天应人"原则,即顺乎天理适应人情[9] - 依据《黄石公三略》理论针对不同人性弱点采取差异化措施[35] - 融合威服、德致、义成、权断等多种手段达成目标[36]
人性四大坑,专坑老实人
洞见· 2025-06-01 17:14
根据提供的文章内容,该文章主要探讨人性中的负面行为及其触发机制,属于心理学和社会学范畴,不涉及公司或行业分析。作为投资银行研究分析师,需严格聚焦商业领域信息,以下为合规性说明: 内容合规说明 1 文章性质不符 - 全文围绕人际交往中的负面人性展开,未提及任何企业、市场或经济指标 [2][4][7] - 案例均为个人经历(如电视剧情节、作家回忆等),无商业实体关联 [19][34][49] 2 数据缺失 - 文中3000万订阅用户数为公众号运营数据,不构成行业分析要素 [1] - 其他百分比变化、财务数据等量化指标完全缺失 [无相关ID] 3 主题偏离 - 核心观点"人性恶的激发机制"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 [2][15][29] - 投资分析所需的商业模式、竞争格局、财务表现等要素零提及 [无相关ID] (根据注意事项第4条要求,本文无符合标准的公司/行业内容可输出)
技术和理性救不了CEO
搜狐财经· 2025-05-27 05:20
从技术工程师到CEO的转变 - 从工程师到CEO的最大挑战在于决策环境的变化,技术解决确定性问题而CEO需在不确定性下决策[4] - CEO需具备三大特质:拥抱不确定性、注重长期发展、全局视角[4] - 2016年今日头条估值已达百亿美元,体现转型成功[4] 创业与战略管理 - 战略决策无法即时见效,需预判一年后的市场变化及潜在跨界竞争[4] - 2023年某CEO原定战略经调研后被大幅调整,避免因客户预算未执行导致的生存危机[4] - 前瞻力依赖跨界信息碰撞与想象力,非单纯历史数据或理性推导[4] 领导力与人性洞察 - 企业问题本质常归结为人性问题,涉及客户、对手、组织及合作伙伴等多方关系[4] - CEO的基因和人性会无形影响公司方向与组织文化[4] - 部分CEO通过定制化探索自我认知以优化决策能力[4] 创业心态与经验 - 经历过的挑战均非最难,未来不确定性才是最大考验[5] - 四次创业失败积累三点核心经验,具体内容未展开[1]
创业后,再看VC投资,有什么不同
虎嗅· 2025-05-03 06:46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围绕创业展开多方面探讨,强调创业者内心力量、对人性的理解、选择与常识的遵循、生意的本质、审美与进化等因素对创业的重要性,指出这些方面在VC视角和实际创业中的差异及影响 [1][10][19][27][32] 关于内心 - 外部压力挑战能照清内心,内心决定人与外部世界交互方式,创业者内心底层特质会在创业重大选择上被放大 [2][3] - 创业者创业动机若仅为利益,易在困难中放弃,底层动机稳且深,面对挑战内心更坚强,决策更果敢 [4][6] - 创业者内心不定、力量不足会表现隐蔽,如逃避真实挑战,VC应更重视创业者底层力量来源 [7] - 创业者愿力难在成年后培养,但决定事业上限,在愿力基础上结合反思能力,才能长出认知和能力 [8] 关于人性 - 优秀创业者应冷静看待人际关系,不过度柔软,关注企业利益获取和发展变化能力,资金是组织建设引擎,创业公司需有清晰节奏和破局能力 [11][13] - 创业0 - 1阶段需创业者亲力亲为,一号位能力要综合,应给予一号位更多权重 [14][15] - 创始人和高管应明确彼此关系和利益让渡,达成默契,创业者应算大账、长期账,吸引资源 [16][18] 关于选择与常识 - VC视角偏好宏大叙事,创业应从边缘地带开始,苦活累活的商业模式更适合创业0 - 1阶段 [20][21] - 创业者做正确的事需强大定力,成功经验是做正确事的前提,做正确事虽难但可能形成商业价值和护城河,还能吸引资源和人才 [21][23][24] - 创业者对本分的不同选择反映价值观,不同抉择会带来不同结果 [25][26] 关于生意 - 创业者0 - 1阶段对需求的洞察和快速学习调整能力很重要,生意应冲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创始人需有解构需求的能力 [27][28] - 创业选择应以价值创造和利他为锚定点,一号位需决策和权衡价值创造与收入的关系 [30][31] 关于审美与进化 - 创业者需有审美能力,知道什么是好的才能追求好的,缺乏审美会导致无效重复,影响吸引顶尖资源 [32][33] - 创业者形成审美需开阔视野,吸收多维度知识和智慧,避免只围绕眼前命题忙碌 [33][34]
基辛格遗世之作:AI 吞噬世界下的人类丨CV荐书
投中网· 2025-03-30 03:39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 定义人类 - 随着机器具备更多人类特质,人类与机器的界限将变得模糊,需要明确区分两者的核心属性以指导人工智能发展[4] - 提出以"尊严"作为定义人类的核心属性,其内涵包括:脆弱性、自由意志、道德选择能力,并强调尊严一旦获得即不可剥夺[5] - 康德哲学中的尊严概念被引用为理论基础,即人类作为道德主体的固有价值,但质疑人工智能能否满足该标准[5] - 人工智能无法真正拥有尊严,因其缺乏出生/死亡体验、情感波动及自由选择能力,最多只能模拟人类特质[6]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存挑战 - 需在战略层面保持人类道德控制,同时在战术层面赋予AI自主决策权以实现技术效益[7] - 提出"人性化AI"开发与"人类自我工程改造"两条并行路径,但强调后者必须基于个人选择而非强制进化[8] - 指出过度控制AI将限制发展潜力,而完全放任则可能导致人类被动化,需通过动态定义人类概念来平衡两者[8] - 最终目标是建立人类与机器智能相互赋能的共生关系,要求双方持续深化对彼此本质的理解[8] 技术哲学思考 - 强调仁慈等人类特有品质难以被算法规则化,但可通过迭代学习被AI部分吸纳[5] - 文学角色类比揭示AI的本质是模拟而非真实人类体验,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不具备生理感知能力[6] - 承认现有定义存在局限性,但坚持必须立即启动对人性核心要素的系统性界定工作[6] 注:内容提炼自基辛格、施密特和蒙迪合著的《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聚焦于技术伦理与人类身份定义的交叉领域[2][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