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胶原蛋白

搜索文档
国际化妆品医美公司25Q1业绩跟踪报告:业绩下滑或增长降速,国际集团复苏尚需时日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28 08: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5Q1 美妆市场延续 24 年整体平稳趋势,区域分化,北亚尤其是中国市场有所改善,旅游零售业务继续承压,北美疲软略显;国际美妆集团尚未走出低迷困境,业绩下滑或增长降速或成新常态;国际集团采取深入本土化等措施欲稳住市场份额,与国货激烈竞争;看好国货美妆公司夺回本土市场份额并走向国际市场 [3][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全球美妆景气度下行,国际集团业绩持续波动 - 2024 年全球美妆市场增速 4.5%,较 23 年 8%的高增长有所回落,各区域景气度分化明显,欧洲增长 7.5%,北亚下滑 2%;25Q1 全球美护市场延续 24 年趋势,整体平稳、区域分化 [3][12] - 20 - 24 年国际集团受多种因素影响业绩下滑、战略调整,2024 年业绩逐步企稳,但 25Q1 在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增加和北美市场降速双重考验下,业绩再现下滑趋势 [3][15] - 25Q1 欧美日三大化妆品集团在亚洲集体下滑,因中国常规市场平淡和旅游零售业务大幅下滑;国际集团在促销、产品、品牌端采取措施欲稳住在华市场份额 [3] 欧莱雅:增速进一步下行,北亚北美遇市场疲软 - 25Q1 公司整体营收增速 4.4%(可比口径 3.5%),中国常规市场基本持平,旅游零售渠道持续下滑;公司在华投资、收购动作不断,完善品牌矩阵 [3] - 分品类看,高端品牌持续领跑,大众品牌竞争激烈;分地区看,北亚区剔除非业务影响实际下滑,欧洲区贡献正增长或恢复性正增长,北美区需求疲软,拉丁美洲与 SAPMENA–SSA 增速强劲 [27][43] 雅诗兰黛:业绩再度下滑,改革持续推进 - 25Q1 公司营收/营业利润分别取得 -9.9%/-42.4%的同比下滑,业绩尚未触底;本土美洲、亚太、欧洲三大市场集体营收下滑,中国市场取得个位数恢复性增长,整体战略改革刻不容缓 [3][51] 资生堂:超高端与大众品牌正增长,品牌 K 型分化 - 25Q1 公司营收下滑 8.5%,营业利润扭亏为盈;CPB 和 ELIXIR 成为增长主动力,NARS 疫情后首现下滑 [70][74] - 分地区看,日本本土市场预计 Q2 开始增长,中国市场 25Q1 营业收入同比下滑 13.6%,预计 25 全年低个位数下滑,除中日外亚太地区 25 年目标双位数增长,美洲、EMEA 地区表现不及预期 [75] 宝洁:持续稳健,SK - II 中国市场回暖 - 25Q1 公司剔除汇率等因素影响,可比营收增速 1%,持续稳健;美容、婴儿家庭护理类产品销售额下降,其余产品销售额稳健增长,护肤品牌 SK - II 在中国市场销售回暖 [80][86] 爱茉莉&LG 生活健康:中国市场略有回暖,欧美低基数高增长 - 爱茉莉 25Q1 营收利润均恢复性增长,欧美表现强于亚太,大中华区持续下滑但业务开始盈利,欧美业务高速增长 [89] - LG 生活健康 25Q1 营收下滑 1.8%,营业利润下滑 6.0%,业绩仍显疲软,化妆品业务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同比下滑,免税渠道业务下滑影响整体业绩 [94] 艾伯维:医美赛道竞争加剧,营收进一步下滑 - 25Q1 公司营收增长强劲,营业利润端恢复性增长;但医美产品延续下滑趋势,乔雅登跌幅加深,保妥适双位数下滑,医美消费与宏观经济周期强关联 [95][100] 投资分析意见 - 化妆品推荐品牌矩阵完善等的上美股份、珀莱雅等,建议关注上海家化等;医美推荐研发拿证壁垒高的爱美客,建议关注朗姿股份;电商代运营 + 自有品牌板块推荐若羽臣,建议关注南极电商、孩子王 [4][109]
巨子生物明星产品遭美妆博主质疑 可复美连夜公开回应
犀牛财经· 2025-05-28 06:44
产品成分争议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检测显示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实际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非微量成分标注下限0.1% [2] - 检测未检出胶原蛋白关键结构氨基酸甘氨酸,质疑技术真实性与宣传合规性 [2] - 公司回应称内部多批次检测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符合《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要求 [5] - 公司委托第三方机构复检,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为0.27%-0.28%,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行业标准YY/T 1947-2025 [5] 检测方法分歧 - "大嘴博士"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检测,但该方法未被现行行业标准收录 [5] - 公司指出对方未获得原料样本,无法验证检测方法科学性,结果不可信 [5] 标签合规性争议 - 根据《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非微量成分(≥0.1%)需单独标注 [5] - 公司称"可溶性胶原"在备案系统中排序第七,符合要求 [5] - 博主质疑实际含量0.0177%却未归入"微量成分",涉嫌虚假标注 [5] 市场影响 - 涉事产品"胶原棒"为公司销量最高单品,旗舰店单链接销量超100万单 [5] - 事件发生在"618"大促前夕,或引发退货潮及渠道商观望情绪 [5] - 截至5月26日,公司未对事件具体影响及第三方检测结果进展作出回应 [6]
各方都在等待巨子生物第三方检测报告之际,大嘴博士再曝质疑
经济观察网· 2025-05-28 04:43
美妆博主质疑巨子生物检测问题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巨子生物采用"双缩脲法"检测方法会导致结果虚高 因产品含聚谷氨酸钠会被同时检测 [2] - 博主指出公司内部检测产品为胶原棒2 0 而非其质疑的存在质量问题的胶原棒1 0 [2] - 博主提出三个核心科学问题:是否添加重组胶原 为何检测不到甘氨酸 为何将二肽包装成小分子胶原 [2] - 博主此前检测显示可复美产品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低于法定标注下限且未检出甘氨酸 [2] 公司回应及消费者反应 - 公司迅速否认指控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 [2] - 消费者信任度明显下降 电商平台出现大量质疑留言 部分消费者表示将暂停购买等待第三方结果 [2] - 机构研报认为负面宣传可能影响消费者情绪 损害可复美618促销表现 [2] - 618购物节是美妆行业销售旺季 此次风波为公司核心品牌可复美带来不确定性 [2] 检测进展及行业关注 - 公司内部检测5月24日开始当天出结果 但第三方检测已过三天仍未披露 [3] - 网友和行业人士都在等待第三方检测结果和监管部门调查的权威答案 [3] - 权威检测结果和清晰解释是重建消费者信任的关键 [3] - 公司面临重大挑战是如何妥善应对危机化解消费者疑虑 [3]
巨子生物20250527
2025-05-27 15:28
纪要涉及的公司 巨子生物,旗下主要品牌有可复美、可丽金,还有可预、可痕、可复平等[2][8]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重组胶原蛋白品类市场情况**:市场风口仍在延续,大单品增速保持高速增长,新品在渠道端反馈良好,表明市场需求持续旺盛[4] 2. **巨子生物举措及效果**:将胶原蛋白肽从 1.0 版本迭代至 2.0 版本,推出焦点霜和蜜修霜,新品渠道反馈好有望成新增长点;采取控制销售费用率措施,通过产品组合销售和老带新策略提高销售效率,预计有助于控制费用率增速并维持高速增长[2][5] 3. **巨子生物财务状况**:营收和利润高速增长,但销售费用率上升,计划通过增加产品组合销售和实施老带新策略控制销售费用率,预计 2025 年有效控制费用率增速[6][7] 4. **主要品牌定位**:可复美面向皮肤敏感肌、炎症肌肤人群,强调功效性和安全性;可丽金针对抗衰老人群,侧重抗皱保养需求;其他品牌形成多品牌矩阵,定位有差异[8] 5. **可复美品牌情况** - **核心优势及发展路径**:核心优势是功效性和安全性,功效体现在产品使用效果,安全性得益于械字号认证建立专业信任;正拓展产品线到祛痘、热损伤修复等细分领域[9] - **2025 年发展预期**:第一季度增速 40% - 50%,全年业绩预期区间 25% - 28%,预计全年表现略高于预期,整体业绩有望稳健增长[10] - **产品策略**:一是推出单品并卖好后扩展相关护肤流程和需求;二是针对不同需求场景推出多种形态产品[11] - **胶原棒市场表现**:占比约 30%且高速增长,新客占比接近 50%,拉新效率未下滑,业绩预估增速 20%,渠道运营数据显示可能达 50%,新客复购率 70% - 80%,半年期复购率约 40%,高于行业平均 30%[12] - **胶原棒价格提升原因**:2025 年 4 月从 1.0 升级到 2.0 版本,新增四型胶原蛋白,提高热损伤修复功能,稳定价格盘,终端到手价至少提高 10%,618 期间单支价格较去年双十一提高约 25%[13] - **市场竞争情况**:与丸美、珀莱雅等品牌竞争次抛精华形态胶原蛋白产品,面向不同人群和功效,不同品牌共同扩展市场规模[14][25] - **市场前景**:人体中多种类型胶原蛋白开始商业化应用,未来技术迭代会有新产品和应用出现,不同品牌精细化布局共同扩展市场[16] - **营销策略优势**:安全性和功效性强,从械字号转妆字号具备医美心智,通过医院等渠道进入市场,靠医生和专家形象宣传[17] - **新品面霜定位区别**:焦点面霜定位不清晰,面向皮肤亚健康人群,复购率受影响;臻玉秘修面霜定位明确,针对皮肤热损伤修复,需求大竞争少,适合高消费人群[18] 6. **可丽金品牌情况** - **重要变化**:2024 年第四季度组织架构调整,与可复美分开运营独立决策,目前增速较快,预计 2025 年增速良好[19] - **增长前景**:短期通过提升运营效率、梳理产品线实现增长;长期可能面临胶原技术在抗衰效果上的瓶颈,未来增长需观察[20] 7. **械字号产品和三类医疗器械审批进展**:二类械产品销售稳健,2025 年增速预计 15% - 20%;三类医疗器械审批进展缓慢,虽获胶原蛋白填充优先审批资质,但具体获批时间不确定[21] 8. **可复美线下直营店情况**:2024 年开始布局,已开设 20 家直营店、4 - 5 家品牌店和 15 家专柜,2025 年目标开设 40 家门店,若策略成功将成重要增长点,还尝试私域引流增强会员互动,有望提升线下市场表现[22][2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近期可复美产品成分含量争议对基本面影响有限,公司已迅速公关回应,消费者认可效果,长期不显著影响基本面[3][24] 2. 今年 618 活动因舆情事件对数据有短暂影响,目前无法提供完整数据,整体情况及后续处理需持续跟踪评估[26]
重组胶原检测不到?巨子生物又陷舆论风波,股价两日跌去10%
第一财经· 2025-05-27 10:40
舆论风波事件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产品中胶原蛋白真实添加量仅为0.0177%,低于规定的0.1%非微量添加标准 [1][2] - 可复美声明反驳指控,称多批次检测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 [1][3] - 事件导致巨子生物股价在5月26日开盘跌超8%,5月27日收盘下跌近7%,创近一个月新低 [1] 检测方法与标准争议 - 可复美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医药行业标准YY/T 1947-2025进行检测 [3][7] - 检测报告显示三批次产品胶原蛋白含量分别为0.27%、0.27%、0.28% [5] - 行业目前缺乏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的统一标准 [7]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1% [8][9] - 核心品牌可复美2024年创收45.4亿元,同比增长62.9%,可丽金创收8.4亿元,同比增长36.3% [9] - 2024年销售及经销开支达20亿元,同比增长72.5%,研发支出1.07亿元,占收入比例1.9% [10] 行业背景与市场地位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2021年108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219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4.93% [8] - 巨子生物是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龙头企业,2019-2024年营收增长5倍多 [8] - 可复美"胶原棒"产品在2024年双十一蝉联天猫和抖音多个精华类目TOP1 [9]
明星单品胶原蛋白含量不足0.1%?巨子生物否认且下架涉事单品 公司营销开支是研发的19倍
新浪证券· 2025-05-27 08:55
行业竞争与舆论风波 - 华熙生物发布5500字长文点名10家券商研报为巨子生物站台,指责其通过对比研究贬低玻尿酸、抬高重组胶原蛋白的商业价值 [1] - 自媒体"大嘴博士研究所"检测报告显示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远低于行业标准0.1%下限,且缺失核心成分甘氨酸 [2] - 事件导致港股开盘后公司股价一度暴跌8%,涉事产品从官方电商渠道全面下架 [3][6] 公司技术争议与回应 - 巨子生物否认检测结果,称内部多批次检测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质疑对方采用的HPLC氨基酸定量法未获行业标准认可 [3] - "大嘴博士"反驳称HPLC方法能准确检测氨基酸总量,而公司采用的凯氏定氮法在复杂配方中存在科学局限性 [3] - 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利用虚假科学概念获取商业利益,公司长期被贴"重营销轻研发"标签 [1][7] 财务与业务结构 - 2024年销售及经销开支20.08亿元,研发开支仅1.06亿元,销售费用是研发的19倍 [1][7] - 皮肤护理产品贡献99.7%营收,其中可复美单品牌占比82%,可丽金占比15.2%,其余6品牌合计仅2.5% [5][6] - 2024年功能性护肤品收入43.02亿元(占比77.7%),医用敷料12.18亿元(22%),保健品及其他0.18亿元(0.3%) [6] 产品与品牌风险 - 可复美与可丽金两大品牌合计营收占比超90%,且近15年未培育出新爆款品牌 [5][7] - 涉事产品年销量超100万件,若引发集体诉讼或退货将冲击618大促业绩 [6] - 公司营收高度依赖单一产品线,抗风险能力较弱 [6][7]
消费舆警指数|巨子生物“配方含量造假质疑”背后,美妆成分检测成灰色地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05:45
巨子生物成分争议 - 核心品牌可复美次抛精华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遭质疑,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总含量为0.0177% [2] - 公司回应称多批次检测结果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并质疑博主检测方法未列入行业标准 [5] - 目前行业缺乏重组胶原蛋白成分检测的权威国家标准,导致争议持续 [6] 巴黎水水源污染事件 - 法国参议院调查报告显示巴黎水存在消费者欺诈行为,包括掩盖水源污染情况、放宽处理标准 [7] - 产品被曝光使用非法处理工艺,不符合"天然矿泉水"标准,且污染物包含大肠杆菌等有害细菌 [7] - 公司回应称所有产品安全可饮用,并强调致力于保护水资源 [10] 行业观察 - 消费品牌舆情事件既考验品牌建设有效性,也反映企业文化与运作机制特征 [1] - 化妆品行业成分安全与添加含量乱象频出,行业标准亟待完善 [6] - 高端品牌需重视供应链管理和内部监管,以维护品牌声誉 [11]
“可复美”一年卖出45亿元,重组胶原蛋白巨头巨子生物发长文释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6 15:29
核心争议 - 香港大学化学博士郝宇通过自媒体发布检测报告,指控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涉嫌成分造假,检测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标注下限0.1%,且关键成分甘氨酸未检出[2][3][4] - 郝宇团队采用高精度HPLC法并添加18个氨基酸内标校准,进行盲测和复测,结果一致显示胶原蛋白含量严重不足,质疑巨子生物使用的内部检测方法[5] - 巨子生物迅速回应称产品合规,已参考药典及行业标准检测多批次产品,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大于0.1%,与网传数据不符,并质疑郝宇检测方法未被行业标准收录[6] 产品技术质疑 - 可复美"胶原棒"中聚谷氨酸钠(0.1004%)和精氨酸(0.1579%)含量符合非微量标准但被排在重组胶原蛋白之后,涉嫌违反《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含量降序排列规则[3] - 巨子生物宣称的"Mini小分子型重组胶原蛋白"分子量仅217道尔顿,从生物化学角度看最多由两个氨基酸组成,无法形成稳定的胶原蛋白三股螺旋结构,与宣传的"功能性蛋白"存在本质差异[3] - 郝宇检测未检出甘氨酸,直接挑战巨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真实性,因甘氨酸是胶原蛋白关键结构成分,占比高达三分之一[3] 公司回应与后续 - 巨子生物表示已委托多家权威第三方机构采用多种方法检测产品,承诺结果出炉后第一时间披露,同时透露已收集固定证据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6][7] - 郝宇称巨子生物声明未完全回应其提出的三个问题,仅就检测结果做简单澄清,将准备更具体声明进一步探讨产品检测、技术及方法细节[7] - 公司方姓负责人表示已官方发声,目前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7] 行业背景与影响 - 可复美品牌2011年推出,号称国内首款获批二类械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7.88亿元、45.4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79%、82%[8] - 国内尚无统一的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方法和标准,不同机构采用ELISA法、LC-MS法、HPLC法等结果差异显著,标准缺失加剧品牌与消费者矛盾[9] - 此次争议暴露出重组胶原蛋白检测的行业性问题,本质是一场技术标准与商业利益的博弈[9]
测不到胶原?医美龙头被质疑造假风波发酵,今日股价一度重挫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4:31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达标,引发品牌信誉和技术真实性危机 [1][7][9] - 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导致争议持续发酵,可能冲击公司业绩和行业透明度 [12][15][17] -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但面临技术和商业化挑战 [19][20][22] 胶原蛋白检测争议 - 第三方检测显示可复美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0.1%的法规备案下限,且未检出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 [9] - 巨子生物回应称多批次检测含量均超0.1%,质疑检测方法不符合行业标准 [11] - 争议核心在于国内缺乏统一的成品检测标准,不同方法结果差异显著 [12] 市场影响 - 巨子生物股价5月26日下跌4.04%,市值788.19亿港元,相关企业股价均受波及 [4] - 可复美1.0版本产品已从主要电商平台下架,2.0版本上线后销售超10万单 [16] - 争议可能影响"618"大促销售,引发退货潮和渠道商观望情绪 [15] 公司业绩 - 2022-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16] - 可复美2023-2024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7.88亿元和45.42亿元,占总营收79%和82% [16] - 被质疑的"胶原棒"产品3年销售超5.15亿支,服务111.25万消费者 [16] 行业现状 - 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192.4亿元,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2193.8亿元 [20] - 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84.92%),净利润7.32亿元(同比+144.27%),毛利率92.02% [20] - 丸美生物2024年营收29.7亿元(同比+33.44%),净利润3.42亿元(同比+31.69%),胶原蛋白产品GMV增长96% [21][22] 技术发展 - 巨子生物2006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吨级生产突破,目前拥有IV型胶原蛋白专利 [19][17]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20] - 丸美生物进入重组胶原蛋白2.0时代,实现纤维结构和羧基化程度与人体相同 [21]
巨子生物因可复美配方起争议,两大核心问题待解
新浪财经· 2025-05-26 13:56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因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争议陷入舆论风波 博主质疑其核心产品胶原棒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 远低于宣传的0.1%以上 [1][4] - 巨子生物回应称指控不实 公布自检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高于0.1% 并质疑对方检测方法未经完整验证 [1][5] - 争议背后是化妆品行业缺乏重组胶原蛋白的法定检测标准 导致各方对检测方法和成分定义存在分歧 [3][6] 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争议 - 博主通过HPLC检测发现胶原棒氨基酸总含量仅0.0177% 推算重组胶原蛋白含量远低于0.1% 与成分标注不符 [4] - 巨子生物依据医药行业标准YY/T 1947-2025检测 结果显示含量高于0.1% 并指出产品中可溶性胶原排序第七位 添加量大于0.1% [5][6] - 专家指出争议源于化妆品行业尚未建立重组胶原蛋白法定检测标准 不同检测方法需进行方法学验证 [6][7] 重组胶原蛋白定义争议 - 博主质疑产品中未检出胶原蛋白核心氨基酸甘氨酸 认为不能称为重组胶原蛋白 [9][10] - 巨子生物回应称检测方法需验证 并称产品中含有217道尔顿的胶原三肽及其他胶原肽 [9][11] - 博主反驳称217道尔顿更符合二肽特征 且未检出甘氨酸排除了三肽可能性 核心仍是含量极低问题 [11][12] 行业标准缺失问题 - 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尚无行业及国家标准 导致检测方法、成分定义和标签合规性存在争议空间 [3][6] - 国家药监局已启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巨子生物表示参与其中 [9] - 专家指出原料形态与标注方式理解落差可能导致混淆 如溶液添加量与干重含量差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