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搜索文档
青绿不只此 “两山”韵悠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5 03:53
生态修复投资与项目 - 2018年至2025年6月海南共启动13个中央资金支持和16个省级资金支持海洋保护修复项目 总投资26.397亿元[4] - 完成海岸带修复152.33公里 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25.94公顷 新增修复珊瑚礁27.8公顷[4] - 2021年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进六大修复工程 改善周边19500亩区域生态环境[8] 水质与环境改善成效 - 黎安潟湖98%以上水域达到一类海水水质 新村潟湖90%以上水域达到二类水质标准[6] - 恢复区鱼类和贝类资源量比未修复区高出50%以上 沙虫重现潟湖标志底栖生境改善[6] - 儋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由17种跃升至50种 候鸟种群规模突破7万只[8] 红树林生态修复进展 - 儋州湾红树林面积从746公顷增至1016公顷 科学选择4025亩宜林区域开展生态修复[8] - 海南红树林面积约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计划到2035年全省红树林面积稳定在7948公顷以上[17] - 红榄李人工繁育取得突破 种子萌发率从天然3‰提升至50% 成功回归种植2000多株[15][17] 文旅与经济价值转化 - 陵水新村及黎安潟湖2024年接待游客165.57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9.56亿元[20] - 疍家渔排民宿单间房每晚收费1000多元 暑期旺季全部订满[3] - 儋州市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89.2亿元[22] 社区转型与收入增长 - 黎安潟湖渔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3.62万元增长至2022年4.33万元[20] - 创建生态入股制度 村民每年可获得红树林土地租金及1300元/亩产业项目分红[20] - 政府推出"海上护林员""生态导游"等转产方案 百余户渔民实现转型[22] 碳汇交易与防灾效益 - 2022年海口三江农场红树林修复项目完成碳汇交易3000余吨 交易额30余万元[24] - 2023年万宁市以110元/吨价格出售220吨红树林碳汇量给中国石油南方公司[24] - 儋州红树林防风消浪功能使沿海社区台风损失降低15% 年节省防灾成本超千万元[22] 生物多样性提升 - 海南野生鸟类名目达482种 2024年新增短耳鸮等8种鸟类新记录[12] - 三亚首次记录到世界最小鸭子棉凫 该物种在海南消失近百年后重新出现[12] - 三亚河红树林成为白鹭栖息地 秋末冬初形成成群飞翔的景观[9] 科技与创新治理 - 采用三维打印制作仿生珊瑚礁体 海草床覆盖率从30%提升至50%以上[13] - 建立智能生态监测系统 对水质水文、生态实景、鸟类信息实现一站式管理[14] - 文昌清澜获批228亩红树林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 保存75份种质资源涵盖14种红树植物[17]
【环球财经】《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干旱问题专家采加伊:全球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系统性干旱风险
新华社· 2025-07-04 06:09
全球干旱风险现状 - 人类已步入新的干旱时期 全球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系统性干旱风险 干旱已从传统农业问题演变为冲击整个社会结构的系统性风险 [1] - 当前全球干旱呈现新特征:发生频率上升30%(2000-2019年) 强度增大 范围扩展 且更难预测 其中"骤旱"现象尤为突出 [1][2] - 干旱造成"连锁式"和"螺旋式"冲击 部分国家每年因干旱损失高达GDP的10% [2] 干旱应对机制转型 - 全球80余国制定干旱应对计划 但需强化执行层面 包括改进灌溉技术 推广抗旱作物 建设预警系统等 [2] - 需推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如土地修复 流域治理 雨水收集 这是生存必需而非选择 [2] - 必须从短期应急转向长期韧性建设 打破部门壁垒 实现跨层级跨部门协作 [2]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 中国在土地恢复 抗旱技术推广方面经验丰富 正将经验输出至非洲 中亚等地区 [2][3] - 在中亚地区发挥核心支持作用 在非洲推动从被动响应转向系统性韧性建设 [3] - 注重能力建设 协助合作国家增强可持续治理能力 突破政策短视局限 [3]
极端天气频发,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7-01 23:15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 2023年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叠加导致中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多地遭遇破纪录致灾性极端天气事件[1] - 2024年入汛后南方多省遭遇多轮强降雨,贵州榕江县出现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华北部分地区气温超40℃[1] - 中国城镇化率达67%(约9.4亿城镇人口),城市面临的气候风险影响范围广、损失严重[1]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 2017年启动28个城市试点,2023年扩大至39个试点城市,覆盖七大地理分区和不同规模城市[2] - 试点城市在政策创新、生态修复、风险防控、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取得成效[2] - 北京将气候适应纳入城市规划,深圳开展韧性社区试点,丽水打造海绵城市和绿色风廊[2] 城市建设系统性改造 - 需要重构城市空间、生态和社会系统,而非简单工程叠加[3] -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管理,采用通风廊道、海绵城市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3] -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智慧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风险点位监控[3]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 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4] - 重点提升市民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4] -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4]
给森林“照CT”,北大郭庆华团队绘制全国首张“树密度地图”
新京报· 2025-05-15 22:41
树木测量技术 - 激光雷达技术通过发射激光脉冲获取森林三维点云数据,分辨率达厘米级,可精确测量树高、树冠大小等参数[8][9] - 自主研发的空地一体化遥感平台集成多种设备,能在复杂林况下实现高精度数据采集[8] - AI单木分割算法处理7万多个1公顷样方数据,构建全国树木数量估算模型[5][6] 全国树木资源 - 截至2020年全国树木总量约1426亿棵,平均密度689棵/公顷,人均约100棵[2][4] - 长江流域树木数量最多达496亿棵,四川以超100亿棵居各省首位,西藏人均近2000棵居首[4] - 首张"树密度地图"耗时10年完成,覆盖960万平方公里,包含森林分布与单点树木数量信息[2][4][5] 生态保护应用 - 激光雷达技术为黄帝手植柏等古树建立"全息档案",记录根系至树冠纹理的三维数据[11][12] - 研究发现部分地区人工林密度过大导致碳汇能力下降,需优化树木数量与结构[13] - 新一代中国植被图将完成更新,对比显示过去40年50%土地覆盖类型已发生变化[11] 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设备解决进口仪器昂贵、功能单一问题,适应雨雪风沙等恶劣天气[6][8] - 点云优化与AI模型集成降低中下层树木识别误差,树高测量偏差小于1厘米[6][9] - 联合团队使用自研激光雷达将中国最高树记录从76.8米刷新至102.3米[9]