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生态日丨绿水青山释放经济红利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
央视网· 2025-08-15 08:29
央视网消息: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近年来,各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碧水蓝天山河美的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 济发展优势。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云南大理洱海生态廊道成为游客感受生态红利的热门目的地。这里既是生态景观带,也是全民共享的环保 成果带。 当地发布洱海指数,兼顾洱海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协调流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构建起生态全面 评价体系,为湖泊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洱海经验"。 山东青岛平度在大泽山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野生动物营造安全的栖息环境。近日,当地首次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苍鹰 的完整繁殖过程,苍鹰野生繁殖对栖息地要求极为苛刻,需要完整的食物链和长期稳定的原始森林环境。 贵州印江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的野生鸳鸯种群数量创下近十年新高,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群长势茂密,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 鹭鸟享有"环保鸟"的美誉,数千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鹭鸟在四川绵阳梓潼县繁衍生息了30多年,当地专门设立鹭鸟保护区,成 群的鹭鸟灵动飞舞的身姿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 ...
碧水青山映初心——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践行“两山”理念二十年纪实
中国能源网· 2025-08-15 08:20
黄河西来决昆仑,高峡平湖聚安澜。在甘肃省永靖县境内,一座巍峨大坝横亘于黄河之上,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观。这里就 是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2025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这座被誉为"共和国 水电长子"的工程,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创新,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态保护之歌,成为黄河流域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典范。 荒山秃岭变绿洲:百万株树木的绿色守护 站在刘家峡水电站大坝远眺,南北两山郁郁葱葱,百万株树木如同绿色卫士般守护着母亲河。然而时光倒流半个世纪,这里曾是"红山 白土头,沟壑遍地走"的荒芜之地。建厂初期,大坝两岸地质为暗紫红色砂岩、泥岩,土质疏松,黏结性小,抗蚀性差,大风过后扬沙走 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我的工作,往小了说就是种种树,往大了说那可了不得,是保护母亲河呢。"原绿化班老班长赵建江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刘家峡水电厂 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在担任绿化班班长期间,老赵走遍了绿化区的沟沟壑壑,每一棵树像他的亲人,也像他的孩子,他见证了每一棵树 的成长存亡。 在这种特殊地质条件下植树,堪称"与自然博弈"的艺术。"水浇少了树木干渴容易枯死,土壤龟裂,刮风就起 ...
湖北谷城多点共建“堰河式”和美乡村 打造乡村共富圈
人民日报· 2025-08-15 07:02
核心观点 - 堰河村通过生态修复和乡村旅游实现经济转型 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 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1] - 周边村庄效仿发展模式 形成区域协同发展 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2] 产业发展 - 乡村旅游成为核心产业 85%村民从事旅游业 业态包括果园采摘 民宿休闲和农特产品销售[1] - 农特产品统一品牌化运营 "堰河香"品牌覆盖7个村 差异化开发旅游产品[2] - 辣椒产业成为熊家岗村主导产业 种植面积达数千亩 合作社吸收2000多名社员[2] 经济表现 - 堰河村特产年销售额达300万元 村民人均存款10万元 实现家家有洋楼和汽车[1][2] - 熊家岗村人均纯收入2.4万元 较堰河村存在差距但显著提升[2] - 县级推广活动重点支持4个先进村和13个重点村 扩大乡村共富圈[2] 生态治理 - 通过植树造林改造荒山2.1万亩 其中茶园1200亩和经济林3000亩成为主要收入来源[1] - 生态修复促成旅游业发展 从过去砍树致富转为可持续经营模式[1] 管理模式 - 村党委统一领导 实行农特产品和民宿统一定价 强调诚信经营和村民参与[2] - 党员干部带头示范 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 如熊家岗村辣椒产业规模化发展[2] - 跨村合作共建旅游设施 共享停车场 6个村成功创建3A或4A级景区[2]
万亿水经济崛起!广东发布《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
南方农村报· 2025-08-15 07:01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发布《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 提出"1364"发展路径 目标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 规划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水经济项目累计投资约120亿元 全省水经济产业规模约1万亿元 [1][2][3][4][6] 投资规划与产业规模 - 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水经济项目累计投资约120亿元 [3] - 各地谋划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储备项目 [4] - 广东省水经济产业规模约1万亿元 [4] - 2023年、2024年全省水利投资均超过1000亿元 [15] 发展路径与模式 - 提出"1364"发展路径:锚定1个目标 做好3个统筹(发展保护、市场政府、供给需求) 形成6种模式(水城融合、特色产业驱动、工程盘活利用、生态保护导向、优质资源增值、文旅品牌赋能) 取得4项成效(区域协调、绿色消费、社会资本投资、水利高质量发展) [6][7][8][9][12] 资源基础与基础设施 - 广东拥有河流2.38万条 总长度10.3万公里 水库7500座 规模以上水闸8300多座 小水电8000多宗 [20] - 71%耕地、82%建设用地、70%活动人群、75%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在水系周边2公里范围内 [13] -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开展河湖库"清四乱"行动 加快万里碧道、幸福河湖、水利风景区建设 [15][16] 区域发展案例与成效 - 河源市打造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 发展水文化、水经济等产业 2024年万绿湖水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2.9亿元 同比增长5.1% [21][22][44] - 清远市北江内河项目收购56艘游船 2024年吸引游客22万人次 实现运营收入3200万元 [25][26] - 揭阳普宁市南溪水乡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27万人次 同比增长125% 创造直接就业300多个岗位 带动低收入村民户均年收入增加3万余元 [30][31][37] - 江门市大沙山水茶乡项目投入约1000万元 年吸引游客逾30万人次 [33][34][35] - 深圳、佛山、江门、汕尾等市依托万里碧道建设 构建特色生态滨水空间 发展水上运动、水系旅游等业态 [23][24] 消费市场与运营数据 - "90后""00后"成为涉水旅游消费主力军 "银发族"出游需求大幅增长 [38] - 2023年试点项目累计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 运营收入超3.4亿元 [39] - 2024年试点项目接待游客超2400万人次 运营收入超8.3亿元 [39] - 2024年省级水经济试点滨水休闲康养业态吸引游客超220万人次 创造运营收入超4.1亿元 [40][41] 优质水资源开发 - 广东已鉴定矿泉水水源地330处 可用于高品质天然饮用水开发 [42][43] - 江门水都产业园引入投资3亿元的恩州山泉项目已投产运营 [44] - 惠州等多地聚焦优质天然山泉水开发 开创区域饮用水自有品牌 [45][46]
青山作答 绿水回响
新华社· 2025-08-15 05:29
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转型 -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1] - 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1] -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1] 林业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 - 浙江丽水青田县拥有30.67万亩油茶林且面积居全省第一 [3] - 2024年油茶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9亿元 [3] - 全县林业总产值高达73.8亿元 [3] 生态修复与文旅产业发展 - 浙江金华武义县坛头村通过生态修复发展湿地特色文旅产业 [5] - 宁夏通过关停矿山实施生态修复统筹多系统治理 [7] - 实现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的生态转型 [7] 生态理念实践成效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1] -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协同共生 [8] - 中国绿色发展成就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动力 [8]
“数”里行间感知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新华网· 2025-08-15 04:12
全国生态日 "数"里行间 感知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 大以来,"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凝聚起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 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引领我国生态文 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 性、全局性变化。 牛 态 环 境 质 · 持续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造林超10 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5%以上, 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成为全 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最近五年,我国草原呈现高水平保护、 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草原综合植被 盖度稳定在50%以上,退化草原比例 累计降低13个百分点,退化草原面积 年均缩减5000万亩。 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大荒漠化综合 防治力度,加快推进"三北"等重点生 态工程建设,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 3.65亿亩,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 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 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方面, 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 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 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资源利用方 面,2024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 三五"末提高约12%,全国焚烧处理 ...
微视频丨青山作答 绿水回响
新华社· 2025-08-15 04:12
绿色发展理念实践成效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提升绿色低碳产业经济比重[2] - 浙江丽水青田县油茶产业年产值突破9亿元 林业总产值达73.8亿元 通过林业改革将30.67万亩油茶林资源转化为共富动能[4] - 宁夏实施矿山关停与生态修复 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系统治理 实现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的生态转型[6]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模式 - 浙江金华武义县坛头村通过生态修复与闲置资源盘活 发展湿地特色文旅产业[7] -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协同共生 中国绿色发展成就为全球提供清洁美丽未来解决方案[9]
青绿不只此 “两山”韵悠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5 03:53
生态修复投资与项目 - 2018年至2025年6月海南共启动13个中央资金支持和16个省级资金支持海洋保护修复项目 总投资26.397亿元[4] - 完成海岸带修复152.33公里 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25.94公顷 新增修复珊瑚礁27.8公顷[4] - 2021年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进六大修复工程 改善周边19500亩区域生态环境[8] 水质与环境改善成效 - 黎安潟湖98%以上水域达到一类海水水质 新村潟湖90%以上水域达到二类水质标准[6] - 恢复区鱼类和贝类资源量比未修复区高出50%以上 沙虫重现潟湖标志底栖生境改善[6] - 儋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由17种跃升至50种 候鸟种群规模突破7万只[8] 红树林生态修复进展 - 儋州湾红树林面积从746公顷增至1016公顷 科学选择4025亩宜林区域开展生态修复[8] - 海南红树林面积约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计划到2035年全省红树林面积稳定在7948公顷以上[17] - 红榄李人工繁育取得突破 种子萌发率从天然3‰提升至50% 成功回归种植2000多株[15][17] 文旅与经济价值转化 - 陵水新村及黎安潟湖2024年接待游客165.57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9.56亿元[20] - 疍家渔排民宿单间房每晚收费1000多元 暑期旺季全部订满[3] - 儋州市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89.2亿元[22] 社区转型与收入增长 - 黎安潟湖渔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3.62万元增长至2022年4.33万元[20] - 创建生态入股制度 村民每年可获得红树林土地租金及1300元/亩产业项目分红[20] - 政府推出"海上护林员""生态导游"等转产方案 百余户渔民实现转型[22] 碳汇交易与防灾效益 - 2022年海口三江农场红树林修复项目完成碳汇交易3000余吨 交易额30余万元[24] - 2023年万宁市以110元/吨价格出售220吨红树林碳汇量给中国石油南方公司[24] - 儋州红树林防风消浪功能使沿海社区台风损失降低15% 年节省防灾成本超千万元[22] 生物多样性提升 - 海南野生鸟类名目达482种 2024年新增短耳鸮等8种鸟类新记录[12] - 三亚首次记录到世界最小鸭子棉凫 该物种在海南消失近百年后重新出现[12] - 三亚河红树林成为白鹭栖息地 秋末冬初形成成群飞翔的景观[9] 科技与创新治理 - 采用三维打印制作仿生珊瑚礁体 海草床覆盖率从30%提升至50%以上[13] - 建立智能生态监测系统 对水质水文、生态实景、鸟类信息实现一站式管理[14] - 文昌清澜获批228亩红树林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 保存75份种质资源涵盖14种红树植物[17]
绿水青山 美丽海南
海南日报· 2025-08-15 03:26
生态资源与产业发展 - 白沙茶园分布在70万年前陨石坑及其周围 土壤富含矿物元素 热带雨林气候和高山云雾环境形成独特生态系统[14] - 茶园生态系统丰富多样 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 鸟类穿梭其中捕食害虫维持生态平衡[14] - 陵水建成国内首个黄鳍金枪鱼养殖示范基地 打造特色海上生态粮仓 推动顶级美味从远洋走向餐桌[15] 生态旅游与基础设施 - 琼乐高速路两旁层峦叠翠 云雾与远山相融 路桥隧道与树林田野江水湖泊和谐一体 堪称海南最美高速公路[16] - 海南天空湛蓝 森林葱郁 空气清新 水源清洁 形成流动生态产品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民生福祉[18] 生态发展理念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5] - 生态能孕育优质产品和旅游产品[16] -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成就双向转化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18]
微视频|青山作答 绿水回响
新华社· 2025-08-15 03:14
绿色发展理念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提升绿色低碳产业经济比重[1] - 浙江丽水青田县拥有30.67万亩油茶林 面积居全省第一 通过林业改革将山林资源转化为共富动能[3] - 2024年青田县油茶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9亿元 林业总产值达73.8亿元 实现生态价值高效转化[3] 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 - 浙江武义县坛头村通过生态修复和盘活闲置资源 发展湿地特色文旅产业[5] - 宁夏通过关停矿山实施生态修复 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系统治理 实现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的转变[6] -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生 中国绿色发展成就为全球提供绿色力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